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怀王(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到负刍于公元前223年亡国为楚国争雄期(楚国后期或楚国战国时期或楚国战国争雄期)的下降阶段,共105年。这一阶段,七国争雄进入最后的阶段,各国之间连横合纵交替进行,令人眼花缭乱,关系错综复杂。秦国在蚕食或鲸吞他国领土的基础上不断强大,最终统一中国。
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后,秦国认为魏国是心腹大患,大力攻魏,占领魏国大片领土,建立了秦国东进的前沿阵地。秦相张仪主张对魏国实行攻打与拉拢相结合的方法以迫使魏国屈服于秦国,结成秦魏连横。秦惠文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多次攻占魏国领土之后又还给魏国。魏国在秦国的这种软硬兼施策略之下倒向秦国。公元前325年,魏、韩国君朝见秦惠文王,秦魏韩三国连横形成。
老牌大国魏国不甘心成为秦国的附属国,于是在秦魏韩三国结成连横的同年魏国又与齐国结成联盟,但被秦国破坏。公元前323年,魏国将军公孙衍发起了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秦国因此加紧进攻魏国,攻占了魏国的许多地方。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魏惠王只好逐走主张合纵的惠施,让秦相张仪兼任魏相,又和秦国连横。公元前320年,秦国借道魏、韩进攻齐国,被齐国击败,秦国遭受挫折。
公元前319年,在齐、楚两国的压力下,魏惠王驱逐秦相张仪,起用主张合纵的公孙衍为相,并与楚、赵、燕合纵。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五国推举楚怀王为纵长伐秦,魏、赵、韩三国军队攻到函谷关,秦军反击,五国纷纷退兵。公元前317年,秦军再反击,合纵瓦解。
公元前316年,秦国经过廷辩,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率兵灭蜀国、巴国和苴国,秦国更加强大。公元前314年,秦又攻占义渠25城,解除西北方的威胁,稳固了大后方。
当秦国用兵西南、西北的同时,齐、魏、韩又形成合纵。但是,公元前315年,秦攻韩一年多,楚、魏都不出兵相救,韩国只好倒向秦国。公元前313年,魏国也倒向秦国,秦、魏、韩连横再次形成。为此,楚齐合纵以对抗秦魏韩联盟。
为了拆散楚齐联盟,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以商於六百里地诈楚,楚怀王上当受骗,断绝与齐的关系,却没得到土地,遭到张仪愚弄。楚怀王十分生气,于公元前312年派大军进攻秦,楚秦军队在丹阳决战,楚国大败。楚怀王不甘心,又调集全国军队攻打秦国,在蓝田再次惨败。秦国盟国魏、韩军队出兵攻楚助秦,楚只好从秦、楚战场撤兵回救,秦国进一步攻占楚国汉中等大片领土,把关中和巴蜀连成一片,既削弱了楚国实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腹地的威胁,又大大增强秦国的国力。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继位,秦国实权掌握在秦昭王的母亲和舅舅魏冉手里。由于秦昭王的母亲、舅舅和王后都是楚国人,因此,楚秦关系得到改善。公元前304年,秦昭王和楚怀王在黄棘会盟,秦将攻占的楚上庸归还给楚国。
秦楚结盟,给魏、韩巨大压力,它们与齐国结盟。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再次大举攻楚,在垂沙三国军队大败楚军,攻占楚国大片土地,秦国也趁机出兵攻占楚国新城。楚国只好以太子横为人质向齐国求和。秦国也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再度合纵攻秦,长达三年之久,最后攻入函谷关,秦被迫求和。齐国成为能与秦国抗衡的重要国家。(www.daowen.com)
当齐国逐渐强大的同时,赵国也迅速强大。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形成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局面。公元前294年,秦、齐两国开始联手兼并弱国土地。齐国想吞并宋国,秦国想攻打魏、韩。秦国于公元前288年10月称“西帝”,并邀约齐国称“东帝”。公元前288年12月,在苏秦策动下,以齐、赵为核心,形成齐、赵、魏、韩、燕五国合纵伐秦联盟,并于第二年伐秦。尽管并没有与秦国发生战斗,但秦被迫取消帝号。
公元前286年,齐国在与秦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派大军攻灭宋国,国力急剧膨胀,引起其他各国的普遍不安。于是,各国联合起来对付齐国,在秦、赵两国的推动下,五国伐齐局面形成。公元前285年,执掌燕、赵两国相印的乐毅统帅秦、赵、魏、韩、燕五国大军伐齐,攻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到莒,五国瓜分齐国。乐毅独率燕国军队于5年内先后攻下70多座齐国城池,只剩即墨和莒。同时,秦从齐国手里夺占原宋地陶,魏国从齐国手里夺占了原宋国的大部分土地。虽然齐国后来收复了燕军占领的土地,但齐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能与秦国抗衡了,中原只剩下赵国还能与秦国抗衡。
随着齐国的衰落,秦国加快了对中原各国的进攻。公元前283年到263年,秦国7次围攻魏都大梁,由于魏国坚决抵抗以及赵、燕等国的经常援助,秦军没能攻下大梁。于是秦国把进攻的矛头对准楚国。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白起攻楚,攻占包括郢都在内的众多重要城市和大片领土,楚顷襄王逃离楚国本土,偏安于陈。但由于楚国国土辽阔,秦国也不能在短时间内灭亡楚国。
而此时赵国强大起来。赵惠文王任用的乐毅、蔺相如、廉颇、赵奢等都是名相、名将,多次抗衡秦国。公元前269年,赵奢击败进攻赵国的秦军;此后,廉颇又击败进攻赵国的秦军,秦军东进的势头被抑制下来。公元前266年,秦昭王改用范睢的“远交近攻”战略,先进攻与秦国国土交错的韩国,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隔绝,韩国不得已把上党郡献给秦国。而上党郡的军民却不愿降秦,就把上党郡献给赵国,由此引发了秦赵之间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由于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改派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廉颇,结果赵军大败,40多万赵军将士被俘并被坑杀,赵国与秦国抗衡的局面结束。
公元前259年秦军围攻赵都邯郸,公元前257年赵国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说服楚国起兵救赵,魏国信陵君也窃符救赵,秦军在三国军队夹击下大败,暂时解除了韩、赵、魏、楚等国被秦国灭亡的威胁。但各国的合纵并不牢固,秦国不断蚕食,领土一直延伸到齐国,拦腰截断了六国合纵抗秦的线路。
秦始皇亲政后,开始了灭六国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公元前228年秦国俘虏赵王迁,基本上灭掉赵国;公元前227年秦国攻占燕都蓟城,燕王喜迁都到辽东郡,并杀太子丹向秦国求和;公元前225年,秦国灭亡魏国;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国;公元前222年秦灭掉燕国和赵国;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齐国,统一中国。
以上就是楚国后期下降阶段的“国际”背景。楚国后期下降阶段历经楚怀王、楚顷襄王、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负刍等楚王。从楚国后期下降阶段的国际背景就可看出,和秦国的蓬勃发展不同,同为战国后期强国、有实力统一中国的楚国后期下降阶段却是每况愈下:楚怀王时期楚国丧失大片国土,大量军队被消灭,楚国国力遽然垂直衰落,已经不能和秦国抗衡,降为和魏、赵、齐一样的诸侯强国;楚顷襄王时包括郢都在内的楚国本土基本上陷落了,楚国版图逐渐减小,楚顷襄王偏安于楚国东北的陈,继续降为和韩、燕等国相差无几的诸侯国;楚考烈王时期,在畏秦、亲秦、事秦的春申君黄歇主政下,秦国把攻伐重点转向北方诸侯国,没有进攻楚国,楚国这才没进一步被削弱,但也没借机图强,只是苟安而已;楚幽王时期,尽管秦王政加速了统一战争的进程,但重点仍在北方,故楚国仍未被进一步削弱;楚哀王继位不到一个月就被其庶兄负刍所杀,当然就免谈;靠政变上台的负刍也没什么作为,最终楚国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国灭亡,成为楚国的第三次“落”。由此可见,和楚国中期下降阶段一样,楚国后期下降阶段的重要楚王也不是对楚国做出了贡献,而是对楚国造成损害的楚王,他们是楚怀王、楚顷襄王和负刍。
楚国衰亡的原因在于到了楚国后期下降阶段秦国已经强大到远远超过楚国、齐国、赵国等其他诸侯强国的程度;楚国君臣和魏、韩、赵、齐、燕五国君臣一样由于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没看清战国后期的形势,没有认识到秦国是最大的敌人,而以为谁强大谁就是敌人,然后群起而攻之,结果是相互削弱,最终秦国得利;楚国和魏、韩、赵、齐、燕五国各顾其利,一盘散沙,多次合纵抗秦效果都很差;楚国国内权力仍旧高度集中在楚王和少数几家王族成员手中,普通王族成员都不可能有任何权力,外姓世家大族就更不用说了;而拥有实权的楚王和少数王族成员大都不思进取,是奢侈享乐庸碌无能甚至昏聩之辈:危机未来时整日奢侈享乐;一旦危机来临,或茫然不知所对,或举措失当,导致楚国垂直大幅度衰落,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