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楚国君王贡献解析-楚国重要君王研究

楚国君王贡献解析-楚国重要君王研究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楚武王老死征途不同的是,楚文王是病死在征途的。由此可见楚文王任用彭仲爽这件事的影响。前述葆申处罚楚文王、鬻拳强谏楚文王等都是例证。因此,严格来说,楚文王自身一些优秀素质能够表现出来与大臣的勇敢尽忠直谏是分不开的。

楚国君王贡献解析-楚国重要君王研究

在所有楚王中楚文王不算是一流的,但他还能对楚国发展做出上述贡献,跻身重要楚王之列,既与他能够看清并顺应大势、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能够识别和任用人才、善于纳谏等较高素质有关,也离不开大臣的勇敢谏诤。

1.楚文王的素质和能力

楚文王由于做太子时间太长,因而不具有如楚武王、楚庄王等一流楚王所具有的大胆创新、坚毅果敢、一往无前、雄才大略等素质和能力,但他也具备能够看清并顺应大势、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一定的军事才能、能够识别和任用人才、善于纳谏以及法律意识强等良好素质和能力。

(1)能够看清大势,从而顺应时代潮流。如上述的迁都郢、实现战略攻伐转向等就是证明。楚国要想发展不可能老在深山老林中;楚武王时期新都——郢都差不多已经建好。楚文王知道迁都是大趋势,于是继位当年就果断迁都。楚国攻伐转向也是这样。当时中原诸侯国文化先进,文明程度高,楚国肯定要向北方学习。而攻伐是当时沟通交流和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楚文王认识到这一点,就在楚国还不是那么强大的情况下挑战如日中天的齐桓公,除了勇敢,还应该承认楚文王是认识到这是大趋势、必须为之有关。

(2)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楚文王不具备规划宏伟蓝图的才能,但他能把楚武王规划的宏伟蓝图都变为现实,如迁都、实现攻伐战略转向、实行法制等表明楚文王具有很强的执行力。这应该是楚文王作出贡献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春秋早期的各国君王一般都亲自率兵出征。楚国也不例外。楚国上升时期的君王一般都亲自带兵出征,虽有打败仗的时候,但总体上楚国是通过不断征服、消灭其他国家,一步步走向强大的,因此,更多时候是打胜仗这一点毫无疑问。作为这一时期的楚王,楚文王一般也是亲征,总体上是胜多败少。因此,楚文王肯定是具备一定的军事才能的。而且,楚文王和他父亲楚武王一样是死在征途。在楚国42个君王中,也只有楚武王、楚文王父子是死在征途。其他诸侯国君王死在征途的也基本上没有出现。与楚武王老死征途不同的是,楚文王是病死在征途的。

(4)能够识别并大胆使用人才。楚文王留用宁可得罪自己而不破坏规矩的葆申,留用以武力劝谏自己的鬻拳,留用自己看见就不舒服但能坚持原则的筦饶和任用申俘彭仲爽为令尹等都是其表现。

从前述葆申用细荆条笞打楚文王的材料可看出,葆申对不称职的楚文王进行处罚,处罚前还说宁可得罪楚文王而不辜负先王(指楚武王)。换成另外一个王,也许就不接受处罚;即便被迫接受了处罚也会找一个借口免去葆申的职务,再严重点就是找借口治葆申的罪,最严重的就是找借口处死葆申。但楚文王却没有那样做,因为楚文王知道葆申是忠臣,处罚自己是尽职尽责的行为,尽管当时放赖,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惩罚,改正了错误。此后也没找葆申的茬,而是继续重用葆申。这是楚文王识别和任用人才的第一个例子。

楚文王识别和任用人才的第二个例子是《左传·庄公十九年》记载的留用以武力劝谏自己的鬻拳:

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楚人以为大阍,谓之大伯。

楚文王即位之初,鬻拳强谏楚文王,楚文王没采纳,鬻拳就用兵器威胁楚文王,楚文王害怕而听从了建议。尽管鬻拳用兵器威胁自己,和对待葆申一样,楚文王不仅没有找借口罢去鬻拳,或治鬻拳的罪,甚至处死鬻拳,而是留用了鬻拳,让鬻拳担任主管都城的官员——“大阍”。

楚文王识别和任用人才的第三个例子就是《说苑·君道》记载的任用筦饶(《新序》叫“筦苏”,《吕氏春秋》叫“苋禧”):(www.daowen.com)

楚文王有病,告大夫曰:“筦饶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不安,不见不思,然吾有得焉。必以吾时爵之。”

从个人感情上,楚文王见了筦饶就不舒服,但楚文王并没有以感情上的好恶作标准,而是从“有得”着眼。楚文王的识臣作风影响了尔后的楚王,楚庄王著名的“以猎识士”可以说是受楚文王识臣的影响。

楚文王识别和任用人才的第四个例子是《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的识别并重用申国俘虏彭仲爽:

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

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出,楚文王重用了申国俘虏彭仲爽。据罗运环考证,“彭仲爽为令尹当在文王初年或初年以后到杜敖被袭杀之时的时间之内,其任期为十年左右。”[14]从众多俘虏中识别彭仲爽为人才,并且委以重任,让彭仲爽担任令尹,这确实要有识人的胆量和本领。果然,彭仲爽为楚国做出了很大贡献:前述楚文王设立申县、息县就是彭仲爽的业绩;使陈国、蔡国来朝拜楚国;把楚国疆域推进到汝水流域。楚文王大胆重用俘虏为令尹这件事对楚国后世也有影响。《左传·哀公十七年》载,楚惠王打算夺取陈国的麦子,向太师子谷和叶公子高询问统帅的人选。子谷荐举了两人,子高认为这两人都做过俘虏,反对子谷意见。子谷就用彭仲爽的例子进行反驳。由此可见楚文王任用彭仲爽这件事的影响。

(5)善于纳谏。前述葆申处罚楚文王、鬻拳强谏楚文王等都是例证。此外,楚文王纳谏还有一个特殊的例子就是发现和氏璧。据《韩非子·和氏篇》记载,楚人和氏采得一块璞石,先后献给楚文王的前两任楚王,前两任楚王都命令“玉人”鉴定,鉴定的“玉人”都说是石头,结果和氏先后被砍去左脚和右脚。楚文王继位后,和氏抱着璞石在山中哭泣,泪尽继之以血。楚文王听说后,派人调查缘由,听到和氏的悲痛陈词后,楚文王命玉人雕琢那块璞石,结果果真是奇美无比的玉,名之曰“和氏之璧”。它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从“和氏璧”的发现也可看出,善于纳谏是楚文王的优秀素质之一。

2.大臣的忠勇谏诤

楚文王尽管自身素质还可以,但像楚文王这种素质的人如果没有人正确约束和引导也很有可能一事无成,甚至走上败坏国家的地步,楚国和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因此,严格来说,楚文王自身一些优秀素质能够表现出来与大臣的勇敢尽忠直谏是分不开的。其中最有名的是葆申和鬻拳。

从上述葆申尽职谏诤的材料可以看出,葆申按照自己职责处罚楚文王,尽管葆申先申明了资格,但毕竟是以臣下犯君上,不是没有风险。因此,一般的人也许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管或不敢管。如果这样,楚文王也许会继续放纵下去,其进取精神、奋斗意识会逐渐消失殆尽,这在历史和现实中太常见了。如果这样,楚文王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因此,葆申的尽职尽忠谏诤是楚文王从沉迷打猎娱乐、淫乐懒惰转向奋起的转折点,是楚文王能做出现有贡献的重要外因。

第二个勇敢直谏的大臣是鬻拳。其事见前述《左传·庄公十九年》的相关内容。鬻拳第一次谏诤,楚文王不听其言,鬻拳一冲动就拿起兵器威胁楚文王,楚文王被迫听从。鬻拳这次强谏的代价就是自己砍去自己的脚以谢罪。第二次是不让打了败仗的楚文王进都城城门,楚文王只好又带兵去打胜黄国才回来。没想到在回途中病死。鬻拳埋葬楚文王后也自尽以谢罪。因此,鬻拳的两次谏诤代价都很大,尤其是第二次,是生命的代价。由此可见,大臣的谏诤既要忠心,还要勇敢才行。

由葆申和鬻拳谏诤可见,正是象葆申、鬻拳这样的大臣尽职尽责勇敢谏诤,楚文王才有可能不断从偏离的道路上走上正道,在楚国崛起过程中做出了他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