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高考模式的分类测试成果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高考模式的分类测试成果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分类测试高考模式的背景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社会的来临、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等社会发展因素对我们的教育系统造成的强大冲击,以及教育与课程自身发展状态对普通高中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的影响,都要求普通高中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基于课改的大背景和课程理念,拨正传统高考对人才选拔的缺陷,2009年开始浙江省新课改高考实行“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选拔模式。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高考模式的分类测试成果

(一)分类测试高考模式的背景

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社会的来临、文化的多样化发展等社会发展因素对我们的教育系统造成的强大冲击,以及教育与课程自身发展状态对普通高中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的影响,都要求普通高中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标志我国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浙江省于2006年开始实行高中新课改。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重视学生有差异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权,分设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实行模块式、“走班制”教学和学分制管理等要求,也必然使得高考制度也应进行相应改革。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由此,如何把高中生从传统的“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主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全国统一的高考模式,在文科、理科两大类和艺术体育两小类的框架内,虽然衡量标准统一、有利于体现形式上的考试公平和教育公平,但在这种高度统一的制度框架下,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和自主选择性体现较少。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和社会人才多样性需求,不同高等院校培养目标也产生分化,单一的选拔模式较难适应高校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多样性需要,另外,高中教育普及化后,学生群体基数的扩大也致使学生个体差异更大,让所有的学生参加完全相同科目与内容的考试,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并不利于学生实现有差异发展。近年来曾经出现的“高考无用论”也从反面反映出高考制度的一定缺陷,学生“追星”现象的蔓延,虽然并不都是十分积极的方向,但也反映出学生对多元发展的需求。这些都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高考制度改革,让合适的人通过适合的考试接受适合自身的教育,实现实质上的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考试公平和教育公平,以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基于课改的大背景和课程理念,拨正传统高考对人才选拔的缺陷,2009年开始浙江省新课改高考实行“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的选拔模式。(www.daowen.com)

(二)分类测试的高考模式类型

分类测试的高考模式是在原有的文科、理科、艺术、体育等学科分类的基础上,根据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文、理两大科类为主线,以“语、数、外”三门课程为主体,按考试科目、内容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将测试和选拔科目分为三类:一类科目在保持原有“3[语数(文/理)外]+X[综合(文/理)]”科目组合的基础上,增加测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选模块考试内容,选自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自主选修模块(IB)的内容。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二类科目维持原有“3+X”科目组合,重点测试获得通用型知识的能力。综合考试内容,文科为政治、历史、地理3门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内容;理科为物理、化学、生物3门科目的必修模块和指定选修模块(IA)的内容。三类科目在保持共同科目“语、数、外”基础上,侧重测试实用技能。技术考试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实行全省统考,一年提供2次考试机会,由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限定在2次以内),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分,成绩两年有效。

如何立足农村普通高中现状,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又迎合新课改的高考分类测试模式要求,成为农村普通高中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优化高考制度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