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楚国衰落原因:楚国重要君王研究

楚国衰落原因:楚国重要君王研究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楚共王时期,楚国由春秋独霸跌落为楚晋并霸、再跌落为一般大国的原因有对手的强大、楚共王的缺乏经验和无能、大臣的勾心斗角和无能以及偶然事件的影响等。由此可知晋国的复强是楚共王时楚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吴国的崛起也成为楚共王时期楚国跌落的外因之一。因此,从鄢陵之战开始,楚共王就应该对楚国衰落承担责任。由以上四点来看,鄢陵之战楚国失败楚共王要负主要责任。

楚国衰落原因:楚国重要君王研究

楚共王时期,楚国春秋独霸跌落为楚晋并霸、再跌落为一般大国的原因有对手的强大、楚共王的缺乏经验和无能、大臣的勾心斗角和无能以及偶然事件的影响等。

1.对手强大

楚共王在位期间,晋国仍是大国强国,尤其是晋厉公在位期间很强大,东方吴国在屈巫出使之后更是成为楚国的强敌,直至公元前攻破楚国郢都,差点灭亡楚国。因此,晋国、吴国的强大是楚共王在位期间楚国的衰落一个重要外因。

(1)晋国复强

中原大国晋国与楚国的争霸是楚国在楚共王时期霸主地位衰落的重要外因之一。晋国在邲之战后逐渐恢复强大,尤其是楚共王时晋悼公继位后更强大。邲之战后,晋由于向南扩展受挫,就转而向东扩张,大规模地对赤狄用兵。公元前594年灭潞,次年,晋又攻取申氏、留吁、铎辰等赤狄其他各部,国力大增。此后晋楚之间进行了拉锯争夺。晋悼公被立后,更与楚国展开争霸拉锯,且晋国逐渐占据上风,前已详述,在此不再赘述。由此可知晋国的复强是楚共王时楚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吴国崛起

吴国的崛起也是楚共王时期霸主地位衰落的另一个外因。楚共王时期,除了晋国恢复为楚国强劲对手外,东方逐渐崛起的吴国也逐渐成为楚国强大的对手。在吴楚争霸的背景下,楚国申公巫臣为了报子重、子反杀其族人、分其家族财产之仇而主动由晋使吴,极力怂恿吴国攻楚,并教会吴军车战。从此,吴国除了水兵和步兵外,还有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车兵,吴国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吴国因此强大起来。楚既北争中原,与晋正面对抗;在东方又与吴结仇,更使自己陷于被动。因此,吴国的崛起也成为楚共王时期楚国跌落的外因之一。

2.楚共王的问题

楚共王十岁继位,既没有经历楚成王继位时的“子元之乱”、楚庄王继位时被挟持等险恶事件的历练,也没参与其他政治军事活动,经验欠缺,因而不成熟和无能是楚共王时期楚国一再衰落的重要内因。

(1)鄢陵之战中楚共王的不足

从鄢陵之战时楚共王任命司马子反为前线统帅、令尹子重尽管不高兴但仍旧忍受来看,至少截止鄢陵之战时楚共王应该亲政掌权了。因此,从鄢陵之战开始,楚共王就应该对楚国衰落承担责任。鄢陵之战中楚共王存在战前任命总指挥不当、临战不谨慎、应对突发事件不当等失误。

第一,任命前线统帅不当。子重为令尹,战前位在司马子反之上。鄢陵之战时,由于楚共王不喜欢老成持重、不同意打晋国的子重,加上楚共王想摆脱子重的束缚和对朝政的控制,于是想起用子反,就临阵任命司马子反为前线统帅,令尹子重为左军统帅,受子反指挥。楚共王从继位就受到令尹子重的控制,亲政后想换一下辅佐大臣而提拔子反的愿望无可厚非。但由于年轻无知,楚共王选择的时机他自以为很好,借鄢陵之战这个特殊事件实行,但却不知道其严重后果和危险程度。在鄢陵之战前让下级司马子反指挥平时的上级令尹子重,违反常识,犯了兵家大忌,因此选择的时机是极其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鄢陵之战前足够子反确立威信的时间内提拔子反;鄢陵之战时可以派子重在国内坐镇,不让子重随军出征。

第二,看不出楚军存在的问题。战争中应该做到“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可作为楚军最高统帅的楚共王既不“知彼”,前述楚共王登上巢车遥望晋军,并让太宰伯州犁解释晋军在干什么既是证明;居然也“不知己”。战前。晋中军统帅栾书就说,楚军轻佻,加固营垒而等待他们,他们三天之内一定退军。乘他们退走而我们追击,一定可以得胜;晋军另一个将领郤至说,楚国有六个缺点,我们不可失掉时机:楚国的二卿(子重、子反)不和;楚共王的亲兵们从旧家族中选拔,都已成兵痞,战斗力不强;郑国虽然列成阵势却不整齐;蛮军列队没有阵势,楚军列阵而不避忌讳;三军只顾自己的后路,没有战斗意志;世家子弟当兵不强,这些违反了天意和犯了兵家大忌,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后来的战斗果然如栾书和郤至所说的那样,表明栾书和郤至看问题准确。栾书和郤至的分析反证楚共王不了解楚军:楚军的这些问题对手都看出来了,楚共王却没看出。

第三,视战争为儿戏,临战不谨慎。鄢陵之战时,楚共王年轻,也没真正打过仗,对“战争是生死之大事”缺乏了解。我估计他对战争只是感到新奇,视战争为儿戏。这从他临战的行为就可看出。鄢陵之战两军对阵时,楚共王登上巢车,遥望晋军,并让太宰伯州犁解释晋军在干什么。按照常规,战前的登高观察对方情况的目的应该是为战争搜集情报,但从楚共王的后续行为来看,楚共王登上巢车询问晋军在干什么显然不是收集对方情报,而是猎奇心理导致的行为。双方进攻开始后,作为楚军最高统帅的楚共王在最前面,结果被晋将吕錡一箭射中眼睛。尽管楚国神射手养由基一箭射死吕錡,并且楚共王仍能忍痛坚持指挥作战,但由此可以看出楚共王自我防范意识缺乏,对作为军队最高统帅的自己没安排必要保护,是不成熟、缺乏经验、临战不谨慎和视战争为儿戏的表现。

第四,应对突发事件不当。鄢陵之战第一天战斗结束后,楚共王听到苗贲皇故意放回的楚国俘虏回来说晋军已有准备后,立即召见子反讨论对策。当听说子反当晚醉酒,不能应召入见时,楚共王就表现出极度的不成熟,应对极度不当:他居然率先逃跑。楚军见楚共王逃跑了,也跟着逃跑了,直接导致楚军溃败。正确的应对是找楚共王不喜欢的子重等其他将领商量,或者想办法使子反酒醒再商量,也可以自己试着指挥。

由以上四点来看,鄢陵之战楚国失败楚共王要负主要责任。

(2)鄢陵之战后楚共王的失误

鄢陵之战后由于战败,楚共王深感自己能力的欠缺,而信任的子反又被子重逼迫自杀,按照楚庄王确定的用人原则,楚共王不得已只好再重用他不喜欢的子重。这从鄢陵之战后大事仍旧都是子重出面可知。子重年龄大,偏于保守,因而楚国在与晋国争夺过程中处处被动,最终由楚晋并霸跌落为一般大国。表面上是子重的责任,其实是楚共王的责任。其实楚共王完全可以提拔新人;或者他自己快点成熟。当然,成熟有一个过程;且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不成熟。但可以换用更加合适的人来辅佐自己。因此,从鄢陵之战后看,楚共王的失误主要在于用人才不当,没有找到适当的人来辅佐自己。

3.大臣的问题(www.daowen.com)

尽管楚共王应该承担楚国一步步跌落的主要责任,但细分来看,鄢陵之战前国家大事包括率军征伐等都是辅政大臣子重、子反尤其是子重决策和执行,因此楚国的跌落实际上是大臣们的责任,尤其是首辅令尹子重的责任;鄢陵之战中楚共王率先逃跑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但子反的醉酒则是前提,子反的责任也很大。因此,楚国的一步步跌落辅政大臣尤其是子重就有很大责任;其次就是子反;再次是巫臣。

(1)子重的严重问题

楚共王时期楚国先后由独霸跌落为轮流称霸到最后为一般大国,除了楚共王的责任外,令尹子重应该承担最大、最主要的责任。楚共王亲政之前子重的能力不足导致楚国衰落为楚晋轮流称霸;亲政以后除了楚共王的无知无能外,令尹子重的无能也是导致了楚国继续跌落为一般大国的重要原因。

第一,子重无能导致楚国由独霸跌落为轮流称霸再到一般大国。鄢陵之战前,在子重的主政下,楚国没有及时援助秦国,这是失策。晋、楚宋西门会盟后,晋腾出手来先打败狄;公元前578年春,晋国召集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参与讨伐秦国;夏,晋厉公率晋国中、上、下、新共四军与上述各国军队联合伐秦,败秦军于麻隧,然后渡泾河,进抵侯丽,深入到秦国腹地而还,秦所受到的损失也很重,以至一时不敢与晋抗衡。晋打击秦的目的得逞,势力更盛,中原诸国实际上已经成为晋国的附属国。楚恪守盟约,未及时援秦,这是一次失策。楚国坐视晋国以伐秦为借口而成为中原实际上的霸主。在这个过程中,楚共王年幼,令尹子重掌权,因而这个决定肯定是子重做出的,应该由他承担主要责任。

第二,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导致内乱和外患。据《左传·成公七年》载,公元前597年楚围宋之役后,令尹子重请取申、吕以为赏田,申公巫臣认为“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楚庄王接受了这一意见,没有把申、吕赏给子重。子重对申公巫臣怀恨在心。楚庄王死,楚共王即位,子重、子反掌握楚国大权,屈巫自知在楚国难于呆下去,于是携带夏姬出走晋国。楚共王已经赦免了屈巫,但子重、子反却用借口灭申公巫臣之族而分其家财,导致申公巫臣刻骨仇恨,主动请求出使吴国教吴人叛楚,吴国从此开始成为楚国最主要的敌人,直接导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是春秋时期楚国面临的最危险的局面。

子重的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还表现在鄢陵之战失败后对待子反上。鄢陵之战因子反醉酒导致楚国战败,楚共王都赦免了子反,但在整个鄢陵之战无任何表现的子重却逼迫子反自杀,子反也就被迫自杀了。这个行为表明子重对楚共王临战任命子反为主帅很忌恨,子重拿楚共王没办法,对付子反还是可以的。正好子反喝酒是导致失败的诱因,因而就立即逼迫子反自杀,削弱了楚国实力。

第三,鄢陵之战时的不作为。鄢陵之战时,楚共王任命司马子反为前线总指挥,令尹子重为左军统帅,还要受子反指挥,子重肯定内心不爽。即便是不受楚共王重视而内心不爽,但若真的以国家利益为重,应该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荣辱,那就会积极向楚共王、子反建言献策。可是整个鄢陵之战子重对楚共王和子反的任何行为都没进谏言,也没子重其他有利楚军的记载。可见子重是消极对抗,不作为,甚至存在希望楚国失败以便看楚共王和子反笑话的可能。楚国失败后,子重落井下石,在楚共王都主动承担责任、不追究子反责任的情况下却逼迫子反自杀。

(2)子反的问题

楚共王时期楚国一步步跌落与子反也有关。子反的问题有心胸狭隘、睚眦必报、违反军中禁令喝酒等。

第一,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导致内乱。这表现在对待屈巫上。子反要娶夏姬,申公巫臣自己想娶她,出面阻止,这样就得罪了子反。这点在和子重联合起来灭巫臣之族而分其家财中同样可以看出。

第二,违反军中禁令喝酒。这是子反最大的问题,也是导致鄢陵之战楚国失败的诱因。子反得到楚共王的赏识,直接被任命为鄢陵之战的楚军统帅。按说子反应该更加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才是,可子反偏偏没做到。军中明令禁止喝酒,普通士兵都不能喝酒,主帅就跟应该严格执行,不然整个军队就军纪不严,这是带兵的大忌。尤其是,子反应该知道楚共王缺乏战场经验,人不成熟,就更应该担当大任,更加严格自我约束。可子反平却在其家臣阳谷以解乏为由给他酒喝时,他竟然违反战时不能喝酒的军中规矩喝了,而且喝醉了,导致在楚共王想找他商量对策时他不能去,吓得六神无主的楚共王只好逃跑。尽管子反为子重所逼而自杀,但作为楚军前线统帅带头破坏军中禁酒纪律并导致鄢陵之战楚国战败,因此要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3)申公屈巫的严重问题

申公屈巫的严重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投奔敌国和唆使吴国对抗楚国。

第一,投奔敌国。公元前589年利用出使齐国之机,携带夏姬奔晋,晋任以为邢大夫。申公屈巫作为楚庄王时代的老臣应该知道投奔敌国的后果。尽管他在楚庄王时代为楚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楚庄王死后,他也因多次得罪楚庄王弟弟、楚共王叔叔、楚国重臣、他的顶头上司令尹子重而难以在楚国呆下去,但他主动投奔敌国肯定是错误的,性质是很严重的。

第二,唆使吴国对抗楚国,使楚国在老对手晋国之外又添劲敌。投奔敌国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后果肯定是要为敌国服务,危害楚国。但申公屈巫还不是一般的危害楚国,而是严重地危害楚国。当得知楚国令尹子重、司马子反在他投奔晋国后利用特权灭了他的家族而分了他家族的财产后,申公巫臣极度仇恨,就主动要求出使吴国,教吴人乘车和战阵之法,使其叛楚。吴国从此开始伐楚、伐巢、伐徐、入州来,“子重、子反于是乎一岁七奔命,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申公屈巫的错误在于,是他先出奔敌国,过错在先。他又把子重、子反视为为整个楚国。尽管是家天下,子重是令尹、子反是司马,但毕竟子重、子反不是整个楚国。屈巫即便要报仇也应该只针对子重、子反个人及其家庭、家族报仇,而不应该把楚国作为报仇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屈巫对子重、子反的报复还延续到楚国后世。公元前506年攻陷郢都,对楚国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如果要说楚国的罪臣,申公屈巫肯定是其中一个,而且较严重。

4.偶然事件的影响

在楚晋鄢陵之战中楚国失败还有一个偶然事件的影响,那就是子反的家臣谷阳出于好心给子反酒喝。谷阳给子反喝酒估计不是晋国或者子重的计谋,应该是一个偶然事件。结果子反喝醉了。偏偏毫无经验的楚共王在听到逃回的楚国俘虏说到晋国备战的情况就派人找子反商量;一听说子反喝醉酒不能商量对策,偏偏不成熟、不能应对意外突发事件的楚共王就吓得逃跑了。所有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带有偶然性,在其他时候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结果这些偶然事件居然直接导致鄢陵之战楚国的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