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类招生”的兴起,到现在,有些学校也实施了四五年了。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也渐渐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完善。
(1)“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时候,不应该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需求等。目前有些学校,是完全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专业的分流的。
这样的分流办法有它的好处。其一,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学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专业,学习的自主权发挥得更加充分了,学习主动性也会加强。其二,可以通过竞争,促使各个专业的教学、管理、科研的发展。专业的发展,生源很重要。假如都没有人选某个专业,或者选的人很少,无法开班,那么这个专业就很难生存下去。各个专业只有把自身建设好,有吸引学生的亮点,才有生源,专业才能发展。
但是,这种分流方法的弊端也很多。首先,这种专业分流方法,不可能事先知道最终的专业人数。那么当一个专业选的人数很多的时候,师资力量、管理、实验设备等都可能跟不上,不利于培养优质人才。而选择人数少的专业,可能教师太多、设备闲置,造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有负面影响。其次,有些研究性的、基础性的学科,往往选择的人数比应用型学科少很多。但是这些学科学校却也是不可能放弃的。或者一些前几年热门过,社会上人才过剩,近年来比较冷门的专业,学生考虑到就业可能也不喜欢选,但是若干年后可能又会热门起来了,也不能一下子放弃掉这个专业。除了各个专业的教学、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以外,部分专业还是有一些其他的外在因素影响其受欢迎程度的。这些专业不应该通过这种方法来淘汰。
怎么样可以兼顾这种分流方法的好处,又可以避开它的弊端呢?可以用合理制定专业分流计划数的方法。就是在学生填报分流专业志愿以后,综合考虑考生志愿、专业建设水平、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方面设置每个专业的分流计划数。这个计划和我们按专业招生的招生计划数设置不同,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志愿,在办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以学生志愿为优先,尽量按照学生的志愿进行分流,同时也考虑到其他方面。并且,对于连续几年生源质量好的专业,学校要加强建设。而对于专业办得不好,没有多少人选,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要加大整改力度,实在办不好的,可以考虑停招。对于专业本身建设不错,只是由于专业的性质和社会需求量短期的饱和而造成分流选择人数不多的专业,要采取保护政策,继续扶持。
(2)专业数较多,招生规模却不是很大的学校,要在“大类招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考虑学校的办学效益。
现在在实行大类招生的学校一般都是综合性院校。有部分学校专业很多,招生规模却不是很大,平均下来一个专业的人数只有不超过50人。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时候很可能出现有些班级的人数少于35,那么学校的办学效益就受到了影响。现在的高校,办学效益也是一大课题。办学效益好了,学校才可以有充分的经济实力去发展和建设,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找到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的平衡点,在办好学校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试着大二按照规定的招生计划数、根据学生的成绩或者其他综合考评对学生进行分流。这种分流办法同样保留了“大类招生”的很多优点。这样可以保证学校的办学效益,每个专业的人数可以保持在50~60人左右。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大一期间为了能分流到自己心仪的专业更加努力的学习。这样学院对于一个大类的学生在大一的时候照样可以混班上课,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而各个专业为了吸引到成绩好的优秀学生填报自己的专业,也会积极把自己的专业办好,照样起到了一定的竞争作用。这样的分流办法,与遵循学生志愿,自主选择专业相比,在学生的自主权和专业之间的竞争方面有所减弱,但是却保证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专业的稳定发展。
(3)师范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等专业性比较强的特殊专业不适合大类招生。师范类、医学类等专业性比较强的,要求专业方面的课程较早地介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其他的专业有所不同,不太适合常规的大类招生。师范类的学生在就业政策上现在还是和其他的专业毕业生有些不同,很多地方的师范生招生数和录取名册都要求在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大类招生由于在入学的时候不能确定其师范生的身份,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医学类和师范类的学生也不是完全不适合大类招生。如有教师教育学院的学校,可以把若干个师范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是可行的。
(4)不能盲目地按照学院招生。
目前,一些名牌大学的大类很大,是按照文理科分类或者按照学院分类。比如北京大学按“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原则改革培养模式,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施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变革。实施“元培计划”,根据本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理念,先按文科和理科学习基础课,然后按专业进行分流,二年级下学期才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复旦大学在“通才教育,按类教学”的原则下,按文理大类实施全校性基础教育,从源头上改变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培养文理兼备的通才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很多实行大类招生的学校可能也是参照了这些领头羊,按照学院招生,也就是一个学院按照一个大类招生。其中有的学校是同一个学院里的专业都比较相近,有的学校不是。这些名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普通高校有不同的地方。他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普通高校一般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名牌大学的本科生大部分都会继续深造,本科教育只是他们的基础教育,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面临直接就业的,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大类招生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方案来支撑。假如为了大类招生,不管学校的培养目标,将教学计划完全不同的几个专业,硬是拉在一个大类里面招生,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的发展前景都不好。因此,按照大类招生,还是要以相近的专业组成一个大类比较合适。
(5)实行二级管理的学校,大类尽量不要跨学院。(www.daowen.com)
近几年,各个高校新专业申报的都比较多,有一些交叉学科的,哪个学院早启动就放在哪个学院了。这样就造成了一些相近的专业却不属于同一个学院的情况。目前,比较多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个问题。在大类招生的时候,建议实行二级管理的院校不要把不同学院的专业放在一个大类里面招生。否则,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各方面工作不容易开展。
总之,大类招生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本科院校教学改革大趋势,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改革,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者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学校的办学资源,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否成熟来谨慎地实施大类招生。尤其是要注意分流方案的制订、办学效益的兼顾、特殊专业的处理、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管理的顺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大类招生的长处,培养出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7(1).
[2]黄兆信.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3]张伟江.高校如何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上海市高教学会“第二届大学校长沙龙”实录[J].教育发展研究,2007(5).
[4]来茂德.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
[5]黄明东.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