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南文化:历史与地理的融合

江南文化:历史与地理的融合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史记·货殖列传》所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称江东则是因为长江自芜湖至南京段,其流向由西南折向东北,吴地遂称江东,又古人以东为左,江东也称江左。如诗人白居易有《忆江南》词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也就是说,南宋时的江南地区,在行政建制上主要是指两浙西路。而自唐宋以来,人们心目中江南区域的范围已经日益明确。

江南文化:历史与地理的融合

江南所指代的区域,今天一般约定成俗地认为就是指长江三角洲地区或太湖流域,但如果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看,并不完全如此。

单纯从字面上看,江南一词就是指长江南面的广大区域,事实上这也是先秦秦汉时期的典籍中,江南一词的本义所在,即主要指长江中下游以南、洞庭湖南北地区,包括今天湖北、江西的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等地,范围很大,南界直到南岭一线,并延伸到今天的江西、安徽、江苏南部。如《史记·货殖列传》所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这里的“江南”就是指长江中游以南。汉代才子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当时的长沙在中原人眼里即为“卑湿之地”,属于人居环境较为不利的地区,再加上抑郁难遣,贾谊数年后即去世,年33 岁。

而当时的太湖流域,则被称为吴地或江东。先秦时吴人自宁镇地区不断南下,途经丹阳、常州无锡,至吴王阖闾时立都苏州,后吴国为越人所灭、越国为楚人所灭,但影响仍在,时人遂称太湖流域为吴地或吴越之地。称江东则是因为长江自芜湖至南京段,其流向由西南折向东北,吴地遂称江东,又古人以东为左,江东也称江左。如《史记·项羽本纪》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起兵于吴中(今江苏苏州),故有“江东子弟八千人”之称。

江东之说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仍然非常流行。自孙策草创江东六郡起,吴国、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以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江左之地,就成为六朝时期的核心区域。六朝时期,是江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起步的阶段,土地垦辟、人口增殖,迅速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地。

直到唐代中后期,今天意义上的江南概念终于形成。从建制沿革看,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为十道监察区,其中之一为江南道,包括自湖南西部至海滨的广袤地区,都在长江以南,属于江南道监察。由于所辖范围极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其中江南西道后又一分为二,分别称湖南道、江南西道,这就是今天湖南、江西两省省名的来源。江南东道所辖区域同样较广,包括今天的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徽州(今安徽黄山)、浙江和福建全境,于是至乾元元年(758年)撤销江南东道,分为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其中浙江西道辖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和安徽徽州,大体上等同于今天意义上的江南区域。

再从时人习惯看,江南一说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含有明显的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潜台词。如诗人白居易有《忆江南》词称:“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唐人赞誉西北地区如宁夏平原风光时,也往往比喻为“塞北江南”,诗人韦蟾于咸通十年(869年)送别赴任灵武节度使的卢潘时,写下《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诗称:“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灵武古称灵州,今宁夏吴忠市一带的黄河河东灌区,这里河渠纵横、湿地连片,风景优美、比拟江南,故有时称。

宋代设立两浙路,与唐代时的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大体相符,辖地含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和浙江全省。建炎三年(1129年),宋室南渡后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两浙西路所辖相当今江苏的镇江、常州、苏州,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上海周边地区。也就是说,南宋时的江南地区,在行政建制上主要是指两浙西路。元时,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合置江浙行省。明初南京曾为帝都,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设南直隶省,辖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到顺治二年(1645年),南直隶省改称江南省,这恐怕是历史上最后一次以江南为行政区划名称了。再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正式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不过,后人偶有称江苏省为江南省的习惯。

而自唐宋以来,人们心目中江南区域的范围已经日益明确。江南一地不仅具有地理环境上的完整性,即都属于太湖水系,生态条件大致相同,水利环境自成体系,通过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连为一体,再加上商业关系的紧密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如李伯重所指“明清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1],即为八府一州。当然,这一界定并不绝对,还有苏松常杭嘉湖六府说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徽九府说[2],苏松常镇宁杭嘉湖甬绍十府说,等等。要之,不管采取何种界定方式,江南的区域大体上与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苏南浙北等说法接近,也基本上等同于吴地(吴越之地)、江东、江左之说。至于广义层面的江南,即以上述八府一州为核心,同时向外扩散,还可以包括钱塘江南、浙江北部的诸暨绍兴宁波地区,以及安徽东南部地区,以及长江北面的扬州等地。

明确了江南一词的含义,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文化的内涵。

很显然,文化一词包罗万象,要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指出,仅在1871—1951年间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就至少有164种。而且,有关文化的定义远不止这些,还能够找出更多。

古汉语而言,文指错杂的纹理,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类象征符号皆在其中,由此可以引申出具体的文物典籍、礼乐制度,以及肯定性的德行含义;化指生成、改易,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常作为动词使用。西汉时,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威权性日益增强,文化常作为一个体现帝国文化心理优势的合成词使用,《说苑·指武》称:“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以文教化”、“文治教化”,就是指先以中原地区儒学为主的文化体系去改变、影响对方,如果对方不服从,再诉诸武力征服。

与之相对应,西方拉丁文中有cultura 一词,原为动词,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的多重含义,英文中也有culture 一词,表示栽培、种植之意,并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从上述层面看,中西方语言中文化一词的含义有相重合的部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culture 一词立足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针对自然界,或者说以自然界为施加对象,后来才逐渐引申到人类社会的活动领域,而古汉语中的文化一词,主要针对人类社会,包括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行为习惯、器物工具以及文字语言、制度设计,并能体现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本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而偏向精神领域的创造成果。

这里,我们借用张岱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为文化一词所下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3]文化这一概念至少具备以下特点:(www.daowen.com)

第一,宽泛性。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可以视为文化,这就决定了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时至今日,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多学科进行交叉式研究、探讨和阐释对象。文化所涵括的内容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文化加以适当分层,或者物质、精神两分,或者物质、制度、精神三分,或者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四分,或者物质、风俗习惯、社会关系、语言符号、艺术、精神六分。当然,这种分层仅仅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民国时期的胡适等学者就已经指出,物质与精神难以截然分开,在物质层面的器具背后,必然体现出特定的审美情趣或社会关系。

第二,传承性。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够通过后天学习的方式,传承并积累前人的经验、知识和劳动成果等,人类社会也因此得以避免简单重复,后人能够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探索,并不断地去芜存菁,最终促使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常常与传统一词连在一起,任何个人或族群都生活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不可能完全隔绝或抛弃这种文化传统,所谓文化的创新、更新不仅是相对传统而言,而且也立足于这种传统,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如鱼在水中不自知罢了。

第三,多样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人们的种种生活、生产活动无不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而且越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早期阶段,这种制约和影响也就越明显。正因为如此,生活在不同地区,适应着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人群,必然会形成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文化面貌,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活习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的多样性、异质性,还会被进一步放大。但就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而言,显然离不开拥有不同文化的人群之间的互相交流、激励,如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哪怕由此产生激烈的碰撞、对抗,也是一种变相的交流,毕竟就一般而言,某一文化中的先进观念、先进因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人类社会也缘此得以一步步地向前行进。

再就江南文化而言,同样具有宽泛性、传承性和多样性。江南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举凡日用器皿、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社会结构、语言艺术、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都可以包括在其中。本书作为教材性质,限于篇幅,自然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包罗万象,作者只是尽其所能地试图勾勒出江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和传承过程,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一介绍。本书分为上、中、下编,分别是古代篇、近代篇和专题篇,上编六讲和中编四讲,分别梳理江南文化在古代即传统农业社会时期和近代工业社会时期的历史演进过程[4],下编六讲,以专题方式勾勒江南文化的特色之处。

很显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江南文化自有其独造处,但作为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江南文化毕竟只是其中一支,其成就与不足都只是相对其他区域文化而言。更具体地说,江南地区经过魏晋六朝时期的起步追赶,唐宋元时期的飞速发展,明清时期的江南终于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近代以来,江南地区又成为吸纳西学最为彻底的地区,西学正是以江南的上海为桥头堡,逐步向江南腹地和全国散发,这为近代江南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得江南文化的开放多元特点得到进一步的呈现。如此,借助于经济与文化上的双轮驱动,江南地区的消费市场和社会生活在日益繁荣的同时,为世人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更多元的发展维度。人们可以埋首科举,走达兼天下同时又光宗耀祖的老路,也可以汲汲商途,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展现自己的见识和眼光,养家糊口不成问题,发家致富也非难事。换言之,江南地区的人们具有相对更多的人生道路可供选择,而且都有可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过上一种物质相对舒适又具有一定精神追求的生活,这使得江南文化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俗与雅交错并融、物质享受和文化追求同时并存的独特面貌,江南地区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因此不断推陈出新,成为景物优美、经济富庶、文教发达的代名词,甚至承载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某种向往和希冀。凡此种种,如果借用学者的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江南不但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一概念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扩大而变易,而且还具有经济涵义——代表一个先进的经济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透视出一个文化发达取得范围。”[5]

这就是江南。

【注释】

[1]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 期。这一划分和中国台湾学者刘石吉的界定相一致,参见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2]如唐文学家韩愈诗《送祠部员外郎陆傪出刺翕州》,《送陆歙州诗序》称:“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宣使之所察,翕为富州。”翕即徽州,说明唐人即视徽州为江南之地。参见韩愈著,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页。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4]中国社会在秦以前,可以称为诸侯林立的封建时期,秦统一全国后,就进入以皇权为主导、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统治时期,农业为最主要的生产方式,故可称为传统农业社会时期;晚清鸦片战争后,国门被强行打开,中国被裹挟进入到以机器化生产为标志的近代工业社会发展阶段,政治上也由共和制取代帝制。至于当今社会,某种程度上可归结为以信息化为主要特点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5]周振鹤:《释江南》,《中华文史论丛》第49 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