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历史上被称为西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雄峙于新疆之南,往东与阿尔金山、祁连山等连为一体。天山自东向西横贯新疆,把它分为南北两个各具特色的区域。阿尔泰山矗立于新疆东北部,蜿蜒起伏,从东南向西北延伸。在天山、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是大型封闭性山间盆地,中间是大沙漠,周围却是一块块大小不等的绿洲。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是一块呈三角形的盆地,被称为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为半封闭性内陆盆地,中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是绿洲和草原。三大山系包围着两大盆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环境。这是新疆地貌的基本轮廓,也是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空间。
早在远古时期,新疆就与内地建立了经济文化联系。从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发现的彩陶器可以看出,它既有明显的当地土著文化的特征,在造型、纹饰、制法等方面,又与祖国中原和西北其他地区出土的彩陶器有相同之处。特别是在一些墓葬中,我们发掘出不少来自中原地区的漆器、丝织品、铜镜等物品。与此同时,河南安阳属于殷商时期的古墓中,也发现了来自于阗的青玉、白玉。这些遗物表明,当时内地与新疆存在着相当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内地的人们逐渐了解了新疆。在先秦文献《山海经》《穆天子传》《尚书》《管子》,甚至在著名诗人屈原的诗作《招魂》《大招》中,都可以看到有关新疆山川地理、物产名胜的记载。早已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汉代新疆进入祖国版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汉朝统一西域的过程是与各族人民反对匈奴统治者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匈奴是我国北方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兴起于战国,强盛于秦末汉初。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在大漠南北建立奴隶制政权。当时,他不仅经常袭扰汉朝北部边境,还于公元前177年前后控制了西域。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为消除匈奴对北部边境地区的威胁,他一面派遣军队抵御匈奴,一面争取曾经或正在受匈奴奴隶制政权统治和压迫的民族和地区的支持,先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西汉政府与西域的政治联系。
公元前121年,驻牧于河西地区的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西汉政府于其地先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并移民屯垦。河西四郡的设置及其农业开发,隔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这是新疆统一于祖国的重要前提条件。公元前107年,乌孙派遣使者朝汉,献良马千匹,求与汉朝和亲,西汉政府与乌孙结成了反对匈奴奴隶制政权的政治联盟。
公元前101年,西汉政府设立“使者校尉”,率士卒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这是中央王朝第一次在西域设官驻兵,对以后西汉政府统一西域具有重要意义。(www.daowen.com)
公元前72年,西汉军队与乌孙联合,东西夹击,重创匈奴。翌年冬天,西域各族人民再次大败匈奴,将匈奴势力赶出天山以南地区。公元前68年,西汉政府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今若羌)以西南道。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管理匈奴西部地区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归属汉朝。于是,汉宣帝任命郑吉为都护,设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轮台之策大雅),辖西域诸国。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1]这样,新疆就正式列入汉朝的版图,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匈奴势力卷土重来,汉朝政府曾一度中断对西域的统治。东汉建立后,在新疆各族人民的请求下,于74年重新设置都护府,任命西域都护,驻龟兹它乾城(今新和西南),恢复对西域的管辖。
为了加强和巩固对西域的统治,汉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委派官吏。除西域都护外,汉朝派驻西域的官吏还有副校尉、戊己校尉、西域长史、伊循都尉、宜禾都尉和伊吾司马等。二是册封新疆地方首领并颁发印绶,委托他们管理各地事务。西汉时,新疆“自译长、城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凡三百七十六人”[2]。三是驻兵屯田。汉武帝时,轮台、渠犁一带开始屯田,昭帝时,汉廷采用桑弘羊的建议,将屯田范围逐步扩大到车师(今吐鲁番)、姑墨(今阿克苏)、蒲类(今木垒)、金满(今吉木萨尔)、赤谷(伊塞克湖附近)等地。四是修筑城垒,设置关卡,保护交通要道和稽查来往行旅。今拜城喀拉达格山麓的岩石上所刻的《刘平国治关亭诵》,就是这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物。
不管以哪一个角度哪一个时代的标准衡量,汉朝政府的上述措施都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地区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从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时起,新疆就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基本历史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