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万世师表”的孔子,我们来看一看春秋时期的另一位奇人——老子。
与孔子和孟子不同,老子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首先他的出身和履历并不详细,只知道姓李名耳,字聃(读音:dān),籍贯是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大概是今天的河南鹿邑一带,出生于约公元前571年,逝世于约公元前471年。
据记载,老子在周朝担任洛阳守藏史,类似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他看到周朝的衰落之势无可挽回,便独自骑一头牛,出了函谷关一直往西去,打算辞官归隐。
他在函谷关遇上了看守关口的官员尹喜,尹喜也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当他听说老子就要不问世事而隐居起来时,便一再要求老子住下来为他写点文章,以便为世人留下点精神文化财富。老子被关令尹喜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就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加以总结写了出来,名为《道德经》。
据说尹喜读完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自己能够读到如此精妙的学说也算不枉此生。然后他跟随老子一起飘然而去,不知所终,从此再也没有人看到他们。
《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中,《道德经》共五千字左右,分为上下两篇,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后为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脉络: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据说尹喜读完《道德经》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自己这辈子能够读到如此精妙的学说,也算不枉此生,然后他跟随老子一起飘然而去,不知所终,从此再也没有人看到过他们。
老子虽然名声不亚于孔子和孟子,但与孔孟“收徒三千”和“万世师表”不同,老子留给后世的只有一部《道德经》,然而就是这部《道德经》,被后世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www.daowen.com)
老子的思想围绕着一个“道”字,这个“道”包括许多玄妙的东西,包括万物运转的规律、大自然的变化、生命的轮回等等。在老子看来,什么事情都应该顺其自然,不要违背万物运转的规律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围绕着老子对“道”这个字的感悟和阐述,后世形成了道家学派。道家学派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道家学说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医学、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教育上,老子主张“不言之教”,同样充满了玄妙。
据说,老子的学生曾找到老子请教学问,当时老子正在睡觉,醒来后看到学生在跟前求教,就问学生:舌头硬还是牙齿硬?学生回答牙齿硬,然后老子张开嘴巴,说:“我活了很大岁数了,你们看看我嘴里舌头和牙齿哪个还在?”
学生说舌头。老子说:“这就对了。”然后翻了个身,继续睡觉了。
后来,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玄妙和价值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