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通史第二卷:齐桓公的奇幕

中国通史第二卷:齐桓公的奇幕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齐国历史,国君姜小白从当初的“公子小白”到春秋霸主齐桓公,与一个名字密不可分,那就是管仲。当时鲁国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叫“鲁缟”,以薄闻名。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周王室的认可,齐国的威望得到了很大提升,毕竟当时的诸侯国们还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认可周天子为“天下共主”。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齐桓公这位当初流亡他国的“公子小白”终于在管仲的辅佐之下,一步一步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中国通史第二卷:齐桓公的奇幕

纵观齐国历史,国君姜小白从当初的“公子小白”到春秋霸主齐桓公,与一个名字密不可分,那就是管仲。从最初被管仲一箭射中,狼狈到靠咬破舌头吐血装死,到后来在鲍叔牙的劝解下与管仲冰释前嫌,并且任用其为国相,小白表现出了国君应有的肚量和情商,再后来甚至到了“有所裁决,任凭仲父”的地步,更是体现出了“用人不疑”的高超领导水平。

鲁国是齐国的邻国。齐鲁两国最早的国君一个是姜子牙,一个是周公旦。按理说两国本应睦邻友好,但却一直暗中较劲,著名的“长勺之战”就是齐鲁两国诸多战争中的一幕。不过,打归打,由于密切的地缘关系,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非常密切。当时鲁国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叫“鲁缟”,以薄闻名。有一句成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绢布。因为质量好,鲁缟非常受老百姓欢迎。而管仲针对鲁国打的第一场经济战,正是围绕着这种绢布。他先是建议齐桓公和众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在齐国掀起一股以穿鲁缟为荣的浪潮。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必须全部从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缟很快就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结果,大量鲁国人见织缟有利可图,纷纷放弃家里的农田,跑去织缟。此时的管仲则进一步出台了刺激计划:重奖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顿时,鲁国百姓从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狂潮,整个国家的田地几乎全被撂荒。就在这个时候,管仲突然下令,停止进口鲁缟,所有齐国人禁止穿着鲁缟。结果可想而知,鲁缟大量积压,粮食极度短缺,价格飞涨,鲁国人只能盯着堆积如山的鲁缟饿肚皮。很快鲁国就山穷水尽,只好向齐国购粮。管仲又开始哄抬粮价,使得鲁国经济雪上加霜。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鲁国选择了屈从于齐国。就这样,管仲不用一兵一卒就征服了鲁国,足见其在经济方面运筹帷幄的能力。

收拾掉鲁国之后,齐桓公把下一个目标定为当时实力最强的楚国。当时的楚国是齐国称霸最大的劲敌,也是中原诸国最大的威胁。在军事实力上,当时的齐国并不是楚国的对手。管仲故技重施,用对付鲁国的方法对付楚国,不过这一次不是买鲁缟,而是重金收购鹿皮。楚国鹿价飙升之后,楚国老百姓纷纷进山猎鹿,因为卖鹿换来的钱可以低价买到粮食,所以楚国的良田大量荒芜。时机成熟之后,齐国宣布禁止把粮食卖给楚国,鹿皮也不收了。这一举动导致楚国出现饥荒,大批楚国人偷偷越过边境进入齐国讨生活。这样一来,齐国人口增加,国家实力也增强了。而楚国经过这番折腾,整个国家的实力大打折扣。

实力逐渐强大之后,齐桓公采取了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借助天子权威来震慑和威服诸侯,并帮助天子树立威望,打击那些不臣服的诸侯以及四夷。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有周王室的认可,齐国的威望得到了很大提升,毕竟当时的诸侯国们还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认可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在这样的局势下,齐国发动的很多战争首先就有了合法性,能够得到诸侯国的支持。

比如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宋、陈、卫等八国矛头直指楚国,大军压境,讨伐的理由竟然是楚没有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按时进行。

因为之前被管仲的经济手段折腾得够呛,楚国已经没有实力与联军一战楚王只好在召陵与齐国讲和。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召陵之盟的成功创立奠定了齐国霸业达成的基础,齐桓公也逐渐被各诸侯国认可为“带头大哥”。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邀请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在葵丘召开会盟大会,周襄王也派出王室代表参加,对齐桓公极力表彰。这是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齐桓公这位当初流亡他国的“公子小白”终于在管仲的辅佐之下,一步一步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www.daowen.com)

史学成语

心腹之患: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也泛指最大的隐患。

例句:这个心腹之患一天不除,就一天不得安宁。

推波助澜: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例句:他们之间已生矛盾,旁人就不要推波助澜,加深误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