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素简析

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素简析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素是体系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习支持服务目标、服务对象、学习支持服务的承担者、学习资源、服务项目。明确自考生所扮演的角色,将有助于加强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因此,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为学生创造十分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

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要素简析

要素是体系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习支持服务目标、服务对象、学习支持服务的承担者、学习资源、服务项目。

(一)服务目标

学习支持服务的目标是对自学考试生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的达成效果的预期。学习支持服务的目标应与自学考试的教育目标相一致。为考生提供的各类学习支持服务应该促成考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推进考生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学习支持服务目标的制定还需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认知需要。目标的设置应易于开展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促成其变化的诸多因素的价值判断。

如前所述,学习支持服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思想提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为学习者提供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助学工作者;提供主动意义建构对象——学习资源;提供主动意义建构的认知创设工具——各种媒体手段,使学习者完成学习信息的加工,达成学习的最终目标。由此可见,学习支持服务目标主要体现在推动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之中,学习支持服务目标规定学习支持服务的具体内容所需达到的规格与标准,在各个支持服务项目与内容中得到具体体现和诠释。这些服务目标包括:

(1)使教学工作者更加有效地达成学生的学习需要。

(2)确定并传递学生的额外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资源需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帮助他们达成既定学习目标。

(3)通过特定的程序支持,发展学生的学习技能。

(4)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方案。

(二)服务对象

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体现的中心理念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在体系建构的过程中,一切要素的设计、组织都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充分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于服务对象——自考生的特征(年龄、性别、个性等)、学习动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有充分的认识,是有效发挥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效能的一个基础。只有了解了这些与学习迁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的要素,才能有计划、有意识地通过各种学习支持服务活动加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其找到相应的自主学习的最佳策略,促进自主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虽然考生群体在年龄、学历、职业上均存在差异,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学习兴趣大、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自考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是以自主学习者和探究者的身份出现在自学考试这一社会活动中。明确自考生所扮演的角色,将有助于加强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效率

1.自主学习者

在“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应该是自主学习者。在未来知识经济社会中,决定个体发展水平的,将取决于不断利用新信息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而非固有的知识水平。因此,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为学生创造十分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此外,根据学习心理学的观点,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意识,支持着学习者独立自主地组织、管理、监督自己的学习行为。因此,还应考虑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觉认识和控制能力,对教学资源的自我组配能力,其核心是学习者本人主动地就学习地点、内容和过程做出合理选择的能力。所以“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除了重视学习环境的建设,更应重视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经验和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强调对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培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未来人。

2.探究者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获得挖掘,创造意识得到发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一个孜孜不倦的探究者,自主学习成为了充满发现和想象的经历。经过探索,学生创造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学习策略,并在不断地对新知识展开探究的过程中,提炼与发展学习方略、拓展自己的研究能力,进而激发自我创新精神,引发成就感。因此,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的职能不仅仅在于呈现服务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索性、创造性地学习,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

(三)承担主体

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的承担主体处于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发出端。学习支持服务的提供主体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处于教育者的位置。通常,教育者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扮演着组织者、管理者、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

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的过程中,学习支持服务的发出端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研究者、创造者。教育者在研制自学考试教材、指导考生拟定学习计划、参与社会助学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向、认知特点等,然后确定理想的教育内容、认知策略、学习计划,以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目标。

学习支持服务的承担主体应该是自学考试教学资源的研究者。根据自学考试学习者的多元认知需要,教学资源的研制需要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如多种观点、多种模式、多种方案等。因此,必须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勘比、过滤、精选、整合,然后制作成信息库或积件库,为考生提供丰厚的学习资源。同时,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关注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在自学考试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也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教育者在为考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时,积极诱导考生的学习动机,教会考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资源,指导考生如何掌握学习策略,如何自主选取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途径,如何分类信息。另外,还要引导考生树立学习上进心,从课程考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成功感,并坚定继续努力完成其他课程学习任务,直至获取学位的信心。

在为考试提供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教育者还担负着合作者的角色。自学考试的学习特色突出的是个体积极能动的自主学习。在考生自学的过程中,教育者在为考生提供各类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扮演着合作者的角色。尤其在社会助学日渐发展,自学考试的教育属性获得多方位诠释的现实条件下,教育者在帮助考生达成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过程中,既强调个体学习积极能动性的发挥,还需主动为考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习者必要的引导;同时通过助学单位或联络站等学习中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提供基地。教育者通过与学生交流、协作、研讨,不断促进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

(四)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素,是自学考试学习中心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前提条件。这里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指教材,而是以教学内容为内核的技术、媒体、材料和环境的总称。技术是学习材料和学习媒体建设的软硬件准备。例如,开发CBI(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课件,需要应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原理。学习材料包括文字主教材和各种文字辅导资料,其物化表现形式为自学考试“学习包”;各种音像类集成、压缩多媒体教材;基于计算机与网络电子系统的课件,电子教案,实时直播课堂,异步点播课件等。学习条件与环境包括助学机构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室、视听阅览室,以及学习媒体环境的创设,例如多媒体教室、网上阅览室、网上图书馆、语音实验室、视频会议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局域网及便捷的上网搜索、查询各种信息的手段;相关支持服务包括语音信箱、咨询电话、网上教学平台、BBS网上讨论、学习小组以及教学教务管理平台等。

(五)服务项目

1.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服务项目。其内容包括自学考试政策信息、专业与课程设置信息、专业与课程选择指导信息、助学指导信息,等等。有关自学考试的各类信息内容必须清晰、明确,为考生开展学习活动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

2.学习资源服务

学习资源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和多媒体教材供给、辅导资料服务、网络资源服务。在学习资源服务中,媒体教材以多种形式呈现:印刷媒体、视听媒体、计算机媒体、网络媒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要求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学科知识、发展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资源服务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不断主动获取信息,学会查找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习方法,成为成熟的独立学习者,实现终身学习。

3.学习咨询和辅导服务

学习咨询和辅导服务包括为考生提供学习方案、指导学习方法、提出学习建议、为考生解答疑难问题、协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对学生遇到的各种与学习有关、无关的问题给予解答。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各种类型的教学辅导为辅。学生顺利接受这类服务的前提是,尽可能地了解并掌握与考试机构、自学考试学习中心以及助学工作者(教师、顾问和管理人员)进行双向通信交流的机制和渠道。它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公告牌可视电话系统、电视会议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来实现。

教学辅导服务可采用多种交互手段开展,比如面对面的教学及交流——面授、辅导、咨询、答疑、课题讨论;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相互通信等实时或非实时交互;电话咨询答疑——通过电话或录音信箱进行咨询答疑。后者既可由教师或事先录音的内容实时地回答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的疑惑,又可将不能及时解答的问题进行存储、转向他人或指定专人进行非实时地解答。此外,随着多媒体教学形式在自学考试助学中的推广与应用,网络学习课件、E-mail、BBS等教学形式也在悄然兴起。目前,E-mail、BBS等交互学习方式,已经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远距离助学活动中得到了应用。在各类自学考试网站中,均具备此类交互功能,通过公布教师、管理人员或课程的电子邮箱地址,同时为学生设定专用邮箱提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或者为学习者提供网上公共园地,师生可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对话及网上讨论。部分课程的课件在网上公布,供考生自由浏览与学习。网络助学的完善对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www.daowen.com)

4.质量监控服务

质量监控服务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服务内容。此项服务的目的是促使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处于良性的优化过程之中。质量监控服务的内容包括支持服务反馈信息的收集、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检测、考生考试结果统计分析等。质量监控服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学习者学习成果、学习支持服务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机构在制定自学考试支持服务目标之后,学习支持服务中心继续负责将考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传递给决策调控机构,决策机构需根据质量监控机构反馈的考生信息,在调整考试计划与考试大纲的同时,适时调整服务目标,优化学习支持服务目标,并不断将调整中的支持服务目标传递给自学考试学习中心的质量监控机构。决策机构学习中心接收调整过的新目标,调整并优化服务项。

5.教育技术支持服务

自学考试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应充分应用先进教育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各种可供使用的媒体设备,指导学生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并开发学习支持服务网络资源等。自学考试学习中心,包括各级各类助学机构、乡镇自学考试工作(联络)站,需配备学习活动室、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等。配备专员从事普及计算机网络使用知识,增进学习者运用各种学习设施开展学习活动的自主性。

6.实验、实习服务

实验、实习服务指为考生创设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这类服务主要依托主考院校来实施。主考院校大多在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基地等硬件设施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充分体现在自学考试助学的过程中,为自学考试生提供实验与实习的基地。实验、实习服务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相当于普通高校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这项服务有助于考生技能培养目标的达成,在理工科类的自学考试专业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学习支持服务内容。

参考文献

[1]R·M.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6-340,364-366.

[2]张奇.学习理论[M].林崇德主编《当地学习心理学丛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6-8.

[3]叶瑞祥.学习学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81-198.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16.

[5]杜琼英.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设计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0(9):15-18.

[6]陈丽虹、陈澜、吴清泉.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1(6):28-30.

[7]葛晓春.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探索[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119-121.

[8]切埃尔德·普洛姆(Tjeed Plomp)、阿尔方斯·腾·布吕梅尔墨斯(Alfons ten Brummelhuis)、威廉·J.佩尔赫吕姆(Willem JPelgrum).教学、学习与利用教育信息及通讯技术的新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1-330.

[9]杨锡宏.试论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建设[J].电大教学,2002(4):20-24.

[10]肖俊洪.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多维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0(4).

[11]黄恩育,王志武.对自学考试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1(3):91-93.

[12]张岱霞.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J].成人教育学刊,2002(11).

[13]陈澜.略论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的激活与完善[J].中国远程教育,2002(1):25-29.

[14]周长春,赵美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2(1):27-29.

[15]杜继军.试论新形势下高教自考主考院校职能的转换[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2):73-74.

[16]高桂娟,张应强.试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质量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83-87.

[17]陈玉科.自学考试教育过程的特点与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00(2):15.

【注释】

[1]毛祖桓.教育学的系统观与教育系统工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3-17.

[2]严捷,李莉莉.从系统管理原理看高教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体系[J].招生考试研究,武汉: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2001:115-118.

[3]毛祖桓.教育学的系统观与教育系统工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