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能够取得以上巨大的功绩,成为楚国历史上最杰出、最著名的楚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是有许多外因和内因的。
(一)楚庄王对楚国做出巨大贡献的外因
楚庄王能够做出巨大贡献的外因有强劲争霸对手的消失、楚庄王之前几代楚王的奋斗和众多人才尤其是孙叔敖的辅佐等。
1.强劲争霸对手的消失
从当时国际环境来看,强劲争霸对手的消失是楚庄王取得巨大功绩的首要外因。一般而言,对手超过自己,自己失败的可能性更大;对手和自己一样,各有胜负;对手比自己差,自己才有胜出的可能。从君王角度看,以楚庄王继位当年即公元前613年为界,春秋霸主要么已经去世,要么还没出生:“春秋五霸”中与楚庄王地位平齐、称霸40年的齐桓公已经去世30年;“春秋五霸”中另一个与楚庄王地位平齐的晋文公已经去世15年;春秋五霸中有争议的、被称为“小霸”的宋襄公和秦穆公也已经分别去世24年和8年;与宋襄公、秦穆公一样被称为“小霸”的吴王阖庐、越王勾践在几十年以后才出生。从诸侯国来看,楚庄王在位期间能继续与楚争霸的也还是晋国。可楚庄王在位期间,晋襄公少弱,灵公昏暴,下及成、景,守成之君,均不足以言霸。中原其他各国内乱频繁,郑灵公、陈灵公和郑昭公先后被杀,中原大地没有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与楚庄王抗衡,南方吴越羽毛未丰。可以说,楚庄王在位期间没有任何强有力的争霸对手,可以大显身手。因此,强劲争霸对手的缺失是楚庄王称霸的第一个外因。
2.楚庄王之前几代楚王的奋斗
从楚国国内情况看,楚庄王取得巨大功绩与此前几代楚王的奋斗也是分不开的。在楚庄王之前,多位楚王为楚国的崛起和称霸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做出了很多贡献。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等是其中的代表。楚武王在位五十一年,实现了楚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转变;在周王室不加封的情况下自立为王,开诸侯国国君称王之先河,创立车兵,改革武器,东征北伐,进一步开辟疆土,终于称霸汉东;楚文王攻申取邓、破蔡灭息、伐郑伐陈,开始进北上争霸中原地区;楚成王继位初期在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后即大力开疆拓土,占地千里,楚国进一步强大;然后先后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争霸,开楚国争霸之先。楚庄王挟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等奋斗之威势,平定周边部族和国内公族叛乱;借口讨伐陆浑之戎而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邲之战败晋立威定霸;反复争夺周边大国,“存郑”“复陈”“和宋”;攻灭周边小国,巩固楚国后方,终于达到春秋时期楚国发展的顶峰,成为当时天下霸主。因此,楚庄王争霸活动是此前历代楚王争霸活动的延续,他的成功是在前几代楚王争霸基础上实现的。
3.众多人才的辅佐,君臣配合默契
楚庄王在位期间在不同时间段提拔和使用戢黎、伍举、苏从、虞丘子、孙叔敖、子孔、蒍贾、伍参、申叔时、申公巫臣、子重、子反等一大批文武人才。这些人才辅佐楚庄王的时间有长有短,对楚庄王的帮助或大或小:在楚庄王被劫持事件中庐大夫戢黎解救了楚庄王,这是楚庄王成就伟业的前提。没有戢黎的解救,楚庄王就有可能被劫持到什么地方或者外国,甚至有可能被杀,就谈不上成就伟业了,此后,戢黎得到楚庄王重用,在很大重大事件中都有戢黎的身影;楚庄王早年沉溺于淫乐、“自静三年”时伍举以隐语的方式巧妙进谏,苏从冒着杀头的风险勇敢直言进谏,楚庄王不久就提拔、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在此后楚庄王时代许多重大事件中都有他们的作用;在决定楚晋谁是霸主的楚晋邲之战就是在伍参的极力主张下,楚庄王才同意打,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还有众多人才的辅佐,君臣配合默契等等,由于前面已有较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一一列举。下面只论述辅佐楚庄王最得力、功劳最大的孙叔敖。
在楚庄王发现和使用的众多人才中孙叔敖是最杰出的。经过令尹虞丘(沈尹)的推荐,楚庄王提拔和重用了孙叔敖,他对楚庄王的辅佐是无人能比的。孙叔敖,又名为蒍敖、蒍艾猎、蒍饶,属于楚国君蚡冒之后。其祖父是蒍吕臣,在楚成王时代曾任令尹;其父蒍贾,在楚庄王时代曾任工正、司马。蒍贾被子越杀后,孙叔敖不得不从蒍邑避居期思,因修建全国最早的水库“期思陂”而闻名。公元前605年,若敖氏叛乱被镇压后,当时令尹虞丘荐举孙叔敖代替自己继任令尹。孙叔敖担任令尹后,尽管时间不长,只有几年,[17]但政绩却远远超过其他辅佐之人。孙叔敖对楚庄王的辅佐概括起来主要在发展经济、治国和军事等方面。
第一,经济方面,孙叔敖辅佐楚庄王在发展经济的成就主要是兴建水利工程,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以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灌溉工程“期思陂”而闻名。孙叔敖任令尹后,继续发挥专长,兴建水利工程,在沮、漳水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此后还在楚国沮漳河流域、汝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解决了楚国农业的灌溉问题,为楚国发展的农业提供了保障,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二,治国方面应该是孙叔敖对楚庄王最大的辅佐。从现有文献记载看,估计是因为把时间和精力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因而楚庄王对治理国家基本上没操心,总是交给别人管理。在众多管理人员之中,孙叔敖无疑是做得最好的。楚庄王对孙叔敖很放心,对孙叔敖的治国请求很少不批准的,基本上不干预孙叔敖的治国理政,如《史记·循吏列传》就有这样的记载:
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史记·循吏列传》)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孙叔敖在治国上甚至可以先斩后奏。当然,孙叔敖治国确实很在行,确实有真本领,方法很巧妙,不扰民。如:
楚民俗好庳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门槛)。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史记·循吏列传》)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孙叔敖治理楚国比楚庄王更高明,讲究方式方法,不是凭权力强迫老百姓服从,而是想办法巧妙化解新政与老百姓旧习惯之间的冲突,做到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心情舒畅地接受新的管理方法,真正为民而不扰民。孙叔敖辅佐楚庄王的治绩主要体现在清廉吏治、严格执法、便民等方面。
首先,孙叔敖就任令尹后以其高度廉洁自律而使得楚国吏治得到极大的整顿。孙叔敖出任令尹后,在其“为政以庇民”思想指导下,勤于职守,处处自律,多篇文献记载了孙叔敖的为官清廉:
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饭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其俭逼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孙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秣粟。(《盐铁论·通有》)
《新论·国是》亦有类似的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孙叔敖卒后不久,其“妻子穷困负薪而食”,足见孙叔敖生前不仅本人廉洁自律,不积财,还管好配偶和子女。在孙叔敖的率先垂范作用下,这一时期楚国吏治清明。
其次,严格执法。据《说苑·至公》载,推荐孙叔敖为令尹的前任令尹虞丘家族里有人犯法,孙叔敖法不徇情,“执而戮之”。虞丘很高兴,称赞孙叔敖“奉国法而不党,施刑禄不骫,可谓公平”。由此可见孙叔敖和前任令尹虞丘都奉公律己,带头严格执法,因而楚国官吏守法和严格执法。
再次,便民利民。在“为政以庇民”思想指导下,孙叔敖进行改革都很讲究方式方法,尽量想办法巧妙进行改革,上面所记载的改革庳车的例子等就是证明。
第三,孙叔敖对楚庄王军事方面也有辅佐。在孙叔敖任令尹期间肯定参与楚庄王的军事谋划和决策、协助楚庄王进行征伐等军事活动。当然,孙叔敖究竟参与了多少次军事策划和战役指挥史无明确记载。但决定楚国称霸的楚晋邲之战,孙叔敖是参加了的。《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在与晋军决战中,在知道楚庄王去追赶晋军的挑战者赵旃之后,孙叔敖就下了进攻命令:“宁我薄人,勿使人薄我”,催促楚国大军进攻,晋军大败。
除了协助楚庄王常规的军事活动外,孙叔敖还改革了楚军行军军阵,这应该是孙叔敖对楚庄王军事方面最独特、最重要的辅佐:
蒍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左传·宣公十二年》)
意思是,孙叔敖当令尹,选择楚国实施得好的法典实行。军队行军时,右军按照车辕的指向而进退,左军多备草藤以备不时之需;前军探道,以旌旗为标帜告后军,以防不测;中军谋划制定战略,后军以精兵殿后。百官根据代表自己旌旗的指示而采取行动,军事政务不必等待命令而完备。由此可知,孙叔敖将军队分为几个部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织严密,灵活作战,做到“军政不戒而备”,加强行军途中的戒备和军阵各部分之间的协调,提高防敌偷袭或突袭的能力,确保军队安全,从而降低失败的几率,间接增强了战斗力。
总之,由于孙叔敖的大力辅佐,楚庄王时代孙叔敖任令尹时期楚国出现“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的盛世境景象。因此,在楚庄王任用的众多人才中孙叔敖对楚庄王的辅佐是最大、最得力的,最终助楚庄王成为霸主。这是得到后世学者公认的:
孙叔敖相楚,期年而楚国大治,庄王以伯(霸)。(《新论·国是》)
楚庄举孙叔敖而霸。(《韩非子·难四》)
荆庄王……尽傅其境内之劳与诸侯之忧于孙叔敖。孙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为故,故使荆(楚)庄王功绩著乎竹帛,传乎后世。(《吕氏春秋·情欲》)
(孙叔敖)尽忠为廉可治楚,楚王得以为霸。(《史记·滑稽列传》)。
从孙叔敖多方面辅佐楚庄王的个案我们可以窥见众多人才对楚庄王辅佐的全貌。由此可见,楚庄王巨大功绩都与楚庄王所任用的人才的辅佐分不开。因此,众多人才尽心竭力的辅佐下是楚庄王才取得巨大成就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因。
(二)楚庄王做出巨大贡献的内因
除了以上外因,楚庄王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优良品格等更是楚庄王取得巨大成就和功绩的决定性内因。
1.楚庄王的能力
楚庄王许多能力都很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外征战中取得一系列胜利,体现了楚庄王很强的军事能力;采用了恰当的外交策略,体现出楚庄王的外交决策能力;有这么多人才辅佐楚庄王,体现了楚庄王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对许多事情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体现了楚庄王的分析能力,等等。
(1)楚庄王的军事能力
楚庄王的军事能力是极强的,这也是与楚庄王生活的那个时代争霸相一致的能力。楚庄王一生中军事活动众多,有许多重大战役如楚庄王三年平定戎、庸、群蛮、糜、百濮叛乱,楚庄王八年伐陆浑之戎,观兵周疆,问鼎周使,楚庄王九年平定若敖氏叛乱,楚庄王十六年伐陈灭陈复陈,楚庄王十七年晋楚邲之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楚庄王十九年围宋等都是他亲自率军出征,亲自指挥,邲之战甚至是他第一个发起攻击。这些前面已有概述,在此不再赘述。因此,与当时对君王的要求一致,楚庄王从战略谋划、战时指挥到战术实施乃至于冲锋陷阵等军事能力都是很强的,这是楚庄王取得成功的重要内因。
(2)恰当的外交策略
尽管当时国际环境中缺乏强劲的对手,但如果外交策略不当,导致众多国家联合对付楚国,楚庄王能否取得这么大功绩,甚至楚国能否应付危局都是个未知数。从历史事实来看,楚庄王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采取了恰当的国际策略——联合秦、齐两个大国,孤立和打击强敌晋国,争夺中小国家;对中小国家则采取德、刑两手。
当时大国之间,晋国是楚国的主要敌国。楚晋两国都是大国,都想称霸;两国地缘较近,中间只隔中等国家郑国。因此,楚晋争霸从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就开始了。楚成王四十年(公元前632),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对楚国“一战而霸”,楚国处于下风。楚穆王时,楚国重又夺回霸主地位。楚庄王继位当年,晋国利用楚国君位更替、政局不稳定的机会,召集鲁、宋、郑、卫、许、曹诸国在宋国新城举行盟会,重建其在中原地区的霸权。次年,晋国以蔡国未应召赴新城之会为由,遣郤缺帅师伐蔡,蔡庄公被迫向晋求和,依附于晋。原来服从于楚的陈、郑等中原国家纷纷转而从晋,对楚国的北上争霸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楚庄王的一生中晋国始终是主要对手。
当时大国中秦、齐是楚国的盟友。秦国、齐国也与晋国有利害冲突。自殽之战以后,为了报晋全歼偷袭郑国的秦军之仇,秦与楚结盟,全力对付晋国,相互攻伐。齐国则因晋国想染指泗东这个齐国长期的势力范围,尤其是争夺鲁国而发生冲突。楚庄王清醒认识到当时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充分利用秦、齐与晋的矛盾,采取措施巩固楚秦、楚齐联盟,孤立和打击晋国。
当时中小国家是楚国争夺对象。对中小国家,楚庄王也采取了适合的策略——武力讨伐与柔服两手。凡不服楚国的就讨伐,被打败而服楚的中等国家,采取“服而赦之”的策略,如破郑而不灭郑,灭陈而又复陈,围宋九个月后宋服而释围就是体现。对顽固不化、坚持与楚为敌的中小国家则坚决消灭,如萧国;对周边小国灭掉以增强楚国国力,楚庄王在位“灭国二十六”。
由于采用了以上恰当的外交策略,楚庄王获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他争霸提供了保障。
(3)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
楚庄王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仅次于军事能力,也是楚庄王取得成就的主要能力之一。任何成就伟业、霸业的君主都需要人才的帮助。作为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此,楚庄王从继位开始就在思想上重视人才,在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胆、超越常规地提拔和使用人才。(www.daowen.com)
作为一代霸主,楚庄王在位期间很注意发现和使用人才:
楚庄王既服郑伯,败晋师,将军子重,三言而不当。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庄王喟然叹曰:“吾闻之,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又有师者,霸;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君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不谷恐亡。”(《说苑》)
《荀子·尧问》《吕氏春秋·骄恣》《韩诗外传》卷六和《新序·杂事一》等也有类似记载:楚庄王某次与群臣谋划事情,群臣见识都不及他,他退朝后却面露忧色,大臣申公巫臣问其故,楚庄王回答说,现在我本人才能不高,群臣反而没有能赶上我的,这恐怕是楚国危险之兆。这样的故事,既是楚庄王忧患意识的体现,也表明楚庄王很想得到超越他本人才干的人来辅佐他。
由于思想上重视,因此,楚庄王在位期间通过各种形式发现和选举了各种人才,并且最终发现和使用了像孙叔敖这样的超一流人才。楚庄王发现和提拔人才的方式方法很多:在磨难中发现人才,以刚继位被劫持时发现和提拔戢黎为典型;在娱乐中发现人才,以自静三年时发现和任用巧妙进谏的伍举、勇敢进谏的苏从为典型;最多的还是通过他人举荐发现和任用人才,以虞丘子举荐孙叔敖为典型。前面多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因此,楚庄王发现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是很强的。
(4)楚庄王的分析能力
楚庄王有时候不善思考,但有的时候对事物的分析能力是很强的,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据记载: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其国宁也。”王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遂取陈。(《说苑·权谋》)
使者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认为陈不可伐;而楚庄王能够透过陈国“城郭高,沟壑深,蓄积多”的表象看到“蓄积多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壑深,则民力罢矣”的本质。事实证明楚庄王是正确的。
2.楚庄王的素质
除了能力很强外,楚庄王的素质也是很高的,主要体现为楚庄王的理论修养高、理想远大、忧患意识强,也是楚庄王取得成功的内因之一。
(1)远大的理想
楚庄王能成为一代霸主与他的远大理想是有关系的。《史记》《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生动地记录了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说楚庄王即位之后由于特殊的国内政治环境,就日夜为乐,三年不出号令,并假装严禁进谏。但是,不少正直的以国事为重的文臣武将则犯颜直谏。伍举直趋庄王前“进隐”说:
“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史记·楚世家》)
楚庄王和伍举的这次对话是楚庄王理想远大的直接表露。楚庄王表面上淫乐,其实内心有远大的理想: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楚庄王此后的追求来看,楚庄王的理想就是要成为霸主。在这个理想的支持下,楚庄王通过不懈奋斗终于实现理想,成就巨大功绩。
(2)忧患意识
楚庄王早在孟子之前就具有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认识,并一生具有这种忧患意识。楚庄王继位前期所遭遇的师傅叛乱并被师傅劫持、戎庸群蛮麇百濮等群起叛乱和若敖氏家族叛乱等三件险恶事件,都是稍有闪失就会身死甚至国灭的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这些事件对楚庄王忧患意识的培养很有帮助。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不久,群舒不稳定,楚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率军前去攻讨。留守在郢都的庄王傅公子燮和庄王师子仪乘机发动叛乱,宣布子孔和潘崇的罪行,分掉他们的资财和仆妾;在郢都加修城墙,准备抗拒子孔、潘崇统兵回攻都城;又派人前往谋杀子孔。子孔、潘崇闻变回师,公子燮与子仪与析公串通,挟持楚庄王逃往析邑,为庐大夫戢梨与叔麇所诱杀,析公逃到晋国,楚庄王还郢,“二子作乱”彻底失败。这场叛乱虽然被平定,清除了内患,有利于稳定年少继位的楚庄王的统治,但对年轻的楚庄王来说,肯定是一次大难,对楚庄王忧患意识的形成肯定具有直接作用。
据《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庄王继位的第三年(公元前611),楚庄王又遭遇一次险恶事件。这年楚国发生大的饥荒,戎、庸、群蛮、糜、百濮等群起叛乱,楚国侧翼受到严重威胁,以至于有大臣主张迁都避让,但蒍贾讲明“我能往,寇亦能往”道理后,楚庄王下定决心平叛,并采取分化瓦解、“擒贼擒王”、佯败骄敌、“分进合击”的战术,又联合秦、巴两国军队,集中力量一举战胜实力较强的庸军,平定叛乱,才使楚国转危为安。
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庄王九年(公元前605),楚庄王再一次遭遇险恶事件。这次是因楚国当权派贵族、楚国战神——若敖氏家族与上升的贵族蒍氏家族之间的权利之争引发的若敖氏家族的叛乱。若敖氏斗椒(子越)僭杀司马蒍贾,进而图谋王位。楚庄王在求和不成的情况下率军平叛。叛军和楚王军队在皋浒发生激战,庄王险些被利箭射死,形势非常险恶,依靠他临阵不惧、急中生智、鼓励士气才转败为胜,最终平定若敖氏族的叛乱。
以上险恶事件毫无疑问对楚庄王是一次次磨练,既增强了楚庄王灵活应付突发事件、处理危机和军事指挥等能力,更重要的是使楚庄王形成了忧患意识。从心理学常识看,楚庄王的忧患意识应该与楚庄王继位早期遭遇的险恶事件有关。那些险恶事件肯定会给楚庄王一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忧患意识。据《荀子·尧问》记载,楚庄王某次与群臣谋划事情,群臣见识都不及他,他退朝后却面露忧色,大臣申公巫臣问其故,楚庄王回答说,现在我本人才能不高,群臣反而没有能赶上我的,这恐怕是楚国危险之兆。《吕氏春秋·骄恣》、《韩诗外传》卷六和《新序·杂事一》等也有类似的记载。按照常理,大臣不如自己,一般君王肯定会感到高兴,但楚庄王却感到忧虑。另外,前述《新书·先醒》《说苑·君道》等记载的申侯准备好饭局,楚庄王迟迟没去赴宴时的忧患也是楚庄王忧患意识的体现。
总之,楚庄王一生充满忧患意识。“楚自克庸以来(指楚庄王灭掉庸国),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于民生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俱之不可以怠。”(《左传·宣公十二年》)文献记载的楚君就是楚庄王。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的作用下,楚庄王才能从继位最初几年的沉溺于田猎和淫乐生活中拔脱出来,并在以后取得巨大功绩。
(3)楚庄王的理论素养
楚庄王尽管不是哲学家或者理论家,不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论述出来,但楚庄王很多时候都能讲出一套一套的道理,能够说服别人,或者别人一说他就能明白并正确决断,这表明楚庄王至少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楚庄王的理论素养主要体现在其军事思想、法律思想、人才思想上。
第一,楚庄王的军事思想。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在楚晋邲之战后,楚将潘党建议把晋军尸体收集起来筑“京观”以示子孙无忘武功,楚庄王的回答“夫武,禁暴、戢兵、保土、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就体现了他的军事思想,意思是说,武力的作用就是禁止暴力、消除战争、保卫国土、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因此,楚庄王的军事行动都是在这些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第二,楚庄王的法律思想。楚庄王也没有专门的法律论述,但楚庄王在处理他的儿子违反“茅门之法”时涉及到他的法律思想。《说苑·至公》记载,楚庄王太子入朝,马蹄蹂霤,廷理斩其辀而戮其御。太子大怒,进入王宫后哭着要求楚庄王杀掉廷理。楚庄王说:“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夫犯法废令,不尊敬社稷,是臣弃君,下陵上也。臣弃君则主失威,下陵上则上位危,社稷不守,吾何以遗子?”意即:法令是用以敬宗庙尊社稷的,因此凡是能立法守法,尊敬社稷的,都是国家应当器重的臣子,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处死?触犯法律,废弃法令,不尊敬社稷,那就意味着臣子抛弃君王,臣子凌驾在君王之上。臣子抛弃君王,君王就要失去权威;臣子凌驾在君王之上,君王就会受到威胁。保不住社稷,我拿什么留给子孙后代呢?这是楚庄王的法律思想。
楚庄王选拔人才也有思想,只不过楚庄王的人才思想是晋人随武子帮忙总结的。《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随武子的话:“其君(指楚庄王)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表明楚庄王选人的原则是:王室同姓的就选择亲人,与王室不同姓的就选择以前官员家族的人,提拔人才不能失去道德。这就是楚庄王的人才思想,他就遵循这个原则选拔人才,且后世楚王也一直遵循。
楚庄王的这些思想在我们现在看来算不上多大的理论,但对楚国君王和楚庄王时代的诸侯国国君来说,楚庄王还算是理论素养较高的。楚庄王取得的成就与他的理论修养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3.楚庄王的优良品质
楚庄王除了个人的能力强、素质高外,他还具有善于纳谏、宽容、惠恤国人和抚慰士卒等诸多优良品质,同样也是楚庄王取得成功的内因。
(1)善于纳谏并知错就改
善于纳谏是楚庄王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优秀品质之一。楚庄王一生有许多人给他众多谏言,他不以身份高低为标准而以是否有道理为标准,采纳其中有道理的谏言,包括有的他已经做错了的就立即改正。楚庄王一生采纳的重要谏言有:楚庄王三年戎、庸、群蛮、糜、百濮等群起叛乱,有的大臣主张迁都以避让叛军,蒍贾反对迁都,认为叛军也可以追赶到新都,楚庄王采纳蒍贾不迁都的主张,下定决心平叛,并最终平定叛乱,稳固国内局势;“自静三年”时伍举冒死巧妙进谏,苏从冒死直言进谏,楚庄王采纳他们的谏言而振作、奋起,使楚国官场为之一变,楚国大治;楚庄王十七年邲之战前夕,楚庄王、令尹孙叔敖等都不想和前来救郑的晋军打仗,伍参两次进谏,认为晋三军主帅与副帅在主战与主退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晋军将士无所适从,副帅不听主帅节制,自行其是,晋军必败,楚国是君统军,晋军是臣领兵,君遇到臣退回来传出去是笑话,这番说辞终于打动楚庄王,楚庄王采纳伍参的主张从而取得邲之战的胜利,立威定霸;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采纳申叔时的复陈建议,灭陈后随即复陈,诸侯闻之皆朝于楚,并得到孔子好评;同年楚庄王打算纳导致陈国之乱的夏姬为妃,申公巫臣劝阻说,纳夏姬是贪色为淫,与召诸侯讨伐有罪的陈国在道义上是相悖的,会遭到惩罚,楚庄王听从建议而放弃纳夏姬;楚庄王十九年采纳申叔时的“筑室”“反耕”之计最终服宋,楚庄王霸业达到顶峰;围宋结束后,子重请求把申、吕的土地封给他作为赏田,楚庄王答应了,申公屈巫说,若把申、吕封给子重,楚国没了申、吕的土地赋税,没了北方防线,晋国、郑国一定会打到汉水,楚庄王听从谏言而没把申、吕封赏给子重;楚国民俗喜好底座低下的车,楚庄王认为底座低下的车不便于战时改为战车套马,便想下令增高车厢,孙叔敖建议不要下令扰民,只把各政府机关门槛升高,底座低下的车过不去,要抬过去,坐车的是贵族,不愿意老是下来,自然会升高其车的底座,楚庄王采纳这个建议,半年后,贵族全部增高他们的车,顺利地改变了楚国旧习;楚庄王的宠马因肥病死,楚庄王要以“棺椁大夫礼葬之”,优孟巧妙进谏,要楚庄王“以人君礼葬之”,使诸侯“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楚庄王听后清醒过来而改正;孙叔敖清廉为官,多次拒绝加薪和封地,无任何积蓄,儿子也没当官,因而孙叔敖死后其妻子和儿子生活困顿,而楚庄王自己则把这个事给忘了,优孟巧妙提醒,楚庄王立即召见孙叔敖儿子并封地食邑四百户等。总之,楚庄王一生不仅纳谏次数多,而且知错就改,效果很好。可以这么说,楚庄王能取得成功,没有善于纳谏是不可能的。
(2)宽容
楚庄王具备宽容这种优良品质。反映楚庄王宽容品质的事很多,典型事件有绝缨事件、赦免斗克黄、不杀解扬等。
绝缨事件的详情如下:
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说苑·复恩》)
这个被庄王宽容的将领叫唐狡,后来在楚国与晋作战时唐狡奋勇杀敌保卫楚庄王以报恩。《韩诗外传》卷七也有类似的记载。
赦免斗克黄。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灭若敖氏斗椒时,斗椒之侄、令尹子文之孙箴尹克黄,正从出使的齐国回来,“还及宋,闻乱,其人曰:‘不可以入(楚)矣!’箴尹曰:‘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也,天可逃乎?’遂归。复命,而自拘于司败。”因他与斗椒(子越)同宗,理当受株。但庄王“思子文之治楚国也,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使复其所,改名曰‘生’。”楚庄王镇压了若敖氏叛乱,消除了隐患,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有利于楚国的图霸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过,若敖氏在楚国历史上是有功劳的,不应因子越领其族叛乱而予以全部否定,应该看个人的行为,因而赦免斗克黄,保留若敖氏家族。这个行为显示了楚庄王的宽容。
不杀解扬。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楚庄王二十年(前594),楚庄王亲率大军伐宋,晋不敢来救,只派了大夫解扬去宋,说晋军将至,不要降楚。解扬在途中被郑国人捉住而献给了楚庄王。庄王厚赂之,要他去宋国说晋国不能来救。解扬假装答应,到了阵前,不料解扬大呼:晋军马上来救,你们坚决顶住不投降。庄王大怒,要处以极刑。解扬从容地对楚庄王说:“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左传·宣公十五年》)楚庄王考虑到解扬虽失信于己,却信之于晋君,深为佩服,“舍之以归”。
以上三件事是楚庄王具有宽容品质的例证。换成心胸狭隘的君王,这三种情况都不会宽恕。一般君王唯我独尊,臣民对他们、对他们后妃的任何冒犯不管任何情况都会严惩不贷;对于叛乱之族是全族诛灭,斩草除根,一个不留;对于出尔反尔的敌方信使都会立即杀掉,根本不给解释机会。但楚庄王却予以宽恕,而且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压力、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因此,宽容既是楚庄王取得巨大功绩的原因之一,也是楚庄王得到诸侯国和后世承认的原因之一。
(3)惠恤国人和抚慰士卒
楚庄王从事的争霸战争需要国人的支持,因此,楚庄王注意体察民情,“惠恤其民”。
天雨雪,楚庄王被裘当户,曰:‘我犹寒,彼百姓宾客甚矣。乃遣使巡国中,求百姓宾客之无居宿绝粮者赈之。国人大悦。(《尸子》)
《艺文类聚》卷五、《太平御览》卷三十四中也有类似记载。
再如《史记·循吏列传》记载:“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向令尹孙叔敖作了反映,孙叔敖立即“令之复”,然后向庄王言明,“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楚庄王出征不违农时,因而连年出征却“民不疲劳”,“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就连楚庄王的临终遗言仍是“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左传·成公二年》)正是这些惠恤国人之举,楚庄王才获得国人的支持,从而取得巨大功绩。
战时,楚庄王也抚慰士卒。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楚军伐萧,时逢冬寒,“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楚庄王)巡三军,拊(抚)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犷,遂傅于萧。”这是爱护士兵的表现,士卒得到鼓舞,战胜寒冷,最终灭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