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波
摘要:新课程改革在评价目标、内容、方法、主体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离新课程评价理念还有很大差距,要求对评价技术作出改革。本文提出新评价理论与技术在知识能力评价、高考评价功能实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以及考生分数报告形式改革等方面的一些运用,以期为我国的新课改和新课改高考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评价新课改高考认知诊断(www.daowen.com)
为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于世纪之交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轮改革首次将评价改革列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归结起来,新课改评价理念追求评价目标多样化、内容全面化、方法多样化和主体多元化;要求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希望评价能够提供学生知识结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更多诊断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自身的学习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对自身学习采取弥补性措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其教学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进行补救教学。
我国传统的评价方式重视运用终结性评价和纸笔测验进行自上而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强调排序和选拔作用,习惯于用分数来判断,并只报告一个笼统的分数来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对学校和教师评价则强调升学率、优秀率,用高考成绩衡量学校工作的质量;忽略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反而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由此可见,传统评价制度已严重滞后于新课程评价理念,成为全面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亟须进行改革。
为了对学生进行更全面、客观、深入的评价,考察隐藏在分数背后的内部认知过程,必须有一种能将测量理论和认知科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测量理论和测量设计,将认知变量直接融合进测量模型之中,通过对学生解题时的内部心理机制与微观过程的研究,实现对学生的认知诊断。基于这种思想,人们提出了将认知加工模型和测量模型结合的许多认知诊断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可以诊断出学生实际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分析学生在某个试题上答错的具体原因,推测学生的各种具体能力达到了何种水平,还存在哪些认知缺陷,从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诊断和评价。目前,认知诊断模型在国内外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例如,在美国,认知诊断引起了政府和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的关注,并通过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of2001”(NCLB or Public Law 107-110)规定美国所有实施的测验必须提供诊断信息给家长、学生和老师;美国的PSAT(高考预考)也是一种认知诊断测验。在国内,戴海崎和张青华(2004)应用认知诊断对学生统计学习中的属性掌握模式进行研究。本文以新课改背景下的评价技术改进为研究对象,提出新评价理论与技术在学生知识能力评价、高考评价功能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以及学生分数报告形式改革等方面的一些运用,以期为新课改和新课改高考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