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战国后期春申君封吴-江南文化十六讲

战国后期春申君封吴-江南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考烈王对楚国江夏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颇为信任,于公元前262年登位后即任命黄歇为令尹,主掌大政,又封为春申君,以淮北十二县为封地。春申君黄歇在战国时以好养士著称,他改封吴地后,门下宾客士人也有不少随之来到吴地,为他在吴地举办各项事业提供了人才方面的保障。春申君治吴的驻地就在苏州,于是加以恢复重建。时西面的阊门已经被改称为破楚门,春申君复名为阊门。

战国后期春申君封吴-江南文化十六讲

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伐越,越国大败,越王无彊被杀,越国在北方的地盘都被楚国攻取。此后越国国内诸子争立,国势一蹶不振。公元前305年,楚国再次发兵攻打已经迁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越国,越国再次大败,太湖东部的大片土地被纳入楚国版图。就在这次战役中,原吴都姑苏沦为一片废墟。再到楚考烈王十三年(前250年),楚人占领会稽,末代越王亲逃入会稽山后不知所踪。剩余越人虽然分崩离析,但素来桀骜的越人并没有完全屈服,仍然拥立其首领称为越君,甚至在秦始皇派名将王翦平定会稽后,仍有一部分越人向南进入浙南和福建,建立起汉代犹存的瓯越国和闽越国。

楚考烈王对楚国江夏(今属武汉)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颇为信任,于公元前262年登位后即任命黄歇为令尹,主掌大政,又封为春申君,以淮北十二县为封地。黄歇学识渊博、善于辞令,但他主持楚国大政期间,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大军,事实上很难有所作为,只能采取鸵鸟对策,将国都由陈迁至巨阳(今安徽阜阳北),再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48年(一说前241年),黄歇请求楚王将其封地改换到江东,得到允准,江东地区遂成为他的封地。在吴越争霸时期,江东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已经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稻作农业发达,蚕桑业、畜牧业和渔猎业也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中以造船业、玉器制造和青铜冶铸业等享有盛名。黄歇治吴期间,兴修水利、休养生息,使得吴地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

春申君黄歇在战国时以好养士著称,他改封吴地后,门下宾客士人也有不少随之来到吴地,为他在吴地举办各项事业提供了人才方面的保障。春申君治吴时首先重视完善水利设施、消除水患影响。因为太湖地区地势低下又降水丰沛,一旦排水不畅,就会出现水涝灾害。春申君的这一举措具有长远眼光,留给后人很大福泽,为了纪念春申君的功绩,今天的上海、苏州等地还有很多以其姓或号命名的河道、山川、地名,如黄浦江旧称黄浦、黄歇浦、申江、春申江等[1],江阴的申港和黄田港、吴兴的黄浦,据传也是由春申君下令开凿或疏通的,还有江阴的君山,当地传称春申君去世后即葬于西麓,故称为黄山。苏州相城区也有黄棣、春申湖等地名,据传春申君还在城内规划、开凿河道,使河水贯通全城,即便大雨或上游来大水,城内水也可经水门,自西向东排出,由此奠定了苏州城几千年的城市格局。(www.daowen.com)

不仅如此,春申君还重新整修了吴国故都即苏州城。苏州自吴国灭亡后,很是残破凋零,楚灭越时,吴都遭受兵燹,沦为一片废墟。春申君治吴的驻地就在苏州,于是加以恢复重建。时西面的阊门已经被改称为破楚门,春申君复名为阊门。又在城内新筑改建“吴两仓”、“吴市”、“吴诸里大闬”、“吴狱庭”等,原为吴国王宫所在的城内子城,则被改建为桃夏宫,以后成为历代郡治、府治所在地。[2]太史公司马迁游历诸地时,就曾考察过苏州城,对城内建筑的恢宏不胜感慨,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春申君在江东留下了很多个人烙印,时至今日,江南还有很多地方在以不同方式纪念他,[3]尽管其中不乏附会之处,但春申君治吴期间,对自己的封地尽心尽力,大力开发,留下的政绩确实值得后人称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