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楚庄王对楚国的贡献及重要研究

楚庄王对楚国的贡献及重要研究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更重要的是,楚庄王还得到了同时代诸侯国和后世的公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而也是楚国历史上对楚国贡献最大、地位最高的楚王。楚庄王的第二个武功是观兵周郊,问鼎于周使。截止楚庄王九年,楚国12位令尹中,有7位出自若敖氏,占总数的58%;6位司马中,5位是若敖氏族人,比例高达83%。由此证明,若敖氏是楚国举足轻重的大姓之一,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作过突出的贡献。

楚庄王对楚国的贡献及重要研究

楚庄王一生在孙叔敖等人辅佐下,在加强对国家治理的基础上,东征北伐,一生无论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武功还是后世更看重的文治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楚庄王继位之初先后解决了周边众多土著小国的不服和国内世家大族与王族的矛盾等隐患,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于周使,连续攻打郑国,最后郑国臣服,楚晋邲之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灭陈复陈;亲率大军围宋九个月,霸业达到顶峰;楚庄王在位期间“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达到春秋时期楚国发展的顶峰,在楚国42位君王中功绩最大的楚王,是楚王中的杰出代表。更重要的是,楚庄王还得到了同时代诸侯国和后世的公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因而也是楚国历史上对楚国贡献最大、地位最高的楚王。

1.楚庄王的武功

楚庄王的武功之盛可以说在楚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春秋时期出于对外争霸的需要,武功是一个国君最主要的政绩。楚庄王一生武功巨大: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楚庄王亲自指挥楚、秦、巴联军灭庸服群蛮百濮,稳定周边局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八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伐陆浑之戎,饮马黄河,观兵周疆,问鼎周使,创历史佳话,声名千古流传;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楚庄王亲领大军平定楚国战神——若敖氏的叛乱,消除国内隐患,稳定国内局势;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十六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陈灭陈,之后听从申叔时的谏言而恢复陈国;从公元前604年(楚庄王十年)到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楚国六次伐郑,使郑臣服,开霸业之始;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十七年),楚庄王亲帅大军与前来救郑的晋军在邲地决战,大胜晋国,立威定霸;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十九年)楚庄王亲帅大军围宋九个月,霸业达到顶峰。楚庄王在位的23年中,共指挥了不少于14次较大的战争,其中灭庸、伐陆浑戎、平若敖氏叛乱、伐郑、围宋、灭萧以及决定晋楚胜负的邲之战等较大的战役都是亲自出征。

灭庸服群蛮百濮是楚庄王的第一个武功。楚庄王以前,楚国攻伐也是像北方学习,实行近交远攻。周边方国部落,只要臣服楚国、按时交贡赋即不会被征伐。但随着楚国对外战争规模的扩大,楚国对臣服的方国部落的贡赋越来越重,索求越来越多,让方国部落不堪忍受,于是纷纷寻找机会反叛。这个机会终于在楚庄王继位前期出现了。据《左传·文公十六年》载,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秋,楚国因严重旱灾而发生大饥荒,方国部落纷纷起来反叛,严重地威胁着楚国的安全。戎先在楚国西南反叛,楚军出击,戎又移兵东南作乱,至于阳丘,以便侵犯訾枝。庸与群蛮、麇、百濮也伺机叛楚。楚国形势紧张,于是关闭了申、息的北门,封锁了通向中原的门户,以加强对晋及中原诸国的防备。面对日益严重的国内饥荒和周边方国部落的反叛,楚国君臣不安,打算迁都到楚国的险要之地阪高。蒍贾力排众议说:不可迁都阪高。我们能去,敌人也能去;不如讨伐反叛国的首领庸国。麇与百濮认为我们发生饥荒不能出师讨伐,这才进攻我们。如果我们出动军队,麇与百濮必定害怕而各回自己的城邑,谁还会有时间谋划讨伐我们呢?蒍贾的意见很明确,庸首先挑起了这次叛乱,只要把庸制服了,群蛮百濮自然慑服自退;如果迁都,你迁到哪里,敌人也可以追到哪里,是自己被动挨打。楚庄王接受了蒍贾的建议,果断地出师回击,麇与百濮果然罢归。

楚庄王于是集中力量攻打庸人。由于当时粮食匮乏,楚庄王打开国仓的粮食分给士卒,上下无异,楚庄王与士卒吃同样的伙食。派庐戢梨进击庸人,兵抵庸方城,遭到庸人的猛烈抵抗,楚将子杨被俘。子杨逃出来后报告说,庸与群蛮人众,声势浩大,不如尽起楚国军队会合进攻。大夫师叔反对,他建议援用先君蚡冒征服陉隰的骄兵之计,才能取胜。楚庄王采纳了这一意见,派少量军队与庸人接战,假装七战七败,庸人果为所惑,以为楚军不堪一击,就麻痹大意,对楚军不防备。楚庄王见反击时机已到,即乘驷车赶到前线,会师于临品,直接指挥作战。他兵分两路,命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攻打庸人。同时,楚庄王派人说服秦、巴出兵相助。在楚庄王亲自指挥的楚、秦、巴联军打击下,群蛮慑服,与楚庄王订盟而退。楚庄王又乘胜一举灭掉庸国。

楚庄王灭庸服群蛮百濮具有重要意义。楚国从此进一步巩固了后方,加强了与巴、秦的联系,可以全力北上图霸。顾栋高说:“灭庸而楚内乱夷矣,连巴秦而楚之外援固矣,灭庸以塞晋之前,结秦以挠晋之后,斯不待陆浑兴师,而早知其有窥觎周鼎之志矣。”(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见,灭庸之役,不仅显示了楚庄王的杰出才干,也为后来立威定霸奠定了基础。

楚庄王的第二个武功是观兵周郊,问鼎于周使。据《左传·宣公三年》和《史记·楚世家》等文献记载,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攻打陆浑之戎,然后至于洛水,直抵天子都城洛邑附近,“观兵于周疆”,在周王朝都城南郊检阅军队,向周天子示威。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王孙满见楚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就便退兵了。楚庄王观兵周疆,问鼎大小、轻重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大事,标志着楚国已进入强盛。

楚庄王的第三个武功是镇压若敖氏叛乱。若敖氏源自春秋初楚国国君熊仪。熊仪之子斗伯比即以若敖为氏,因别封斗邑,故亦称斗氏。在楚国武、成、穆、庄诸代,若敖氏均居高位,荣宠之极。截止楚庄王九年,楚国12位令尹中,有7位出自若敖氏,占总数的58%;6位司马中,5位是若敖氏族人,比例高达83%。由此证明,若敖氏是楚国举足轻重的大姓之一,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作过突出的贡献。

但若敖氏家族权势日趋膨胀炽盛既招致其他贵族大姓的不满,也导致楚王的戒备。因此,从楚成王时代起,楚王就有意抑制若敖氏家族,扶持先王蚡冒的后裔蒍氏家族与若敖氏家族抗衡。城濮之战楚国失败,楚成王要求若敖氏家族的子玉自杀以承担责任即是这种心理支撑下的行为。楚穆王即位后,虽先后以子玉之子成大心及其弟子孔为令尹,但王室与若敖氏的矛盾并未消退。公元前617年,原被贬为商公、心怀不满的若敖氏家族的子西串通子家谋杀楚穆王,阴谋泄露,两人均被楚穆王所杀。楚穆王卒,楚庄王刚即位不久,若敖氏家族的子仪(斗克)与公子燮乘令尹子孔、太师潘崇领军去攻打群舒之机,发动叛乱,结果被庐大夫戢梨所杀。楚庄王虽仍以若敖氏家族的子孔为令尹,但又不出号令,日夜淫乐,暗中观察动静,当与若敖氏有关。三年后大刀阔斧地整顿朝政,任伍举、苏从以政,若敖氏之政敌蒍贾也被任为工正,以改变若敖氏家族一族独大的局面。

公元前605年,正当楚庄王伐陆浑之戎、观兵周疆凯旋回来时,若敖氏、蒍氏这两大族之间的斗争也愈益尖锐化。其时,若敖氏家族的子杨(斗般,子文子)、子越(斗椒,子良子)分别担任令尹和司马,主宰着楚国军政大权,蒍氏家族的蒍贾则为工正。蒍贾诬陷令尹子扬,子扬被楚庄王所杀,子越得以晋升为令尹,蒍贾亦升任为司马。但斗争并未结束。据《左传·宣公四年》和《史记·楚世家》等文献记载:“子越又恶之(指蒍贾),乃以若敖氏之族,围伯嬴(即蒍贾)于轑阳而杀之,遂处蒸野,将攻王。”另据载:“九年(楚庄王九年),相若敖氏(指令尹子越)。人或谗之王,恐诛,反攻王。”从中可知,蒍贾与子越矛盾又激化起来,子越既更加讨厌蒍贾,又担心蒍贾在楚庄王面前陷害自己,子越于是设计诱骗、抓获、囚禁、杀掉蒍贾。这样,由若敖氏与蒍氏的矛盾公开化,并演化为若敖氏与王权的矛盾。于是,子越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发动叛乱,想杀害楚庄王,夺取政权。

若敖氏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叛乱的声势也很浩大。楚庄王开始不知是害怕还是一种策略,采取妥协态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成、穆王之子孙)”为人质谈判解决,但子越拒不接受。楚庄王于是亲领大军出征。同年秋,王军与若敖氏之族战于皋浒。子越向楚庄王连射两箭,一箭射在铜钲上,一箭射穿中笠毂,均几乎伤着楚庄王。楚王军队惊恐,开始后退。楚庄王急中生智,派人传令说:先君楚文王克息时曾得到三支利箭,子越偷走了两支,现已射完,用不着害怕了,军队才稳定下来。楚庄王接着亲自击鼓,王军奋勇进击,扭转不利局面,很快镇压了若敖氏的叛乱。

楚庄王的第四个武功是是威服陈、郑。陈、郑是小国,力量不强,地处楚、晋中间地带,故楚、晋争霸必首先争夺陈、郑。楚庄王镇压若敖氏叛乱后,任孙叔敖为令尹,政治稳定,国力增强,然后全力北上攻郑伐陈,与晋展开了争夺。郑、陈受到晋、楚两国交互攻伐,故时而亲楚,时而附晋。

我们先看楚庄王争夺并威服郑国。公元前610年,晋会卫、陈等诸侯于扈,以郑有二心于楚,拒绝郑穆公与会。经郑子家书告赵盾,申辩郑居大国之间不得不从强令的苦衷,晋才允许郑请和。公元前608年,郑即以晋无信而叛晋盟楚。晋赵盾率军会宋、陈、卫、曹诸国军队攻郑以救陈、宋。楚庄王派蒍贾率军救郑,与晋军遇于北林,晋军败,只得退回。

公元前607年春,郑受楚命攻宋,以打击晋国。郑、宋战于大棘,宋军大败,郑抓获华元、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华元逃归,为宋筑城。秦为报复前一年晋侵崇之役,出兵攻晋,围焦。秦、晋关系紧张。同年夏,晋赵盾解焦围,接着联合卫、陈攻郑,以报大棘之役之仇。楚庄王立即命斗椒(子越)领兵救郑,赵盾退兵。郑攻宋、秦攻晋,以及赵盾不敢与斗椒正面交锋都说明其时楚国实力日益上升,晋国则在走下坡路,不敢和楚国正面较量。

晋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率军攻打郑国,郑被迫与晋和,订立了盟约。同年夏,楚庄王观兵周疆后,为了打击晋成公,即移兵攻打郑国,晋未出兵对抗。此后,楚庄王连续北上用兵,声威也日益远播。从公元前604年至公元前597年的七年间,楚伐郑六次,几乎年年出兵,晋有时救郑,有时因郑与楚和又转而伐郑,争夺极其激烈。郑国忧心忡忡,深受其苦。例如公元前600年,楚伐郑,晋来救,郑败楚师于柳棼,郑国人都很高兴,唯独子良忧虑地说:这是郑国的灾难,我们离死没几天了。第二年夏,郑惧楚报复,请和,楚与之盟。晋以郑叛之,立即会宋、卫、曹之师伐之,郑又与晋和。冬,楚庄王以郑附晋,又举兵攻讨,晋亦会宋、卫、曹救郑,逐楚师于颖北。随后晋等四国军队还驻守在郑国,以防备楚国的进攻。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从争霸战略出发再一次亲率大军攻郑,郑国难以支持,惶恐不安,遂从楚,盟于辰陵。晋这次未出兵往救,说明楚势旺,晋已回避。

尽管郑国已服,但楚庄王以为郑在楚、晋交兵过程中,时而亲晋,时而亲楚,故从楚是迫不得已的,楚国并未真正得到郑国;尤其是郑在辰陵之盟后,又去晋国缴纳贡赋。故为了彻底服郑,楚庄王于公元前597年春又亲率大军攻伐。这次攻郑声势浩大,晋不敢及时来救。郑穷困已极,郑襄公只得肉袒牵羊迎楚请罪。《左传·宣公十二年》对此作了详细记述: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哭)于大宫(太祖之庙),且巷出车,吉。国人大临(哭),守阵者哭。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退三十里而许之平。子良出质。

至此,楚庄王在与晋国争夺郑国的争霸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我们再看楚庄王争夺并威服陈国。陈自楚穆王卒后一直追随晋国。公元前608年,陈共公卒,楚庄王为了威服陈国,不派人前往吊唁。陈灵公一气之下,与晋结盟。楚庄王立即亲领大军攻陈。晋赵盾率军会宋、陈、卫、曹诸国军队攻郑以救陈、宋。楚庄王派蒍贾率军救郑,晋军败,只得退回。公元前604,楚庄王刚平定若敖氏叛乱后,即兴兵伐陈。陈惧,转而附楚。晋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伐陈。次年,晋继续伐陈。楚则攻打附晋的郑国,郑也被迫与楚和。公元前602年,郑又转而与晋和,晋成公于是会宋、鲁、卫、郑、曹等国国君于黑壤,准备伐陈。公元前601年,陈只得与晋和。楚不放手,立即出兵攻陈,陈又转而附楚。公元前600年,晋成公又会宋、卫、郑、曹等国国君于扈,陈不与会,表明陈已坚定从楚,不畏惧晋等中原国家的压力。但陈国国君陈灵公却是一个荒淫无耻之徒,在国难当头之时,不以国事为重,却与大臣孔宁、仪行父一起与大夫夏征舒寡居之母夏姬通奸。他们三人戴着时髦的楚式“南冠”,招摇过市,到夏姬家中聚饮,穿着夏姬的内衣“以戏于朝”。大臣泄冶谏阻,反而被杀。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变本加厉,于公元前599年竟然在夏姬家喝酒取乐时以夏姬之子夏征舒像谁为话题相互取乐。夏征舒时已成年为卿,见此情景,恼羞成怒,射杀陈灵公,孔宁、仪行父奔楚,陈灵公太子午奔晋。夏征舒自立为君。第二年冬,楚庄王为了稳定陈国局面,举兵伐陈,杀夏征舒,设陈为楚国的陈县。楚庄王灭陈为县后,百官都祝贺,唯楚大夫申叔时出使齐国回来后复命而退,不祝贺。楚庄王使人责问其故,申叔时以“蹊田夺牛”的故事劝诫楚庄王,行义讨伐乱国之臣,诸侯是欢迎的;如因此而贪其地灭其国,则又会失去诸侯的。楚庄王听后立时清醒过来,仍恢复了陈国,迎陈灵公子午为国君,是为陈成公,孔宁、仪行父也被送回陈国。因此,楚庄王在与晋国争夺陈国的争霸中也取得决定性胜利。

楚庄王的第五个武功是邲之战战胜老对手晋国。公元前597年春,楚攻郑时,郑到晋国求救。但延至夏六月,晋才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晋、楚在邲相遇,发生大战,史称邲之战。晋军以荀林父将中军,先谷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还有其他诸多将领,阵容齐整。当他们领大军赶到黄河边时,闻郑已附楚,荀林父主张撤回,待楚军走后再伐郑。士会赞同荀林父意见,还详尽地分析了楚国“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是难以战胜的。先谷则坚决反对,并擅以其部过河。韩献子对荀林父说:先谷以偏师冲锋陷阵,如果失陷,你的罪很大。你为元帅,军队不听命令,谁之罪?失去部属,丧失军队,为罪已经很重了,不如进攻,即便战争失败,责任大家分摊不是更好吗?荀林父权衡利弊,最后听从了韩献子建议,率全军渡过黄河。

其时,楚庄王驻军于郔。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打算饮马黄河后就回国。闻晋军已渡黄河,楚庄王考虑到郑国已服,楚军将士连日征战疲劳,便不想去黄河饮马而立即回师。令尹孙叔敖赞同楚庄王意见,立即命令楚军车辕由向北调转为向南。但楚庄王的宠臣伍参主战,令尹孙叔敖不想战,两人争执不下。伍参进而对楚庄王分析楚国必胜的理由,《左传·宣公十二年》详细记载了伍参认为楚国必胜的理由:(www.daowen.com)

晋之从政者(指荀林父)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适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

楚庄王接受了伍参主战的意见,要令尹孙叔敖命令军队再掉转车头北进,驻于管。

晋军渡黄河后驻军于敖、鄗二山之间。郑卿皇戌奉楚庄王命至晋军前,表示郑已服楚,只是权宜之计,对晋国并无二心;又说楚军已疲劳不堪,郑军坚决协同作战,楚国必败。先谷更加得意,认为败楚、服郑在此一举。栾武子认为楚势正盛,且早有准备,不能轻信郑卿皇戌之言。晋军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支持先縠;知庄子、下军主将赵朔支持栾武子。晋国将领之间的意见分歧进一步加深,荀林父也就更加犹豫不决。

此时,楚庄王仍争取议和,派出使者到晋军驻地,对荀林父等将领说,楚国此次出兵,只是教训郑国,并非想得罪晋国。士会也说晋军是为郑国而来,与楚国无关。先縠则使赵括更改士会对楚使者说的话,称刚才的代表没有把晋军意图说清楚,晋军此来是奉晋君命令把楚军赶出郑国,非与楚战不可。楚庄王毫不介意,又遣使“求成于晋”。

但由于双方陈兵相持,剑拔弩张,故双方将领都出现了私下挑战事件。楚许伯先挑战一次,晋魏錡、赵旃也先后挑战一次。而赵旃夜至楚军挑战,干脆在楚军营前过夜,第二天天亮后才回晋营。正是赵旃的行为激怒了楚庄王。楚庄王听到汇报后怒不可遏,亲以“乘广三十乘”追赶赵旃。晋军也派战车迎接赵旃。楚军将领潘党见晋军战车扬起的尘埃,立即派人传告全军:晋军打来了。令尹孙叔敖更怕楚庄王有所闪失,立即发布进攻的命令:“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号令三军迅速进发,像潮水般冲向晋军。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不知所措,击鼓宣布:先渡过黄河的有赏。晋中军、下军争舟抢渡,先上船的将士以刀砍掉后攀船舷导致船不能开走士卒的手指,船中的断指多得可用手捧。士会率领的上军较谨慎,故未败损。至黄昏,晋军残部已溃不成军,一个晚上才过黄河,退回晋国。第二天,楚军移驻衡雍,在黄河边祭祀河神,修建神庙,向祖先神灵告捷后,就率军回国了。

邲之战是楚、晋争霸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从此,楚国声威大振,晋国一时不敢南向与楚抗衡,为楚国称霸中原的标志。

楚庄王的第六个武功是伐萧和宋。邲之战后,公元前597年冬,楚庄王又乘胜伐萧。萧是宋的附属国,因此,宋以蔡师相救。楚将公子丙和大夫熊相宜僚临阵不慎被萧人俘虏,楚庄王使人告诉萧人不要杀害丙和熊相宜僚,楚国即退兵。但萧人不知道楚庄王的厉害,不予理会,竟然将两人杀了。楚庄王愤怒至极,遂围萧。时值隆冬,将士多寒,楚庄王巡视三军,抚摸将士的衣服,勉励将士们,三军将士皆热血沸腾,士气高昂,很快就击溃了萧国。

晋、楚争霸中原,争夺宋国也是主要目标。宋之臣服与否也是称霸与否的重要标志。昔日楚成王败宋,称霸中原;楚穆王于宋“田孟诸”也是实霸中原的标志。故楚庄王平群蛮百濮后,即于公元前608年与晋争夺宋国,并于北林大败晋军,晋大夫解杨被俘。第二年,楚又命郑伐宋,战于大棘,宋军又败,宋被迫筑城。其后,楚庄王重点打击陈、郑,对宋暂置一旁,宋则坚定附晋。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以陈、郑已服,形势对己有利,就命左尹子重攻宋,自己也前往前线声援,但无结果。邲之战后,楚庄王率军攻萧时,宋竟然以蔡国军队相救;萧溃,宋又参加晋、卫、曹等国的清丘之盟;此后宋还讨伐附楚的陈国,公然与楚国为敌。

楚庄王为了彻底降服宋国,在邲之战后,把矛头指向了宋国。公元前596年,楚庄王为报复宋救萧之举,亲领军攻宋。第二年,作好了充分准备后,楚庄王决定派申舟出使齐国,指示申舟“无假道于宋”,向宋国挑衅,试探宋人的态度。申舟至宋时,宋人果然制止,竟杀了申舟。楚庄王获此消息后大怒,于同年(公元前595)秋九月,楚庄王亲率大军攻宋,把宋国都团团包围。

宋国君臣惊恐,派乐婴齐赴晋告急求救。晋景公想派兵救援,大夫伯宗反对,认为“天方授楚,未可与争”,待楚衰后再见机行事。但宋一直是晋之盟国,失去它又很痛心,所以晋景公派大夫解扬去宋国诡称晋军即至,不要降楚。解扬过郑时被郑人所俘,并献给了楚军。楚庄王贿赂解杨,要解杨说晋军不来救。不料解杨假装答应,但到阵地后对宋军大呼晋军即将来救,切莫降楚。宋国人于是死守不降。

公元前594年五月,楚军围宋已很久了,粮食将尽,宋又坚守不降,楚庄王准备撤军。申舟之子申犀以楚庄王的承诺为由,抓住楚庄王马的缰绳不让走,要求为父复仇,继续攻宋。在这种情况下,申叔时献“筑室,反耕”之计,即在阵前修建军营,屯兵耕作,以表示持久围城不去之意。宋都城中早就无食,“易子而食,析骨而炊”,但他们认为楚军坚持不了多久就要回国,因此才死撑不降。这时见楚国屯兵耕作,意志立即崩溃。宋执政华元于是在夜晚缒城而下私见楚将子反。子反告诉庄王。楚庄王问:“城中何如?”华元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庄王因为华元诚信就与宋结盟,宋以华元为质,楚释围罢兵而回。楚庄王围宋前后达九个月之久,晋国始终不敢出兵,足见楚国霸势强盛。

围宋之役,震撼了中原国家。如鲁国大臣孟献子建议鲁君遣使去宋向楚庄王献礼,鲁宣公赞同,派孟献子去宋拜见楚庄王,显现了楚国霸主气象。

2.楚庄王的文治功劳

楚庄王在东征北讨,向外征伐取得巨大武功的同时,国内治理也相当不错。由于文献记载把楚庄王武功作为重点,因而楚庄王的文治功绩直接记载不是很多。但透过文献对楚庄王武功的记载,我们仍然间接看到,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举贤赏能,发展经济,以法治国,国内政局相对安定,社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在频繁使用武力外出征战,国内还能做到这样确实表明楚庄王是很有文治才能和治绩的。对楚庄王治国理民功绩概括全面、准确的当属《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晋楚邲之战前夕晋军上军统帅随武子的精辟分析。随武子说:

(楚国)其君……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章服。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民不罢劳,君无怨言,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左传·宣公十二年》)

随武子是晋国的上军统帅,又是双方大战前夕,不可能夸大其词,肯定是事实,因此,他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楚庄王的文治功绩。

3.扩大国土

除了文治武功,楚庄王在位期间对楚国还有很大的一个功绩或者贡献就是扩大领土:“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这是文献继“子男五十”“土不过同”“楚地千里”之后又一次明确记载的楚国疆域。

总之,楚庄王一生称霸中原,威播四方,使楚国霸业进入了鼎盛时期;楚庄王在争霸的同时,又能举贤赏劳,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以法治国,国内政治相对安定;同时开疆拓土至三千里。楚庄王是楚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楚王,位居42位楚国君王的第一,也不愧为春秋时期最著名的霸主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