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楚国重要君王研究:楚成王晚年的重大失误及原因

楚国重要君王研究:楚成王晚年的重大失误及原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除了没有战胜早期的齐桓公外,主要与楚成王有城濮之战失败以及晚年被迫自杀两个重大失误分不开。导致楚成王晚年两大失误的原因各有不同。楚成王迫于上述不利形势,退居于申,命子玉解除对宋国缗的包围。子玉败归,楚成王逼迫自杀以担责。

楚成王楚国是有重大贡献的,一生先后与“春秋五霸”中的两大霸(齐桓公晋文公)和一小霸(宋襄公)共三霸争雄,按说应该是第一楚王,但为什么不能超越楚庄王成为第一楚王呢?毫无疑问,除了没有战胜早期的齐桓公外,主要与楚成王有城濮之战失败以及晚年被迫自杀两个重大失误分不开。导致楚成王晚年两大失误的原因各有不同。

(一)楚成王晚年的重大失误

楚成王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楚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也是自公元前645年齐桓公死后到公元前632年楚晋城濮之战前十余年中的实际霸主,可惜却有城濮之战失败和晚年被迫自杀两大失误。城濮之战失败对楚国产生较大损害,被迫自杀导致楚成王自己不得善终。

1.城濮之战失败

楚成王的第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城濮之战楚国失败。公元前633年冬,楚国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军队包围了亲晋叛楚的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君臣亦紧急商议对策。先轸认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在此一举。狐偃建议:先不与楚正面交锋,而是攻楚国的附属国曹、卫,楚军必来救援,宋、齐必然无事。晋文侯决定采纳狐偃的计策。为了与楚国决战,晋文侯阅兵于被庐,任命三军统帅,并于公元前632与齐国卫国的盂签订盟约,然后亲统大军攻入曹、卫,抓住曹共公。卫国国君请求与晋结盟,晋不许。于是卫国国人驱逐其君而取悦于晋。鲁亦背楚附晋。晋又贿赂齐、秦,孤立楚国。这样,形势骤变。

楚成王迫于上述不利形势,退居于申,命子玉解除对宋国缗的包围。子玉不肯,请求出战,楚成王恼怒,只给他增派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等少量军队。子玉也没撤宋围北上进攻,而是派大夫宛春对晋文公说:只要晋“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但晋文公争霸决心已定,故采取了先轸的建议,一方面拘留宛春,另一方面又私许曹、卫复国,使曹、卫与楚绝好。子玉的计谋落空后大怒,即率军进攻晋军。

晋文公早就作了精心的部署,战斗开始后,退避三舍,驻扎在城濮。这一退让行为既是晋文侯兑现当年流浪到楚国时对楚成王的承诺,又避开了楚军锋芒,还造成“君退、臣犯,曲在彼”之势。然后以胥臣所率下军击溃楚右军陈、蔡之师,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楚之左军,楚左军溃。先轸、郤溱领中军伏击楚之中军。至此,子玉见左军和右军都失败了,及时收兵,故其亲率的中军不败。子玉败归,楚成王逼迫自杀以担责。

城濮之战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也是晋文公与楚成王争霸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战后,北方诸侯国纷纷倒向晋国,于是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参加的诸侯有鲁、宋、齐、蔡、郑、卫等国,周襄王也亲临践土,策命晋文侯为“侯伯”,承认他为诸侯的霸主,晋文侯升级为晋文公,霸主地位迅速确立。此后晋文公霸主气势熏天,历史上也与齐桓公、楚庄王齐名。楚成王则功亏一篑。

2.楚成王晚年被迫自杀

楚成王的第二个重大失误就是晚年被太子商臣逼迫而自杀。相关内容《史记·楚世家》有完整而且详细的记载:

初,成王将以商臣为太子,语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齿未也,而又多内宠,绌乃乱也。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王不听,立之。后又欲立子职而绌太子商臣。商臣闻而未审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实?”崇曰:“飨王之宠姬江芈而勿敬也。”商臣从之。江芈怒曰:“宜乎王之欲杀若而立职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崇曰:“能事之乎?”曰:“不能。”“能亡去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宫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绞杀。

从中我们可知,第一,当年楚成王立商臣为太子时,曾经征求过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反对,并列举了两条理由:一条是楚武王年龄不是很大,宠信的嫔妃又多,现在过早立太子,以后想废黜太子就会引起内乱,因为楚国一般立年幼的;第二,商臣本人眼睛似蜂,声音似豺狼,是残忍之人,不可立为太子。子上理由尤其是第一条理由很有道理,可惜楚成王不听,仍立商臣为太子。

第二,楚成王晚年果然想改立太子:公元前626年楚成王想废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得到这个消息但不敢确证,与他的老师潘崇商量,问怎么可以得到确证。潘崇给商臣出了个主意:请楚成王宠信的妃子江芈吃饭而故意激怒她。商臣依计行事,在太子府宴请江芈,席间故意做一些无礼的事,说一些无礼的话以激怒江芈。江芈哪知是计,生气地说:“王想杀你而立职真对啊!”套出这句话后,确证楚成王想换太子。

第三,在潘崇的谋划下,商臣立即以太子甲兵围攻楚成王,楚成王以不当饿死鬼为由要求食熊蹯(熊掌)后再死,以便拖延时间,等待援兵。商臣不允,楚成王被迫自缢而死。

由此看来,楚成王的两大失误后果都很严重,一个导致争霸功亏一篑,晚节不保;一个导致本人丢掉了性命,肯定是楚成王一生巨大的污点。当然,综合来看,楚成王的失误和他对楚国的贡献相比贡献远远大于失误,还是42位君王中仅次于楚庄王的重要楚王。

(二)楚成王晚年重大失误的原因

楚成王晚年两大失误各有原因:城濮之战失败是由于晋国的强大、若敖氏家族与其他大家族及王权的矛盾以及子玉的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楚成王的连带责任;被迫自杀则与楚成王事前考虑不周全、不纳谏以及商成、潘从的狡诈与心狠等有关。

1.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原因

(1)晋国的强大

重耳回国继位后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是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主要外因。晋国是周初分封的古国之一,春秋初期先分裂,后为曲沃武公统一。到晋献公时吞并周围的霍、魏、耿等十几个小国,成为北方一新兴强国。晋献公为高度集权,尽杀群公子。又宠信骊姬,废嫡立庶,酿成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历尽艰辛,深察民情,了解国际大势。随从流亡人员狐偃、赵衰、贾佗等都具有政治军事才干。因此,重耳在秦穆公武力护卫下回晋国当上国君成为晋文侯后,内政方面,晋国经济快速发展,军队得到扩充,并加强军事训练。外交方面,重耳继位当年即公元前636年,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与狄人赶走,晋文侯立即出兵迎回周襄王,并处死太叔带。周襄王感激,赏地八邑,晋文侯获得“尊王攘夷”的政治资本。为了应对楚成王的咄咄逼人,晋文侯早就做了与楚国争霸的充分准备。加上北方诸国一直视楚国为“南蛮”,因而晋国一旦崛起,影响迅速扩大,一些中原国家转而从晋,如原从楚已达三年的宋“叛楚即晋”。因此,当公元前632年子玉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时,晋文侯一方面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采纳先轸的战略决策和狐偃的战术意见,并贿赂齐、秦,孤立楚国,另一方面任命三军统帅,并采取“围曹、卫救宋”的方式。因此,晋文侯尽管继位时间很短,但不管从哪方面看都很强大。在位时间长、已近晚年、各方面正走下坡路的楚成王不是强大的晋文侯的对手就在情理之中。这是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直接的重要外因。(www.daowen.com)

(2)若敖氏家族与蒍氏家族以及楚国王权的矛盾

楚国若敖氏家族与楚国王权以及蒍氏家族的矛盾则是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重要内因。若敖氏源自春秋初楚国国君熊仪,因而若敖氏之族属王族的分支。在熊仪之后,特别是在武、成诸代均居高位,是楚国举足轻重的大姓之一,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作过突出的贡献。如熊通时代,斗伯比在征服随国与称王中就立了大功;楚武王首设的权县县尹就是若敖氏家族的斗缗,只是他后来反叛才被杀;楚成王初立,子元乱国,为若敖氏家族的申公斗班所杀;若敖氏家族的斗谷於菟(子文)“毁家纾难”,帮助楚国度过最困难的财政枯竭这一难关,任令尹后佐楚成王东征北战,争霸立功,功勋卓著;当时斗子文的弟子良任司马;子文之后,若敖氏家族的子玉任令尹,若敖氏家族的子西任司马;子玉死后,若敖氏家族的子上曾继任令尹。可见若敖氏在楚国扩展过程中,权势日趋膨胀炽盛,招致蒍氏等其他贵族大姓的不满。到成王时,若敖氏与蒍氏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公元前637年,斗子文荐斗子玉接替自己继任令尹时,蒍吕臣就以“子若国何”为由责难。在城濮大战之前,子玉在蒍治兵,蒍吕臣之子蒍贾在子文面前抨击子玉说:“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断定子玉必败。子玉对此很反感,向楚成王请战的理由就是“愿以间执谗匿之口”,矛盾竟激化到想在战争中以取胜来回敬蒍贾的抨击。

而且,若敖氏的权势炽盛不仅招致蒍氏等其他贵族大姓的不满,而且也招致王室的担心与戒备,与王权产生矛盾。当然,到楚成王时与楚王权的矛盾还没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但这也导致楚成王在城濮之战前微妙的心理变化。由于晋文侯的气势正盛,楚成王权衡之后决定退却,故当晋国救援宋国时,楚成王自己从前线退下来,也要子玉撤宋围。没想到子玉居然违反撤退命令,反而派子越去向楚成王请战。估计楚成王当时除了很生气外,心理也很复杂:当然希望楚国打赢,维持霸主地位。但自己已经从前线退下来,此时楚军主帅是子玉。如果子玉打赢后会更加狂妄自大,不把他楚成王放在眼里,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威胁到王权,于是“少与之师”。结果楚国战败,保全中军的子玉被楚成王逼迫而自杀。这有可能是楚成王有意借城濮之战除掉子玉、抑制或削弱若敖氏家族的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以子玉为首的若敖氏家族与其他大家族和王权的矛盾成为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内因。

(3)子玉的狂妄自大、刚愎自用

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直接责任还在于子玉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具体表现在不听楚成王的命令和对晋国君臣的轻视。

子玉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第一个表现就是不听楚成王的命令。子玉坐拥若敖氏几代人积累的实力和名气,如果谨小慎微,处理好与其他家族的矛盾和楚王室的关系,若敖氏家族与其他大家族及王权的矛盾是可以消除的,至少不会成为城濮之战楚国失败的替罪羊。可惜,子玉这种人平时就高傲、嚣张、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惯了,不会收敛,更不会思考。因此,城濮之战前在晋文侯亲率军队救援宋国时,楚成王知道不可与晋国争战,说“天命不可违背”,因而从前线退下来,并要子玉撤宋围。子玉根本不买楚成王的账,而是我行我素,作出专制君主最忌讳、后世君主专制制度确立后是要杀头甚至灭族的违抗王令行为,派子越去向楚成王请战,并要楚成王增兵,反过来指挥楚成王。楚成王当然更生气,这才在城濮之战失败后要子玉自杀以担责。很多国君在军事失败之后能明智地反省,甚至归罪于自己;或者对要进行惩罚的直接责任者宽大处理。但楚成王没这样做。很明显,楚成王就是想借机杀掉狂妄的子玉,以解除若敖氏家族对王权的威胁。

子玉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第二个表现就是对晋国君臣的轻视。战前,子玉对晋国军队不是很了解,对敌我双方形势认识不足,对晋国军队为什么“退避三舍”也不考虑,对晋文侯的作战决心更无法知晓。战争开始后,他想指挥晋文侯君臣按照他的办法行事,就派使者去晋营,要求晋国恢复曹国、卫国,他就撤走对宋都的包围。但晋文侯君臣肯定不会按照子玉的意图去做,而是拘留子玉派去的使者,在曹、卫答应断绝与楚国关系的前提下私下允许曹、卫复国,然后从这两国撤军。子玉一听晋国君臣没有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子玉就不管晋国是国君亲自统领大军,直接向晋军发动进攻,结果楚军左军、右军先后失败,他这时才认识到晋军的强大,这才理智地撤退,保住中军。由此可以看出子玉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当然,子玉见左右师失利,所率中军立即收兵,保住了主力,亦不失为清醒和明智行为。可惜,为时已晚。

(4)楚成王的责任

城濮之战楚国失败,楚成王也有责任。首先,战前派兵过少。楚成王作为楚王,当子玉派人请战并请求增兵时,要么再次给子玉下死命令,严令子玉后撤,不然军法从事。即便子玉狂妄自大、刚愎自用,但如果楚成王再次严令撤军,估计也不敢抗命,也就不存在失败。要么楚成王自己亲自率大军增援,和晋文侯国君对国君地较量。但这两种最好的做法他都不采用,而是派少量的兵力去援助。其次,即便打败,子玉毕竟保住了中军,罪不该死。且子玉在,晋国也不敢小视楚国。结果,楚成王逼迫子玉自杀而死,做到了晋国想做而没做到的事。这估计就是以子玉为首的若敖氏势力太大引起楚成王的不安,故意借刀杀人。再次,楚王作为楚军最高指挥统帅,楚国失败了,即便全是子玉的错,楚成王也应负连带责任。

2.楚成王晚年被迫自杀的原因

楚成王晚年被迫自杀的原因有楚成王事前考虑不周、不听子上意见及商成、潘从的狡诈与心狠等有关。如果说城濮之战失败直接主因不在楚成王,只是由于他是楚王要承担连带责任从而归责于他的话,那么,楚成王晚年被迫自杀则是楚成王自己要承担主要责任。

(1)事前考虑不周全

楚成王尽管是楚国君王中很不错的,但也有事前考虑不周全的时候。比如,公元前642年,齐桓公死,郑文公立即朝觐楚国。楚成王一时高兴,竟把青铜赏赐给了郑文公。铜在当时既难得,又是战略物质,可以做锋利的兵器。经大臣一提醒,楚成王立即醒悟过来,想收回来。但已不可能,于是只好要求郑文公不能用所赏赐青铜做兵器。[16]一般人在事前就能想到别人可能用赏赐的青铜做兵器,而楚成王却没想,送出去后又后悔,表明楚成王思维有欠缺,事前考虑不周全。

在换太子这件事上,楚成王也事前考虑不周。我估计楚成王是鉴于其父楚文王中年突然意外死亡,导致楚成王与其哥哥堵敖争位的教训,故想早立太子。可惜楚成王只想到这一面,没想到早立太子的另一面,即如果不满意要换太子怎么办。册立太子不是小事,应该在事前把各种可能想周全。如果自己没想或者想不周全,那么,令尹子上的谏言也应该帮助楚成王把这个问题想周全。前述《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可知,楚成王当初想立商臣为太子时,曾经跟令尹子上说过,子上反对并说了理由。子上说,您的年龄不是很大,又有很多宠信的妃子,以后要罢黜太子会出乱子;楚国选拔太子经常是小儿子有优势而立的多;而且商臣蜂目而豺声,是残忍之人,不可立。这些话至少前面两条是有道理的。可不知是楚成王早有坚定的立太子想法,还是对若敖氏家族的子上不放心,总之,他没有听从子上的建议,仍旧立商臣为太子。事后证明,子上的话都是正确的。因此,换太子前没把各个问题考虑周全、又不纳子上之谏也是导致楚成王晚年被迫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2)商臣及其师傅潘崇的狡诈与心狠

楚成王晚年被迫自杀主因当然是其子商臣和他的师傅潘崇的狡诈与心狠。当太子商臣听到其父楚成王想改立其弟职这个传闻后,但不知真假,就去向他的师傅潘崇请教如何证实。从前述潘崇给商臣的主意看,潘崇很奸诈。商臣知道真有其事后,和潘崇商量,商臣于冬十月以太子府甲兵围楚成王,楚成王请求蒸熊掌吃后再死,商臣不允许,楚成王被迫上吊自杀。由此可见商臣的狠心。

总之,楚成王尽管是很小时被大臣拥戴为楚王的,但不是平庸之辈,对楚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一个扩大楚国疆域至千里,先后与“春秋五霸”中的大霸齐桓公、晋文公和小霸宋襄公争霸,可谓英雄。只是时运不济,先是齐桓公如日中天,中间有昏聩的宋襄公搅局,后又遇到后来居上的晋文公,加上自己想换太子不慎,反而被太子所杀,因而不能超越他的孙子楚庄王成为第一楚王和“春秋五霸”中的楚国霸主,甚是遗憾。尽管楚成王晚年有两个重大失误,但综合楚成王的一生,对楚国的贡献或功绩远远大于失误或损害,因而仍然是仅次于楚庄王、位居第二位的重要楚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