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一生对楚国贡献巨大,主要有扩大领土,参与中原诸侯争霸,先后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争霸。其中,与齐桓公争霸由开始略占下风逐渐追平最后占据上风;与宋襄公争霸则完胜宋襄公;与晋文公争霸,初期和晋文公打成平手,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失败,处于下风。
1.扩大楚国领土
楚成王在位期间,大力扩大领土。楚成王继位之初即扩大楚国领土,楚国版图达到千里。“成王恽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结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史记·楚世家》)通过这段话,我看可知,楚国领土面积由约公元前1027年熊绎受封立国时的“子男五十”,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扩张,尤其是熊渠时期、楚武王时期、楚文王时期的扩张,到楚成王初期,“楚地千里”。这千里中肯定有楚成王继位初期占领的土地,但具体是多少,文献无明确记载。按照推断,楚成王初期占领的领土应该主要是“南方夷越”的土地。
除了继位初期扩大领土之外,楚成王在争霸过程中也消灭了一些诸侯国。公元前655年,斗子文乘周惠王不满齐桓公定周太子位之机举兵灭弦;公元前648年,楚国灭黄;公元前646年,楚国攻灭英、灭六;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以夔国国君不祭祀祝融和鬻熊为由,遣子玉等率军讨伐,虏夔君归,夔亡。这些被灭之国的领土归入楚国,扩大了楚国领土。
2.积极参与中原诸侯争霸
楚成王在稳定君位和国内局势后就积极参与中原诸侯争霸,先后与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争霸。主要通过攻郑、签订召陵之盟、威逼郑国倒向楚国等与齐桓公争霸,先处于下风,后逐渐占据上风;通过盂之盟、薄之盟、泓之战与宋襄公争霸,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处于上风;与晋文公争霸,先处于上风,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处于下风。
首先,楚成王与齐桓公争霸。楚文王时期,楚、齐已呈对峙之势。楚国因楚文王壮年而死,堵敖在位三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楚成王年少即位,子元乱国,至公元前664年子元乱平,楚国政局才渐趋稳定。其间十余年楚国无力外顾,齐桓公则气势正盛,横行中原,号称“侯伯”,楚国落后。斗子文任令尹后,面对齐桓公这位赫赫威名的霸主,楚成王、斗子文积极与齐桓公斗智斗勇。楚成王和楚文王一样,也选择靠近楚国的郑国作为和齐桓公争霸的突破口。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是当时楚、齐争夺的焦点。楚成王、斗子文于公元前659年、658年、657年三年中连续攻郑,郑国招架不住,郑文公想求和,只是大夫孔叔反对,郑才继续亲齐。齐桓公为救郑防楚,亦连续三次与中原各国会盟救郑。但远水救不了近火,救得了一次救不了两次三次。
为了彻底解决楚国对郑国的威胁,遏制楚国北进,公元前656年春,齐桓公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他们打败了楚的附属国蔡国后,即挥师进入楚境。面对气势汹汹的八国军队,楚成王、斗子文先遣使至齐军驻地,责问齐军侵楚原因。当管仲答以“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和“昭王南征而不复”时,楚使立即承认未进贡包茅之过,但对周昭王南征不复则加以拒绝。齐桓公仍继续进军,驻于陉。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军迎战,迫使齐等八国军队退驻召陵。由于齐桓公“伐楚以声张正义是假,伐蔡以泄私忿是真”,[15]因而齐、楚双方都不想真打,一方面在对峙,另一方面也在寻找和平、体面、不伤实力的解决办法。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齐等八国军队驻处进行试探。齐桓公企图压服楚国。当屈完来时,即让八国军队列阵,齐桓公与屈完一起检阅军队,并威胁屈完道:凭这么多人进攻,谁能抵挡?用它攻城,那座城不被攻克?屈完针锋相对地答道:楚国以方城以为城,以汉水以为池,你们人数虽然众多,但无济于事。齐桓公权衡得失,只得与屈完盟于召陵后退兵回国。召陵之盟表明楚成王与齐桓公的争霸进入相持阶段。
召陵盟后,齐桓公暂时地压制了楚国的北上争霸。但不到一年,楚国就又北上挑战齐桓公霸主地位,而且充分利用了各种机会。公元前655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首止,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满,使郑文公“逃其师而归”,不参与会盟,郑国倒向楚国。弦的姻亲国江、黄原为楚之附属国,齐桓公霸盛时,二国叛楚与齐结盟,弦国国君恃齐强也不朝楚。故楚成王、斗子文于公元前655年拔掉这颗眼中钉,灭掉弦国,以挫江、黄气势,打击齐桓公。(www.daowen.com)
公元前654年夏,齐桓公率齐、鲁、宋等国军队攻打郑国,以惩罚郑不盟首止与亲楚行为。同年秋,楚成王亲率军北上攻围齐之盟国许,救援郑国。由于其他各国也出兵救许,楚成王也就退兵武城,观察动静。没想到,许僖公恐惧,在蔡穆侯带领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请罪。面对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势,齐桓公也就全力攻郑,以阻止楚国北上。郑在齐等中原国家打击下,只得向齐请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诸侯盟于葵丘,郑、许均被迫与盟。楚国略输一筹,但无关大局,双方仍旧处于持平状态。
北上受挫,楚成王采取迂回战略,转而东略淮河流域,继续与齐桓公争霸。公元前649年灭黄、公元前646年灭英和六,楚国势力已推进到淮河中游一带。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以徐国亲齐亲中原诸国为由兴兵讨伐。齐桓公急忙会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救徐。各国国君被迫前来抗楚救徐,但都不敢亲临前线,而是驻扎在匡,只派鲁大夫孟穆伯率各国军队前往救徐,齐桓公抗楚不利,开始处于下风。同年冬,宋乘曹军远出,袭曹国。楚于是乘机大举进攻,败徐于娄林。这次,齐桓公以八国军队不敌楚国,足见齐桓公已经处于劣势,楚国已完全占据上风。同年,齐管仲卒。此后两年,齐桓公虽曾伐厉伐英,但已无济于事。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五公子争立。公元前642年,宋襄公平齐乱,太子昭得立,是为齐孝公。经此变故,齐国霸势转衰,无法与楚国争霸。因此,楚成王与齐桓公争霸,历时十余年,逐渐占据上风,最终赢得胜利。
其次,楚成王与宋襄公争霸。齐桓公之后,北方诸侯想称霸中原的是宋襄公。宋襄公首先帮助齐桓公太子顺利继承了君位,将齐国拉入自己的阵营。随后,他又惩罚了不听从自己指挥的滕、鄙和曹等小诸侯国,俨然以新霸主自居。但是,由于宋国在当时力量并不强大,因此很多诸侯并不买账。公元前641年,鲁、陈、蔡、楚、郑、齐等国在齐国会盟,却将宋国排除在外。会上各国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实际上默认了楚成王的霸主地位。宋襄公不甘心失败,于公元前639年春发起鹿上之盟,邀请楚、齐两国国君会盟,想借机谋求楚、齐的支持。楚成王想看看宋襄公怎么表现,就去了。但是,不知高低的宋襄公又在同年秋天发起盂之盟。这下惹恼了楚成王,楚成王去会盟时将宋襄公抓起来,参与会盟的其他诸侯无计可施,宋襄公威风扫地。公元前639年冬,在鲁国求情后,楚成王当众释放宋襄公,作为送给鲁国的人情,也以此表明楚国的仁义。但宋襄公并不接受教训,他还想做中原的霸主。这时,郑国又倒向了楚国,于是宋襄公就联合卫、许、滕等小国前去进攻郑国,想借机打击楚国。楚国应郑国的请求起兵前去援救。公元前638年,宋军与楚军在泓水相遇,由于宋襄公迂腐坚持早已过时的战争理念,先拒绝宋国大将目夷要求在楚军渡泓水到一半进攻楚军的建议,后又拒绝目夷要求在楚军上岸后还未列成军阵时进攻楚军的建议,结果等楚军排列好军阵后双方开打,处于劣势的宋军大败,宋襄公本人也被射伤。第二年,宋襄公伤病而死,宋国从此退出了争霸的历史舞台。由此可见,齐桓公卒后,实际上称霸中原的是楚成王,宋襄公毫无霸业可言。“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霸业。”(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故楚成王与宋襄公争霸一直处于对上风,一直占据绝优势,是完胜宋襄公。
最后,楚成王与晋文公争霸。就在楚成王实际上称霸中原,宋、陈等北方中等诸侯国纷纷从楚时,公元前636年,在外流浪长达19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在秦穆公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夺取了君位,是为晋文侯。晋文侯归国时已是62岁的老人。他在外备尝“险阻艰难”,也尽知各诸侯国和本国的局势和民情,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另外,长期跟随他的大臣也都是治国的良才。在他们的帮助下,晋文侯很快就将晋国的政局稳定下来,并通过协助周襄王击败王子带的叛乱事件,取得了周王的支持,在诸侯中也树立了较高的威信,然后着手对晋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进行大规模的整顿,建立三军,加强军队的训练,晋国国力蒸蒸日上。
同一时期,楚国也在积极地实施北进战略。泓之战后,楚国进一步向中原挺进。公元前637年,楚以陈亲宋,楚成王命成得臣(即子玉)讨伐,取焦、夷,筑顿城而还。第二年,宋成公初立,即“如楚”,宋始从楚。公元前635年,顿君迫于陈攻而奔楚。令尹子玉率军围陈,陈从此从楚。因此,泓之战后,中原诸侯除齐国以外,宋、鲁、曹、卫等国纷纷倒向楚国,楚成王在齐桓公死后成为势盛一时的中原霸主。不过,楚国毕竟是南方“蛮夷”之国,当时中原诸侯臣服楚国肯定不是心甘情愿的。因而随着晋国力量的日益强大,一些诸侯国如宋国就不去楚国朝贡,而与晋国结为盟国。这样,争霸势在必行。
当时楚晋争夺的焦点是宋国。宋国是商代后裔之国,夷狄观念严重,瞧不起楚国这个“南蛮”之国;又有楚成王打败宋襄公导致宋襄公含恨而死这个新仇。因而当晋文侯回国后宋国就背叛楚国,投靠晋国。这是当时还是霸主的楚成王无法容忍的。为了争夺宋国,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司马子西领兵围攻宋国的缗,又出兵与鲁国军队联合攻齐,取谷,把齐桓公之子雍安置在此,以申公叔侯留戍。齐桓公七子皆奔楚,楚尽以为大夫。楚成王于是加强了对齐鲁之地的控制。公元前633年,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宋的进攻力量,楚成王联合陈、蔡、郑、许诸国之军共同出击依附晋国的宋国,同时,楚成王又遣子文治兵于睽,子玉治兵于蒍,加大对宋的威慑。楚成王对晋采取咄咄逼人之势,处于优势,但很快就因楚、晋于公元前632年发生城濮之战,楚国战败而处于劣势。由此可见,楚成王与晋文公的争霸是先赢后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