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职业规则与成功择业

大学生职业规则与成功择业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环境认识准备一、认识就业环境(一)认识宏观就业现状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就业形势在发生着变化。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认识到这一点,就业准备也就越发显得重要了。地区经济发展变化,一定程度预示着就业环境的冷暖变化。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引起轩然大波,种种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就业市场招聘异常化。

大学生职业规则与成功择业

第一节 环境认识准备

一、认识就业环境

(一)认识宏观就业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就业形势在发生着变化。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就业岗位的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从宏观上来讲,目前就业还存在一些不可逾越的问题。

1.就业压力是全球性问题

国际劳工局发表2006年世界就业形势报告指出,尽管全球经济持续增长,但是全球失业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处于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份报告说,2006年全球失业人数和平均失业率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全球失业人数达1.91亿,比2005年增加了340万人;平均失业率为6.3%。报告强调说,贫困就业者从经济发展中获利甚微,2006年有13.7亿人日收入仅为2美元。

2.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2004年4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首部《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指出:未来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年均55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十五”时期(2001—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为迅速,年均增长1360万人。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的同时,目前尚有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有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

3.中国高校近几年招生规模与毕业生就业情况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在国务院的直接推动下,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幅度地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为212万,比2002年净增67万,增幅为46%,2004年达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到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335万,比04年净增55万,增幅为19.6%。2006年毕业生达到413万,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毕业生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增幅达19.9%。按照国际通用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经过这几年的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2000万人,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超过19%,居世界第一,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而2006年这些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与2005年实际接收安排的毕业生人数相比,降幅达到22%。从2001年到2005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就业难度不言而喻。

当然,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我国的人才总量目前仍然是缺乏的,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有些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被夸大了。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5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还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这一系列的问题也需要大学毕业生辨证的看待。认识到这一点,就业准备也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二)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

1.就业岗位“争夺白热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招生规模和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城镇失业人数和下岗人员的不断增多,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我国经济处于农业与工业化并存的阶段,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吸收高学历人才的有限性;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程度依然严重,大学生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来参与求职的竞争,在一定层面上使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2.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化”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才流向的集中性,直接表现就业的地区差异化。对高校毕业生来说,需要掌握分析国家总体的经济形势,利用好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正确定位好就业目标。不同地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变化发展的,取决于国民经济发展整体发展形势、行业发展形势、地方的政策力度等。地区经济发展变化,一定程度预示着就业环境的冷暖变化。

3.就业政策“落实失衡化”

总体来说,中央和地方出台的就业政策执行和措施落实情况是好的,但一些地区还存在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状况,如毕业生到基层和边远地区工作,有些地方只管让大学生去了,并承诺3年后回城安排工作,可是期限一到,领导换的换走的走,都不管了。地方性政策障碍仍然制约着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政策不匹配,有些政策优惠力度不足:如为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自主创业学生可以享受减免税优惠等政策在许多地方尚未落实。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流动的过程中,人事、户口等方面接转渠道不通畅,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就业选择空间,淡化了就业政策实施的直接效能。

4.就业市场“招聘异常化”

现有的就业市场还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各类市场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制约机制,不少招聘会的组织者为了获得特殊的利益,夸大宣传,没有很好地控制招聘会的规模,出现了很多的非法职业中介,在招聘过程中伴随着各类欺诈行为。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引起轩然大波,种种的表现形式其实质是就业市场招聘异常化。

5.舆论媒体“导向误区化”(www.daowen.com)

在大学生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为吸引眼球和制造轰动性效果,少数媒体将公正公平的原则抛诸脑后,不惜以牺牲大学生的前途为代价,片面夸大就业难度,以偏盖全,贬低大学生的公众印象,不断营造求职紧张气氛,加剧了大学生求职的心理压力和心态不稳定。2005年就有报道宣称大学生形象跌到20年最低点。少数媒体在遇到涉及大学生素质的问题时大发评论,丑化大学生形象,使社会评判标准失衡。社会舆论在导向上给企业以错误信息,此时非但没有为大学生就业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反而为其就业添压加阻,造成社会各方用非正常的眼光来审视大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对待其就业要求。

二、认识大学生就业市场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

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属于劳动力市场范畴。毕业生就业市场是运用市场机制进行人才配置,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提供服务的一种专门的人才市场,其运行的主要内容是具有自主择业权的大学毕业生和具有自主用人权的单位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供求双方选择,进行联系洽谈、签约的一系列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就业市场相比,有其鲜明的特点。

(1)群体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种群体或集体活动,这与一般社会就业市场存在很大区别,后者是长期的,个体性的。求职者单兵作战,以个体的状态进入市场,用人单位同样以个体形式随机分散的招聘。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双方都具有群体性特征。

(2)针对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总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举行,并逐渐形成了有形的和无形的就业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场所、具体时间、特定参加对象等,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开展招聘和应聘,供求双方直接见面,双向选择,减少中间环节,克服盲目性,以提高效率和效益;无形市场是指毕业生就业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网络技术依据个人意愿自行选择。它虽是无形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3)时限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具有一定的时限性。毕业生就业总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般在规定时间内如果毕业生未能完成就业,就要转向其他市场。这段时间通常是在大学四年级的上学期,一般从9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左右。一般社会就业市场则不存在明显的时效性。通常社会就业市场一直是开放的。

(4)宏观性。国家根据每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宏观上会对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政策上的调控,而且每年的政策都会有一些区别。毕业生在自主择业时,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因此,为保证就业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人才的合理流动,需要国家来进行宏观调控。国家有关部门对毕业生就业制订一系列具体的规定和措施,使得毕业生就业市场具有浓厚的宏观政策色彩。

(5)就业资源相对过剩。现在的就业市场总体说来,是非正常的状态,也就是就业资源相对过剩,即毕业生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然而这种过剩现象是一种相对状态,即对一些热门职业、大城市的就业岗位来说是过剩的,而较冷的职业、工资条件较差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职业以及广大农村和林区人才却十分稀缺,还有许多就业岗位不能得到所需的人才。这成为就业市场的一个怪圈,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式

毕业生就业市场按其外在表现形式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有固定的场所、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特定的参加对象等;无形市场主要指毕业生联系工作不受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依据个人意愿,自行选择,其外在表现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没有固定的场所,它是无形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有形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高等院校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的叫“招聘会”、“洽谈会”等等)。它是针对本校毕业生的特点,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主要是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市场。

二是学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指两所或两所以上高校联合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为克服单个学校的就业市场规模小、单位少、效能差而实行的弱弱联合、强弱联合或强强联合。

三是分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四是分类型毕业生就业市场。以区域或省市为基地分别举办研究生就业市场、本科生就业市场、专科生就业市场。

五是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的为区域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这类市场有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区域市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域市场,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南区域市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区域市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区域市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区域市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域市场。这些区域市场辐射性很强,对周围省市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六是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中央部委主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主办的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

七是企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举办的以招聘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主的就业市场。

八是国际性毕业生就业市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毕业生就业的国际化趋势已显端倪。国外企业在中国招聘毕业生,中国企业招聘外国留学生或直接在国外招聘就职于国外分公司的毕业生的情况已有所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这种状况将更趋明显。

有形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无形市场,尤其是网络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网上招聘、网上求职的快捷、灵活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和毕业生所认同并进行实践。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从一般的信息交流扩展到网上面试等考核的更深层面。国家在积极扶持以高校为基础的有形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同时,正在加快无形市场的建设。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毕业生的资源信息直接上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计算机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双向选择,这将大大提高效率,节省物力。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把所有的有形市场全部“收入”网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