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疆历史论衡:伯克的称名、职掌及语源详解

新疆历史论衡:伯克的称名、职掌及语源详解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缺乏资料,我们难以按照顺序说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清代史籍所载各种伯克的名称、职掌以及伯克称名的语源。根据《西域图志》《回疆志》《西域闻见录》《回疆通志》等清代史籍记载,维吾尔族中有三十余种伯克,分掌行政、赋役、税务、司法、工程等诸事宜,它们的称名、职掌以及称名语源如下。在维吾尔族地区,哈子伯克统理一切刑名事务,是职掌司法的官职。

新疆历史论衡:伯克的称名、职掌及语源详解

“伯克”一词,虽然早就见诸唐代史籍及碑文,但作为一种官制,伯克制度的形成却是17—18世纪的事情。由于缺乏资料,我们难以按照顺序说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清代史籍所载各种伯克的名称、职掌以及伯克称名的语源。

根据《西域图志》《回疆志》《西域闻见录》《回疆通志》等清代史籍记载,维吾尔族中有三十余种伯克,分掌行政、赋役、税务、司法、工程等诸事宜,它们的称名、职掌以及称名语源如下。

(1)阿奇木伯克。阿奇木(Hakim),阿拉伯语,意为“统治者、法官、审判官”[17],这个词后被波斯语借用,也有“统治者”的意思。在14—19世纪的中亚地区,阿奇木伯克为地方行政长官。在维吾尔族地区,阿奇木伯克统理城村大小事务,职繁权重[18]也是某一地区或某一城镇的最高统治长官。

(2)伊沙噶伯克。伊沙噶,又写作“伊什罕”或“伊沙罕”,原词为Ishikāgha,维吾尔语,直译为“城门之主”[19]。据维吾尔族学者介绍,在喀喇汗王朝时期,伊沙噶伯克是看守宫廷大门的官吏,到后来逐渐成为某一城镇的武装守卫长官。[20]至17—19世纪,伊沙噶伯克又成为阿奇木伯克的副手,协同阿奇木伯克办理庶务,职任亦重,位即次焉。

(3)噶杂纳齐伯克。噶杂纳(Aiziha),波斯语,意为“国库”[21],加词尾qi,变为国库的管理都。噶杂纳齐伯克“专总一切库仓钱粮事务”,是管理田赋、粮赋的官职。

(4)商伯克。《西域同文志》卷一二注:“商,准语,布也。回人旧输布于准部,因以名官。盖征输粮赋者。”但是,一些中外学者或认为“商”为汉语“饷”字的谐音,或认为“商”为汉语“仓”的借词。[22]其实,《西域同文志》关于“商”一词的含义的解释是正确的,只是把语源搞错了。据调查,维吾尔语曾称丝绸为“商”,至今有的维吾尔族老人仍如此称呼。因此,“商”应是汉语“桑”字的谐音。因为桑叶可以养蚕,而蚕丝又是丝绸的原料,故名。又由于丝绸与布都是制作衣服的原料,有的维吾尔族群众也称大布为“商”。[23]我们知道,在准噶尔贵族统治南疆时期,即1678—1755年,大布在准噶尔统治者向维吾尔族居民征收的赋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准噶尔人从维吾尔族居民中借用了“商”这个词,并设置了专门征收大布的官吏。但是,至18世纪初,“这七城(指南疆地区)的穆斯林不再臣属和服从卡尔梅克(准噶尔)人的命令了,卡尔梅克人只好与和卓联合起来共同管理地方。每个城市有一个卡尔梅克首领和数名卡尔梅克人,向伊犁交纳大布以代替赋税。当时,由于蒙兀儿斯坦(北疆)地区骚乱,没有流通的货币,而是以大布代替货币流通[24]。所以,商伯克成为征收赋税的全权官吏。清朝政府统一新疆以后,商伯克仍然“职司征输粮赋”,赋就包括布匹,且是从南疆运往北疆的重要物资。

(5)哈子伯克。哈子(Haz),阿拉伯语,意为“朝觐者,朝拜圣地的人”[25]。在伊斯兰教社会中,由于朝觐者享有崇高威望,波斯语转意为“法官、审判官、仲裁人”[26]。在维吾尔族地区,哈子伯克统理一切刑名事务,是职掌司法的官职。

(6)斯帕哈子伯克。斯帕(Sipa),波斯语,意指“军队、部队”[27]。斯帕哈子,就是军事法官。17世纪以后,在维吾尔族社会中,斯帕哈子为“头目的哈子”,“办理头目的词讼”。

(7)拉雅哈子伯克。拉雅(Ra’ya),系波斯语ra-iyyat的复数形式,意为“臣民、百姓”[28],拉雅哈子伯克“办理佃民词讼”。

(8)密喇布伯克。《西域同文志》卷一二注:“密喇布,帕尔西语。密,犹职也;喇布,水也。职司水利。”由于水在维吾尔族地区农业生产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所以密喇布伯克有时在一些乡镇成为总管该地一切事务的官吏,即“管理该处回务,兼通沟渠,导引水利疏浚灌溉之务”。

(9)讷克布伯克。讷克布(Nagheeb),波斯语,意为“酋长、首领、头目”[29]。维吾尔语读作naqi’b,转意为督催、监督。关于讷克布伯克的职掌,《西域同文志》说“承催一切公务”,而《西域图志》《回疆志》等则记作“管理匠役营造诸公务”。佐口透认为,如果像后者注释的那样,讷克布就不是原来的词意了。[30]其实不然。我们知道,元代迁入中原的中亚人,居住和生产的单位称为“工”,每一工居住在一个地区,类似村庄,除进行农业生产外,有的人专门从事制造马鞍、皮革及织造等,居住在甘肃、青海境内的东乡族至今仍然如此。在清代,新疆也有类似的生产单位,现各地仍沿用的“头工”“二工”等地名就说明了这一点。“工”有自己的头目,负责征收产品。所以,“司匠役”与“承催一切公务”并不矛盾。

(10)帕察沙布伯克。帕察沙布(Pazashab),波斯语。帕察(paza),为“卫兵、哨兵”之意;[31]沙布(shab),“夜,在夜间,在晚上”[32]。帕察沙布,即巡夜者。帕察沙布伯克“职司夜巡及提牢诸务”,是伊斯兰教社会中的警察,为监督刑罚的法官之一。

(11)茂特色布伯克。茂特色布(Muhatiseb),阿拉伯语,意为“检查员”[33]。茂特色布伯克“管理经典,整饬教务,不与民事”,是伊斯兰教法规执行的监督者。在当今阿拉伯世界,仍设有这一官职。

(12)木特斡里伯克。木特斡里(Mituvali),又译作木特洼里、密图瓦里,阿拉伯语,意为“管理者”[34]。波斯语为“保管人,监护人,看守圣墓者”[35]。在维吾尔族地区,木特斡里伯克主要是瓦哈甫地亩的管理者。但是,由于宗教财产的日益增多,木特斡里伯克不但负责征收瓦哈甫地亩的赋税,而且“职司售授田园房产,掌其质剂,治其争讼,兼收其税入焉”。

(13)墨克塔布伯克。墨克塔布(Muktab),阿拉伯语,学校。墨克塔布伯克为“专教幼童经者”,是伊斯兰教经文学校的教师。

(14)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西域同文志》卷一二注:“匝布梯墨克塔布,帕尔西语。匝布梯,稽察之谓;墨克塔布,学舍也。”其对词意的解释基本是正确的,只是把语源搞错了。匝布梯墨克塔布(Zabutimuktab),为阿拉伯语。匝布梯,意为“控制、约束”[36],墨克塔布,意为“学校”[37]。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专司教习经馆事务”,是伊斯兰教经文学校的最高管理者。

(15)克勒克雅喇克伯克。克勒克雅喇克(Kerekyarak),《西域同文志》卷一二注说:“回语、蒙古语同,谓一切事宜也”。克勒克雅喇克伯克“职理外藩税务”,是管理外国贸易并抽取商税的官吏。

(16)阿尔巴布伯克。阿尔巴布(Arbab),为rabb的复数形式,阿拉伯语,意为“领主、统治者、主宰”[38]。波斯语意为“地主、老爷、主子、拥有者”[39]。在维吾尔族地区,阿尔巴布伯克“犹内地之里正乡长也”,“催交违限钱粮,帮办攒凑杂费”。

(17)巴济吉尔伯克。巴济吉尔(Bajiger),波斯语。巴济(baji),意为“贡税、贡赋、捐税”;吉尔(ger),为gereftan的词根,意为“收到、得到”[40]。巴济吉尔即收税人,收取贡赋者。在维吾尔族地区,巴济吉尔伯克“职理税务”,也是负责征收赋税的官吏。

(18)巴克玛塔尔伯克。《西域同文志》卷一三注:“巴克,回语,有果木处;玛塔尔,帕尔西语,专司之谓”。因此,巴克的原词应为bakeqa,维吾尔语,意为果园、花园,而巴克玛塔尔(Bakmatar)为维吾尔语、波斯语的合成词。巴克玛塔尔伯克“专司果园事务”。

(19)都官伯克。都官,原词可能是Dugan,阿拉伯语,“铺子”[41],可引申为驿站。这可能与我国的情况一样,“凡置邮……曰铺”[42]。在维吾尔族地区,都官伯克为管理馆驿的官吏。(www.daowen.com)

(20)喀喇都官伯克。喀喇(Kara),维吾尔语,瞭望之意。喀喇都官伯克“职安台站,修正军械”,是管理台站和军器的官吏。

(21)多博伯克。《西域同文志》卷一二注:“多博,回语。部落也。”我们知道,维吾尔语称部落为Aimak(爱玛克),与蒙古语相同。所以,这里关于词源和词意的解释有误。刘义棠认为,多博的原词为top,突回语,意为全体、集体、群、班,[43]而蒙古语top也有群、团体的意思,而且可读作topi(蒙古语p与pi不分,词尾i可不读出),这与清代史籍将多博又译作都碑或都贝的情况相吻合。所以,将多博一词定为蒙古语更为合适。多博伯克“征输二千户粮赋,职在明伯克、玉资伯克之上”。

(22)玉资伯克。玉资(Yüz),维吾尔语,数词“百”。玉资伯克“征输百户粮赋”,为百户长。

(23)明伯克。明(Ming),维吾尔语,数词“千”,与蒙古语相同。明伯克“征输千户粮赋”,为千户长。

(24)鄂尔沁伯克。鄂尔沁(Orcin),蒙古语,意为“附近、邻近”[44]。在蒙古贵族统治新疆时期,鄂尔沁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鄂尔沁伯克“征输数十人粮赋,职在明伯克、玉资伯克之下”。

(25)哲博伯克。《西域同文志》卷一三注:“哲博,帕尔西语,锁子甲也。”据此,哲博的原词可能为jabe,但突厥jabe意为“皮甲”,蒙古语则为“矢、箭”[45]。而生产皮鞋制品的首先是游牧部落,所以我们认为哲博为蒙古语更为恰当。哲博伯克“专修甲械”。

(26)赛特里伯克。《西域同文志》卷一三注:“赛特里,帕尔西语。赛特,百数也;里,道路之谓”,据此,赛特的原词可能为sot,波斯语,数词“百”。里可能是加的突厥语词尾。赛特里伯克“职修道路”。

(27)什和勒伯克。《西域同文志》卷一二注:“什和勒,回语。什,谓右;和勒,臂也。为都官辅属,如指臂然。”但维吾尔语谓“右”为oeng,可知上述音译有误,故刘义棠认为,“什”为土耳其文sag的音译,意为“右,右边”[46]。维吾尔语称“臂”为uor,与上述者近。什和勒,即右手、右手臂。什和勒伯克“职司驿馆米刍杂务”,为都官伯克的助手。

(28)都尔噶伯克。都尔噶(Daruga),蒙古语,意为“首长”[47],即元代的达鲁花赤。达鲁,为动词,有压迫、压倒、镇压之意,加词尾“花”变为名词,再加上语尾“赤”,为镇压者、当头的人。今蒙古语中已无达鲁花赤一词,但达鲁花或都尔噶一词仍普遍使用,词意无多大变化。[48]都尔噶伯克为“阿奇木首领官”。

(29)克图瓦尔伯克。克图瓦尔(Kootval),波斯语,意为“守卫堡垒者,守卫城堡者”[49]。在维吾尔族地区,克图瓦尔伯克负责“办理工程事务”。

(30)鄂克他克奇伯克。鄂克他克奇(Ugtugchi),蒙古语,由ugtug加词尾chi而成。ugtug,意为“迎接、接待”[50]。鄂克他克奇伯克“掌宴会牲牵果品之属”。

(31)依尔哈齐伯克。依尔哈齐(Yalghuchi),诺尔布先生认为,依尔哈齐就是蒙古时期的断事官。蒙古贵族统治伊朗时期,波斯人也确曾称断事官为Yalghuchi。塔吉克诗人乌巴伊德·佐科尼在《达赫·法斯尔》的诗篇中,把其讽刺为“被一切人公正地咒骂的人”[51]。而佐口透认为,依尔哈齐的原词为Irghachi,意为“挖穴人”[52]。两种说法都认为,依尔哈齐一词为蒙古语。依尔哈齐伯克“专管修建城垣街市、开山修路等事”。

(32)巴匝尔伯克。巴匝尔(Bazar),阿拉伯语,意为“付钱、花费”[53],可引申为市场、集市。巴匝尔伯克“职司巡察市集佃务”。

(33)哈什伯克。哈什(Qash),维吾尔语,意为玉、玉石。哈什伯克“承办采玉事务”。

(34)阿尔屯伯克。阿尔屯(Altun),维吾尔语,金、金子。阿尔屯伯克“专管淘金”。

(35)密斯伯克。密斯(Mis),维吾尔语,铜。密斯伯克“专管淘炼铜觔”。

(36)喀鲁尔伯克。喀鲁尔(Karul),蒙古语,意为瞄准、瞭望,可引申为边台、台站。汉语、满语音译为卡伦。[54]喀鲁尔伯克“专管坐卡回民”。

(37)群奇由布伯克。群奇(Jinki),意为因为、由于、所以;由布,系阿拉伯语“jipn”一词的音译,音为“接近青春期的”[55],引申为即将成年的儿童。群奇由布合意为“因为儿童即将成年或由于儿童将成年”[56]。群奇由布伯克“专教回童经典”,为伊斯兰教经文学校高年级学生的教师。

通过以上对37种伯克称名的语源、语意及伯克职掌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伯克称名,在现代语言中,都能找出原语;伯克称名的词意与伯克职掌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么,下面我们即可探讨伯克制度的形成过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