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早期,诸侯国中仅有楚国、越国、魏国宣布称王,将自己提升到与周天子平等的地位。他们不再承认周王室和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间中原各国纷纷称王,甚至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的国君也称王了。
公元前323年,在纵横家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因为中山国相对弱小,齐国对于中山国与自己相提并论非常不满意,要求中山国撤掉王号,可是中山国不肯,双方差点为此打起来。而与中山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赵国。当时赵国虽实力并不输于中山国,但赵武灵王坚持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赵武灵王身为君王,能做到如此谦逊低调,实在是难能可贵。那么,赵武灵王是怎样的人呢?
韩、赵、魏分晋之后,赵国的发展并不顺利。赵武灵王15岁登基,正值赵国国力走下坡路时期,在他继位后,赵国屡战屡败,饱受屈辱。武灵王九年,赵、韩、魏联军攻秦,于修鱼之战惨败,赵军被斩首8万;观泽之战赵又败于齐国;赵武灵王十年,秦国夺取赵国的中都和西阳;赵武灵王十三年,赵国又被秦国攻下蔺城,赵将赵庄被俘虏;在此期间,赵国还被中山国在长子之战中击败。
但即便如此,赵武灵王始终都没有放弃振兴赵国的梦想。在经历一系列挫败之后,赵武灵王做了一个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外交决策,就是和当时备受中原各国讨伐的秦国拉近关系,在关东地区与秦国紧密合作,共同对抗中原诸国。随后北方燕国爆发内乱,齐国趁机出兵占领燕国,还准备继续向东攻打赵国。这时,赵国和秦国联手,把原本流亡在韩国的燕国公子姬职请了回来,立为燕昭王,然后以护送燕昭王回国继位的名义出兵对抗齐国,挫败了齐国吞并燕国、进攻赵国的图谋,还争取到了燕国燕昭王这个新的政治伙伴。
秦国的秦武王在洛阳周天子那里炫耀自己的力气大,要求举周天子的鼎。秦武王过于自大,在举鼎的时候死了。这个意外引发了秦国诸公子对王位的争抢,使秦国陷入内乱。这时的赵武灵王又和燕昭王联手,共同扶持了秦公子嬴稷即位,是为秦昭王。这样,赵国、秦国、燕国之间建立了牢固的同盟关系,也扭转了此前赵国不断挨打的困境,赵国的发展势头略有好转。
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之后,赵武灵王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梦想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心中也有了一个大胆改革的宏大计划。在扶持秦昭王继位的第二年,赵武灵王在赵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与之前魏国和秦国的变法改革不同,赵武灵王既没有魏国的李俚,也没有秦国的商鞅,而是全凭一己之力来主导赵国这场大规模的改革。他选贤任能,削弱长期把持朝政的宗室大臣势力,提拔肥义、楼缓等人为国家重臣;然后力排众议,下令举国上下改穿胡服,然后学习骑射之术,在生活和军事上效仿北方游牧民族。(www.daowen.com)
“胡服骑射”这个改革举措在当时讲究封建礼法的中原诸侯国之中引起了轰动,在赵国国内更是引起了无数反对的声音,连赵武灵王的亲叔叔公子成都跑来质问他:“堂堂华夏子孙,怎能去穿那些胡人的衣服?成何体统?”
“礼仪与服装无所谓,只要利国利民,穿啥都行。”赵武灵王坚持自己的意见。当时,赵国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与北方一些游牧民族接触多。赵武灵王发现:胡人日常穿的窄袖短衣,相对于中原人士穿的长衣长袍,更有利于狩猎打仗;同时,胡人善于运用骑兵和弓箭,比中原的长矛、兵车更加具有灵活性。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主体是车战,车是计算兵力和国力的单位,所谓“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就是指战车的多少。战车冲击力强,但机动能力差,不适用丘陵、草原地带的进攻和撤退,面对游牧民族机动灵活的骑兵军团,更是不堪一击。
在赵武灵王的坚持下,窄袖交领右衽的服装成为中国军队最早的正规军装,并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赵武灵王的改革开创了中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也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快速增长。此后,赵国一发不可收拾,灭中山国,驱逐北方三胡,国力可谓盛极一时。
赵武灵王身穿胡服上朝,让大臣们知道自己改革的决心。
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赵国在北方修建长城作为基础防御设施。赵长城东起于代,经过云中、九原、醉虎折入阴山,到达高厥,全长约为1300里。后来,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候,也曾利用了赵武灵王修筑的长城。
总体来说,赵武灵王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大胆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在人力和物力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确立了北方的霸主地位。这位锐意改革、开疆拓土、力压秦国的赵武灵王堪称一代明君,虽然晚年犯错导致错失统一天下的机会,但他的功勋伟业至今仍被人们称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