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分类测试高考模式的教学策略思考与探索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分类测试高考模式的教学策略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通过走班设计和套餐化课程设计,以及组织其他教育教学类活动,为不同类别学生提供补充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刀切的行为都不可能是对全部学生最有效的方法,虽然调控学科倾斜、执行分班分类、分层教学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科学的思考并探索教学的有效性,但仍应当针对不同的个体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方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成长益助。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分类测试高考模式的教学策略思考与探索

(一)学校教育理念定位和分层教学组织

学校是执行新课程改革的最基本的单位,应在充分认识学校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学校资源等因素,积极的同化教育教学理念,组织分类分层教学。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引导家长对分类测试高考模式的认识

虽然社会意识形态的巨变对农村学校的家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意识冲击,但现今农村对高考的认识,更多的仍然是将考上大学与工作、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对教育的功利性期望。许多农村家庭不惜借钱托关系让孩子进普通高中就读,而不愿意让其进职业高中就读,就是一个教育期望功利性的佐证。这就使得家长对学生在校的表现优劣的标准只是从成绩的高低显现,不论孩子有没有学习的资质和潜力,都有一个划一的成绩要求,即使许多在班级中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家长表达的愿望也是能希望进本科院校就读。这种愿望与分类测试的初衷却是相背的。学校应当通过家长学校或家长会等途径,邀请教育专家讲座或座谈的形式,让家长正确认识现代的人才观需求,摆正观念,以获得社会与家庭对学校执行分类分层教学的支持。

2.通过指导学生从意愿、学识水平与潜力等综合素质考虑,执行分班分类定位

分类测试的宗旨首先是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选择适合的考试,接受适合的教育。那么如何让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学校必须作出回应。分班而分类是最有效的方式。学校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依据,参考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对每个学生的高一学习与考试的诊断性分析,综合判定该生的学习态度、学识水平与学习潜力等因素,为学生拟定择班建议,并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分成不同的班级,文科与理科的重点基地班或普通班,并对不同的班级设计不同的德育目标和学业要求,执行不同的教学行为。期间,也充分考虑学生具有的强可塑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成绩浮动和学习状态的变化,建议学生在普通班与重点班之间进行调整。

3.通过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指导和调控不同学段的学科倾斜

每一学科都有着各自内在的隐性逻辑,有各自的学科思维,这些各异的学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不同学段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的要求。在分类测试的背景下,合理协调处理不同学科在不同学段的关系问题,对提升教学的有效度能产生积极而有效的作用。鉴于此,学校突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强调对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教学行为指导,厘清哪一门学科在哪一个学段,应摆在怎样的一个位置。如语文英语,属于语言类智能,需要通过不断地听和读来获得语感,其学习是一个依靠长期积累的过程,因而学校建议全部的早读时间都能让学生放声地朗读,并不论在哪一学段针对哪一类别的学生,不懈执行。对于技术学科,建议普通班高二下学期开出3节通用技术和2节信息技术复习,并要求在第一次技术高考中能取得优异成绩,解决后顾之忧。再如高一政史地,高二文科生物、理科政治的学科教学,要求注重课堂,课内消化。总之,针对不同时段的不同学科教学,我们都作出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在不同时间段,我们对作业的要求也是不同的,由此来平衡学科的倾斜与掌控学生的学习,如高一学段,语、数、英、理、化平均每节留置课后作业量不得少于25分钟,不得超过40分钟,其他学科不得超过25分钟。当然,作业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如高二普通班突出语数英,重点班则追求全面的平衡。并由学校教务处、班主任、班级学习委员和各学生科代表组成反馈体系,由学习委员反馈各学科的作业量以及难易度,学校教务处作出指导性建议,不定期与科任教师进行沟通与协调,以平衡作业量,推进学科教学合理化。(www.daowen.com)

4.通过走班设计和套餐化课程设计,以及组织其他教育教学类活动,为不同类别学生提供补充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刀切的行为都不可能是对全部学生最有效的方法,虽然调控学科倾斜、执行分班分类、分层教学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科学的思考并探索教学的有效性,但仍应当针对不同的个体设计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方案,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成长益助。如设计:1B模块实行套餐式与学科整合教学(5~6模块)与自选走班(1~3模块)相结合的策略,使重点班的高考复习在学科内安排,集中时间走班复习,普通班有选择性的教学,少用课时,选讲内容。学校还设计竞赛辅导与纠偏辅导方案、研究性学习方案等多种策略,同时为艺术体育专业考生设计成长路径。

(二)教师的教学行为定位与教学策略研究

教师是关键,任何教育教学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落实,因此教师应当要有一个准确的教学行为定位,并积极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分类测试模式下,不同学科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站在系统的高度审视本学科的地位,如在普通班执教综合学科,其目的应该是完成学分考试的要求,如一定要将教学目标提升到高考层面,非但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适得其反压抑学生的情感,并与其他学科教学产生冲突,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某一学科成绩的滞后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的失败,在某些时间段互不抢占时间,不多占用学生的时间,甚至没有作业,不仅不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反而是一种更加负责的态度和高度。

当然,这也绝非是说教师在这一时间对待该学科教学可以是一种敷衍,反而是要求教师能在更加有限的时间内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事实上是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能更多的研究本学科的隐性逻辑和学科学法特点。将一些原本由学生在课外完成的作业移植于课内,更需要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益。

应对学生分层分类后的差异性特征,教师对教学的关注点也相应地由对教的研究逐步转化为对学的研究,由教案设计转为学案设计。

(三)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与学习方法探索

分类测试模式对学生的主体性的认识尤为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对自己定位,摆正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客观确定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合理地为自己规划人生,成为提高学习效益的关键。毕竟不同的自我发展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因此学生要清晰认识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学习潜力,并从自身的定位出发,认真规划学习计划,调配自己对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的时间分配。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种形式,寻求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学习方法,真正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