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明清时期广东东路沿海巡检司的海防功能:海洋文明研究第一辑成果

明清时期广东东路沿海巡检司的海防功能:海洋文明研究第一辑成果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伟峰黄忠鑫[2]摘要:广东东路沿海巡检司在明代时发挥着重要的海防作用。明清时期,广东的海防区域部署一般划分为东、中、西三路。笔者不揣浅陋,欲以明清时期广东东路惠、潮二府的沿海巡检司为中心,探讨其建置沿革、驻地变迁与海防形势的关系,并比较巡检司在不同时期海防中的作用,以对沿海巡检司的功能变化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因此,本文暂不将吉安巡检司列入沿海巡检司的讨论范围。

明清时期广东东路沿海巡检司的海防功能:海洋文明研究第一辑成果

周伟峰 黄忠[2]

摘 要:广东东路沿海巡检司在明代时发挥着重要的海防作用。清初,由于迁界、冗官等原因,沿海各司陆续被裁废;雍正乾隆年间增设了一批沿海巡检司,但其职能转向民事管理,海防色彩淡化;嘉庆道光年间,随着广东海防重心转移至西路和中路,东路沿海巡检司的海防功能基本丧失。

关键词:明清时期 广东东路 海防 巡检司

一、问题的提出

巡检司是明清时期县级政区以下的重要基层机构,驻守于关津要道,“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逃军、逃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3],发挥治安巡缉的功能。[4]学界关于巡检司的历史地理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建置沿革、时空分布、辖境范围、功能变化以及是否成为政区等方面,[5]较少从巡检司与东南海防的关系角度进行探讨,目前仅见郭声波、鲁延召、宋炬三位学者在这方面有较多论述。[6]其中,郭声波主要梳理了在海防部署背景之下的珠江口东岸各巡检司的建置沿革、驻地和辖境变迁;鲁延召以广东新安县的官富巡检司为例,从海防地理学的视角对沿海县治、巡检司建置沿革与海防形势、海防政策的关系作了详细、生动的个案考察;宋炬则重点研究了明代浙江各府沿海巡检司的名单、布局及其与海防的关系。三者的研究都表明巡检司这一机构在明清时期的东南海防中具有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广东的海防区域部署一般划分为东、中、西三路。[7]嘉靖《筹海图编》说:“岭南滨海诸郡,左为惠、潮,右为高、雷、廉,而广州中处。”[8]道光《广东海防汇览》也说:“粤海三路说昉明,东指惠、潮,中属广州,肇、高、廉、雷、琼五管毗连,并居西境。”[9]而在明代,“广东三路虽并称险扼,今日倭奴冲突莫甚于东路,亦莫便于东路,而中路次之,西路高、雷、廉又次之,西路防守之责可缓也”[10]。这无疑与明代倭寇多从闽粤沿海一带入犯,惠、潮二府首当其冲有关。潮州府“与福建连壤,漳舶通番之所必经。议者谓潮为岭东巨镇,柘林、南澳俱系要区,枕吭抚背之防不可一日缓。而靖海、海门、蓬洲、大城诸所又皆跬步海滨,所以赖以近保三阳、远卫东岭者也”[11]。海防之重自不必言。惠州府虽处潮州下游,然“自府东南以迄西角皆以海为险……东南有海港焉,置平海所为外藩。东曰海丰,负峻岭,临大洋,碣石一卫孤悬海表,翼以甲子、捷胜二所,称重镇焉”[12]。海防之责亦不可谓不重。而上述郭、鲁二人的研究地域都集中在广东中路的广州府,对于海防责任更重的广东东路则未涉及。笔者不揣浅陋,欲以明清时期广东东路惠、潮二府的沿海巡检司为中心,探讨其建置沿革、驻地变迁与海防形势的关系,并比较巡检司在不同时期海防中的作用,以对沿海巡检司的功能变化有一更清楚的认识。

二、明清潮州府沿海巡检司建置变化

《钦定续文献通考》载:“国初惩倭之诈,缘海备御几于万里。其大为卫,置军四千五百六十人;其次为所,置军一千一百余人;又次为巡检司,置弓兵百人,少亦不下数十人。皆大小相维,经纬相错,星罗棋布,狼顾犬防。”[13]可见沿海巡检司确实是海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嘉靖《筹海图编》列出潮州府沿海巡检司有:神泉、吉安、门辟、桑田、招宁、鮀浦、枫洋、辟望、黄岗;[14]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则列出了南澳、浮洋、柘林、鮀浦、樟林、招宁、门辟、北寨、神泉。[15]

这里有必要对潮阳县吉安巡检司做出特别说明:据隆庆《潮阳县志》,吉安巡检司建于洪武二年(1369),司署原在戎水之南山下;洪武二十七年以其地非扼塞,遂改置于县西七十里贵山都贵屿村。[16]贵屿村是潮阳县的陆路隘口,距海尚有很长一段路程,巡司驻此无法发挥海防功能,但嘉靖《筹海图编》却将其划入沿海巡检司的范围,未解其意。乾隆元年(1736),贵山都割隶新设的普宁县,潮阳的县域格局发生变动,“该地面四至远近与旧日不同”,吉安司署于是迁往县西四十里黄陇都峡山乡。[17]峡山乡较之贵屿村更接近海滨,但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却又不认为该司是沿海巡检司。严格来说,该司无论是在贵屿村还是在峡山乡,都不濒海。因此,本文暂不将吉安巡检司列入沿海巡检司的讨论范围。其余各处巡检司建置沿革讨论如下:

(一)海阳县枫洋巡检司

据嘉靖《潮州府志》,该司旧在归仁都枫洋村(按:今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枫洋村)。[18]归仁都“在县治之西,距县十里许……群山嵯峨,石磴盘回,曩为萑苻之泽”[19],枫洋村又“距城西十五里”[20],是潮州府四十八隘之一;[21]元末兵乱,土人曾于枫洋之山巅要害列栅豫守,事宁虽废,但遗迹尚存。[22]巡司驻此当是防守陆路隘口。洪武四年,该司移往南桂都园头村(按:今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鳌头乡)。[23]园头村又曰“园头市”[24],“距城南四十五里”[25],位于韩江水道旁。光绪《海阳县志》说:“明代移枫洋巡检司驻此以资控制,无层峦之突兀、石磴之盘纡,膴膴周原,庶几近之。”[26]可见当地既有水运之利,又有膏腴之地,经济已有一定水平,巡司驻此可维持墟市治安,并防止海寇沿江而上骚扰。嘉靖末,该司被裁。[27]至于裁废原因,府县志均缺载,笔者推测,或许与澄海立县有关。南桂都“东倚长堤,江中有洲渚焉。其外则澄海境也”[28]。嘉靖四十二年(1563),海阳县上、中、下外莆三都割立澄海县,海阳县南部添一屏障,巡司退居二线,海防功能逐渐丧失,最终被裁。

(二)海阳县浮洋市巡检司

浮洋司巡检署建在县南二十里浮洋市广惠桥头(按:今潮州市潮安区浮洋镇)。浮洋市“新旧二埠相连,逐日市”[29],是海阳县的重要墟市,巡司驻此可维持墟市治安。乾隆《潮州府志》载,“永丰仓大使……乾隆二十六年知府周硕勋请裁,改移浮洋市巡检”,“浮洋司巡检,乾隆二十六年新设”。[30]道光《广东通志》亦载:“浮洋巡司在县南二十里浮洋市,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新设。”[31]可得该司缺是于乾隆二十六年由永丰仓大使改设。又据乾隆《潮州府志》,该司司署建于乾隆二十七年,计地三亩价买监生李傅伟之业,由知县王文征倡绅士创建。[32]而光绪《海阳县志》却说是于“乾隆二十八年题准部覆,将潮州府永丰仓大使原署裁汰,估变移建”[33]。光绪县志的说法应是来源于道光《广东通志》,该通志虽两说均录,但指出“买地说”源于府志,而“估变移建说”来源于司册,要以司册为据。[34]同时,该通志在记录丰顺县汤坑巡检司署时,提到该司署是由大埔县乌槎巡司署估变移建,“同海阳县浮洋市司,所有二处应建衙署即将仓大使及乌槎旧署估变,不敷动项建造”[35]。考虑到该巡检缺是由大使缺改设,且估卖旧署建新署的做法在清代并不鲜见,所以浮洋司巡检署于乾隆二十八年由大使署估变移建的说法是可信的。

(三)潮阳县门辟巡检司

据隆庆《潮阳县志》,门辟巡检司建于洪武二年,司署在县北六十里直浦都门辟村(按:今汕头市潮阳区关埠镇)。村内通大港,[36]“港故通大海,回环二十余村,上下三十余里”[37]。该地又“前临大江,是为潮揭之界”,设有门辟关以征收过往商税。[38]巡司驻此既有海防功能,又有保护关埠之责。顺治十三年添建门辟炮台,设营房三间、外委一员、兵若干名、炮四尊以扼守潮揭交界海域,进一步增强海防力量。[39]康熙三年(1664)迁界,“潮阳迁去直浦、竹山、招收、砂浦、隆井五都,附郭、峡山、举练三都之半”,沿海的门辟司按理说应裁撤或改驻,但乾隆《潮州府志》及光绪《潮阳县志》的职官表上又有崔呈玺、陈鑑于康熙三年及康熙五年分别任门辟司巡检的记录,[40]说明该司似乎在迁界浪潮中得以幸存。又据府志,门辟司曾一度改驻在直浦都后湖墟以维持墟市治安,但改驻时间未明,直到乾隆二十七年才迁回关埠旧址。[41]

(四)潮阳县招宁巡检司

该司建于洪武初年,司署原在县南十五里附郭都之海口村(按:今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称海口巡检司。[42]洪武二十七年,潮阳守御千户所迁往海口村并建所城,改称海门所城。[43]海门城坐临大洋,是“全县门户”,“为琼南、广惠、闽浙、江苏商船往来之要口,为海防最要”。[44]在海口村置千户所之前,担起海防重责的无疑是巡检司。由于该司与卫所在海防职能上重合,洪武二十八年,司署迁往县东三十里招收都之招宁村(按:今汕头市濠江区达濠古城),改称招宁巡检司。[45]招宁司扼守达濠港,该港“东西两岸山多田少,裸以盐埕,民以渔盐为业……渔船千艘,商民稠密,与海门俱为扼要”[46];其所属之河渡门为“县东达濠海防最要”[47],南接外海,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就有倭寇千人从此处人犯潮阳。[48]

康熙三年,潮阳迁去招收都,招宁司裁废。康熙七年展复,但达濠港仍在界外,为海寇邱辉占据,且“受台湾郑经伪札,开府于达濠埠,置市廛,擅渔盐之利”[49]。至于招宁司,据光绪《潮阳县志》,康熙年间的首任巡检是在康熙十六年上任的,[50]这应该也是招宁司复立的时间。但直到康熙十九年朝廷才彻底击退海寇重新收回达濠港,[51]巡司在此期间也应发挥了一定的防御作用。康熙五十六年,又奉旨建达濠寨城,招宁司与守备营同驻城内。[52]该司与守备营除一般防守任务外,还一同负责盘查堵截河渡门东、西两场的私盐。

(五)潮阳县桑田巡检司

据隆庆《潮阳县志》,桑田司署建在县北三十里竹山都桑田村(按:今汕头市潮阳区河溪镇桑田乡),[53]扼守桑田港。正统十三年(1448),“县丞刘忠以其地濒山海,寇扰时作,奏闻□创”,但直到景泰四年(1453)才除官并给印信。[54]该地有桑田市,[55]又有桑田口用于堵截河东、河西、隆井三场私盐。[56]巡司驻此可发挥巡缉私盐、维持墟市治安的作用。顺治十七年(1660),该司奉文被裁,所属地方并入门辟司管辖。[57]

(六)揭阳县北寨巡检司

北寨司设于洪武四年,司署驻在县西北蓝田都岗头山,[58]正统四年移驻县东北梅冈都乌石山南,正德十二年(1447)又迁回岗头山旧址,“其乌石遗址分守道檄县估鬻,以为营建新署之费”[59]。岗头山、乌石山都不濒海,因此嘉靖《海防图编》没有将北寨司列为沿海巡检司。但清初该司移往桃山都铺前市(按:今揭阳市榕城区炮台镇)以扼守海口,[60]道光《广东海防汇览》收录的沿海巡检司中也包括了北寨司,故将该司列入讨论范围。顺治十五年又在铺前市建了一座炮台以加强防御,[61]铺前市因而又称炮台市。此次移驻的时间,乾隆《潮州府志》说是雍正十年(1732),[62]道光《广东通志》又说是顺治十年。[63]据顺治《潮州府志》,“北寨巡检司在岗头山,今移桃山”[64],可见移驻在顺治年间已经发生,所以正确时间应为顺治十年。

(七)饶平县黄冈巡检司

黄冈司建于洪武三年,司署驻在县城东南九十里宣化都黄冈村(按:今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65]“黄冈为闽广之交,山海之会,流贼往来啸聚,截劫士宦,商旅多受其害。自是置司镇御之。”[66]成化年间,山寇曾东宽、郑金龙、郑金牛等人聚众劫杀黄冈等村镇,郡守谢光檄巡检魏志统乡兵擒获诛之,[67]突出展现了巡司在维持治安方面的作用。到了山海二寇猖獗的嘉靖年间,单凭巡检司已无法控御地方,于是“知县罗印凯呈详巡抚舒公奏设通判一员驻扎黄冈”,“然衙宇空置,官惟时历”,[68]效果并不明显。嘉靖二十七年,“因岛寇蹂躏,居民余廷仁等呈请当道筑城御寇……越明年工乃竣”[69],巡检司也由此迁入黄冈镇城东门内。[70]镇城的修筑虽然增强了防御力量,但仍然无法抵挡海寇,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倭“袭陷黄冈土城”;三十七年十月,“又自和平桥突犯饶平黄冈镇,踞其城”;三十八年十一月,“又有倭从分水关犯黄冈镇”,十二月“又有倭自福建云霄突入黄冈”。[71]倭寇的屡次进犯促使朝廷于嘉靖四十四年改海防同知驻黄冈,然而“亦但春秋二汛耳”[72];直至天启三年(1623),“移潮州右营兵镇黄冈”[73],黄冈地方才有了常备的正式武装力量保护。

明末,黄冈城因寇乱被毁,顺治年间饶镇吴六奇重建,“坚厚倍昔”[74]。康熙三年迁界,黄冈城被弃,巡检司也一同被裁撤。该地改由黄冈协驻防。[75]康熙十一年展复,知府宋征璧重建黄冈城,巡检司也得以重新设立。[76]黄冈镇在康熙年间发展为一大墟市,“其地依山背海,鱼盐之利傍及邻邑,通货贸财,最为辐辏”[77]。巡司亦有维持墟市治安的职责。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冈司改驻柘林,称柘林巡检司。

(八)饶平县柘林巡检司

该司原为饶平县黄冈巡检司,嘉庆二十四年改驻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柘林寨城(按:今潮州市饶平县柘林镇),同年九月奉文改称柘林巡检司。[78]柘林寨为潮州海防重地,屡受海寇侵袭,嘉靖四十五年设寨城防守。[79]“其地对峙南澳,闽广之要。至黄冈、至大城相为犄角,声援相通,饶邑之门户也。”[80]道光《广东通志》载:“嘉庆二十四年……总督阮元、巡抚李鸿宾奏:饶平县柘林地方逼近海口,巡防宜密,向设千总不足以资弹压。查该县属黄冈巡检,地非紧要,可以移驻柘林,俾得就近巡缉,于捕务益资得力。”[81]似乎到了嘉庆年间,柘林城的地方局势较之黄冈城更为严峻,于是改黄冈司为柘林司加强弹压。

(九)澄海县辟望巡检司

辟望巡检司建于洪武二年,原属海阳县,司署在下外莆都辟望村(按:今汕头市澄海区澄华街道)。[82]洪武六年曾迁于港口,即辟望港;十六年复迁回辟望村。[83]嘉靖三十七年,海寇许朝光盘踞辟望村;十一月,倭寇被官军击败,余众逃奔辟望港;十二月,这批倭寇又与来自福建云霄的倭寇合伙,四处劫掠,直到次年正月才从辟望港遁走。[84]嘉靖四十一年,“督府张公臬率师征讨,山酋朴灭,海寇招安,地方甫靖。父老曾栋等议善后之策,奏割七都,置县于下外辟望村弹压之”[85]。所置新县即为澄海县。而之所以选择将辟望司治所升级为澄海县治,除了该地是倭寇往来通道外,也与其便利的海防条件有关。《澄海县建置图序》说:“邑治……为辟望巡司治所。东际大海,西瞰田寮,前襟外砂诸村,后带南洋、东陇诸堡……南有马耳澳为之翰屏,且南澳诸山峙其左,华富诸山峙其右。至于南北二水之交流,莱芜、侍郎之鼎峙,实为滨海胜区。”[86]

辟望司改隶澄海县后,司署改在苏湾都南洋村(按:在今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87]南洋村“直通外海,可泊战船。四乡米谷云集,居民富庶,乃可战可守之地”[88],海防地位十分突出。明洪武三年在此置南洋水寨城,扼守蓬子、大洲、飞钱、旗岭等港。[89]辟望司设在乡村,而不是在寨城内,明显是用于补充寨城防御的不足。康熙五年,澄海受迁界影响,全县被裁,“设墩台戍卒以守”[90],辟望司无疑也被裁撤。康熙七年,巡抚王来任上疏请求复界,澄海重新设县,该司也得以复立。但到了雍正二年,该司又被裁,衙署改为社仓,[91]此后不再设立。

(十)澄海县鮀浦巡检司

鮀浦司原属揭阳县,建于洪武三年,[92]司署在鮀江都溪东村(按: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溪东社区),扼守溪东港。嘉靖四十二年澄海设县后,该司改隶澄海,司署建在鮀江都鮀浦镇(按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桥头、云露、木坑、夏趾社区一带)。[93]据顺治《潮州府志》,鮀浦是澄海四大隘口之一,[94]也是澄海县五大墟市之一,[95]巡司驻此既可发挥海防作用,又能保证墟市治安。康熙三年迁界,鮀江都在内迁之列,[96]鮀浦司也被裁撤。康熙七年复界,鮀浦司也连同澄海县一同复立。但“自展复以来,山川再辟,时异势殊,形胜因之,似不可一概论也”[97],原先作为澄海县重要关隘的鮀浦镇似乎已经失去地位,乾隆《澄海县志》所列展界后的形胜中并无鮀浦。[98]康熙二十七年,该司迁往蓬洲所城内(按: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江街道蓬东居委东门)。“蓬州所西北群峰环抱,袤延数十里,负山阻海,屹然滨海要区……其南曰溪东港,在双溪口外,舟楫停泊若蜂屯蚁聚,与沙汕头炮台东西相望。”[99]巡司驻此更能发挥海防职能。

(十一)澄海县樟林巡检司

樟林巡检司署在县东北三十里樟林城内(按:今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寨城旧址),雍正九年由东陇河泊所改设。[100]樟林寨城建于康熙八年展界之后,[101]用于扼守樟林、东陇等港。樟林港为“商渔船只停泊之处,米谷聚积之所,与东陇毗连……人烟稠密,建有城寨,属澄海协营汛地,为海防最要”;东陇港“在樟林港西畔,北达郡城,商船停泊之处,为海船出入要隘,木筏盐船货物总汇之地……为海防最要”。[102]康熙年间澄海协右营守备驻此,但不久又改驻南洋。[103]雍正间增设巡检司是为增强樟林寨内的防守力量,但“澄海县樟林港地当水陆之冲,接连鸿沟、盐灶并饶平员头,沿海一带奸匪多从此出没,最关紧要。虽额设巡检、千总而幅员辽阔,兵役无几,未免顾此失彼”,显然单凭巡检司不足以弹压,于是乾隆三年又将南洋守备改驻樟林。[104]

(十二)惠来县神泉巡检司

神泉司原属潮阳县,司署旧在惠来都北山村,称北山巡检司;洪武二十七年改建于酉头都神泉村(按:今揭阳市惠来县神泉镇),因名神泉巡检司。[105]嘉靖四年析潮阳、海丰地置惠来县,神泉司改隶惠来,司署仍在县治南十五里的神泉村,扼守神泉港。神泉港“为惠来门户,海防最要”[106],“在县治之南十五里,相距仅一望耳。海贼泊澳呼吸立达,则神泉固县之二外障也”[107]。神泉司驻此可发挥海防功能。嘉靖三十三年又建司城以加强防御。[108]顺治十三年,神泉被海寇占据,臬司奉部文议裁神泉司,但因神泉“有大港通海,港内一支西达龙江,一支直抵南关,合濠流为县之门户。明代设神泉巡检一员,领弓兵以备稽防……通县佥呈云此城原以壮邑外辅,乙酉、乙丑之变藉为犄角,仍旧不裁”。神泉司得以保存。但康熙三年迁界,沿海的神泉司城被拆毁,该司也被裁撤。康熙八年展界,巡司复立,并“添设战守官兵五百名”以资防守。[109]次年重修司城,“后因飓风坍塌,平地片瓦无存,巡检移驻县城,以旧祀刘陈二公祠为署”[110]。雍正九年,“知县张玿美以靖海孤悬径口关外,离县窎远,详请将神泉巡检移驻靖海,兼管神泉。旧存守御所衙署地基……建为巡检衙署”[111]。靖海所扼守靖海港,该港“长三十余里,直达外洋,海船多泊于此”[112],“沿海迤西一带计四十余里有石碑、赤澳、前尖溪、东澳角四炮台,为海防最要”[113],所城内除巡检司驻扎外,还有海门、惠来二营水陆弁兵驻守。[114]

(十三)南澳厅南澳巡检司

“南澳前襟大海,后枕金山,屏障内地,控制外洋。大小莱芜之浮屿,远近澎山之列峙,闽粤咽喉,形势之最胜者也。”[115]然而,明前期朝廷却屡次迁南澳岛民内附,使得南澳岛长期空置,成为“倭之巢穴”,嘉靖、隆庆年间屡为海寇占据。[116]直到万历三年(1575)设副总兵一员,建城领兵驻扎,南澳才真正成为海防重区。入清以后,南澳为郑成功、陈豹、杜辉等海寇占据,康熙三年迁界,澳民再次内徙。施琅荡平台湾后,南澳于康熙二十四年设总兵驻扎,重新成为海防要区。经过长期发展,南澳已经成为“兵民杂处,商船络绎”的“海疆冲要之区”[117],原先岛东、西日常民事分属福建诏安县、广东饶平县管辖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于是雍正十年添设粤闽海防军民同知一员,“凡四澳军民保甲、编烙渔船、监放兵饷一切事宜,俱归该同知管理”[118]。雍正十三年,由于同知人手不足,各项事宜无法兼顾,又添设粤闽南澳巡检司,司署驻在南澳城内(按:今汕头市南澳县深澳镇),“隶该同知管辖,仍听两省各该上司稽核”,负责“严行保甲,察奸缉赌,朔望遍行该处总汇各要区,宣讲圣谕,化导愚顽,遇有失事照例参处”,并特别声明“不得差委其管理监仓”[119]。由此可知,巡检司驻此主要用于维持岛上治安,其意不在海防。

三、明清惠州府沿海巡检司建置变化

嘉靖《筹海图编》列出惠州府沿海巡检司有四,曰内外管、碧甲、长沙港、甲子门;[120]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则列出甲子、碧甲、平政、平海四处。[121]而纵观整个明清时期,惠州府共设置沿海巡检司八处,其中内外管司、碧甲司、平政司、平海司属归善县,长沙港司、甲子门司、汕尾司属海丰县,甲子司属陆丰县。兹对各司建置情况讨论如下:

(一)归善县内外管巡检司

据嘉靖《惠州府志》,内外管巡检司建于洪武元年,司署在府城东南一百三十里饭萝岗,[122]即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徭编弓兵五十人。[123]饭萝岗位于归善县东南,远离县治,扼守稔山海口,巡司驻此可以发挥海防作用;嘉靖《筹海图编》也将该司绘制于海防图上,可作证明。[124]但该司具体的活动记录相当模糊,府县志均缺载。万历中期,[125]“知县李中道议移改内外管巡司于黄浦墟,改碧甲巡司于淡水场,似应从议”[126]。从崇祯《惠州府志》“有巡检司二,曰内外管里,府东南一百三十里饭萝岗,洪武元年建,今废”[127]的记载来看,位于饭萝岗的巡检司至少在崇祯年间就已废弃,说明李中道的建议应该是得到了批准。乾隆《归善县志》卷七《公署》曰“内外管理巡检司署旧在县东南饭萝岗,又改在黄埔墟”[128],亦可证。黄埔墟即今惠东县黄埠镇,是明中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重要墟市,较之饭萝岗更偏近惠州府东南海域,且与海丰县相邻,容易成为海寇的劫掠目标。巡司驻此是出于墟市与两县交界处治安防御的需要。

清康熙年间,黄埔墟的治安情况似乎已超出巡司的管控能力范围,于是“改主簿管理”[129]。主簿的行政级别高于巡检,其对地方的管理力度亦大于巡检。此时的内外管巡检已沦为冗官,康熙《归善县志》的作者对此感叹道:“旧史氏曰:‘巡检,美官也。代县令巡行阡陌,可以省耕炊,可以劝社学,可以稽乡约,可以察奸萌。’然以其人不出正途,无学术、鲜自爱故,因而渔民。当道见其然,则禁巡检毋得巡行所部。如此则刻木无异,而又费禄食益。今日官之冗未有甚于巡检者,人负官矣,诚可惜哉!”[130]又据光绪《惠州府志》,“内外管巡司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饭萝岗,洪武元年置。本朝康熙间改主簿管理。今复设巡检,移建梁化墟”,该司最终还是因“冗官”而被裁汰,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复设和移治。复设之举最迟在乾隆二十二年就已经完成,[131]新的司署位于梁化墟,即今惠东县梁化镇,处县境东部,往北即为山区,距海遥远。可见,重设的内外管巡检司仅仅保持了旧名,已经完全失去海防功能。

(二)归善县碧甲巡检司

据嘉靖《惠州府志》,碧甲司建于明正统八年,司署在府城东南一百八十里海滨,[132]即今惠东县平海镇碧甲村,同样徭编弓兵五十人。[133]碧甲司所在位于平海半岛南端的西侧,与居于东侧的平海守御千户所互为犄角,是明初惠州府的海防重地;平海所专门在碧甲地方建立兵营及烽堠,拨官军哨守瞭望。[134]嘉靖三十一年,碧甲司巡检孙镛针对当时的海防局势,认为碧甲司对过海面、属东莞大鹏所管辖的淘娘山澳可藏贼船数百艘,建议将其填塞以利防守,[135]这是该司参与海防事务的一大佐证。万历中期,归善知县李中道将碧甲巡司改治淡水场。[136]淡水场在平海所城以东,宋代时便是归善县的重要盐场,[137]明清时期成为惠州府五大盐场之一,[138]设有淡水场盐课司负责征收盐斛。巡司驻此可进一步强化对盐场的保护。

清康熙年间,相比内外管巡检司因“冗官”而遭裁撤,碧甲巡检司却因“司境多盗,庐舍田园所在攘窃”得以延续;巡检温九有在康熙二十七年上任后,“申饬保甲,昼夜巡缉,盗遂远遁,四民安堵”,受到知县佟铭的嘉奖。[139]到了乾隆年间,碧甲司内移至淡水墟,[140]负责维持墟市的治安。淡水墟即今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并不靠海,其地居民丛集,水陆交通便利,在嘉靖年间便已出现墟市,[141]乾隆时墟市进一步发展壮大,于是设司署以便巡缉。碧甲司自此失去海防功能。

(三)归善县平政巡检司

光绪《惠州府志》载:“平政巡司,在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原名平政驿,本朝雍正八年改设。”[142]《清世宗实录》亦载:“改欣乐、平山、平政、苏州四驿驿丞缺,俱为巡检。从署广东巡抚傅泰请也。”[143]可见平政司是在雍正八年由平政驿改设而来。但乾隆《归善县志》却说:“国朝乾隆七年……裁改平政驿为平政司,在县城东南一百九十里。”[144]同书卷九《职官》亦载:“平政司,旧为平政驿,乾隆七年裁改。”[145]相同记载还可见于光绪《惠州府志》。[146]以上记载将平政司的设置时间推后至乾隆七年。何以会出现两个不同的设置时间?笔者认为,乾隆七年当为平政司徙治的时间,而非设立时间。乾隆《归善县志》载:“平政巡司署旧在内外管都,今在范和冈。”[147]光绪《惠州府志》也载:“平政巡检司署旧在内外管都,今在范和冈。”[148]说明平政司在乾隆年间曾由内外管都之平政驿(按:今惠东县吉隆镇)迁往范和冈(按:今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而这次迁徙的时间极有可能就是乾隆七年。乾隆县志是直接将新司署成立的时间作为其首立时间。

(四)归善县平海巡检司

“平海枕山面海,上通碣石镇,下达大鹏,其大星港为商盐船只聚集之区,巡防紧要。”[149]明代置平海守御千户所镇守,隶属碣石卫。清初,平海所改由碣石镇辖水师平海营参将驻扎,[150]继续发挥海防功能。但到了雍正年间,平海所被裁改为平海巡检司。雍正九年总督郝玉麟疏称:“平海所地方丛山大海,最易藏奸,并无文员弹压,应将该所裁汰,改设巡检一员以资巡缉……今将甲子、捷胜、平海三所议裁……俱系止理军屯事物,别无专责,应请一并裁汰……其太平、平海二巡检……即在平海所、太平驿各衙署驻扎,毋庸更设……”[151]可见,由于该地长期兵民杂处,需要文员管理日常事务,而平海所只负责军屯,职能有限,于是改立平海巡检司驻在所城内,代替卫所管理,原有的军屯事物则统一由雍正七年设立的惠州海防军民同知管理。[152]

(五)海丰县长沙港巡检司

据嘉靖《惠州府志》,长沙港巡检司原为龙溪巡检司,司署在巡检围。洪武十三年,巡检白肃敏将司署改在县南三十里金锡都之长沙港,即今汕尾市区马宫街道长沙村,并筑有城,深广各三十丈。[153]嘉靖《海丰县志》称,“长沙港为邑治之门户,旧置巡司及兵营以守之”[154]。港口对面海域乌洲、记心洋二处即为海寇巢穴。[155]长沙兵营有“海丰所官军四百员名,打手二百五十名”驻守,[156]长沙港巡司“有打手三十名、弓兵十名,复有营一置打手百名”驻守,[157]防守力量不可谓不强大。巡司的一营打手是在嘉靖三十六年添设的,时守备张岳、海丰知县张济时请置打手二百五十人,以百人戍石桥、湖东、鱼尾三港,五十人戍南沙、大德二港,其余百人全戍长沙港,[158]长沙港巡司的海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但即便是这样,也无法抵挡猖獗的海寇。嘉靖三十八年,长沙兵营及巡司署均被焚毁,海丰知县不得不奏请将司署及兵营内移到县治以南的谢道山,该地“居民丛集且离县十里,有警互相援应”[159],方便“应援邑治”[160]。长沙港正处在内外海道的交界处,一旦内移,则不仅海防优势荡然无存,海寇还可长驱直入,直逼城下,甚至沿途上岸劫掠,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此必不可已之策也”[161]。崇祯七年(1634)十月,海寇刘香直入谢道山,攻破县城并劫持了巡道康承祖、守道洪云蒸、参将夏之木等地方大员。[162]

清顺治十二年夏四月,海寇再次侵犯海丰谢道山、鹿境等处,[163]长沙港巡检司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终于在顺治十四年遭裁撤。[164]

(六)海丰县甲子门巡检司

甲子门巡检司建于明洪武五年,司署在县东石帆都圭湖村、鲘埕村附近,即今陆丰市甲子港。巡检马参在其地筑城,深广各二十丈,[165]规模较长沙港司城略小。“甲子湾港口狭,进港可泊。若西南风盛发时,贼过,一时难出外面,亦难久泊,大流水深一丈,小流五尺,大船东南风可进。”[166]实为防守要地。据嘉靖《海丰县志》载,甲子湾“其东置甲子巡司,附近圭湖、鲘埕二村;其西置甲子所,附近石帆村,居民勇悍,自能力战,鲜有败事”[167]。但历史上甲子门却多次受海寇侵袭攻破,隆庆二年(1568),“倭寇入犯甲子所,署印千户马寿不设备,失机,下海丰狱以死”;隆庆五年九月,“海贼杨复破甲子所城,千户董死之”[168]。万历四十八年春正月,“海寇袁八老余党林新老入甲子澳,把总金允武轻战死之”;天启七年春三月,“海寇入甲子门,守备叶台死之”。[169]历次寇乱对甲子所造成了严重打击,该所附近的甲子门巡检司想必也难逃厄运。崇祯六年,“海丰铸换巡司印”[170],表明该司在明代一直延续,并未被裁撤。清顺治初年,海寇苏成先后占领了碣石卫、甲子所、捷胜所等地,[171]海丰一县的海防要塞尽丧,甲子门巡检司也名存实亡。顺治十四年,甲子门司连同长沙港司一同被裁。

(七)海丰县汕尾巡检司

雍正七年裁改海丰县南丰驿为汕尾巡检司,司署建在县治南五十里下城内,[172]即今汕尾市区香洲街道坎下古城。下城是明末崇祯九年修建的海防重寨,[173]用于扼守长沙港。顺治六年,该城被海寇苏利占据。[174]康熙初年,朝廷颁布迁海令,海丰县的迁界工作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康熙元年,“时只迁鹅埠岭、琵琶寨等数处”;第二阶段在康熙二年秋八月,“以河内、鹿境山为界,离海六十里,离县十里”;第三阶段在康熙三年夏四月,“大路下为界,县治之东以叶家寮塔为界,县治之西以西田□为界,离城仅里许”[175]。苏利占据的下城、碣石卫等处也在迁界之列;同年六月,他起兵反抗迁界,结果被剿灭。[176]康熙七年,“广东抚院王来任遗疏题请展复海界,奉旨准复”[177];康熙二十二年,又“奉部文开海禁,准民采捕”[178],海丰再次展复海界,但下城始终不设防。直到康熙四十一年,“河渡贼出没,海岛边民苦之,始移守备驻下”。四年后,海丰河渡贼受抚,自是海道肃清。[179]到了雍正年间,由于海疆无事,“奉旨裁卫守备一员、所千总二员,另设汕尾巡司一员”[180]。雍正七年《改设碣石海防军民同知部文》称:“海丰县属之河田、汕尾二处,俱为山海要地,均须文员稽查缉捕。而该县南丰、平安二驿丞裁汰,改设巡检二员,分驻河田、汕尾二处要地,专司捕务,查缉奸匪,并令该同知时加督饬。”[181]明显汕尾巡检司是为处理一般民事而设。雍正九年,东海滘巡检司改设为陆丰县治,汕尾巡司改属陆丰,并移治黄沙坑,称黄沙坑巡检司。巡司改驻后,下城于乾隆年间复设守备一员,碣石镇右营驻城以维持正常防御。[182]

(八)陆丰县甲子巡检司

甲子巡检司原为海丰县东海滘巡检司。东海滘司于雍正七年由东海滘驿改设,《改设海防同知部文》称:“海丰县属东海滘地方尤为广阔,商民辐辏。该地原设有驿丞一员,亦无经管夫马船只之责,应将东海滘驿驿丞改为东海滘巡检,俾稽查亦有专责。”[183]到了雍正九年,海丰县由于“山海交错,地方辽阔,民屯杂处。向虽设有甲子、捷胜所千总分管,但所千总非亲民之官,其间词讼以及稽查地方,县令相隔遥远,不能兼顾”,因此需要择地另设新县。东海滘巡司因“地处适中,与碣石、甲子二城遥为犄角,且系惠潮通衢”[184],得以被升级为新县治。按照惯例,巡检司一般不与正印官同城而治,于是东海滘司移驻到陆丰县东南一百里甲子所城内,称甲子巡司,“以资巡缉”[185]。原来的甲子所也和平海所一样,因“止理军屯事物,别无专责”而被巡司代替了。

图1 明清时期广东东路沿海巡检司分布图

四、海防形势与巡检司功能变化

通过以上对沿海巡检司的建置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沿海巡检司的置废变迁与当时的海防形势密切相关。前已指出,东路是明代广东海防的重点区域,早在洪武二年即受到倭寇侵犯,“倭寇惠潮诸州,时天下初定,海内父安,倭寇窃发,滨海一带皆被骚扰”[186]。而当时沿海的平海、捷胜、靖海、海门、大城等千户所城均未建立,[187]反而设置了内外管、长沙港、甲子门、招宁、辟望、鮀浦、门辟、黄冈等巡检司,其中长沙港、甲子门等巡司还筑有司城。可以想象,在这正规军事力量欠缺的时间段内,巡检司应在沿海防御方面起到了主要作用。洪武二十七年,沿海各卫所纷纷设置并建城防守,巡检司的海防地位虽有所下降,但仍然是重要的一环;建文三年(1401)五月,锦衣卫镇抚陈直称:“广东海滨巡检多系人才,不谙操战、御贼,请于军官弟侄中不应袭替者,保选。”[188]这充分说明在时人眼中,沿海巡检司具有浓厚的海防军事功能。这一时期巡检司能发挥作用,还与当时侵略东路的海寇力量较为薄弱有关。据《广东通志初稿》记载,嘉靖以前的海寇一般是零星出现,以侵略乡村为主,额设弓兵五十人的巡司能起到一定的巡缉效果。

但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倭寇日炽,惠潮二府首当其冲,卫所、县城屡被围攻。如黄冈镇城分别于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三十七年正月、三十八年十二月三次被攻陷,碣石卫城也于隆庆元年、隆庆三年两次被攻陷;其余如大城所、海门所、甲子所、潮阳县城、揭阳县城、海丰县城等也屡受打击,东路的海防形势十分严峻。嘉靖《筹海图编》在详细绘出沿海各卫所及其附近岛屿、海澳、烽堠的同时,也标出了各巡检司的位置,说明此时巡检司是卫所防御的重要补充力量。个别没有建城的巡检司也纷纷建城以加强防御,如嘉靖二十七年建黄冈司城、嘉靖三十三年建神泉司城。但此时连卫所城池都无法抵挡猖獗的海寇,巡检司的海防作用也不宜被高估。嘉靖四十二年,新设的澄海县治就建在辟望司署上,从侧面反映出了巡检司的防御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长沙港司于嘉靖三十九年内移至县南十里的谢道山,碧甲司、内外管司也于万历年间发生迁移,枫洋司于嘉靖末被裁废,这些情况均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海防功能。

入清以后,海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顺治初年,郑成功、陈豹等海寇占据潮州府南澳岛;苏成、苏利等寇则抢占惠州府碣石、捷胜、甲子等要塞,屡犯沿海郡县。顺治七年,海寇黄海如“引寇数万围潮州五十日”[189],顺治十二年夏四月,海寇又犯海丰谢道山、鹿境等处,[190]在这样的形势下,沿海各司基本发挥不了防御作用,长沙港、甲子门、桑田三巡司先后被裁,其余各司弓兵数量也大幅度削减。康熙初年,为防止沿海居民与反清势力勾结,厉行“迁海”。迁海令对潮州府沿海各司造成重大打击,招宁、黄冈、辟望、鮀浦、神泉各司均被裁撤,司城拆毁;康熙七年展界后各司得以复立,继续在海防方面发挥作用,如神泉司不仅重建司城,还加拨兵丁戍守,鮀浦司也进驻蓬州所以加强防御。

雍正、乾隆时期虽然新增了一批沿海巡检司,但由于东路海疆较为安定,[191]沿海各司的主要功能已从军事海防转向一般的民事管理。如潮州府新增的浮洋市司由仓大使改设,樟林司由河泊所改设,惠州府新增的平政、汕尾二司由驿站改设,平海、甲子二司由卫所改设,均是由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原有机构无法满足需要,于是改驻文员以便缉察。雍正十三年新设的南澳司“严行保甲,察奸缉赌……宣讲圣谕,化导愚顽”的职能范围充分说明了沿海巡检司功能的转变。

嘉庆、道光年间,海寇卷土重来,但受滋扰的多为中路和西路一带。《广东海防汇览》称:“广东洋匪,始自嘉庆初年,积而日夥。黄正嵩投诚后,尚有张保辈,数百艘游弋外洋,全恃内奸为之接济。自总督百龄抵粤,改盐船为陆运,骤封海港,商舶不通,数万之众势不得不扑岸觅食。于是连帆内窜,香山、东莞、新会诸县滨海村落,惨遭焚劫,而顺德、番禺尤甚。”[192]又由于越南政局变动,广东西路也屡遭洋匪劫掠,[193]《广东海防汇览》在述及各路海防时亦要“特详于西路焉”[194]。海防重心的转移使得东路各巡检司失去振作的机会,潮州府由于远离西、中二路,没有受到多大侵扰,原有的防御体系基本没有改动,嘉庆十三年惠潮道林天培请添设炮台、营汛弁兵于各要害处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195]惠州府由于更靠近中路而受到一定波及,如“乾隆五十八年,洋匪扰海丰,沿海各乡均被其害”[196],“嘉庆十年闰六月,海盗攻海丰、长沙炮台”[197],但惠州府并未因此而增加沿海巡检司的数量或增强其武力,而是通过增筑炮台以加强防御。仅嘉庆一朝,惠州府便修筑了海丰县汕尾(嘉庆二年)、麻疯寮(嘉庆五年)、长沙(嘉庆九年)、南山(嘉庆十年)、谢道山(嘉庆十五年),[198]归善县车缯头(嘉庆七年)、吉头(嘉庆十年)等七座炮台,[199]约占全府炮台的五分之二。[200]道光《广东海防汇览》在《东路图》中只绘出了各岛屿、海澳、城寨、炮台等,几乎没有出现一处巡检司,[201]表明在时人眼中,沿海巡检司已经被排除于海防体系之外了。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成为洋人的目标,广东的海防重点无疑是在中路。面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更不可能依靠武力微弱的沿海巡检司了。

总而言之,明代以广东东路为海防重点,沿海巡检司在此期间也扮演了重要的海防角色;清初由于迁海、冗官等原因,沿海巡检司大量被裁废;雍正、乾隆年间复设了一批,但其海防色彩已经淡化,更加偏重民事管理;嘉庆、道光年间的社会变动并未倚重巡检司这一机构,加上广东海防的重点逐渐转向西路及中路,东路沿海巡检司的海防功能自此基本丧失。

The Coastal Defense Function of Xunjiansi Bureaus in East Road of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Zhou Weifeng Huang Zhongxin

Abstract:In the Ming Dynasty,the police bureaus called Xunjiansi in East Road of Guangdong Province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coastal defense.In the early of Qing Dynasty,Xunjiansi had been dissolved because of Clearance Policy and Redundancy of Officials.During the reigns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a number of Xunjiansi bureaus had been added,but their function ha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coastal defense to civil administration. In the reigns of Jiaqing and Daoguang,Xunjiansi had almost lost its coastal defense function with the main point of Guangdong coastal defense migrated to West Road and Middle Road.

Keywo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East Road of Guangdong Province,coastal defense,Xunjiansi

【注释】

[1]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项目编号:12&ZD144)的阶段性成果。

[2]作者简介:周伟峰,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生;黄忠鑫,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讲师。

[3]万历《明会典》卷一三九《兵部二十二·关津二》,《大明会典·四》,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第1980页。

[4]胡恒、傅林祥、贺跃夫等人的研究表明,巡检司在个别地区符合“县辖政区”或“次县级政区”的条件,具有丰富的行政功能,不止于治安巡缉。参见胡恒《皇权不下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傅林祥《清代的次县级政权和辖区》,孙进己主编《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9—68页;贺跃夫:《晚清县以下基层行政官署与乡村社会控制》,《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5]相关研究主要有:胡恒:《清代巡检司地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明代四川地区巡检司分布变迁考》,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刘海荣:《明代陕西巡检司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林勇:《明代广西巡检司变迁的地理学考察》,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赵思渊:《明清苏州地区巡检司的分布与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3期;韩虎泰:《晚清广州府巡检司的地域分布特征初探——以〈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的记载为中心》,《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张研:《对清代州县佐贰、典史与巡检辖属之地的考察》,《安徽史学》2009年第2期;胡恒:《“司”的设立与明清广东基层行政》,《清史研究》2015年第2期;王伟凯:《试论明代的巡检司》,《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徐林、胡仲恺:《明清广州府巡检司设置与变迁初探》,王元林主编《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第五辑,暨南大学出版社,第133—157页。

[6]郭声波:《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谌小灵主编《明清海防研究》第五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2—93页;鲁延召:《海防地理学视野下官富巡检司建置沿革研究——基于广东新安县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4年第3期;鲁延召:《明清时期广东中路海防地理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宋烜:《明代浙江海防巡检司考》,谌小灵主编《明清海防研究》第五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51页。

[7]清初延续东、中、西三路的划法,清中期出现东、中、西上、西下四路的划法,清末又称“省防”“、潮防”“、廉防”“、琼防”。参见鲁延召《明清时期广东海防“分路”问题探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第2期。

[8](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三《广东事宜·中路》,中华书局2007年,第244页。

[9](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凡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页。

[10](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三《广东事宜·西路》,第245页。

[11](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三《广东事宜·东路》,第244页。

[12](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二《舆地一·险要一》,第60页。

[13]《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三七《四裔考》。

[14](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三《广东兵制·沿海巡检司》,第237—238页。

[15](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六《职司一》,第194—195页。

[16]隆庆《潮阳县志》卷一《建置沿革纪》。

[17]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三二《建置略八》。

[18]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

[19]乾隆《潮州府志》卷一三《都图》。

[20]乾隆《潮州府志》卷一三《都图》。

[21]顺治《潮州府志》卷一《地书部》“:隘四十八,海阳隘曰新关,在龙溪都;曰万里桥,在大和都;曰汤田,在丰政都;曰枫洋,在归仁都。”

[22]嘉靖《广东通志初稿》卷三十四《营堡》。

[23]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

[24]嘉靖《潮州府志》卷八《杂志》。

[25]乾隆《潮州府志》卷一三《都图》。

[26]光绪《海阳县志》卷三《舆地略二》。

[27]顺治《潮州府志》卷一《地书部》“:枫洋巡检司旧在归仁都,洪武初迁南桂都,嘉靖末废。”

[28]光绪《海阳县志》卷三《舆地略二》。

[29]乾隆《潮州府志》卷一四《墟市》。

[30]乾隆《潮州府志》卷三一《职官表》。

[31]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〇《关隘略一》。

[32]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

[33]光绪《海阳县志》卷一八《建置略二》。

[34]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三二《建置略八》。

[35]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三二《建置略八》。

[36]隆庆《潮阳县志》卷九《官署志》。

[37]隆庆《潮阳县志》卷六《舆地志》。

[38]隆庆《潮阳县志》卷六《舆地志》;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五五《建置略三十一》。

[39]光绪《潮阳县志》卷十《兵防》。

[40]乾隆《潮州府志》卷三一《职官表》;光绪《潮阳县志》卷一四《职官》。

[41]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

[42]隆庆《潮阳县志》卷九《官署志》。

[43]隆庆《潮阳县志》卷九《官署志》。

[44]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四《关隘》。

[45]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

[46]乾隆《潮州府志》卷六《城池》。

[47]光绪《潮阳县志》卷十《兵防》。

[48]隆庆《潮阳县志》卷二《县事纪》。

[49]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八《征抚》。

[50]光绪《潮阳县志》卷一四《职官》“:招宁司:刘建鼎,泰州人,康熙十六年任。”

[51]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八《征抚》。

[52]光绪《潮阳县志》卷三《城池》。

[53]隆庆《潮阳县志》卷九《官署志》。

[54]隆庆《潮阳县志》卷九《官署志》。

[55]乾隆《潮州府志》卷一四《墟市》。

[56]乾隆《潮州府志》卷二三《盐法》。

[57]康熙《潮阳县志》卷四《官署》。

[58]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

[59]雍正《揭阳县志》卷二《公署》。

[60]雍正《揭阳县志》卷二《公署》。

[61]顺治《潮州府志》卷一《地书部》“:炮台二,一在揭阳县铺前,一在潮阳县直浦都,俱顺治十五年建。”

[62]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北寨司巡检署……国朝雍正十年壬子改建桃山都海口炮台市。”

[63]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三二《建置略八》“:北寨巡检司署……国朝顺治十年改建桃山都海口炮台东。”

[64]顺治《潮州府志》卷一《地书部》。

[65]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www.daowen.com)

[66]光绪《饶平县志》卷五《兵防》。

[67]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八《征抚》。

[68]光绪《饶平县志》卷五《兵防》。

[69]光绪《饶平县志》卷二《城池》。

[70]乾隆《潮州府志》卷七《署廨》“:黄冈司巡检署建自明洪武三年,在城东门内。”

[71]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八《征抚》。

[72]光绪《饶平县志》卷五《兵防》。

[73]光绪《饶平县志》卷五《兵防》。

[74]光绪《饶平县志》卷二《城池》。

[75]光绪《饶平县志》卷五《兵防》。

[76]光绪《饶平县志》卷二《城池》“:黄冈镇城……康熙三年迁斥,十一年展复,知府宋征璧重建。”同书卷六《职官》载“:国朝黄冈司巡检,李勳……康熙元年任;唐应麟……康熙十一年任。”说明迁界期间黄冈司巡检无人上任,该司被裁。

[77]康熙《饶平县志》卷二《城池》。

[78]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五八《经政略一》。

[79]光绪《饶平县志》卷五《兵防》。

[80]光绪《饶平县志》卷五《兵防》。

[81]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三二《建置略八》。

[82]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

[83]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

[84]光绪《海阳县志》卷二四《前事略一》。

[85]康熙《澄海县志》卷二《建置》。

[86]嘉庆《澄海县志》卷二五《艺文》。

[87]康熙《澄海县志》卷二《建置》。

[88]乾隆《潮州府志》卷六《城池》。

[89]嘉靖《潮州府志》卷一《地理志》“:大洲港、飞钱港、旗岭港俱在南洋。”

[90]康熙《海阳县志》卷一《兵事》“:(康熙)三年……澄海迁去上外、中外、下外、蓬洲、鳄浦、鮀江六都,仅存苏湾一都,至五年而全县毕裁,设墩台戍卒以守。”

[91]雍正《澄海县志》卷二《建置》。

[92]见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鮀浦巡检司在溪东村,洪武三年建。”一说建于洪武元年,见康熙《澄海县志》卷二《建置》“:鮀浦巡检司,明洪武元年置。旧隶揭阳,嘉靖四十二年割隶澄海。”

[93]顺治《潮州府志》卷一《地书部》“:鮀浦巡检司在鮀浦镇。”

[94]顺治《潮州府志》卷一《地书部》“:澄海隘曰冠陇,在县西十里;曰鮀浦,在鮀江都;曰南洋,在苏湾都;曰鸟汀背,在蓬洲都。”

[95]顺治《潮州府志》卷一《地书部》“:(澄海县)市集五,曰冠陇,曰鮀浦,曰南洋,曰程洋冈,曰樟林。”

[96]康熙《海阳县志》卷一《兵事》“:(康熙)三年……澄海迁去上外、中外、下外、蓬洲、鳄浦、鮀江六都,仅存苏湾一都,至五年而全县毕裁,设墩台戍卒以守。”

[97]乾隆《澄海县志》卷一《疆土一·形胜》。

[98]见乾隆《澄海县志》卷一《疆土一·形胜》。

[99]乾隆《澄海县志》卷一《疆土一·形胜》。

[100]嘉庆《澄海县志》卷四《署廨》。

[101]乾隆《潮州府志》卷六《城池》。

[102]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四《关隘》。

[103]嘉庆《澄海县志》卷四《署廨》。

[104]乾隆《潮州府志》卷四〇《艺文上·惠潮四则》。

[105]嘉靖《潮州府志》卷二《建置志》。

[106]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四《关隘》。

[107]雍正《惠来县志》卷一《建置沿革》。

[108]雍正《惠来县志》卷七《公署》。

[109]雍正《惠来县志》卷十《兵防》。

[110]雍正《惠来县志》卷七《公署》。

[111]雍正《惠来县志》卷七《公署》。

[112]乾隆《潮州府志》卷六《城池》。

[113]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四《关隘》。

[114]乾隆《潮州府志》卷六《城池》。

[115]乾隆《南澳志》卷二《疆域》。

[116]乾隆《南澳志》卷三《建置》。

[117]乾隆《南澳志》卷三《建置》。

[118]乾隆《南澳志》卷三《建置》。

[119]乾隆《南澳志》卷三《建置》。

[120](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三《广东兵制·沿海巡检司》,第237页。

[121](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六《职司一》,第195页。

[122]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六《公署志》。

[123]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八《兵防志》。

[124](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一《广东沿海山沙图·广东九》,第20页。

[125]万历《惠州府志》卷四《秩官表》载“:(万历朝归善县知县)李中道,临桂人,举人,十五年任,升任庐州知州。”

[126]崇祯《惠州府志》卷八《建置》。

[127]崇祯《惠州府志》卷八《建置》。

[128]乾隆《归善县志》卷七《公署》。

[129]光绪《惠州府志》卷二《舆地二》。

[130]康熙《归善县志》卷八《建置志》。

[131]乾隆《归善县志》卷九《职官》记载的第一任内外管巡检为“:孟孚远,会稽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132]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六《公署志》。

[133]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八《兵防志》。

[134]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卷十《兵防志下》。

[135]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卷十《兵防志下》。

[136]崇祯《惠州府志》卷八《建置》。

[137]乾隆《归善县志》卷二《沿革》载宋代归善县有淡水盐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宋·辽·金时期》也标出了淡水盐场的位置,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34—35页。

[138]其余四场为归善大洲场、海丰澉白场、陆丰石桥场、小靖场。见光绪《惠州府志》卷一六《经政八》。

[139]雍正《归善县志》卷二《邑事纪》。

[140]乾隆《归善县志》卷七《公署》“:碧甲巡检司署,旧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今迁淡水墟。”

[141]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五《食货志》“:归善之市……曰淡水,在上下淮……”

[142]光绪《惠州府志》卷二《舆地二》。

[143]《清世宗实录》卷九二“雍正八年三月”。

[144]乾隆《归善县志》卷六《城池》。

[145]乾隆《归善县志》卷九《职官》。

[146]光绪《惠州府志》卷八《建置三》“:国朝乾隆七年……裁改平政驿为平政司,在县城东南一百九十里。”

[147]乾隆《归善县志》卷七《公署》。

[148]光绪《惠州府志》卷七《建置二》。

[149](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一《三路海图·东路图》,第8页。

[150]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三《海防略一》。

[151]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六《建置略二》。

[152]光绪《惠州府志》卷一七《郡事上》“:雍正七年,设惠州海防军民同知驻碣石卫城。裁碣石卫守备及捷胜、甲子两所官,以卫所屯田归同知管理。”平海所属于碣石卫管辖,且与捷胜、甲子二所同时裁汰,其屯田事务理应也由该同知管理。

[153]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六《公署志》。

[154]嘉靖《海丰县志·海防图》。

[155]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卷一〇《兵防志下》。

[156]嘉靖三十五年《惠州府志》卷一〇《兵防志下》。

[157]万历《惠州府志》卷二《郡事纪》。

[158]万历《惠州府志》卷二《郡事纪》。

[159]万历《惠州府志》卷二《郡事纪》。

[160]嘉靖《海丰县志·海防图》。

[161]嘉靖《海丰县志·海防图》。

[162]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

[163]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

[164]《清世祖实录》卷一一一“顺治十四年八月至九月”载“:裁广东东莞县白沙,三水县横石、西南,乐昌县黄圃,英德县清溪、浛光,始兴县黄塘,恩平县恩平,镇平县蓝坊,海丰县长沙港、甲子门各巡检司巡检。”

[165]嘉靖二十一年《惠州府志》卷六《公署志》。

[166](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一《三路海图·东路图》,第8页。

[167]嘉靖《海丰县志·海防图》。

[168]乾隆《海丰县志》卷一〇《邑事》。

[169]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

[170]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

[171]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

[172]光绪《惠州府志》卷六《舆地一》“:下寨城……在县治南五十里捷胜所之右,明崇祯九年筑。谨按雍正九年详议,改南丰驿为汕尾巡检,于下城内建署。”

[173]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崇祯九年九月,城土敢下。”

[174]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顺治六年,海丰土敢守李夔龙以土敢城降于苏利。”

[175]乾隆《海丰县志》卷一〇《邑事》。

[176]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康熙三年八月,碣石苏利抗迁,藩下、将军、督镇等奉旨各统大兵讨之,至十二日阵斩苏利,余党悉平。”

[177]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

[178]乾隆《海丰县志》卷一〇《邑事》。

[179]光绪《惠州府志》卷一七《郡事上》。

[180]乾隆《海丰县志》卷一〇《邑事》。

[181]民国《陆丰县志》卷三《建置·改设碣石海防军民同知部文》。

[182]乾隆《海丰县志》卷六《兵防》。

[183]民国《陆丰县志》卷三《建置·改设碣石海防军民同知部文》。

[184]民国《陆丰县志》卷三《建置·改置陆丰县部文》。

[185]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六《建置略二》。

[186](明)郑若曾撰,李致忠点校:《筹海图编》卷三《广东倭变记》,第241页。

[187]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三《海防略一》“:洪武二十一年设惠州卫及各所,二十七年设碣石卫及各所……”

[188](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六《职司一》,第177页。

[189](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四一《事纪三·国朝一》,第1018页。

[190]康熙《惠州府志》卷五《郡事》。

[191]雍正、乾隆年间基本没有关于广东东路海寇滋扰的记载。(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四一《事纪三·国朝一》,第1026—1031页。

[192](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四二《事纪四·国朝二》,第1039页。

[193]参见曾小全《清代前期的海防体系与广东海盗》,《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194](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二《舆地一·险要一》,第37页。

[195](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四二《事纪四·国朝二》,第1038—1039页。

[196]光绪《惠州府志》卷一七《郡事上》。

[197](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四二《事纪四·国朝二》,第1032页。

[198]光绪《惠州府志》卷一七《郡事上》;民国《海丰县志》卷下《邑事》。

[199]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六《建置略二》。

[200]惠州府共有17座炮台。参见(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三二《方略二十一·炮台二》,第821—824页。

[201](清)卢坤、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广东海防汇览》卷一《三路海图》,第1—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