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入郢后楚国军民立即展开了反抗吴人占领与破坏的斗争。重新聚集的楚军与申包胥赴秦乞来的秦军在析地大败吴军主力部队夫概部。楚大夫蒍射之子主动收集楚军散卒投奔楚王室成员子西,在子西指挥下,败吴军于军祥。公元前505年7月,楚子期、秦子蒲灭掉吴国的盟友唐国,减少了吴国帮手,拔掉了吴军在楚国附近的据点和物质后勤保障基地。吴王阖闾率军与楚、秦联军再战,先在雍筮打败楚军,随后又被秦军打败。吴军驻于麇,子期、子西以火攻,吴军败;接着又战于公壻之溪,吴军大败。公元前505年9月,吴王阖闾只得引兵撤出楚国,楚昭王返回郢都。
2.楚国赶走吴国军队的原因
楚国能把吴国赶出去与随国保护了楚昭王,楚国军民的同仇敌忾,秦国、越国的帮助和吴军的内乱有关。
(1)随国保护了楚昭王
随人保护了楚昭王,使他幸免于难,这是楚昭王率领楚国军民抗击吴军并最终赶走吴军的前提条件。昭王奔随避难,随人冒着极大的风险保护了楚昭王。《左传》记载了随人保护楚昭王的详细情况:
冬,蔡侯、吴子、唐侯伐楚。……斗辛与其弟巢以王奔随。吴人从之,谓随人曰:“君若顾报周室,施及寡人,以奖天衷,君之惠也。汉阳之田,君实有之。”……随人卜与之,不吉。乃辞吴曰:“以随之辟小而密迩于楚,楚实存之,世有盟誓,至于今未改。若难而弃之,何以事君?执事之患不唯一人。若鸿楚竞,敢不听命。”吴人乃退。(《左传·定公四年》)
《史记》也有类似记载:
十年冬,吴王阖闾、伍子胥、伯嚭与唐、蔡俱伐楚,……王出奔随。吴王闻昭王往,即进击随,……欲杀昭王。王从臣子棊乃深匿王,自以为王,谓随人曰:“以我予吴。”随人卜予吴,不吉,乃谢吴王曰:“昭王亡,不在随。”吴请入自索之,随不听,吴亦罢去。(《史记·楚世家》)
从这些记载可知,随人确实保护了楚昭王。当时盛行卜筮之风,在吴军压境的情况下,“卜之不吉”增强了随人要保护楚昭王的决心;另外,从随人反驳吴人的答话来看,“随世服于楚”、两国之间“世有盟誓”的友好关系才是随人不惜一切保护楚昭王的主要原因。随人保护了楚昭王这才有后来楚国军民在楚昭王的旗帜下赶走吴军的可能。
(2)楚国军民的同仇敌忾
除了随国保护了楚昭王外,楚国民众的同仇敌忾也是赶走吴军的重要原因。本来“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谈不上正义与非正义,但人心的向背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健。吴军虽然取得了五战五胜而占郢都的军事优势,但吴国攻入郢都的战争及其后的所作所为如毁坏楚王宗庙、搬走宗庙中陈列的祭器、焚烧楚国国库的粮食、砸破九龙之钟、“以班处宫”、鞭尸楚平王等既使楚国统治集团蒙受凌辱与损失,也给楚国人民带来灾难,是很不得人心的,引起了楚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促成楚国军民同仇敌忾赶走吴国军队。(www.daowen.com)
在国亡族灭的关头,楚国贵族以族国为重,起而反抗。子西在楚军溃败、楚昭王逃难不知所终、国人不知所往时,树立起楚昭王车服,于败乱中集结溃散军民,后得知楚昭王所在地后,又与楚昭王会合在一起共同反击吴军;楚子期率领溃散楚军反击吴军;尤其是申包胥赴秦并乞来秦师,对楚国最终赶走吴国军队起了很大作用。申包胥赴秦乞师时,楚昭王正在逃命,估计申包胥并未受命,而是主动去秦乞师,表现了楚人很高的爱国之情。申包胥向秦哀公痛切陈词:“吴为无道,肆虐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百姓离散,老少不遑启处。”祈求秦哀公出兵相救。秦哀公要申包胥先去驿馆住下,秦国君臣讨论后再做答复。申包胥回答说:“寡君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遂倚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如此者七日。秦君为之感动,遂出师相救。
除了贵族外,楚国民众的自发抵抗也是赶走吴军的一个重要内因,有《淮南子》和《春秋谷梁传》的记载为证:
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淮南子·泰族训》)
昭王之军败而逃,父老送之,曰:“寡人不肖,亡先君之邑。父老反矣,何忧无君!寡人且用此入海矣”父老曰:“有君如此,其贤也,以众不如吴,以必死不如楚。”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吴人。复立。(《春秋谷梁传·定公四年》)
这两段史料说明,楚国人民在无将领的情况下自觉组织起来与吴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一夜而三败吴人”的辉煌战果。因此,楚国人民这种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也是赶走吴国军队的重要内因。
(3)秦国、越国的出兵相助
吴入楚后,越国出兵袭击吴国也大力支援了楚国抗吴。公元前505年5月,在吴军进驻郢都时,历来与楚亲善的越国及时出兵攻入吴国,迫使吴国分兵击越,动摇了吴军军心,有力地支援了楚国。
秦国出兵援助更是楚国赶走吴军的重要原因。在申包胥赴秦乞师后,公元前505年6月秦哀公派子蒲、子虎帅车五百乘救楚,随申包胥在稷与楚军会合,灭掉唐国,在析大败夫概,后来又在雍澨打败吴军,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吴军的实力,迫使吴王退兵,楚昭王返郢复国乃成为可能。
(3)吴国内乱
在吴军取得一些胜利的同时,吴国内部发生了贵族争夺权位的斗争。吴国内部不和,如夫概王入郢后与子山(吴王子)争处令尹之宫,竟闹到火并程度。《左传·定公五年》载:“九月夫概王归,自立也,以与王战而败奔楚,为堂溪氏。”《史记·伍子胥列传》云:“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闾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闾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吴王阖闾迫于后顾之忧只好放弃对随的进攻,引兵东归,使楚昭王大难不死。因此,吴国内乱也是吴军退出楚国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