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投档单位的意义变化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投档单位的意义变化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目前的高校招生计划框架和平行志愿模式的实施技术,改进投档单位是完全可行的,改进后投档规则更加细化和明确,且有助于考生的理解,有利于录取工作的透明、公开。但是,改变投档单位后,无疑为“赋值”提供了细分而具体的载体,有利于“赋值”的实现。

浙江教育考试研究:投档单位的意义变化

根据目前的高校招生计划框架和平行志愿模式的实施技术,改进投档单位是完全可行的,改进后投档规则更加细化和明确,且有助于考生的理解,有利于录取工作的透明、公开。主要体现在:

增加考生选择志愿机会,假设现行的某一批次志愿有5个高校,每个高校由6个专业志愿组成,那么考生的志愿选择框架就是在5个高校中选择共30个专业,在改变“投档单位”到专业后,在不增加志愿记录数的前提下,考生的志愿也可以拆分为“30个学校”加“30个专业”,考生的选择可以在“同一个学校”加“30个不同的专业”和“30个不同的学校”加“30个学校中任意一个专业”间自由选择组合,无论是志愿的选择范围还是灵活度都得到极大增加。

充分体现考生填报志愿的价值取向,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每个志愿都由“一个学校”加“一个专业”组成,指向明确,无论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注重的是高校品牌还是专业方向或者两者兼顾都可以从中找到合理的志愿组合。

消除非考生本身原因造成的录取风险,避免了考生原来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高校后,只能尽量多地选择该校的专业志愿来增加录取机会的无奈,淘汰了专业的“调剂”和“服从”,高于100%的投档比例也没有存在必要。避免了由于投档比例或专业填报不当被退档的风险,排除考生本身原因,录取结果唯一。简化了高校录取环节,安排专业变得简单明确,高校录取的考生是第一学校志愿、第一专业志愿,考生入学后专业兴趣和爱好会更加稳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高校教学效果。

提高高校招生的自主性,高校招生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高校可以随意招生,而是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能充分体现高校的招生意愿,改变投档单位,使专业的个性要求在技术上实现成为可能,比如单科成绩的要求,身体条件的要求等,使得招生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得到兼顾。

缓解高校录取分数扁平化和固定化状态,促进专业发展。改变投档单位,高校的投档线自然演变成为各专业的投档线,一个高校可能出现某些专业录取的分数较高,而某些专业录取的分数较低,拉大了专业间的分数差,一般性高校只要有专业特色,也能招到高素质学生,促进高校更加注重专业的办学质量与特色。

有利于招生机构提升服务质量,目前,全国多省市都已经实现了考生志愿网上填报,改进细分投档单位,可以使招生机构为考生提供的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细化,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实时校验考生填报志愿的有效性,针对性地向考生提醒高校的招生要求,避免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无效志愿。(www.daowen.com)

目前高考分数作为重要的录取标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丰富个性特质的个体,如何在录取中顾及考生的特点,如何让考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的成果在录取中得到实质性的体现,这也就是把对考生多元化评价结果怎么赋值到录取过程的问题,就现行平行志愿模式而言为多元化评价的实施与推行增添了难度;给高校适应多样化需求、办出特色增添了难度。但是,改变投档单位后,无疑为“赋值”提供了细分而具体的载体,有利于“赋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彬.“平行志愿”改革七年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10,8(4):68.

[2]刘占山.高考平行志愿的利弊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6.

[3]胡启迪.给多元化评价的实施留出改革的空间[J].考试研究,2009,5(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