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新疆历史:匈奴统治西域的政策和措施

新疆历史:匈奴统治西域的政策和措施

时间:2023-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参加龙会是乌孙应尽的责任,也是匈奴统治西域的措施之一。但在匈奴统治西域的第一阶段,并没有设置官吏。显然,匈奴是将西域诸国民众视为奴仆的。这种变本加厉的暴行,遭到西域各族人民的反抗。纳质是匈奴加强统治西域的措施之一。“遣使监护其国”,是北匈奴统治西域的临时性措施还是一项制度,尚难有定论。这说明派遣使者、巡查西域诸国的情形,早已存在。除采取以上措施外,有的匈奴诸王直接驻牧西域。

新疆历史:匈奴统治西域的政策和措施

匈奴对西域的统治,因形势的不同,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但总的来说是逐渐强化的。匈奴统治西域的措施如下。

(1)定期朝会。《史记·匈奴传》说:“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林,课校人畜。”关于匈奴的三大集会,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加强单于的统治地位,强化匈奴内部的统一,是匈奴社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每次龙会除祭祀祖先、天地、鬼神以及统计人口、征收赋税以外,还要议国事。匈奴左右王、将及各部落首领是否参加龙会,表示了他对匈奴单于是否支持和拥护,对匈奴的统治是否服从。《汉书·西域传下》说:乌孙,“故服匈奴,后强大,取羁属,不肯往朝会”。乌孙是在匈奴的辅助和支持下,击败月氏迁居伊犁河流域的,是右贤王的属部。所以,参加龙会是乌孙应尽的责任,也是匈奴统治西域的措施之一。但是,乌孙强大以后,就不再朝会。双方关系逐渐破裂。

(2)和亲。和亲不仅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为保持友好关系而结成的姻亲,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也实行和亲政策。元封六年(前105),汉遣江都王刘建女细君为公主,妻乌孙王昆莫。匈奴亦遣女妻昆莫,由于匈奴势力比较大,乌孙王昆莫以匈奴女为左夫人,位在细君公主之上。本始末年,在汉朝与匈奴争夺车师的关键时刻,匈奴又以女妻车师新王乌贵,加强了与车师的联系。所以,和亲也是匈奴统治西域的措施之一。

(3)设官。西域属右贤王管辖地区,右贤王又将其置于日逐王管理之下。但在匈奴统治西域的第一阶段,并没有设置官吏。随着汉朝与匈奴争夺西域斗争的日趋激烈,为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匈奴西边日逐王于征和元年(前92),设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僮仆,即奴隶、奴仆,僮仆都尉就是管理奴隶、奴仆的官员。显然,匈奴是将西域诸国民众视为奴仆的。焉耆、危须、尉犁,位于天山南麓,地扼北道,背靠山谷草原,俯瞰沙漠绿洲,是当时匈奴在西域与汉朝接触较早的地区。僮仆都尉常驻该地区,无疑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4)征收赋税。征和元年(前92),匈奴设置僮仆都尉的主要目的是“赋税诸国,取富给焉”。这是由于汉、匈奴之间爆发战争,匈奴从汉朝手中获得的农产品日益减少,随着匈奴势力中心的西移,自然把目光转向了西域诸国。但是,匈奴对诸国进行疯狂经济掠夺,敛税重刻,诸国难以承受。特别是在东汉安帝永初年间,北匈奴最后一次统有西域,遣使责令诸国,“备其逋租,高其价值,严以期会”。这种变本加厉的暴行,遭到西域各族人民的反抗。(www.daowen.com)

(5)纳质。纳质是属国把太子或王子派往单于庭,作为人质。据史载:西域诸国中最早纳质于匈奴的是楼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匈奴知道楼兰归附汉朝,发兵击之。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28],以后,逐渐形成制度。本始三年(前71),匈奴召车师太子军宿为质子,军宿不愿为质匈奴,逃亡焉耆其外祖父家。在北匈奴控制西域时期,西域诸国亦多被迫纳质于匈奴。东汉光武帝建武末,西域诸国中莎车王贤最强,但也不得不将其子不居征作为质子送至北单于庭。于阗王广德投降北匈奴后,被迫“以其太子为质,约岁给罽絮”[29],才算罢休。纳质是匈奴加强统治西域的措施之一。

(6)驻兵屯田。匈奴在西域屯田的时间不长,但确实是存在的。《汉书·西域传下》说:“昭帝时,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这里的“田车师”,就是屯田车师。屯田的士卒有四千骑,应该说规模不小,但是时间较短。宣帝即位后,遣五将军领军十五万,兵分五路击匈奴,在车师屯田的匈奴兵惊慌逃走。

(7)遣使监国。《后汉书·班超传》说:建初元年(76),班超、郭恂等出使西域,“是时于阗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遣使监护其国”,是北匈奴统治西域的临时性措施还是一项制度,尚难有定论。但是,在此前的鄯善,班超也发现了匈奴的使者,并放火杀死了他们,这使鄯善王下决心脱离匈奴,归附汉朝。如果再向前追溯百年,至西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骏马监傅介子得知匈奴使者自乌孙还,在龟兹,“因率其吏士共诛斩匈奴使者”[30]。这说明派遣使者、巡查西域诸国的情形,早已存在。

除采取以上措施外,有的匈奴诸王直接驻牧西域。《汉书·西域传上》说:汉元帝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将人众千七百余人降都护。都护分车师后部之西为乌贪訾离地以处之”。蒲类,即今巴里坤,因湖得名。匈奴东蒲类王游牧于此,当在车师后部以东。西域都护移其至车师后部以西,临近乌孙,主要是为了便于领护。这就说明匈奴在蒲类海置有东蒲类王。到了东汉时期,呼衍王又游牧于蒲类海地区。呼衍部是匈奴的贵族部落,与单于家族世代联姻,关系密切。呼衍王属匈奴左部,一直在单于的东方。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以后,呼衍部也分裂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于南单于,另一部分属于北单于。永元元年(89),南匈奴上书,请与汉朝共同出兵,征伐北匈奴。车骑将军窦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率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31]。这里的右呼衍王须訾为南单于属下的呼衍部。《后汉书·西域传》引敦煌太守张珰的话说:“北虏呼衍王常展转蒲类、秦海之间,专制西域,共为寇钞。”这里说的是属于北单于的呼衍部。北匈奴呼衍王一直在西域活动,永平十六年(73),窦固至天山,击呼衍王,追至蒲类海,这说明呼衍王早已游牧于蒲类海地区。永建元年(126),班勇“发诸国兵击匈奴呼衍王,呼衍王亡走,其众二万余人皆降”[32]。阳嘉四年(135),呼衍王率兵侵犯车师后部,元嘉元年(151)寇伊吾卢城。可以说,呼衍部是北匈奴中驻牧西域时间最长的部落,是北匈奴与东汉争夺西域的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