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职业规则与成功择业: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大学生职业规则与成功择业: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职业学院主要针对较为具体的职业,更多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对许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者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之间有5种类型:“专业对口”型。

第三节 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一、职业中的专业因素

专业是学科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它按照学科进行划分,对应着一定的职业群。专业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它为若干相近的职业群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同的学校类别、不同的学历层次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所不同。研究型的大学主要提供较为深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与某些职业相关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高等职业学院主要针对较为具体的职业,更多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型大学所培养的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与高等职业学院相比,由于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适应着较多的职业群,即所谓宽口径,增加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也必然使学生学而不专,难以适应某些具体职位的职业要求。这种设置,为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点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同时也要求大学生必需在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之后,按照社会职业的要求,进一步充实该职业方向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才能够适应职业的要求。

在对许多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者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之间有5种类型:

(1)“专业对口”型。即在专业的领域内发展职业。一生的职业发展基本上限制在专业领域内。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职业发展的贡献度≥80%。特征:自己选择的职业与所修专业高度一致。如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毕业从事电脑维护,英语专业毕业从事翻译等。

在校努力方向:学精专业。

(2)“专业适应”型。即以专业为基础发展职业。一生的职业发展是在专业基础上,有重点地沿着某些方向发展。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职业发展的贡献度≥40%。个人选择的职业与所修专业部分一致。特征:重点掌握某些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其他专业技能学习。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从事行政管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从事机械工艺等。

在校努力方向:学好专业,辅修其他喜欢的专业。

(3)“专业拓展”型。即以专业为核心发展职业。一生的职业发展以专业为核心,有较大扩展。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职业发展的贡献度≥60%。特征:个人选择的职业与所修专业较一致,但职业发展明显超越专业领域。如市场营销管理专业毕业从事生产计划管理,护理专业毕业从事护士长。

在校努力方向:学好专业,选修与职业发展一致的课程

(4)“专业有关”型。一生的职业发展与专业基本无关或在专业边缘发展职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职业发展的贡献度为10%~20%。如会计专业毕业从事行政文员等。

在校努力方向:保证专业合格,辅修其他适合的专业,有可能,可做专业调整。

(5)“专业无关”型。一生的职业发展与专业完全无关。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对职业发展的贡献度为10%以下。特征:个人选择的职业与所修专业很不相符。如日语专业毕业从事客户服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从事酒店管理等。

在校努力方向:尽量调整专业,若不能,则辅修其他专业。

研究发现,以上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之间五种类型在社会中的分布,因不同时期、不同高校、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而有所差异。总的来看,呈现如图3-2所示的态势:

img24

图3-2 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方向匹配度对比趋势

从图3-2中可看出,有50%的大学生在职业通道上完全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有20%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依靠专业水平的发挥,有15%的大学生在核心专业基础上拓展新的职业环境,只有15%的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偏离了专业的方向,其中真正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者仅占5%。大学生实现“学业成功”的目标中,选好专业、学好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二、以未来职业为导向,学好专业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丰富阅历、积累经验、准备承担成人责任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准备期。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大学生既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活,扮演新的角色,又要面对新的环境排除困惑,确立发展方向并通过努力找到实现理想的正确途径。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职业观念培养的基础上。然而正是由于职业观念培养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1)大学生专业选择存在盲目性。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择业指导比较普遍,高中生毕业时,都会接受所在中学设立的职业选择中心的测评、以此作为自己就业或参加高考填报志愿的参考依据。而我国的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开展对学生职业选择的测评,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长期实施的是相对单一的评价标准,学科成绩可能掩盖了很多潜能特点。因此,学生的专业选择视野非常狭窄,不能全面审视自己的职业潜能,从而导致了在专业选择过程中的盲目性。并从而也导致了个人的天赋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专业方向选择中也出现了能力短缺和兴趣不足的情况。这些情况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将最终影响大学生职业目标的确定。现在大学生“专业思想问题”非常突出,成为困扰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状况又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国家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2)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存在盲目性。由于学校没有及时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念的培养,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方案缺乏计划性,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与自己职业相关的知识。另外,由于缺少良好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学生不能主动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将来有用的知识,得过且过,造成浪费,而这种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3)目标设定方面存在盲目性。目标明确、方向正确是成功的基础。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但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就业的压力。而大学生对社会以及工种的了解又是不明确的,有时甚至是含混不清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性格特征、知识储备及未来再学习的时间、可能性等等缺乏清醒认识,因而在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方面存在盲目性,往往把激情当成了实情,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过高地设计目标,一旦目标达不到,挫折感会使人不自信,影响更长远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高等教育尚是稀缺资源的情况下,上大学名额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考生上大学的要求,许多考生难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大学和喜欢的专业。因此,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和不喜欢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不喜欢或是不了解所学专业,许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专业,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实际上,一个专业能够为学生提供的职业发展空间相当大,如果大学生从入校开始,能够接受良好的专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师专家指导,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地了解专业,就能够激发起学习兴趣,学到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良好的就业。

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仅仅设置少数几个专业。高等院校以社会需求或未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跨专业选课,积累与自己职业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个大学生若能够较早的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要求,就一定能够以就业为导向,学到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要找到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或职业发展方向,然后客观全面地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与所选职业方向相关的专业,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学业成长方案,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个大学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了解专业,学好专业。(www.daowen.com)

1.与专业相关的职业

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要做调查研究。可以同本专业的若干同学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了解。我国的专业主要是以学科为主划分,它是人才培养规格的标志。因此,要尽可能清楚地了解专业的学科特征,了解学科门类中其他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主要特征。

2.了解学科特色

首先,要清楚所修专业属于哪一学科门类和哪一个哪一级学科类别。例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属于工科门类、机械类一级学科。其次,要对一级学科的基本特色有所了解,对其相近学科和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向有所了解。在对学科的内涵及生存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有效地把握所学专业在学科中的位置和生存发展空间。

3.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不同学校同一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会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各院校都会根据自身的学术水平、社会影响等对毕业生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各校人才培养都是根据这一定位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代和大众化时代会有很大不同,从根本上来看,会受着社会需求的制约。

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首先,要明确本专业是为谁培养毕业生,也就是明确本专业人才将进入的主要行业领域;其次,要明确本专业所培养的是哪种类型的人才?是应用型、研究型,还是复合型?是去做技术工作、管理工作、设计开发、统计分析,还是经贸营销?

4.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与专业的关系

如果个人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应该首先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然后再考虑职业发展方向与专业的关系,要根据对自身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职业倾向等的认识和了解,明确自己首选的职业—专业关系属于哪一种类型,进而再依次排序。

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特征提供了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大学生应该清楚自身通过专业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中哪些对职业发展有用,哪些用处较小;除专业学习获得的这些知识和技能之外,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还需要补充哪些知识和技能。通常情况下,专业的针对性越强,适应性越小;而适应性增加,则专业针对性或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深度就会降低。适应性主要通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来体现,专业性主要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反映出来。为进一步加深认识和了解,可设计一个表格来加以澄清。

【本章要点】

1.职业指在不同组织、不同时间、不同的专业领域中从事相似活动的工作总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中,职业(occupation)常常与职位(position)、工作(job)和生涯(career)的概念联系在一起。

2.职业由5个要素构成:职业名称;职业主体;职业环境;职业技术;职业回报。

3.所谓职位分类是指将所有的工作岗位(职位),按其业务性质分为若干职组、职系(从横向上讲);然后按责任的大小,工作难易,所需教育程度及技术高低分为若干职级、职等(从纵向上讲),对每一职位给予准确的定义和描述,制成职位说明书,以此作为组织对聘用人员管理的依据。

4.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按专业设置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特点之一。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经历了4次重大的、影响深远的调整和变革,其发展变化主要以4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为标志。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98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

5.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一项综合性、战略性、长远性建设,它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发挥。一个大学生只有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才是一个符合该专业培养规格的合格大学生。

6.专业是学科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它按照学科进行划分,对应着一定的职业群。专业是职业发展的基础,它为若干相近的职业群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研究发现大学生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之间有5种关系类型:分别为“专业对口”型;“专业适应”型;“专业拓展”型;“专业有关”型和“专业无关”型。大学生实现“学业成功”的目标中,选好专业、学好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7.了解专业和学好专业要以未来职业为导向,找到自己喜欢从事的职业或职业发展方向,客观全面地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与所选职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制订学业成长方案,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

【思考讨论】

1.结合所选择专业,你梳理自己的学习状态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距离。

2.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如果有,按照其职业要求制订年度学业成长方案;如果没有,能否结合所学专业确定明确的职业目标?

【模拟演练】

1.向你的同学发一封书信,谈谈对你所学专业的认识。

2.设计一个框图:自己未来职业与所学专业(含主要课程)的关系。

3.完成一份专业学习计划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