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描述试验现象,现定义作动器推力方向为正向加载,拉力方向为负向加载;靠近作动器一侧为西侧,远离作动器一侧为东侧,墙体正面为南侧、背面为北侧,如图9.22所示。由于2个剪力墙试件更换墙趾构件后,需进行再加载,为方便描述,现定义更换墙趾构件后试件RSPCSW-H1编号变更为RSPCSW-H2,试件RSPCSW-V1编号变更为RSPCSW-V2。 2个带有可更换墙趾消能器的波形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试件的加载制度相同,但各试件的试验现象存在较大差别。下面分别就各自的试验现象进行描述。
9.2.6.1 试件RSPCSW-H1试验现象
1)屈服前加载阶段。在混凝土开裂前,试件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基本呈线性变化,试件RSPCSW-H1无明显现象。当荷载正向加载至150 kN时,试件RSPCSW-H1出现第一条裂缝,裂缝位置为东侧可更换构件内侧相邻混凝土处,裂缝呈现水平发展,如图9.28(a)所示,同时伴随有类似摩擦声响。当荷载负向加载至150 kN时,西侧可更换构件内侧墙体出现水平裂缝。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250 kN时,墙体东、西两侧墙趾处水平裂缝发展为斜裂缝,与水平方向约成20°夹角。同时,试件可更换墙趾高度以上部位开始出现较短斜裂缝,裂缝与水平方向约成35°夹角。墙体裂缝主要集中在可更换墙趾高度范围内,且发展趋势为先水平开裂,而后缓慢发展为斜裂缝,试件两侧主斜裂缝基本呈对称发展。试件其他部位出现少量的较短斜裂缝,如图9.28(b)所示。
综上所述,剪力墙两侧墙趾处安装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后,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剪力墙损伤得以集中在可更换墙趾高度范围内。试件开裂荷载为150 kN。
图9.28 墙趾构件更换前裂缝发展图
2)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屈服阶段。当水平荷载加载至负向300 kN时,西侧可更换构件南侧腹板底部向北鼓曲。此时,水平荷载-位移曲线明显偏离直线,水平荷载改为位移控制。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19.5 mm第1圈时,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西侧混凝土出现竖直方向裂缝,高度约25cm,混凝土有剥落趋势。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19.5 mm第2圈时,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波形钢腹板出现面外鼓曲。当水平荷载加载至19.5 mm第3圈时,可更换墙趾高度范围内,混凝土4条主斜裂缝交汇于墙体中部,如图9.29(a)所示。此时,可更换墙趾消能器波形钢腹板面外鼓曲明显,如图9.29(b)所示,试件位移角已达到1%,到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规定剪力墙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停止加载,更换墙趾构件。
综上所述,试件RSPCSW-H1的屈服荷载为359.32 kN,安装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后,剪力墙损伤区域得以集中在可更换区域内,整体损伤不大,抗震性能基本保持完好。
图9.29 墙趾构件屈服阶段试件变形图
9.2.6.2 试件RSPCSW-H2试验现象
1)更换墙趾构件后加载至屈服阶段。更换墙趾构件后,对试件进行再次加载,由于累积损伤的存在,墙趾构件更换后加载过程中,已损伤区域裂缝继续发展。首先对试件施加竖向荷载,加载过程中,伴随有沉闷的“咚咚”声,原因是内置波形钢板与混凝土发生挤压。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150 kN时,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上部混凝土出现斜向下裂缝,裂缝与水平方向夹角约呈30°;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200 kN时,试件东侧底部墙体与底梁变截面处,混凝土水平裂缝加宽,向地梁方向延伸,如图9.30所示。同时,加载过程中伴随有沉闷的“咚咚”声,原因为墙体削弱高度范围内,波形钢板与混凝土挤压。当水平荷载加载至负向200 kN时,西侧墙趾处,相邻混凝土竖向裂缝变宽。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300 kN时,东侧墙趾处混凝土水平裂缝加深并错开。此时,水平荷载-位移曲线明显偏离直线,试件RSPCSW-H2进入屈服阶段,混凝土裂缝发展趋势如图9.30(b)所示。
图9.30 墙趾构件更换后裂缝发展图
综上所述,更换墙趾构件后,试件的屈服荷载为379.00 kN。此阶段加载过程中,试件新增裂缝很少,剪力墙试件的抗震性能基本保持完好。
2)破坏阶段。试件RSPCSW-H2进入屈服阶段后,水平荷载改为位移控制。位移加载至正向26.4 mm时,东侧墙趾处混凝土轻微剥落,水平裂缝最大宽度约2 mm;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两片波形钢腹板同时向北侧鼓曲,此时,可更换墙趾消能器竖向最大变形为9.59 mm。位移加载至负向26.4 mm时,西侧墙趾相邻混凝土有剥落现象,东侧墙趾处混凝土受压,有小片崩落,且东侧可更换构件波形钢腹板外缘下部均向南侧鼓曲。加载至负向26.4 mm第2圈时,东侧墙趾处混凝土剥落,未发现箍筋外露。加载至负向26.4 mm第3圈时,可更换墙趾消能器面外鼓曲继续发展;同时西侧墙趾处,临近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区域混凝土压溃,有剥落趋势。加载至正向39.2 mm第1圈时,东侧可更换构件波形钢腹板鼓曲明显,构件发生整体扭转;东侧墙趾处混凝土裂缝加深,有剥落趋势。加载至负向39.2 mm第1圈时,西侧墙趾处混凝土受压剥落,发现纵向钢筋压屈,同时伴随有“沙沙”声,原因为剪力墙底部混凝土与波形钢板界面剥离;东侧墙趾处混凝土受拉开裂加剧,混凝土剥落,箍筋外露。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南侧腹板失稳,腹板下部向北鼓曲,期间伴随有“砰砰”声。加载至正向39.2 mm第2圈时,剪力墙底部混凝土裂缝贯通,裂缝将混凝土分割成块状剥落。加载至负向39.2 mm第3圈时,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整体扭转,发生失稳破坏;西侧墙趾处混凝土大面积剥落,混凝土与波形钢板丧失黏结能力,波形钢板外露,可以看到鼓曲变形。试件最终破坏情况如图9.31所示。
图9.31 试件最终破坏图
9.2.6.3 试件RSPCSW-V1试验现象
1)屈服前加载阶段。在混凝土开裂前,试件RSPCSW-V1处于弹性工作阶段,荷载-位移关系曲线基本呈线性变化。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100 kN,试件西侧墙趾底部混凝土出现短斜裂缝,裂缝长度9.8 cm,宽度不足0.1 cm。此时裂缝发展情况如图9.32(a)所示。当水平荷载加载至负向100 kN,试件RSPCSW-V1东侧墙趾底部混凝土出现短斜裂缝,裂缝长度9.4cm,宽度不足0.1cm。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150 kN,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上端板处角部混凝土出现斜向上裂缝,裂缝长度约24 cm,与水平方向夹角约10°。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200 kN,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上端板处角部混凝土出现斜向上裂缝,裂缝长度约14 cm,与水平方向夹角约10°。当水平荷载加载至负向250 kN时,西侧方钢管柱上部有崩开声,原因是方钢管柱与相邻侧混凝土界面脱开;东侧墙趾处底部混凝土裂缝继续发展,加宽;墙体西侧中上部,出现2条较长斜裂缝,与水平方向约成60°夹角,如图9.32(b)所示。裂缝发展区域比较分散,并未集中于剪力墙底部墙体削弱部位;两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并未出现明显变形。
综上所述,试件RSPCSW-V1的开裂荷载为100 kN,此阶段试件裂缝发展区域比较分散,并未集中于剪力墙底部墙体削弱部位;两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并未出现明显变形。
图9.32 墙趾构件更换前裂缝发展图
2)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屈服阶段。随着试件混凝土裂缝增加,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出现明显转折,水平荷载改为位移控制。当水平位移加载至正向10.2 mm第1圈时,墙体削弱部位以上区域东侧中部出现1条竖向裂缝,宽度不足0.1 cm,长度约100 cm,对照试件加工图9.18可知,此处为内置波形钢板波峰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最小。当水平位移加载至正向10.2 mm第2圈时,底梁与墙片结合部位出现裂缝,裂缝由西侧墙趾底部开展,向墙体中部延伸,裂缝长度约25 cm,裂缝最大宽度不足0.1 cm;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北侧腹板出现鼓曲。当水平位移加载至正向19.1 mm第1圈时,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2片波形腹板均出现鼓曲,西侧墙片与底梁结合部位裂缝继续发展,延伸至墙体中部。当水平荷载加载至负向19.1 mm第1圈时,东侧墙趾角部混凝土裂缝加宽至0.2~0.3 cm,且继续延长。当水平位移加载至正向18.0 mm第1圈时,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变形继续加剧,位移计H-5显示构件竖向变形已达到9.5 mm;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应变片数据显示已进入屈服状态。当水平荷载加载至负向18.0 mm第3圈时,墙片主裂缝分布形式为墙体下部削弱区内交叉,角度约成50°;墙片中部及上部形成2条竖向裂缝带,裂缝最大宽度为0.1 cm;两侧可更换墙趾角部水平裂缝继续发展为斜裂缝,于墙片中部呈交叉状,长度约30 cm,试件的混凝土裂缝发展见图9.33(a);两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应变片数据均显示进入屈服状态,两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均出现明显变形,东侧墙趾构件变形更为明显,见图9.33(b)。此时,试件位移角已接近1%,到达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规定剪力墙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停止加载,更换墙趾构件。
综上所述,试件RSPCSW-V1的屈服荷载为419.80 kN。此阶段加载过程中,剪力墙底部削弱区域混凝土裂缝继续发展,混凝土未出现剥落现象;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首先出现腹板鼓曲,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腹板屈服,未有明显变形。
图9.33 墙趾构件屈服阶段试件变形图
9.2.6.4 试件RSPCSW-V2试验现象
1)更换墙趾构件后加载至屈服阶段。更换墙趾构件后,对试件RSPCSW-V2进行加载。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100 kN时,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连接板上部混凝土出现水平裂缝,长度约5 cm,最大宽度不足0.1 cm。当水平荷载加载至负向200 kN时,东侧可更换墙趾处相邻混凝土出现斜裂缝,与水平方向夹角约15°,长度约14 cm,最大宽度不足0.1 cm,如图9.34(a)所示。当水平荷载加载至正向300 kN时,墙片已有裂缝继续发展,未发现新增裂缝,如图9.34(b)所示。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已明显偏离直线,此时,试件进入屈服阶段。
综上所述,试件RSPCSW-V2屈服荷载为469.20 kN,此阶段加载过程中已损伤区域裂缝继续发展,个别区域有新增裂缝出现。(www.daowen.com)
图9.34 墙趾构件更换后裂缝发展图
2)破坏阶段。试件RSPCSW-V2屈服后,水平荷载改为位移控制,每级荷载循环3圈。当水平位移加载至18.6 mm时,试件有沉闷的“咚咚”声,原因是内置波形钢板与混凝土界面脱离。当水平位移加载至正向29.0 mm第1圈时,东侧可更换构件相邻侧混凝土出现竖向裂缝。当水平位移加载至负向29.0 mm第1圈时,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北侧波形钢腹板出现鼓曲。当水平位移加载至负向29.0 mm第2圈时,西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南侧波形钢腹板出现鼓曲。当水平位移加载至正向31.4 mm时,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鼓曲加重。当水平位移加载至负向37.8 mm第2圈时,东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在拉力作用下,连接板与预埋板之间产生缝隙。当水平位移加载至49.2 mm时,可更换墙趾消能器高度范围内,试件混凝土出现剥落现象,纵向钢筋被压屈,如图9.35(a)和9.35(b)所示。当水平位移加载至50.6 mm时,剪力墙试件承载力下降至85%以下,试件破坏,试件最终破坏情况如图9.35(c)~图9.35(e)所示。
图9.35 试件最终破坏图
综上所述,此阶段加载过程中,由于试件位移角不断增大,墙片两侧可更换墙趾消能器内侧混凝土首先开裂,裂缝增多。继而可更换墙趾消能器面外鼓曲严重,竖向变形增大,有失稳破坏趋势。最终,可更换构件整体发生扭转破坏,继续加载,墙体削弱部位纵向钢筋压屈,箍筋屈服,混凝土压溃,钢筋外露,墙体破坏。
9.2.6.5 试件破坏机理分析
(1)波形钢板受力机理
首先将波形钢板的受力方向分为2个不同的方向,即顺波纹方向和垂直波纹方向,如图9.36所示。当波形钢板承受沿顺波纹方向的荷载时,由于其在该方向上的刚度很小,基本没有承受荷载的能力,所以比较容易产生明显的变形;当波形钢板承受垂直波纹方向的荷载时,其在该方向上的刚度大,可以表现出良好的承载能力。
图9.36 波形钢板受力方向
基于上述波形钢板的受力特性,分析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过程。针对本书试验剪力墙试件中选用的2种不同放置形式的波形钢板,分别分析波形钢板的受力过程。
(2)试件 RSPCSW-H1、RSPCSW-H2
水平荷载作用于垂直波纹方向。此种受力状态下,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作用,使波形钢板顺波纹方向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波形钢板和约束边缘构件连接部位角部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约束边缘构件底部应力较大。考虑到竖向荷载的作用,在顺波纹方向波形钢板容易发生面外变形。对于可更换墙趾高度范围内的墙体而言,该部位内置波形钢板缺少约束边缘构件,仅有加密箍筋约束波形钢板的变形,故在持续加载过程中,此处混凝土和箍筋破坏明显。
(3)试件 RSPCSW-V1、RSPCSW-V2
水平荷载作用于顺波纹方向。此种受力形式下,波形钢板在顺波纹方向基本不能首先传递水平荷载,水平荷载主要由约束边缘构件和外包混凝土优先承担;由于外包混凝土限制了波形钢板的面外变形,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波形钢板的刚度,使剪力墙试件的整体抗侧刚度得以提升。随着水平荷载持续增加,外包混凝土首先发生破坏,之后波形钢板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从而提升了剪力墙试件的延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