隋炀帝杨广,堪称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在多数正史和笔记野史中,杨广都以奢侈靡费、滥用民力和荒淫好色的形象出现,“炀”也是一个恶谥,意思是“好内怠政、外内从乱”。这固然和隋炀帝本人肆意放纵有关,也和隋立国很短就被唐帝国取代有关。由于立国短,修史者多非本朝人,而下一王朝在修史时,必须将前朝的末代之君描绘得名声极差,最好是十恶不赦,否则下一王朝的合法性将无法成立。
事实上隋炀帝杨广也并非全无可圈点之处。他登位前屡立战功,又表现得礼贤下士、谦恭谨慎,这才得以取代原来的太子杨勇。登上帝位后,杨广除征战不息,也不是全无政绩,例如推动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杨坚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以荐举方式让百官荐举官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和五年(609年),都诏令各郡分多科举人,虽然都是临时之举,但分科举人再参加考试的特征已经初步呈现。隋炀帝还曾设立明经、进士两科,实施“试策”之法,让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2]。科举制在唐代日臻完善,隋炀帝有一定贡献。
隋炀帝最著名的一项功绩就是开凿大运河。隋代大运河始凿于605年,隋炀帝先是征发两淮民众数百万,开通一条连通黄河、淮河的通济渠,再征调民众疏通连接淮河、长江的古邗沟,数年后动用民工百万余众挖连接涿郡(今北京南)、黄河的永济渠,两年后再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历时约6年,征用民夫数百万,终于完成这条全长2700 多公里的大运河。(www.daowen.com)
隋朝大运河其实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在江南地区尤其如此。江南为水乡地区,交通多倚仗舟船,所以开凿运河的历史很早,可以上溯到春秋后期,当时吴王夫差为北上和晋国等中原强国争霸,在公元前486年利用江、淮之间的原有水道,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人工渠道即邗沟,隋代邗沟就是在这条旧邗沟水道上加以疏浚的。吴国和越国之间,也有借用自然水道开凿、以供舰船行驶的河道,《越绝书·吴地传》载:“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这条百尺渎又名百尺浦,从苏州向南,经吴江、平望、嘉兴,向南直抵钱塘江,两国都可以借此来载运粮食、军队等。秦时,嘉兴至杭州的沟渠即杭嘉运河的前身基本开通。到西汉武帝时,为便于征运闽越贡赋,又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百余里,南接杭嘉运河,这样又打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孙吴时,为加强政治中心建康和吴、会之间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年)派屯田兵3万开凿句容中道,又称破岗渎,可从毗邻建康的句容直抵丹阳。丹阳还有一条北达京口(今江苏镇江)、南通吴会的丹徒水道,这条丹徒水道就是隋代江南运河的前身。隋大业六年(610年),“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3]这条江南运河就是将原有的丹徒水道和苏州至杭州之间的水道,都予以加宽加深而成的。
隋炀帝不惜耗费国力开挖大运河的原因,后人一直有所非议,归结于搜括江南财富、攻打高丽、挖掉东南王气、贪恋广陵美景等诸说。其实,这些说法大多过于偏颇,隋炀帝固然肆意妄为,但也要具体而论。大运河的开通对广大民众来说是个负担,有害一时,但对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言,却是利在千秋。因为众所周知,在传统农业社会中,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江南地区的经济日益繁荣,要转运江南财富,那么水路必不可少,隋炀帝不可能不看到这一点。哪怕隋炀帝主观上有借助大运河出巡享乐的意图,但客观上大运河贯通南北,中国东部的南北方至此才浑然一体,隋以后运河沿岸地区的城镇工商业发展迅猛,江南地区更是迅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很大程度上是靠运河之利,故隋炀帝以后,历代王朝都不断对运河加以疏浚,确保大运河发挥南北动脉、转运江南财富的作用,就说明历代帝王和隋炀帝一样,都对大运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心知肚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