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疆历史:清政府统治多浪人

新疆历史:清政府统治多浪人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浪人迁居新地以后,清朝政府即考虑如何对他们进行统治和管理的问题。多浪人参加张格尔叛乱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清朝政府沉重的差役。但是,在军台当差服役的多浪人较之其他维吾尔族居民的处境更为艰难。另外,多浪人的社会地位也极为低下。为加强对多浪人的统治,清朝政府于道光十二年在玛拉巴什筑城,设粮员、游击分治。

新疆历史:清政府统治多浪人

多浪人迁居新地以后,清朝政府即考虑如何对他们进行统治和管理的问题。

关于喀喇沙尔的情况,乾隆皇帝指出:“至哈喇沙尔,地亦狭小,不必驻扎办事大臣,惟近有安插之多伦回人,亦需照管。应于舒山、和其衷二人内,酌派一个驻扎。”[14]这样,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起,喀喇沙尔始设有办事大臣。但是,清朝政府在南疆地区设置的各级大臣,并不直接署理当地的民政事务。所以,清朝政府又于库尔勒、布古尔两个多浪人的主要聚居区分别设置阿奇木、伊什罕、商、哈子、密喇布等伯克各十员,[15]以分管两地的行政、司法、赋役、水利等各方面的事务。

移居喀喇沙尔地区的多浪人结束了游牧生活,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清朝政府规定:库尔勒、布古尔两地的多浪人分别交纳粮赋四百九十一石。直到道光年间因人口增加而开垦了不少荒地,这个定额才有所改变。此外,多浪人还要交纳红铜等,以供清朝政府铸造钱币

除耕地纳粮以外,库尔勒、布古尔地方的多浪人还要从事台站工作。关于台站问题,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舒赫德奏:

自叶尔羌至辟展俱有回人居住,伊等善于步递,请每台派回人十户……回人等一体给予口粮及盐菜银两,于十户中派出首领一人,以七品顶戴管理,仍令耕种台站附近之地。[16]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清朝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以后,在辟展(今鄯善)以西的要地,设立了军台作为驿站。各个驿站不但配备了官兵以便运输和传递,而且派维吾尔族居民承担台站的杂务和劳役。据史籍记载,仅布古尔就有“军台当差回子六十户”[17]。因布古尔仅有新迁居的五百户多浪人,故在军台当差的居民只能是他们。

阿克苏地区多浪人的情况比较复杂。该地除设一“哆兰伯克”外,没有单独设置更多的官吏,他们大概是受阿克苏地区的各级伯克直接管辖。该地多浪人除从事农耕外,大多数人在军台当差服役。在张格尔发动叛乱之际,伊犁将军长龄奏道:

又,巴尔昌卡伦侍卫吉拉布亦因道路梗塞,带领兵丁六名回至阿克苏,具禀前来。惟叶尔羌等城,至今仍无信息。该处至阿克苏十四军台,计程一千二百余里。每台向设惰兰回人四十户,来往应差,递送文报。此项回子即系霍集占旧人。今张格尔滋事,该回户亦皆变乱。[18](www.daowen.com)

根据长龄的报告,我们知道,从阿克苏至叶尔羌之间所有军台都有多浪人当差服役,并由原定的每台十户增加到四十户。如果按十四军台计算,在军台当差的多浪人即达五百六十户。另外,他们是“霍集占旧人”,积极参加了和卓后裔张格尔的叛乱,从而导致台站的通信联络中断。

如果仅以多浪人与和卓家族的历史联系来说明多浪人参加张格尔叛乱,笔者认为是非常片面的。多浪人参加张格尔叛乱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清朝政府沉重的差役。关于这个问题,《新疆识略》说:

初设军台时,每台拨赴回子十户,每户每月官给普尔钱二百文,只为递送公文折报。后因运送棉花、布匹,间于叶尔羌、喀什噶尔等处拨赴。叶尔羌以东共十二台,每台三十户,当差以来并无月费,有田之台尚可耕种糊口,无田之台苦累殊甚。且此项回子在台年久,生齿日繁,初设有得项者,迄今亦俱不敷养瞻。[19]

这里所说的“十二军台”,没有将阿克苏所属都奇特、洋阿里克军台包括在内,这两个军台的情况与“十二军台”相似,甚至连阿克苏以东的几个军台也是如此。所以壁昌说:叶尔羌“北至阿克苏十八军台,向系朵兰回子当差,乃张逆世仆种类”[20]。一般说,“回疆各城军台回民,差使繁重,生计疲累”[21],情况都极为严重。但是,在军台当差服役的多浪人较之其他维吾尔族居民的处境更为艰难。这主要因为:第一,在叶尔羌至阿克苏军台当差服役的多浪人,不但要递送公文折报,而且担负着把清朝政府在西四城征收的棉花、布匹运至木苏尔达坂,交付伊犁查收的繁重任务。第二,在其他军台当差服役的维吾尔族居民“每户每月官给普尔钱二百文”,而多浪人“当差以来并无月费”。所以,他们不得不依靠种地生活,有的甚至连耕地都没有。最初当差服役的每台十户多浪人虽有官给月费,但因人口增加,“亦俱不敷养赡”。对此,清朝政府虽曾采取一些措施,如让他们垦种一些荒地,以便做到粮食自给等,但由于自然环境太差,收效甚微。据嘉庆九年(1804)八月达庆报告:“叶尔羌所属东路十三军台,本年六月以后,河水漫溢,道路被淹,各台官房、回房不无倒塌冲没。”[22]可见,当时军台的垦种和生活条件都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们说,多浪人是当时维吾尔族居民中差役最繁重、生活最贫困、所处环境最恶劣的一部分人。

另外,多浪人的社会地位也极为低下。《西域闻见录》卷二说:“惰兰者,回子中别一种也。为霍集占亲近、牧马养雕之户,性狡诈喜讼,回子中最为顽梗。”壁昌也说:“各城均有朵兰回子,系霍集占之家奴,为回众鄙视,不与结亲。平定时,因其类贱,分遣各城,充当苦差,是以各军台皆是此种。”多浪人平时就因被视为贱民,受到残酷的奴役而心怀不满,加之他们又与和卓家族有一定的历史联系,所以在张格尔发动叛乱的时候,他们便积极参加。

张格尔的叛乱被平定,多浪人的反抗也被残酷镇压。为加强对多浪人的统治,清朝政府于道光十二年(1832)在玛拉巴什筑城,设粮员、游击分治。19世纪70年代,当清军消灭阿古柏侵略政权,再次收复新疆以后,又于光绪九年(1883)设玛拉巴什直隶水利通判,归喀什噶尔道管辖。光绪二十九年(1903),玛拉巴什改设知州,始称巴楚州,隶属莎车府。巴楚州的范围,包括今巴楚和麦盖提二县,有八个居民点,即七台庄、下五台庄、上五台庄、阿瓦台、麦盖提、铁里庄、木华庄、北陌庄。[23]这些村庄,都是多浪人的聚居区。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一百五十户多浪人自喀喇沙尔又迁至伊犁地区,他们同其他在伊犁地区耕田种地的维吾尔族居民一样,受当地的阿奇木伯克统辖。关于伊犁维吾尔族居民的情况,已有许多论著述及,这里就不赘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