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足点剖析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足点剖析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考试时间较短,还处于试行阶段,还没有比较成型的模式来借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暴露出诸多不足。高职院校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来选拔优秀学生,整个程序是非常严肃的,相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审批时,经过层层把关,耗时较长。高昂的组织成本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校参与自主招生改革的积极性。“面试”是高校“自主招生”中较常采用的手段。难以体现各个高职院校需要“自主招生”的本意。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足点剖析

自主招生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探索与尝试,是打破“一考定终身”高考制度的一种有益补充。但高职院校开展自主招生考试时间较短,还处于试行阶段,还没有比较成型的模式来借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就暴露出诸多不足。

(一)相关职能部门暴露的不足

(1)效率较低。高职院校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来选拔优秀学生,整个程序是非常严肃的,相关职能部门在组织审批时,经过层层把关,耗时较长。但是每年此项工作启动时,计划性不强,审批缺少效率。但文件审批下来,留给招生院校探讨招考方案、进行宣传和组织报名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工作开展受到限制,学校与考生两者都是“苦不堪言”。

(2)统筹力度不够。由于自主招生讲求的是高校的自主招生权,政府部门直接放权给学校,将“烫手的山芋”直接扔给学校,不能起到有力的协调与控制。各个学校组织考试的时间、报名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招生过程中,出现许多考生多头报名,重复录取的现象。另外,学校也在组织考试、出卷改卷、试卷保密等方面感到压力过大,本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学校在操作过程中就显得如履薄冰,甚至出现“不求考试效果,但求安全过关”。

(二)具体实施部门暴露的不足

(1)招生成本。在以“取消统一高考”为标志的“自主招生”改革中,高职院校选拔考生的各个环节所耗费的成本是个较大负担。在试点中,由于各校“自主招生”的选拔直接替代了“高考”,所以,在笔试命题、试卷印制、保管、笔试组织等环节都参照“高考”的标准执行,致使耗费的各种成本大大增加。另外,在命题时,要找到既熟悉高中、中专、职校教材、教纲,又要了解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同时又有丰富命题经验的教师,对各所高校来说都是个难题。还因为无暇顾及一部分生源学生的利益,以普高考生生源高考大纲出卷,势必会造成中职业考生及家长的不满情绪,而以单考单招考试大纲出卷,又会影响普高生生源考试的效果。高昂的组织成本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校参与自主招生改革的积极性。(www.daowen.com)

(2)评价手段。

第一,公正性。改革实践发现“综合素质评价”和“面试”两个环节较易引发公正性的问题。

目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近年来,浙江省开展自主招生考试的高职院校对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据的材料大多是根据考生提供的高中阶段获得各类的荣誉证书。对这些证书进行量化评价颇有难度。同时,由于社会整体诚信度不高,加上颁发证书的部门也是琳琅满目,因此考生提供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其真实性与“含金量”较难判断。人的综合素质的复杂性、日常性、渗透性、内隐性和表征的多样性,使得该环节评价的合理性始终是个难题,但其在高校招生时的介入能体现指挥棒的作用,从而推进中学课改的深入进行。这件事情虽然不好做,但又必须做,只能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完美。

“面试”是高校“自主招生”中较常采用的手段。面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考官对评价标准把握的尺度不一,面试结果量化评分较为困难,各面试小组评分系统差异较难消除,面试试题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矛盾,等等。其中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消除其影响,但由于主观因素对面试结果影响较大,所以面试的公正性容易遭到质疑。

第二,招生考试办法科学性与合理性。在改革试点中,发现各校选拔人才的方案与手段雷同,如在笔试中均测试语文英语数学等科目,在选拔过程中都设置面试环节等,相反,各所学校依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所设计的个性化选拔手段不突出,有的以“一面定终身”,考试过于简单;有的则又沦为变相的高考,学生不堪负重。自主招生考试既要有别于统一高考,又要实现选拔功能,需要下工夫认真研究。难以体现各个高职院校需要“自主招生”的本意。另外,大部分学校在选拔中过分倚重文化科目测试,忽略了对学生发展潜力、职业素养等因素的评价,难以反映职业技术类院校在人才选拔标准上和普通高校的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