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年来,学校本科生源实现了由相对不足向相对充足的转变
自1958年建校后的很长时间内,浙江农林大学(原浙江林学院)是一所以林科类为特色的单科性院校,学校规模较小,1978年招生人数为194人,而在扩招前的1998年招生人数也仅为466人。而随着扩招政策的推行,学校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学校通过专业改造和建设,逐步成为一所多科性院校。在招生规模上,1999年招生数达1136人,为1998年的1.44倍,2010年招生数达3525人(含“专升本”98人),是1998年的6.56倍,1998—2010年12年间的招生数年增长率达18.4%,略高于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扩招规模16.2%的年增长率(参见表1)。
表1 我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发展概况表(单位:万人)
注:以上数据来自教育部有关统计。
在2001年及之前,学校最低录取分数长期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于后列,主要原因是生源不足,表现为报考人数较少,院校一志愿录取率较低,甚至还需要降分才能完成计划,例如,2001年理科二批专业即降10分才完成招生计划。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以及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2007年和2008年学校省内各批次招生计划基本上首轮投档即可完成,且最低录取分一般高出省公办本科二批线10多分,在2009年新课改高考方案对批次设置进行改革后,学校最低录取分一般高出省本科二批线80分以上。2010年学校招生量较大的省内理科二批最低录取分考生省内排名为20361名,较2009年提前了4852名。这说明,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浙江农林大学在近十余年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总体上较好地兼顾了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之间的关系。
(二)高考志愿设置改革后,学校省内录取分数呈扁平化态势
浙江省从2007年开始推行平行志愿设置与投档录取模式,在知分填报等理性计算之下,考生填报志愿风险大为下降,高校招录工作基本避免了大小年情形,但也使高校录取分数呈现扁平化趋势。例如吴丽华在《高考志愿设置改革对地方院校生源的影响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在志愿填报方式变革后,该校(省内地方院校)的生源分数构成要比改革前更加趋于集中,在分数分布上呈现扁平化。”
在平行志愿推出之前,2005年浙江农林大学省内录取的理科一批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差达61分,2006年为57分,而在2007年及之后学校省内录取的理科一批最高分和最低分呈显著缩小的态势,分别为37分、19分、19分、16分。2007年以来学校省内理科二批录取平均分和最低分之差依次为9.1分、10.4分、11.2分、7.1分,略低于2005年和2006年的9.8分和21分,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扁平化趋势(参见表2)。
表2 浙江农林大学2005—2010年省内本科招生情况(www.daowen.com)
续表
长期以来,浙江农林大学以省内生源为主,省外生源为辅,学校省内外生源的招生批次又以二批为主,一批招生计划比例较小(参见表3)。例如,2010年学校省内生源占生源计划总数的75.4%,学校省内二批生源占生源总数的70.2%,如加上省外二批生源则占生源总数的94.7%。录取分数扁平化态势以及生源地域、批次的相对集中,直接导致生源质量匀质化,主要表现为在校生基础知识与学习习惯的相似性,思维方式与行为偏好的趋同性,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拔尖学生的相对匮乏,直接影响着优良校风学风的积淀,也对学校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表3 浙江农林大学2006—2010年省内外高考生源构成情况表(单位:人)
注:以上统计数据不包括当年省内“专升本”录取新生数。
(三)学校招生专业一志愿满足率不均衡,专业冷热明显
在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最低录取分是体现生源质量的核心指标,而招生专业一志愿满足率则是体现考生是否认同学校招生专业的重要指标。专业一志愿满足率的两极分化或学校招生专业的冷热,反映了考生及家长对高校专业的选择偏好。2007年至2010年浙江农林大学省内招生专业一志愿满足率依次为71.3%,69.6%,50%和52.6%,即在总体上呈递减态势。其中,学校省内文科二批中的财会类、工商管理类、国际经济与贸易、文化产业管理(茶文化)、日语等专业较为热门,其专业一志愿满足率一般在80%以上,甚至达到100%。而旅游管理、英语、广告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较为冷门,其专业一志愿满足率一般在30%以下,部分专业甚至低于10%。省内理科二批中的财会类、工商管理类、国际经济与贸易、风景园林、工业设计、木材科学与工程(室内与家具设计)、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较为热门,其专业一志愿满足率一般在75%以上,甚至达到100%。而农业科技类、生物科技类、木材科学与工程、机械类、应用化学、统计与信息类等专业相对冷门,其专业一志愿满足率一般在30%以下,部分专业甚至低于10%。学校招生专业一志愿满足率不均衡及专业冷热差异明显的现实,对于学校做好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进一步推进考试选拔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