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疆历史:关于伯克一词的音、意与语源

新疆历史:关于伯克一词的音、意与语源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昌回鹘中,“伯克”仅指级别较低的行政官吏。至蒙元时期,“伯克”一词的含义更为丰富了。不过由于受伊斯兰教传播的影响,在中亚地区,“伯克”一词常与阿拉伯语的“艾米尔”及波斯语的“米尔咱”相混称,这些词的含义基本是相同的。明末以后,在新疆及中亚定居民族中,如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中,“伯克”一词已成为对官吏的泛称。关于“伯克”一词的词源,一直众说纷纭。

新疆历史:关于伯克一词的音、意与语源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虽然我们认为伯克制度约形成于17世纪初或18世纪中叶,但“伯克”一词很早就见于8世纪的突厥碑文中。在鄂尔浑河流域出土的阙特勤碑东面第5—7行写道:“尊贵的突厥子孙悉成为唐代的奴仆,其清白的处女悉降为奴婢。突厥伯克(Beg)弃本族之称号,而用唐家的称号。”[1]“Beg”一词岑仲勉先生译作“匐”,[2]而根据韩儒林先生介绍,夏德在其《暾欲谷碑跋尾》解释“泥熟匐”一名时称:此名“最末一字在若干地方无疑地应视为突厥文‘Beg’之对音”。其后东西方学者,莫不赞成此说。[3]所以,以后大多数中外学者将“Beg”一词直译为“伯克”,并认为这一词更明确地反映了碑文的原意,并与清代史籍的记载相吻合。[4]

在唐代,“Beg”一词除译作“匐”外,还译作“辈”。《新唐书·黠戛斯传》载:“坚昆,本强国也……其酋长三人,曰讫悉辈,曰居沙波辈,曰阿米辈,共治其国。”洪钧认为,“辈”当为“匐”之异译,[5]以后,“辈”又译作“比”,是布鲁特(今柯尔克孜族)、哈萨克等游牧民族部落首领的称号。

蒙元时期,蒙古族也使用“Beg”一词,不过这时它译作“别”“伯”“卑”“毕”“别乞”“别吉”等。[6]

直到清代,“Beg”一词才译作“伯克”或“比”。“比”是“Biy”或“Bi”的音译,而“Bi”“Biy”则是“Beg”的元音弱化和辅音脱落的结果。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或部落中,“伯克”(为叙述方便,以下将“Beg”一律写作“伯克”)一词的含意也不尽相同。对鄂尔浑河流域出土的突厥文碑文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在唐代突厥中,“伯克”一词主要指特权阶级或贵族,有时行政长官也用此号。而在黠戛斯中,“伯克”则指部落酋长或首领。742年,回鹘首领骨力裴罗自称骨咄陆毗伽可汗,建立回鹘汗国,“署官号皆如突厥故事”[7]。所以,在回鹘中,“伯克”的含义与突厥时期是一样的。840年,回鹘受黠戛斯的袭击,又遇天灾,遂被迫西迁,后在西域建立高昌回鹘汗国和著名的喀喇汗王朝。在高昌回鹘中,“伯克”仅指级别较低的行政官吏。Д.И.吉洪诺夫根据突厥语学者B.拉德洛夫公布的回鹘文书描述了高昌回鹘汗国的官制。他说:“亦都护是国家元首,接下来是乌尔奇(高级官员)……乌尔奇以下为吐曼乌尔奇(即万户长)或耶尔奇,最后是伯克。伯克是国家机关人员中最低的一级,其职司非常广泛。他们要完成上级官员的命令,监督及时缴纳各种捐税及服劳役,保障供给耶尔奇和其他官员用的马匹等。村长归伯克管理。”[8]而在喀喇汗王朝中,“伯克”的含义又有所不同。喀喇汗王朝的高级官吏往往用此称号,如撒马尔汗的官吏Ali-Tigin的内务大臣,就称为Mahmud Beg。[9]《福乐智慧》一书中,甚至称可汗为“最高伯克”,但有时对可汗派出的使节也冠以“伯克”的称号。

至蒙元时期,“伯克”一词的含义更为丰富了。根据《蒙古秘史》记载,在蒙古族中,其含义主要有三。一是对长子系统的部落首领的称号,意为“族长”“长者”“长老”。如合不勒合罕长子之孙薛彻别乞为禹儿斤部之长,朵儿边部长为合只温别乞,斡亦剌惕部长为忽都合别乞等,这些都是长子系统的部族长。二是用于萨满教首领,意为“僧正”“大祭司”。如成吉思汗封兀孙老人为别乞,“坐于上座而行祭祀”。三是诸部首领或汗的女儿也享有此称。如成吉思汗的女儿豁真别乞、阿剌合别乞,桑昆之妹察兀儿别乞,札令敢不之女亦把令别乞、莎儿合黑塔泥别乞,等等。她们并不是什么部族之长,所以在这里别乞似有“公主”之意。(www.daowen.com)

从成吉思汗给兀孙老人的旨意来看,虽说“别乞之制,在俺(蒙古)中自古(有之)”,然而似乎已成虚衔,并无实权。所以兀孙老人只是在“岁中、月中”发表议论,主持祭祖典礼而已。[10]至明代,在蒙古草原,“别乞”(即伯克)已为“那颜”一词所代替。[11]而在河中地区(阿姆和锡尔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及新疆地区,“伯克”一词仍继续使用,其含义也无大的变化。如在帖木汗时期(1336—1405),他就在政府中设一大臣会议,称“迪万伯克”,“以相七人组成”[12]。不过由于受伊斯兰教传播的影响,在中亚地区,“伯克”一词常与阿拉伯语的“艾米尔”及波斯语的“米尔咱”相混称,这些词的含义基本是相同的。当然,“伯克”一词也传入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语中,“伯克”为“尊贵、傲慢之意,亦含有民族领袖、部首领、地方官员的意思”[13]

明末以后,在新疆及中亚定居民族中,如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中,“伯克”一词已成为对官吏的泛称。正如《回疆志》所说:“回人亦有官职制度,所谓伯克者,即其官也。”[14]在柯尔克孜族中,“比”仍由其部落首领称之。而在哈萨克族中,则为处理诉讼案件和习俗方面的博学者所用,他“都是些以自己无可怀疑的美德而享有盛望的人”[15]

总之,“伯克”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或部落中,其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突厥和回鹘国时期的特权阶级和贵族;二是部落的酋长或首领;三是蒙古时期的可汗或部落首领的女儿;四是萨满教的领袖;五是行政官员;六是处理诉讼案件以及习俗方面的博学者。

关于“伯克”一词的词源,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源于汉语中的“伯”,是古代中国对爵位的称呼,即公、侯、伯、子、男中的“伯”。还有的人认为,“伯”是匈奴时期就有的官职,应为匈奴语。也有一些波斯学者认为,它是由萨珊王朝的统治者所用的“Bega”一词演变而来。“Bega”一词为古波斯语,其意为上帝。但是针对上述说法没有提出有力的佐证。[16]所以,一些学者主张,在没有掌握更确凿的证据以前,“伯克”一词始于突厥部落,将其定为突厥语为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