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著简介
康熙(1661—1722年)
王夫之:《读通鉴论》,初稿完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读通鉴论》作者王夫之,该书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汉族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初稿完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春秋世论》《读通鉴论》《宋论》等书。
王渔洋:《陇蜀余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成书
《陇蜀余闻》一卷,作于王渔洋第二次入蜀之后,于康熙丙子年,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王渔洋63岁时成书,记录其两次出使陇蜀期间的异闻传奇。王渔洋于康熙壬子(康熙十一年,1672年)、丙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两次入蜀,行程两万余里,诗歌方面分别有《蜀道集》《雍益集》,入蜀游记有《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与《陇蜀余闻》。此三本游记,在清代和民国时期都有单刻本问世,还收录入《小方壶斋舆地丛抄》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
王士祯(1634—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王士祯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其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王士祯:《居易录》,成书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
《居易录》为清代笔记,王士祯撰。
《御制泸定桥碑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碑记》于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初十日,由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立,碑记修桥的起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内容。
马齐、朱轼等编纂:《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全书共三百卷,为清代官修史料的汇编,由马齐、朱轼等人编纂,全面描述自顺治十八年正月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之间的历史。
雍正(1722—1735年)
李风彩:《藏纪概》,成书于雍正前期
《藏纪概》修江铁船居土纪次,吴陵奎峰山人续辑。铁船居土自述:“铁船本孝廉,效力行间,进履其池,不但降彝安藏功绩居多,而且留心风土,采访番情,以备一朝之纪载,供详划之考稽。”该书为清代西藏地方志中成书时间最早的一部方志。
本书的材料主要是康熙末年,多与清兵入藏有关,但其志首有唐肇雍正五年所作序,说明编撰及改辑是在雍正年间完成的,因而应视为是雍正前期出现的西藏方志著作。[1]卷一录邸抄所载圣祖论地理水源文。行军纪程,记出西宁抵拉萨沿途见闻,凡地名、水名、湖名、山名及距离等皆有记述,并用汉语释其意。卷二记自四川成都至乌斯藏路程、自云南由剑洲至乌斯藏路程。沿途所见人家、草场、气候及里数均有记载。卷三含天异、附国、种类、产作等六目,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代藏汉关系及动植物等。此志成书较早,居西藏地志之首。[2]
作者李风彩,江西建昌(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中武举,也是清军首次进藏的一员,康熙五十八年随从山东登州总兵李麟护送达赖喇嘛进藏,另撰有《西藏行军纪略》两卷。[3]奎峰山人姓氏籍里无考。
萧奭著、朱南铣点校:《永宪录》
《永宪录》,萧奭著、朱南铣点校,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系记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到雍正六年(1728年)七年间发生的几桩重大历史事件,体裁虽是编年,性质等于杂史。
王世睿:《进藏纪程》
清王世睿撰。雍正十年(1732年),其擢泸州知州。即将赴任,奉旨进藏,向藏王颇罗鼐转交朝廷赏赐的封印、金币。是年九月从成都出发,经打箭炉(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里塘、巴塘、江卡、乍丫(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昌都、拉里(今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嘉黎县)、江达(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墨竹工卡等14个小番邦,备尝艰辛,历时四个多月到达拉萨,受到藏王和达赖喇嘛隆重接待,为密切清廷与西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西藏归来后,在泸州任知州两年,兴利除弊,颇有政声。后遭人诬陷,回归故里。在家乡设立乐育书院,教书育人,并将进藏所历所闻,写成《进藏纪程》一书,吴丰培在该书跋中云:“首记自四川打箭炉起程,经里塘、巴塘、江卡、乍丫、洛龙宗、硕般多、边坝、拉里、江达、墨竹工卡、得庆等处而达西藏。凡山川之形势,路途之崎岖,程站之距离,天时之寒暖,均有述及,次载风土、民俗、物产、寺庙,词简事赅,文笔瑰丽,故杨复吉称堪与《徐霞客游记》相媲,固非过誉。”该书原载《昭代丛书》,复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著录。
王世睿(1674—1745年)字道存,号“龙溪”,清代济南章丘县(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人,高祖王极,妻刘氏,有三子,担任过翰林院教习、天全宣慰司使、泸州知州等官职,尚有《龙溪草堂集》十卷和《纪遇诗》《捕蝗纪事》若干卷。今吴丰培将书辑入《川藏游踪汇编》,1985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王我师:《藏炉总记》
雍正时期王我师所著,共一卷,叙述了从四川、青海、云南入藏的交通路线,奠定了全面记载进藏道路的文献基础。后来的进藏者如王世睿、松筠、林俊、徐瀛、姚莹的著作中,同类的内容只是局部更加详细些。[4]后全文收录于道光六年(1826年)贺长龄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卷八十一·兵政十二 塞防下,复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所著录。
王我师,生卒年不详,字文若,原四川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区)人,清代贡生,著名诗人,乾隆初,从岳威信公西征。
黄廷桂等修纂:《四川通志》,雍正十一年(1733年)刻本
黄廷桂等修纂《四川通志》四十七卷。
廷桂字丹崖,字前黄,汉军镶红旗人,世袭云骑尉,官陕甘总督、武英殿大学士。鉴于明修《四川总志》谬误处甚多,黄氏肆力搜讨,尽补其遗,校订其误,有关田赋、边防、土司、兵制的记述十分详备。该书实为四川省第一部内容翔实、体制得宜的通志。现存有雍正十一年(1733年)刻本。
允礼:《西藏日记》
雍正十二年,允礼奉命经理七世达赖喇嘛入藏,并沿途“巡阅诸省驻防及绿营兵”。允礼以贵为亲王的身份出使西藏,表现了清廷对巩固西南边陲的重视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期间,其撰有《西藏日记》,并附《奉使纪行诗》,全程记录了所经各地的风貌。吴丰培在跋中赞《西藏往日记返》“记事翔实,词亦雅洁,固记程之上乘,西藏地理可据之作。”
允礼,原名爱新觉罗·胤礼(1697—1738年),清康熙帝第十七子,雍正帝异母弟。其九岁以后常随康熙帝出塞外,雍正元年被封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帝认为他实心报国,操守清廉,于雍正六年进亲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总理户部三库,十一年管户部;十二年赴泰宁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顺路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十三年还京师,办理苗疆事务。雍正帝临终时,命允礼辅政。乾隆即位,允礼任总理事务,管刑部。
吴丰培将该书删节,题为《西藏往返日记》,辑入《川藏游踪汇编》,1985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佚名:《西藏考》
作者与成书时间不详,书中言及“雍正十二年”,故成书时间应在雍正十二年后。
乾隆(1735—1795年)
和宁:《西藏志》,乾隆五十七年刊刻
乾隆《西藏志》是一部记载清乾隆初年西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志书。作者佚名。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乾隆初年,问世后,一直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直至乾隆五十七年才由承宣使者和宁刊刻成书。此志不分卷,记事止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全书3万多字,分事迹、山川、寺庙、天时、疆域、物产、发节、纪年、风俗、衣冠、饮食等36目,叙事详清略古,对山川、道路、语言、风俗习惯记述较为详细。此书虽然行文过于扼要,而且还有一些讹误,但因成书早,被视为一部正规的西藏地志,受到研究西藏的学者高度重视。其后编撰的《西藏图识》《卫藏通志》等志书,多从中取材。
《西藏志》现有康熙六十年刊本(四卷)(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又收录于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西南稀见方志文献》第四十八卷;另有收录于凤凰出版社2012年《中国地方志集成》第二册中的《乾隆西藏志》。同时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年有《西藏志》不分卷本,为影印乾隆五十七年刊本(和宁本)。
最新研究证明:“乾隆元年的《西域全书》是清代第一部成熟的西藏方志,目前所见两种《西藏志考》均是抄自乾隆元年《西域全书》,《西藏志》是理藩院的官员在《西域全书》修补本基础上编成,其编纂目的是为《大清一统志》提供材料。”[5]
佚名:《西藏志考》,成书于乾隆早期
《西藏志考》是清代西藏地方志中成书时间较早的一部通志类志书。根据志中材料,此志开始编纂时间应在雍正十二年、十三年,材料下限在乾隆元年上半年,最后成书时间应为乾隆元年下半年或次年初。[6]
张廷玉等:《明史》,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
《明史》332卷,清张廷玉等撰,记载了明朝自建国到灭亡将近三百年的历史。清朝在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明史馆,康熙十八年(1679年)开始修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明史定稿,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明史先后由张玉书、王鸿绪、张廷玉等任总裁,最后由张廷玉等定稿。先后参加具体编撰工作的人数不少,其中以万斯同用力最多,但是他没有担任明史馆的职名。王鸿绪就万斯同已成的明史稿加以修订,张廷玉等又在王鸿绪稿本的基础上改编成为《明史》。
曹抡彬:《雅州府志》,乾隆四年(1739年)纂修
《雅州府志》乾隆四年(1739年)由知府曹抡彬等修,曹抡翰等纂。曹抡彬,号“炳庵”,贵州黄平(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人,史志学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任雅州府知府。曹抡翰,曹抡彬弟,贡生,乾隆初期任雅州府学训导。
张海:《西藏纪述》,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
《西藏纪述》清张海撰。一卷。海字巨川,浙江钱塘(杭州)人,监生,历官知县,乾隆时官四川荥经主簿;雍正九年(1731)办理粮务、军饷赴西藏;十一年,奉部行取口外舆图、户口、风俗及清查、绘画采访册,兼剖各土司历年未结夷案;十三年从果亲王允礼护送达赖返西藏,乾隆三年理塘粮务,此编乃作者身历所见。首记雅州附近土司户口钱粮数、防军、土司状况,分地排列,远较他书为详,又因原户口钱粮各册久已不存,唯有是书独存一二,作者任川事十三年,又多次旅居西藏,故所记翔实可信。唯其有关藏地风俗民情、进藏台站,记载简略。且藏汉译音亦多有舛误。该书有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振绮堂丛书》二集铅印本,今有中国台北《中国方志丛书》版。
萧奭:《永宪录续编》,乾隆十七年所撰
谢遂:《职贡图》,成书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清代《职贡图》[7](今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属于清代皇帝钦定御用的属邦进贡的图像,为清代记述海外诸国及国内各民族的史籍,清代官修地理著作。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川总督策楞接上谕,谕将其辖境“西番、猡猡男妇形状,并衣饰服习,分别绘图注释”,于是始开始绘制《职贡图》的准备工作。乾隆十六年(1751年),他收到军机处发下“番图”两幅,同时令他将“外夷番众”照式绘画送军机处呈御,同时,全国各省督、抚派员绘图,送呈清政府交皇帝御览。学者们推断,此年,谢遂即开始绘制《职贡图》画卷的工作。从1751年至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共完成七卷画册,彩绘,每卷画面上方以满、汉两种文字手写题记,二十八年续成一卷,合卷首共为九卷。第一卷载朝鲜、英、法、日本、荷兰、俄罗斯等二十余国。第二卷以下分载西藏、新疆、东北、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各族。绘有男女图像,并附简短说明,叙述各国、各族的历史、生产、生活和风俗等情况。
《皇清职贡图》今版本较多,各版本间抄摹与刊刻中,汉文缮写讹误及脱落之处颇多。中国台北华文书局编收入《中华文史丛书》之十一册,号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刊本影印,但存篡改、添足之处;又辽沈书社于1991年10月推出影印版的《皇清职贡图》,扬州广陵书社以《四库全书》为底本出版之,此两版较真实。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另有《谢遂〈职贡图〉满文图说校注》彩图版。
齐召南:《水道提纲》,成书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水道提纲》为齐召南著,二十八卷,专叙水道源流分合,首列海水,次各省诸水,再次西藏、漠北、东北诸水和西域诸水,皆以巨川为纲,所受支流为目,故曰提纲。书成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内容主要以作者于乾隆初年参与《大清一统志》纂修时,所见内府珍藏全国实测地图《皇舆全图》及各省图籍为据。
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今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人,清代地理学家,幼有神童之称,精于舆地之学,又善书法。乾隆元年(1736年),其召试于保和殿,钦定二等第八名,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次年参修《大清一统志》;乾隆六年(1741年),撰《外藩书》;乾隆十二年(1747年),充《续文献通考》副总裁。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其完成最重要的作品《水道提纲》28卷,另著有《宝纶堂集古录》《齐太史移居集》《琼台集》《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等。
彭遵泗:《蜀故》
《蜀故》,是清代学者彭遵泗编著的一部著作。其时,彭遵泗辑录了四川古今百业的大量资料,写成后未及付印即殁,后由其兄彭端淑、彭肇洙和子彭延庆整理成27卷,刻板刊印行世。该书卷帙浩繁,为研究四川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俗、山川地理、人文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彭肇洙《蜀故序》中云“可当于《通志》之一助也”。
彭遵泗(1702—1758年),字磐泉,号“丹溪生”,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高桥翠笼山人,清代诗人、学者。彭遵泗自幼颖异,乾隆二年(1737年),彭遵泗举进士,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就庶吉馆深造,次年调兵部主事;乾隆七年(1754)擢兵部员外郎;乾隆十五年(1750)外放,任甘肃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同知;乾隆十七年(1752)转调湖北,署黄州府(治所在进湖北黄冈)同知;乾隆十九年(1754)再改江防同知。其为官颇有政绩。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卓异之才不为世用,自请御职归里。在其众多作品中,仅遗有三部价值极高的作品行世,即《蜀故》《蜀碧》与《蜀中烟说》。
《钦定续通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撰
《钦定续通志》共五百二十七卷,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奉敕撰。
三通馆:《钦定续文献通考》,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编撰完成
《钦定续文献通考》,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通馆臣奉敕编撰。该书采宋、辽、金、元、明五朝事,分为二十六门,共二百五十卷,录了宋宁宗嘉定末(1224年)至明思宗崇祯末(1643年)四百余年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沿革,是一部重要的典制体史书。
张廷玉、嵇璜、刘墉等:《钦定皇朝文献通考》,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又名《清朝文献通考》,清代张廷玉等奉敕撰,后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纪昀等校订,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通之一。全书300卷,体例同《续文献通考》,惟各考子目略有增删,所载典章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止。
嵇璜、刘墉等:《清朝通志》,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清朝通志》,原名《皇朝通志》,清代嵇璜、刘墉等奉敕撰,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通之一。全书126卷,体例异于通志、续通志,略去本纪、世家、列传、年谱,仅存二十略。《通志》所载典章制度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止,但除了氏族、六书、七音、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以外,内容大体与清朝通典重复。
嵇璜(1711—1794年),字尚佐,晚号“拙修”,江南无锡县(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清朝水利专家,嵇曾筠[8]之子,父子皆长于治河。其雍正八年进士,历官乾隆间南河、东河河道总督、工部尚书,晚年加太子太保,为上书房总师傅,以治河有功著称。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周蔼联:《西藏纪游》,初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西藏纪游》最初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于嘉庆六年(1801年)复加追记成编,约五万六千余字,主要记其风俗、物产、饮食、道路,兼记山川、草本、虫、鱼之类,百余条,内容多有重合[9],最早刊刻于嘉庆九年,共四卷,“作为清代一部作者亲历藏区的游记,保留了大量丰富而翔实的反映藏区的资料,以及作者和其友人为数不少的咏藏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更为历史学、民俗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10]今存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刊本。
作者周蔼联(1757—1828年),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人,性格仁厚,尤善诗文,宦海生涯起起伏伏,辗转于川、滇、贵等地,为官清正廉明,颇有清誉。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再次侵扰后藏地区,清政府派孙士毅赴藏督运粮响,周蔼联作为幕僚,随大军入藏,两次往返于四川与西藏之间,并驻拉萨一年多。《西藏纪游》正是作者对这段时间内在藏区所见所闻的记述。[11]
马揭、盛绳祖合纂:《卫藏图识》,约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清马揭、盛绳祖合纂,共上下两卷。大致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盛绳祖随其父来往于川、康之间十余年,对西藏地区较为了解,为平定廓尔喀王国的入侵,协助清军掌握西藏情况,盛绳祖参考因采《四川通志》中《西域》一卷及《西域纪事》《西藏志》等书,加之自身对所经山川、风土、程站的情况,编撰此书。盛随其父在打箭炉十一年,故见闻较确。
马揭,字少云,生平无考。盛绳祖,字梅溪,生卒年不详,顺天宛平(今北京市)人。[12]跟随其父盛英宦游巴蜀,盛英宦乃清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十年(1745年)入蜀,先任蓬溪县知县,十五年(1750年)调任南充县知县,二十三年(1758年)任打箭炉同知,三十四年(1769年)升任宁远府(府治为今西昌市)知府。清乾隆后期平定大、小两金川以及进征西藏时,奉命征集西、南两路粮晌以供军用。而盛绳祖跟其父往来于川、康、藏之间,所历各地,多有笔记。故而此书既是参考采录雍正《四川通志·西域》所载及乾隆《西藏志》《西域纪事》等书所述、同时又掺入了盛绳祖亲身经历之记述,编纂而成之。[13]
盛绳祖辑编:《卫藏识略》
盛绳祖辑编,成书时间不详,共一卷,大致应与盛与马揭合纂《卫藏图识》同时,或应更早。作者言及该书:“自打箭炉抵藏数千里风土不同,语言亦异,第即音韵、呼吸之间,而细释之,则亦大概从同分类而辑之,览者察焉。”
该书由王锡祺编纂收录入《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3册,于清末出版。[14]
盛绳祖辑编:《入藏程站》
盛绳祖辑编,成书时间不详,共一卷,大致应与盛与马揭合纂《卫藏图识》同时。该书由王锡祺编纂收录入《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3册,于清末出版。今又收入《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边务资料丛编(二编)》第一八册,2010年由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乾隆朝内府:《理藩院则例》
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是乾隆朝会典馆编纂的《大清会典则例》中理藩院部分的则例,是给皇帝看的呈进本,未刊本,而不是理藩院编纂的《理藩院则例》。该书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理藩院机构在演变过程中的具体变革情况,进而也深化了人们对清朝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发展过程的认识。[15]
嘉庆(1796—1820年)
佚名:《卫藏通志》,成书于嘉庆二年(1797年)
中国清初以汉文编纂的西藏地方志书,编者未具名。《卫藏通志》初编于清乾隆后期,成书于嘉庆二年(1797 年)。成书后,在很长时间内只是以抄本流传,鲜为人知。光绪年间由袁昶收入《渐西村舍丛书》之后,才逐渐流传于世。[16]
全书共分16卷:考证、疆域、山川、程站、喇嘛、寺庙、番目、兵制、镇抚、钱法、贸易、条例、纪略、抚恤、部落、经典。对有关西藏历史、地理、寺院、习俗,以及清朝在西藏推行的政治、军事、财经制度等,都有较全面的叙述。其纪略部分,叙述了清初以迄乾隆末年,西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廓尔喀人入侵西藏始末,记述尤为详尽。书中还收录了《唐蕃会盟碑》《康熙御制平定西藏碑》《乾隆御制十全记碑》等碑文,弥足珍贵。此书是清初记叙西藏地方史志沿革诸书中最为完备的一部,又被视为清代第一部有关西藏的方志。
和瑛:《西藏赋》,作于嘉庆二年(1797年)
《西藏赋》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宁任驻藏帮办大臣时所作的一篇描写西藏独特地貌与历史文化的地舆大赋,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唯一的一篇以西藏为题材的赋作。
和瑛(?-1821年)号“太庵”(又作“泰庵”),原名和宁,为道光帝旻宁避讳改名,额勒德特氏,字太葊,蒙古镶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清朝刑部尚书;乾隆三十六年进士,历任四川按察使,四川、安徽、陕西布政使,领侍卫内大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后八年为西藏办事大臣,对西藏的地形、民俗、物产多有著述,著有《西藏赋》《续水经》《藩疆揽要》《回疆通志》等。
《西藏赋》作于嘉庆二年(1797年),此后广为流传,多次被传抄翻刻,以刻本、钞本等形式流传,因此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版本。本书所引为“元尚居《西藏等三边赋》本刻本”,刊刻于光绪壬午(1882年)八月,华阳徐道宗署检,今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96册,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佚名:《西藏地理考》
著作与成书时间不详,书中多记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岳钟琪抚定里塘、巴塘一事,又引《西藏赋》,故成书应在《西藏赋》之后。
陈登龙编:嘉庆《理塘志略》,嘉庆十五年(1810年)镌刻
陈登龙编,两卷,嘉庆庚午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镌刻(云凹水曲山房藏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刊。
陈登龙(1742—1815年)字寿朋,一字秋坪,其先金陵人也,明季始迁闽中,籍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著《出塞录》《里塘志略》《蜀水考》《天全闻见记》等。
常明、杨芳灿等纂修:《四川通志》,刊行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四川通志》为常明、杨芳灿等纂修。本志为清嘉庆年间编撰的四川省志,比四库通行本黄廷桂监修的稍后,更为详瞻。由当时的四川总督常明刊行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其书有天文、舆地、食货、学校、武备、职官、选举、人物、纪籍、纪事、西域、杂类等十二志。其中所记沿革、江源、堤堰、边防、土司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常明(?—1817年),满洲镶红旗人,曾官四川总督。芳灿字容裳,江苏无锡人。乾隆拔贡,官知县、户部员外郎。
孙士毅:《百一山房集》,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
孙士毅(1720—1796年),字智冶,一字补山,浙江仁和县临平(今杭州市余杭区临平镇)人,清朝大臣,乾隆进士,原为文官,历任内阁中书、侍读、编修、太常少卿等职,后出任山东布政使、广西巡抚,旋署两广总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授四川总督,为保证平定西藏廓尔喀之役的粮饷供应,经邛崃、雅安入康,直抵理塘。其间与康、藏有关事宜以诗文形式,多收入《百一山房集》中,全书共十一卷,今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347卷,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道光(1820—1850年)
徐瀛:《西征日记》
徐瀛,字洲士,号“笔珊”,浙江海宁人。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举人,四川铜梁知县,道光四年旋摄西藏同知,有《西征日记》。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重游泮宫,因乱未举,寻卒。
今吴丰培将书辑入《川藏游踪汇编》,1985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徐锡麟、钱泳辑:《熙朝新语》,道光十八年刊刻
徐锡麟、钱泳同辑,托名余金撰,十六卷,笔记体,辑录自清初至嘉庆时掌故遗闻,于政事、文章、风俗各方面,均有涉及。但内容多歌颂清帝、记叙科场得失,于重大政治事件和社会经济,记载不多。
据卷首的序言,这部由“古歙余金德水辑”的笔记,是“吴郡守瓶老人翁子敬履庄氏”于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年)“自滇南归里,道出武昌”时得于市肆,然后“略加编次,厘为十六卷付诸梓”,“书名、撰人俱从其旧”。但是在道光中刻成的钱泳(1759—1844年)《履园丛话》序中,作者称“曩尝与友人徐厚卿明经同辑《熙朝新语》十六卷,已行于世。兹复得二十四卷,分为三集,以续其后云。道光十八年七月刻始成,梅花溪居士钱泳自记,时年政八十。”故所谓“余金”者,乃取两者姓氏徐、钱各半而合成。据说徐厚卿早逝,无著作传世,钱泳乃将书稿冠上他的名字,以慰友人。民国时进步书局辑印《笔记小说大观》、文明书局辑印《清代笔记丛刊》时,均将作者改题为徐锡麟、钱泳同辑,但未知“徐锡麟”是否即“徐厚卿明经”的本名,抑或书贾所冒题。[17]
作者之一的钱泳(1759—1844年),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市)人,长期做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工诗词、篆、隶,精镌碑版,善于书画,卒年八十六(虚岁),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兰林集》《梅溪诗钞》等,辑有《艺能考》。
《嘉庆重修一统志》,道光二十二(1842年)年刊刻
《大清一统志》,中国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编辑过3部: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
嘉庆十七年四月,因中国国内的情况又有很大的变化,其中包括田地日辟,田赋日增,户口日盛,人物日多,物产渐丰,政区变迁,等等,为了补充变化,仁宗下令重修《大清一统志》。这次重修经历30余年,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才完成。因为开编于嘉庆十七年,取材内容也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为止,所以称为《嘉庆重修一统志》。
全书共560卷,另加凡例、目录二卷。其体例是在前两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增补。排次是:“首京师,次直隶,次盛京,次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次新疆,次蒙古、各藩部,次朝贡各国。”“自京师以下,每省有统部,总叙一省大要。各府、厅、直隶州自有分卷,凡所属之县入焉。蒙古各藩统部,分卷悉照各省体例。”凡有新增者,则另标出。这次重修,收集的图书比两志多,特别是有关边疆地区,多有补实。
魏源:《西藏后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刊刻
魏源著,共一卷,收入其《圣武记》,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刊刻。《圣武记》中共有魏源祈著西藏史地文章三篇:《国朝抚绥西藏记》(又名《抚绥西藏记》)、《西藏后记》与《乾隆征廓尔喀记》。
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金潭人(今隆回县司门前镇)。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蒋良骐纂修:《东华录》,道光时刻本
《东华录》为编年体清代史料长编,有“蒋录”“王录”两种。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开国史馆,蒋良骐任纂修,就《清实录》及其他官书文献摘录清初六朝五帝史料,成书三十二卷。全书内容按年月日顺序排次,起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迄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国史馆在东华门内,故题为《东华录》,通称《蒋氏东华录》。《东华录》在嘉庆年间有多种抄本流传,道光时始有刻本。
蒋良骐(1723—1790年),清朝著名史学家,字千之,广西全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人,乾隆辛未进士。
姚莹:《康輶纪行》,刊刻于道光末年
《康輶纪行》十六卷,清姚莹撰。清道光甲辰(二十四年)、乙巳(二十五年)、丙午(二十六年)间,即1844—1846年,姚莹至蜀中二次奉使乍雅(一作乍丫,即察雅,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东)及察木多(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抚谕番僧时,记其沿途见闻,撰成是书。正如其在《自序》中所言:“大约所记六端:一乍雅使事始末;二剌麻及诸异教源流;三外夷山川形势风土;四入藏诸路道里远近;五泛论古今学术事实;六沿途感触杂譔诗文。”《康輶纪行》12卷本初刊于道光末年,16卷本再刊于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收入《中复堂全集》和民国年间的《笔记小说大观》。是书为由蜀入藏的川藏路线提供了诸多详尽的道路行程,其对沿途当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及丧葬、节日等习俗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载,蕴涵诸多历史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料。
姚莹(1785—1853年),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晚清史学家、文学家,从祖姚鼐,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戴罪以知州分发四川,两使西藏。道光三十年,协助陆建瀛主持盐务。咸丰初,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镇压太平军,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卒于官。
《康輶纪行》又由王锡祺编纂收录《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3册,于清末出版,近又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九十六卷,其版本不详。
咸丰(1850—1861年)
陈松龄纂修:《天全州志》,咸丰八年(1858年)刊刻
《天全州志》由陈松龄纂修。陈松龄,福建台湾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咸丰七年(1857年)任天全州知州。
《天全州志》于咸丰八年(1858年)刊刻印行。此志不分大门,直列七十八目附五目,约20万字。艺文志比重极大,约10万字,大量编入清代中后期的诗文。职官之政绩,人物之列传及山川乡里等记载均较为详细,亦有价值。书末纪闻中收载了明清时期天全六番抬讨司所辖少数民族(藏、羌、彝、苗等)部落发展史料,亦珍贵。书首图考中之地舆、河道、始阳镇等图绘制颇详细。今存咸丰八年(1858年)刻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抄本。
2005年,天全县县志办公室编印有《天全州志 四川通志天全史料两种》,《天全州志》收录其中。
方濬师:《蕉轩续录》
方濬师(1830—?),字子严,号“梦簪”,清代安徽定远(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人,为清代官吏,咸丰间举人,官至直隶永定河道,著有《蕉轩随录》《蕉轩续录》《退一步斋诗集》《鹾政备览》《岭西公犊棠存》《袁枚年谱》《粤闱唱和集》等著作。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清朝道光九年己丑科二甲进士张集馨(1800—1878年)所作之自叙年谱,时间从一岁(1800年)始,至六十一岁(1860年)止。
同治(1861—1875年)
牛树梅:《省斋全集》
牛树梅(1791—1875年),字雪樵,号“省斋”,甘肃通渭(今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授四川彰明知县,通达干练,以不扰为治;决狱明慎,民隐无不达,咸爱戴之;案无留牍,讼无冤狱;学渊邃,工书法。同治元年,四川总督骆秉章复荐之,擢授四川按察使。同治十三年,牛树梅返回故里,致力于读书立说,虽然年近古稀,但好学如故,著有《省斋全集》12卷、《闻善录》4卷,都有刊本流行。另有《湑叶文存》和《牛氏家言》传世。
夏燮:《明通鉴》,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印
《明通鉴》是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和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之后的明代编年史。作者清人夏燮,字甫,别号“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人。《明通鉴》共100卷,其中前编四卷,纪明太祖未即位时之史事,始自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止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编九十卷,始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止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附编六卷,前后总计312年。《明通鉴》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印于江西宜黄官署。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由湖北官书局重校刊行。
吴德煦纂修:《章谷屯志略》,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
吴德煦,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任章谷屯务。吴到任后,于屯所见到前人采辑之章谷事略史料残抄本一册,不知出自何人之手,讹并遗漏尚多,且冗杂无项,不具志书体例,遂作修志之思。先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遍游全境,随处洛询记录,然后整理编次,翌年便成书梓行。
本书1979年中央民族学院内部出版有油版本,部分内容又收录《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西南卷》上卷,由丁世良、赵放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版。
光绪(1875—1908年)
黄懋材:《得一斋杂著四种》,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校刊本
黄懋材(1843—1890年),字豪伯,江西上高县田心乡王家村大屋里人。16岁中秀才之后,放弃科举,立志钻研科学,以图报效国家。他博览群书,广为涉猎,经史子集以外,尤致力于数学、天文等“经世之学”,对地理测量更加谙熟。光绪十六年黄懋材在上海病逝,年仅47岁。
光绪四年(1878年),朝廷特派黄懋材“以四品顶戴出境换二品顶戴”,前往三藏五印,察看情形。根据考察资料,他绘制了《印度全图》一册、《西域回部图》一册、《四川至西藏程途》一册、《云南至缅甸程途》一册;此外还著有《西輶日记》《印度札记》《西徼水道》《游历刍言》等政箸,汇成《得一斋杂著四种》。《得一斋杂著四种》初版未曾见到。光绪十二年(1886年),翰林院编修江标予以重校刊出,被认为“叙记确而不支,考证博而能核”,是“讲边事者不可少之书”。读者接踵索要,没能满足需求。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江召棠在上高担任知县期间,征文考献,亲抵黄懋材家中“觅是书之板仅存,而蠹朽剥落者及半”“不忍其日就湮没”,遂加以补订,连同《沪游脞记》,一并刊行。
《得一斋杂著四种》是书记其游历印度始末。卷一自成都至巴塘,记沿途各地建置沿革、山川、交通、气候、户口、关隘、古物等,对路程里数、气温变化、星辰测量,记载详细。卷二自巴塘至腾越(今云南腾冲),对金沙江等河流及桥梁、地瘴、澜沧江岸摩崖等记载颇详,对西南各族人民阻止西洋各国数次派员进藏探查的爱国行动也有记载。卷三自腾越至缅甸,对中缅边境三宣慰司、三长官司沿革、交通、关隘、少数民族、缅甸地理、气候、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经济贸易,及仰光城建筑、苑囿、居民、交通、码头与华侨情形等均有记载,是研究中缅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卷四印度及归途,对游历印度中部后再经孟加拉、仰光、苏门答腊、新加坡回国,及所经城市见闻均作简略记述[18],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和《游记汇刊》本等。今吴丰培将书辑入《川藏游踪汇编》,1985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黄沛翘辑:《西藏图考》,光绪丙戌(1886年)秋镌刻
清代西藏地理志书,光绪丙戌(1886年)秋镌刻。黄沛翘辑,韩铣等绘图。黄沛翘(1844—?),号“寿梧”,一号“绶芙”,湖南长沙府宁乡县四都道林龙口桥(今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道路林镇)人。早岁从戎,长年在四川为官。他久绾军事,留心边务,乃博采典籍,编辑此书。始于光绪十一年秋八月,翌年五月(1886年)书成。他根据《皇朝一统志寰宇记四夷考》、新旧《唐书吐蕃传》《明史西域乌斯藏传》《四川通志》内〈西域志〉、果亲王之《西藏志》、松筠《西招图略》、七十一撰《西域闻见录》、郦道元《水经注》、齐召南《水道提纲》、盛绳祖《卫藏图识》、杜昌丁《藏行纪程》、余庆远《维西见闻记》、魏源《圣武记》《海国图志》等数十种著作,分类编辑而成。全书共八卷,另有卷首一卷。书包含西藏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语言等,为研究西藏之重要史料。
此本今又录入《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成》(第一辑)第62册,学苑出版社2010出版。
龙文彬:《明会要》,光绪十三年(1887年)永怀堂刻本
《明会要》,清龙文彬撰,共八十卷,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动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详尽地记载了明代的政治、典章制度掌故,对研究明史,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今有清光绪间(1875年)广雅书局刻本线装24册、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永怀堂刻本线装20册。
龙文彬(1824—1893年),字撷菁,号“筠圃”,永新县(今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澧田南城村人;咸丰九年(1859年),恩科举于乡;同治四年(1865年),44岁的龙文彬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
唐枝中、余良遇等修纂:《雅州府志》,清光绪十三年刻本
光绪《雅州府志》共十六卷。此版是据清乾隆四年(1739年)刻版增刻而成。由唐枝中修,余良遇、贾鸿基等纂。唐枝中,字薪传,广西平乐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雅安县知县。余良遇,字聘卿,雅安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举人,任雅州府雅材书院山长。贾鸿基,字固之,雅安县人,光绪二十年(1892年)举人,官内阁中书、两淮盐大使等。[19]
王之春:《清朝柔远记》,约1879年左右写成
《清朝柔远记》原名《国朝柔远记》,亦称《国朝通商始末记》或《中外通商始末记》,晚清时期官员王之春于1879年左右写成,为有关清朝外交的专著。全书二十卷,前十八卷为正编以编年体形式,后两卷为附编。
王之春(1842—1906年)字爵棠,号“椒生”,清湖南清泉县(今湖南省衡阳市)人,晚清时期官员。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1889年刊刻
《国朝耆献类征》亦名《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人李桓辑,是一部大型清代人物传记资料汇编。辑录清天命元年至道光三十年(1828—1850年)满汉臣工士庶达万余人之传志史料。全编搜集清代人物掌故资料极为宏博,如之后的《清史列传》多取材于此,对清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桓(1827—1891年),字叔虎,号“黼堂”,湖南湘阴(今湖南省岳阳市湘江阴县)人。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后因故罢归,家居二十余年,致力于收罗清代人物资料,辑成《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国朝贤媛征初编》,另有《宝韦斋类稿》。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开纂于同治六年(1867年),历时十五年成初稿,又七年校刊成书,是编共七百二十卷,其中包括述意、总目、通检、满汉同姓名录等。
钱仪吉纂:《碑传集》,光绪十九年(1893)江苏书局刊行
《碑传集》清代人物传记书,一百六十卷,钱仪吉纂,道光初成稿,辑清初至嘉庆间名人碑传文字而成,分二十五类,计二千余人,有关清人家传、行状和墓志铭的资料,该书搜集最为丰富。光绪十九年(1893年),江苏书局刊行。
钱仪吉(1783—1850年),初名逵吉,字蔼人,号“衎石”,又号“新梧”(一作“心壶”),浙江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钱氏博通群籍,工文章,治经讲求故训,读史长地理,尤精史学,著有《碑传集》《三国晋南北朝会要》《补晋书兵志》等,《清史稿》谓其“先求古训,博考众说”“不持门户”。
刘廷恕纂:光绪《打箭厅志》
该书共两卷,此志分星野、舆图、建置、沿革、疆域、山川、形势、关隘、城池、衙署、寺观、祠坛、津梁、古迹、赋役、盐政、茶政、邮政、乡里、物产、水利、风俗、岁支、仓储、兵制、屯政、筹边、课税、夷赋诸门。
刘廷恕(1832—?),字仁齐,湖南善化(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光绪十九年(1892年)任石柱直隶厅同知,1899年调任打箭炉同知。刘热衷修志,熟习边情,1905年因“巴塘事变”被牵扯丢官,心甚不屈。
吴祟光:《川藏哲印水陆记异》
吴丰培在跋中言:“此书备载入印程途,殊多可取。著者吴祟光,字小瑾,江苏武进人,听鼓川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随驻藏大臣有泰入藏,帮办文案事宜,兼洋务局及巴塘防堵等差。三十二年请假回籍,乃申拉萨至亚东关,经大吉岭过印度,海路自香港转回上海。今取其自成都至打箭炉,打箭炉至拉萨,拉萨至亚东关,靖西过亚东关,至哲孟雄大吉岭之程途数则,其原书中有西藏源流、藏地杂记,以及自咱拉八岗至东印度火车与由印至香港、上海之海程,均从略焉。”
今吴丰培将书辑入《川藏游踪汇编》,1985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李之珂纂修:《炉霍屯志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铅印
《炉霍屯志略》李之珂纂修,一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刊刻。李在光绪三十年(1904)任炉霍屯务,候补知县。此志分十九门,约1万字,另附开办炉霍屯务之公牍、章程等。天时、山川、寨堡、土地粮税、风俗民情、土宜物产等门类,汉、羌、藏等各族户口均详记之,羌、藏等族之生活、生产、信奉、居处、服饰等资料也有记载,有一定史料价值。
1979年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将之编入《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之十四内部出版。《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吴丰培主编,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78至1980年编印,线装油印,内部发行,全17册。“本丛书收入西藏、川边、新疆等地的方志及其他史料20种,大部是未经刊行的罕见本,均保存原书面貌,仅将一书中之人名,地名加以统一,显著错误,根据他书校正,并于每书之后,附编了地名索引,重点之地又编了人名索引。在每页下方,注明行数,以借索引之用,书后并作了说明。”[20]
单毓年:《西藏小识》,1908年汇抄入书
该书汇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条陈刊载于《西藏小识》,汇抄写入书是于1908年,为单毓年光绪年专门向驻藏大臣条陈治藏方略的建议,共四巷。其中特别以荷兰人统治爪哇的制度与策略为镜鉴,与当时清政府的治藏境况相比照。
单毓年,字耆仲,江苏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人。《清史稿》与泰州地方志均无载。但地方志中有单毓华(字眉叔,1883—1955年)和单毓斌(字允工,1887—1978年)二人小传,二人为兄弟。单毓年当与单氏兄弟同辈。[21]
宣统(1908—1912年)
张其勤:《炉藏道里最新图考》,宣统二年(1910年)刊刻
《炉藏道里最新图考》,又名《入藏日记》。作者张其勤,字慎庵,河南祥府(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其生卒待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随驻藏帮办大臣联豫入藏,历时三载。在藏期间,他不辞辛劳,三阅寒暑,于藏中之政教历史,博考周诸,参考西藏档案番书,颇详于藏事,勤奋著录,纂集极为宏富:《炉藏道里最新考》《西藏宗教源流考》及《清代藏事辑要》。[22]三书鼎立,称其为晚清对西藏全面考察叙述的第一人。
此书宣统二年(1910年)由虬一编入《西藏杂俎》刊刻,今吴丰培辑入《川藏游踪汇编》,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后收入《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成》第65册,学苑出版社2010出版。
1912年
吴燕绍:《西藏地理讲义》,北京筹边高等学校
1908年,京师开设殖边学堂,1912年6月,中华民国教育部以满蒙文高等学堂与殖边学堂性质相近,合并为筹边学校,设丙、丁、戊班三个班级,1915年并归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本文摘自《西藏地理讲义》,书中言其为”北京筹边高等学校丙班西藏地理教材。”应为吴燕绍编。
吴燕绍(1868—1944年),江苏省苏州府松陵县(今江苏省苏州吴江区松陵镇)人,清末政治人物,吴丰培之父。光绪二十年(1894年),吴燕绍中进士,任内阁中书,这为他对边疆史料的搜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辛亥革命后,吴负责主编《蒙藏回白话报》,又授课筹边高等学校,1929年左右被北大史学系聘为讲师,后升为教授。编著有《西藏史大纲》《清代蒙藏回部典汇》等边疆著作。
傅嵩炑:《西康建省记》(上中下),四川官印刷局
该书上卷记述了西康的区域、历史沿革及清末在川边实施的新政——改土归流,即废土司,设流官、置县;中卷阐述了其奏请建立西康省的原委、意义和办法等,并且叙述了西康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下卷记述了西康的物产、风俗习惯、宗教和手工业等。本书为当事人撰写的实录,对康区社会历史、人文地理、文化、民俗、交通、经济等都做了较为全面而翔实的论述,是研究清代川边历史和清朝治康方略的重要史料。该书共有4种版本,即民国元年(1912年)十一月由成都公记印刷公司刊印的石印本、同年四川官印刷局排印(铅印)的删节本、二十一年(1932年)陈栋梁重刊的铅印本,后收入《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二十五册,又有1988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标点本。
傅嵩炑(1869—1929年),名华丰,四川省古蔺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赵尔丰的幕僚。赵尔丰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傅嵩炑随赵尔丰督兵征讨,经营川边,足迹遍及康区。1911年傅嵩炑以道员护理川滇边务大臣,继赵尔丰之后在川边推行“改土归流”。六月,傅嵩炑奏请建立西康省,西康全局底定,傅嵩炑于巴塘修建衙署。是年冬,辛亥革命席卷西南,赵尔丰在四川的统治瓦解,傅嵩炑率四川防军回川救援,到达雅安即被辛亥革命军俘虏,解送成都。本书即写于此时。
李安陆:《西藏风俗记》,《地字杂志》第三年第十一、十二期(总第二十九、三十号)
李安陆(1881—1943),原名离,字安陆,江西萍乡(今江西省萍乡市)人,1904年补博士弟子员,1908年东渡日本留学,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归国至北平,组织亚东新闻社,1917年国会恢复后,补入参议院为议员。1929年再赴日本,从事农村经济之研究。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武昌行营参事,并兼任中国农村出版社主任,创刊《农村合作》月报,后任中国农民银行副处长。1943年病逝。
191?年
(清)罗长裿:《泣血缉存》,罗春骃辑录
罗长裿(1865—1911年),字退斋,号“申田”,湖南湘乡胜岩十九都画竹园(今娄底市西阳乡白鹭湾)人,晚清进士,捐升道员,发江苏任职,又改四川。当时赵尔丰督川边军事,罗长裿参与其幕府,被驻藏大臣联豫派往藏东讨伐波密土王,但与协统钟颖不和。辛亥革命爆发后,传其被钟谋杀。罗长裿次子罗春骃怒而不满,辑录罗长裿遗文共四卷,以《泣血缉存》为其鸣冤叫屈,原书卷一为罗长裿官西藏时期遗诗;卷二公牍;卷三书牍;卷四殉义据闻。1915年3月19日,袁世凯政府对罗长裿被害一案审讯,其家属编印《弥天冤案录》(又名《钟颖疑案》)以申诉,后钟被明正典刑,罗则入祀忠烈祠。《泣血辑存》具体成书时间不详,但因罗家在1915年又续编印《弥天冤案录》,故印行时间应为辛亥革命以后,1915年之前。
1915年
心禅:《西藏归程记》,《小说月报》第五卷
作者在文首云:“余于前清光绪季年入藏。初为驻藏大臣记室,嗣弃而为商。居拉萨,恒转运川藏商货,以逐什一之利。因与藏人习,且习为藏言,盖于今六年矣。民国成立,藏人屡抗中央。余因悉售所积之货,将东归于成都。时川藏之风云甚恶。余友谓必取道亚东,附英人印度铁道,转而航海至沪,循江西归。余自念以中国之人行中国之地。顾以道途艰阻,欲转而假道于外人,吾人之奇耻大辱也,不之许。且恃能藏言,因决由拉萨东归。途中所历拉杂书之。归程六千里,聊志时日而已。”作品最早连载于1915年的第五卷,从第八号至第十二号,后又收入《古今游记丛钞》第十二册及《清末民初藏事资料选编 1877—1919》。
1917年
徐珂:《清稗类钞》,商务印书馆
《清稗类钞》是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从清人、近人的文集、笔记、札记、报章、说部中,广搜博采,仿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体例,编辑而成。记载之事,上起顺治、康熙,下迄光绪、宣统,书成于1916年,次年刊行。全书分九十二类,一万三千五百余条。书中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举凡军国大事、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学术文化、名臣硕儒、疾病灾害、盗贼流氓、民情风俗、古迹名胜,几乎无所不有。编者态度比较严肃,许多资料可补正史之不足,特别是关于社会经济、下层社会、民情风俗的资料,对于研究清代社会历史,很有参考价值。全书事以类分,类以年次,分类详细,纲目明晰,颇便查阅。
徐珂(1869—1928年),原名徐昌,字仲可,别署“中可”“仲玉”,浙江杭县(今杭州)人,光绪举人,为《辞源》编辑之一,著述甚多,除《清稗类钞》外,还有《国难稗钞》《晚清祸乱稗史》《小自立斋文》《康居笔记》《可言》《岁时景物日咏大全》《佛说阿弥陀经会要》《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清词选集评》《天苏阁丛刊》(初集、二集)等十余种。
史宝安:《大清宣统政纪》,1917年定稿
《宣统政纪》是《清实录》中的最后一部。1912年史宝安(字吉甫,河南卢氏人)等人,为保存中国历史资料的连贯性,遂搜集清内府各部馆阁及内阁军机处一切档案卷宗折包,并以此为根据,编辑了《大清宣统政纪》。其间三易其稿,历时五年,方才定稿。本书体例仿依各朝实录成宪,稍作变通,保存了自光绪三十四年十月至宣统三年十二月的宝贵文献资料。编时因清已亡,故未用“实录”二字。
1986年11月,中华书局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的皇史大红绫本、上书房小黄绫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定稿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收藏的乾清宫小红绫本、辽宁省档案馆收藏的盛京崇谟阁大红绫本等版本,相互补充,出版了比较完整的《清实录》影印本。
1919年
(清)王安黻、王安民编纂:《雅安县乡土志》,民国八年铅印本
《雅安县乡土志》王安黻、王安民编纂。王安黻,字伯丰,雅安县人,岁贡生。王安民,王安黻之弟,岁贡生。
此志修成于光绪末年,分历史、地理、物产三部分,每部分又列若干细目,历史中以历代事件记述较详。地理中对县境水道、水利修建及灌溉之记载较具史料价值。物产于民间手工业之历史发展、近况、未来之开拓均详为记述和论证,颇有价值。除抄本外,本书另有民国八年铅印本存世。
佚名:《民国八年度川边国家岁入岁出预算分表》,财政部编印。
1920年
生入:《羌海杂志》,《地学杂志》,上海文明书店
《羌海杂志》连载于《地学杂志》,从1918年第九年第九十二、三号始,终于1920年第十一年第七期,发于“说郛”栏目,期间偶有中断。作者在首期自述:“鄙人于复青海,三易寒暑,辛亥秋,江汉战事起,遂入关,返金城。拾此行所记与副存地图、案牍之属,积盈箧矣。时特驰前敌,檄书星火,鞍辔倥恩,敝簏业楮,束置而已。越明年,返沪,居一载,文事少闲,始得取向所存者,稍稍删葺成编。”
1925年
陈观得:《西藏志》
陈观得(1861—1935年),又名陈钟信,四川成都人,清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十五年(1889年)参加会试中进士,殿试后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曾任顺天府府承,辛亥革命后,陈观得返回四川。陈观得熟稳史、地文献,工于书法,亦雅好金石书画,珍藏甚多,有《敏求斋遗书》等著作传世。1925年,四川军务督理杨森在成都设立“四川通志局”,编修《四川通志》,宋育仁被聘为总裁。宋延聘陈观得参与编修事。期间,陈观得编修的《西藏志》完成了初稿。[23]陈氏后人过录刊行,今有巴蜀书社1986年版。
1926年
赵竞南:《中国茶业之研究》,银行月刊社
该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总论”,分析我国茶业衰落的原因,提出振兴方策;中编“生产论”,介绍茶叶的种类、种植、制作、生产机关、产地、产量等;下编“交易论”,谈茶叶的对外贸易及各埠贸易概况。
赵竞南(1896—1945年),又名赵烈,乐清柳市镇湖横(今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人。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几经辗转南北,曾在天津、南京、江苏等地担任财会工作。1938年冬返里,1939年9月开始,先后担任私立乐成战时初中学生补习学校董事长、校长和私立乐成初级中学董事长、校长。1945年春节,赵咫身前去虹桥聘请教员,适逢日寇突袭虹桥,不幸中弹受伤,隐蔽在阴沟里,即被日寇发现,遭刺刀活活刺死。
1927年
赵尔巽主编:《清史稿》
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全书五百三十六卷,比照正史体例分纪、志、表、传四部分,其中本纪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传三百一十六卷,以纪传为中心。所记之事,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2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清史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
1928年
王钟翰校阅:《清史列传》,中华书局
《清史列传》是一部清朝人物传记书,共八十卷。撰稿人不详。此书记录了自清朝开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2894篇传记,其根据大多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
该书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后经校点,分八册由中华书局再版。1976年,王钟翰应中华书局之聘校阅《清史列传》,八年后完成,凡400余万言。1987年,中华书局分二十册出版王锺翰点校本,是为最新版本。
王钟翰(1913—2007年),湖南省东安县芦洪市镇伍家村人,中国当代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历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及民族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著《清世宗夺嫡考实》《胤禛西征纪实》《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以及《清史杂考》《清史新考》《清史续考》《清史余考》等,主编《中国民族史》《四库禁毁书丛刊》等,参与点校《清史稿》,独立点校《清史列传》。
1929年
蓝铣:《西康小识》,《边政月刊》创刊号
1930年
佚名纂修,谭新嘉重抄、初校:《打箭炉志略》,国立北平图书馆
乾隆《打箭炉志略》不分卷,佚名纂修,是以打箭炉厅为对象的第一部地方志,也是四川藏区成书较早的地方志之一,对康定及周围地区的历史以及清王朝前期用兵西藏军事行动等研究都具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内分建置、疆域、职官、山川、津渡、城垣、廨宇、营汛、坛庙、关榷、土司、驿递、夷赋、赏赉、土俗等。书中记载多采自档册,对土司、百户分布,叙述极为详尽,多为他书所未及,为研究该处地志之参考书。此书资料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档册,二是调查与实地考察,三是摘抄自乾隆《雅州府志》。[24]
今见民国十九年二月国立北平图书馆重抄、初校文本,此抄本源于清史馆旧藏写本。后由吴丰培辑校,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79年收入《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之十三内部出版。
校订者吴丰培(1909—1996年)是吴燕绍的哲嗣,中国现代藏学家,版本目录学、文献学专家,祖籍江苏省吴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生于北京市。1930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院,师从朱希祖、孟森研习明史。在北大图书馆、北平图书、燕京大学图书馆寝馈五年,一边读书,一边研究著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吴丰培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和图书馆工作,除研究藏族史以外,每遇涉及边事的珍本、稿本,或无名书、著者不明的书,他均要详加考证,弄清源流,撰写题跋,予以编目。先后为过手过眼的边事古籍撰写了五百多篇题跋和评述。主要学术著作有《清季筹藏奏牍》、《清代西藏史料丛刊》(第一辑)、《清代藏事奏牍》、《抚远大将军允奏稿》和《清代布鲁克巴资料汇论》等,合编《清代驻藏大臣考》《清驻藏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治军》,整理复印古籍40余种,编辑丛刊10余种,子目超过百种,所撰论文近百篇。
翁之藏:《西康之实况》,民智书局
全书分三部分:一,西康在全国之位置及其特质;二,西康之地势;三,西康当代文化。第三部分是全书的中心,介绍了西康的实业、交通、人口、宗教与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法制、军备、建筑、风俗、生物等。
陈重为:《西康问题》,中华书局
该书编入《史地丛书》。其书分为四部分:一,西康在全国之位置及其特质;二,西康之地理;三,西康当代文化;四,新西康之建设计划。前三部分与《西康之实况》多有重合。
编辑:尹扶一、杨耀卿:《西藏纪要》,蒙藏委员会编译室印行
《西藏纪要》编辑署名为尹扶一、杨耀卿,但书中两序中却只言为“伊君扶一所著”与“伊君扶一所编”。尹扶一(1881—1941年),字仲雅,湖北恩施人,官宦世家出身,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37年后投靠侵华日军,为世人所唾弃,后自杀身亡。杨耀卿(1877—1954年),字德炎,湖北利川县城东门人,社会贤达人士。是民国时期利川有名的“三老”之一。幼年考中秀才,后就读于两湖师范学堂,再后留学日本,宣统二年(1910年)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其通晓文史,擅长书法。杨一生廉洁清风,人所景仰,却莫名因《西藏纪要》一书与尹拉上瓜葛,实为可惜。
《西藏纪要》的材料主要来自《西藏通览》,原本抄录,却不提及参考之书目与出处,殊为可耻。
1931年
任乃强:《西康图经·境域篇》,新亚细亚学会
本书是近代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的代表作。此书系作者根据其1929年入康考察一年所得材料,综以有关文献、档案资料而写成。自1931年起陆续在《新亚细亚月刊》上连载,而后略作修订成书单行。作者原拟将全书分为境域、地记、交通、产业、民族、宗教、土酋、吏治、外患、史鉴、关于康藏之图书等1l篇。后因故仅撰成境域、民俗、地文三篇。其中民俗篇为产业、民族、宗教、土酋等篇的合并,地文篇为地记、交通等篇的合并。而外患、史鉴等篇拟撰的内容则纳入作者后所著的《康藏史地大纲》之中。关于康藏之图书,作者后来曾撰有《西康地图谱》等文。
任乃强(1894—1989),汉族,南充县双桂乡(今南充市嘉陵区双桂镇)人,著名民族史学家,现代著名藏学家,是我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任乃强一生涉及诸多领域,他是四川最早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最早将《格萨尔王传》翻译成汉语的人,绘成了第一部康藏地图。[25]
该书于1931年在南京由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科印行,编为《新亚细亚学会边疆丛书》二十册。今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0年又再版。
1932年
任乃强:《川康交通考》,《新亚细亚》3卷4期
刘家驹:《康藏》,新亚细亚学会
全书共分十章,全面介绍了康藏的地理、民族、文化、宗教、生活、风俗、实业、物产、交通与行政。今编入《民国史料丛刊》867卷,由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著者刘家驹(1900—1977年)为社会活动家,藏名格桑群觉,藏族,巴塘人,1929年任西康巴安国民协进会副会长;1932年出任蒙藏委员会委员兼九世班禅行辕参议,后专任班禅行辕秘书长。九世班禅被任命为“西陲宣化使”后,改任该使署兼任秘书,先后随班禅至内蒙、北平、杭州等地弘扬佛法。《康藏》一书具有百科记述、文约义丰、图文并茂三大特点,产生于中国藏学初创时期,具有奠基意义。
徐金源:《川边游记》,北平著者书店
作者于民国五年赴四川省石渠县藏区供职,游历西康。该书即为此次游记。书分21编,记述了康区的地理、官制、政治、宗教、文艺、建筑、饮食、服饰、风俗等,并附图21幅。
1933年
刘虎如:《青海西康两省》,商务印书馆
该书为《少年史地丛书》之一,共分《青海》《西康两省的地理位置和沿革》《状况》《居民》《青海(湖)》《西宁和湟源》《柴达木地方》和《玉树土司》《由康定至泸定》《由康定至昌都》《由昌都至太昭》等10章。
唐柯三:《赴康日记》,南京新亚细亚学会
1931年—1932年,唐以国民政府调查康藏事宜专员身份,赴康,曾著《赴康日记》一书。该书于1933年在南京由新亚细亚学会出版科印行,编为《新亚细亚学会边疆丛书》四十册。新亚细亚学会评价该书为:“(唐先生)往返十有四月,驰驱二万佘里,举凡足之所经,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与交涉始末情形以及康藏之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靡不有详明之载。读之可明白西康近情与此次交涉经过,诚极有价值之作也。”
唐柯三(1882—1950年),字仰槐,山东邹城人,是我国现代穆斯林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1882年出生于山东邹县的回族官宦家庭。父亲唐承烈青年时期曾经担任四川的雅安知州,经汉两通、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谦和,深得四方爱戴。唐柯三自幼深受其父回儒风范熏陶和崇俭习勤,济世救贫思想影响,早年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1905年毕业后担任清朝内阁中书督办盐政处川滇盐务委员,开始了其官宦生涯。1930年9月,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兼总务处长,后任蒙古会议秘书长、国民政府特派调查康藏事宜专员、参谋本部边务组专门委员、行政院新疆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1938年他在武汉成立“中国回民救国协会”,任副理事长,后转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南京;1947年8月,任蒙藏委员会委员;1950年在南京净觉清真寺病故。
刘曼卿:《康藏轺征》,商务印书馆
刘曼卿(1906—1941年),藏名雍金,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藏历第十五饶迥阳火马年)出生于拉萨。母亲是藏族人,父亲刘华轩是汉族人,先后担任清王朝驻藏大臣秘书和九世班禅秘书。1927年7月出使西藏,1930年抵达拉萨,返回后著《康藏轺征》一书。1998年民族出版社以《国民政府女密使赴藏纪实》一名重版。
继珊:《西康商业中几项主要商业的调查统计》,《康藏前锋》第一卷第三期
1934年
任乃强:《西康图经·民俗篇》,南京新亚细亚学会
今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0年再版。
向尚等著:《西南游行杂写》
本书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农学团国内农村考察团向尚、李涛、钟天石、汪本仁、姚恵滋等五人合写。该考察团1934年春从上海出发,历经粤、桂、黔、滇、康、川、鄂、皖诸省,费时十个月,以期考察全国农村状况、明了农民生活实在情形以及各种族之特殊性。
佚名:《康藏之茶盐问题》,《康藏前锋》第一卷第8期
佚名:《康定锅庄现状》,《康藏前锋》第一卷第10、11期
佚名:《西康之茶税》,《康藏前锋》第一卷第12期
佚名:《西康当局增加康藏边茶引票》,《康藏前锋》第一卷第12期
周文:《茶包》,《太白》第一卷第6期
周文(1907—1952年),原名何开云,笔名稻玉、何谷天、谷天、周文等,四川荥经人,16岁在西康军阀部队当文书,1932年参加革命,在安徽安庆任左翼文化总同盟安徽分会组织部部长,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左联”党团成员,并从事创作。曾将苏联著名小说《毁灭》《铁流》改编成通俗本,得到鲁迅的赞许。1937年后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总务部主任;1939年赴延安,任大众读物社社长,主办《边区群众报》《大众习作》;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秘书长,晋绥抗战日报社社长,重庆新华日报社副社长,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秘书长,现有《周文全集》四卷行世。
佚名:《边茶之厄运》,《康藏前锋》第二卷第1期
佚名:《西康之茶业调查》,《康藏前锋》第二卷第1期
仲康:《西康商业之现状及其前途》,《康藏前锋》第二卷第2期
1935年
川康军总部:《川康军总部严禁偷运茶种出关》,1935年3月,《川边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边疆教育实业考察团:《西康交通概要》,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学校
此为1934年秋边疆教育实业考察团考察报告,主要内容为考查团在考查后编成的区内各城镇或居民点路距里程表,编入《边疆教育实业考察团西康组丙种报告书》。
佚名:《雅属茶业衰落》,1935年3月,《川边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佚名:《1935年4月西康城区商业统计》,《川边季刊》第一卷第二期
佚名:《调查西康茶业近况》,《康藏前锋》第二卷第6期
1936年
(清)林心衡:《金川琐记》,商务印书馆(稿本)
《金川琐记》是清代林心衡的著作之一,共分六卷,主要记录了金川沿途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为全面了解清朝时期金川的社会风俗生活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为研究金川地区历史和汉与金川藏、羌等少数民族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之一。
林心衡,字巽廷,号“湘帆”,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附监生,四川西昌县丞,官湖北枣阳知县。
现存的《金川琐记》的刊刻稿本有十几种,每书参照的是民国二十五年商务印书馆所刊发的《金川琐记》稿本。此本今又录入《中国稀见地方史料集成》(第一辑)第44册,学苑出版社2010出版。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清实录》,全局总目、序、凡例、目录、进实录表、修繁官等五十一卷外,计有《满洲实录》八卷(有绘图,汉、满、蒙三种文字)、《太宗实录》六十五卷、《世祖实录》一百四十四卷、《圣祖实录》三百卷、《世宗实录》一百五十九卷、《高宗实录》一千五百卷、《仁宗实录》三百七十四卷、《宣宗实录》四百七十六卷、《文宗实录》三百五十六卷、《穆宗实录》三百七十四卷、《德宗实录》五百九十七卷,以及《宣统政纪》七十卷,共1220册。
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商务印书馆
该书共16章。介绍四川农村的财政金融、交通、教育、土地、人口、农村阶级、佃租制度、水利经济、农民负担、灾害等情况。
吕一峰(1895—1956年),名平登,四川宜宾县金城乡(今翠屏区思坡乡)人。在四哥吕超的影响下,吕16岁即参加四川保路同志军。1921年秋,他自费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社会科学,于同年加入国民党。1926年春,吕一峰返川后,受吴玉章之邀赴渝筹组国民党(左派)四川省党部,并任国民党重庆市党部执行委员。1931年四川军阀于将他逐出四川。吕遂投奔吕超,任国民政府参军处私人秘书。吕目睹“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邓演达等遭杀害,终于认识到了一个真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33年春,吕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0月,随军进入西南。重庆解放后,被分配在重庆市委统战部工作,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他便公开中共党员身份,出任监察委员会委员,之后因多种疾病缠身,于1956年于上海逝世。
佚名:《康定锅庄调查》,《康藏前锋》第三卷第12期
1937年
朱美予:《中国茶业》,中华书局
内分7章:概述世界茶业的现状,介绍中国茶叶的特质及茶叶的产销情况,并分析各产茶省茶业的发展趋势,讨论华茶之国际贸易问题。
杨仲华:《西康纪要》上下,商务印书馆
该书共10章,介绍西康的历史、地理、经济、民族社会、政治、教育、宗教、风俗习惯、人民生活状况、物产等。书前有杨章荣的西康调查记序、西康概况序和作者自序。书前有督办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像、作者像、西康景物照片10余幅。
杨仲华,中央政治学校西康班康定籍学员,后任职西康党务特派员驻康定办事处,曾任西康简易师范学校校长等职。
佚名:《1937年四川各县茶产年产量及总值统计》,《四川经济月刊》第八卷第1期,重庆四川地方银行经济调查部
任汉光:《康市锅庄调查报告书》,《西康建省委员会公报》第3期
本文为今所见关于康定48家锅庄(报告书时实余47家)最为全面、系统的调查之一。今四川省档案馆、四川民族研究所合作将之编入《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1990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任汉光,男,四川省南充县双桂乡人,生卒年不详,1930年8月,任中共铜梁县行动委员会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铜梁土桥暴动,暴动失败后被捕;1931年经营救出狱回南充老家后脱党。其1937年到西康,曾任国民党雅江县县长、西康省党部文书科长、省党部秘书、国民党政府人事室主任等职。1949年其离开康定回南充,1949年后被镇反。
1938年
洪思汤:《康定之回顾》,《新西康》创刊号
贺觉非:《西康记事诗本事注》,《新西康》创刊号
《西康记事诗本事注》,原诗题名《西康归程》。作者贺觉非(1910—1982年),亦名策修,湖北竹溪丰溪人,1934年入川,后调刘文辉部;1940年入西康,沿途留心考察,成七言绝句诗百数十首,对山川隘要、民生疾苦多记载;后又博征文献,撰《西康记事诗本事注》1卷;次年任理化县(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县长,实地勘察山水物产,造访藏胞、高僧、老吏,搜集民俗佚闻,又遍读四川地方志,至1944年,独力修成第一部《理化县志》。抗日战争胜利后其回湖北,1950年初,入中南军政大学学习,先后任湖北省政府参事室研究员、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等职。其所著有《辛亥首义人物传》上下两卷等。
关于该书早期出版情况,作者在《后记》有记:“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零年旅居西康时,就所见闻,为绝句百十首,自脱稿后,初发表于《新西康》,因友人索阅,就成都印行五百册以应。一九四一年余在理化,承中国边疆学会好意,商讨书店再版发行。一九四六年余在汉口,忽寄到此书四册,惟纸张最劣,错字又多,虽留鸿爪,实不惬意。”文中所言:“初发表于《新西康》”是指本文首发于1938年4月《新西康》创刊号;“成都印行五百册”,即指1940年由成都茂声出版社收入“茂声丛书”出版。1963年,贺觉非先生曾函商重庆市图书馆,借得初版《西康纪事诗本事注》,亲自全文抄录,改正了初版书中的许多错漏,并写了“后记”,这是本书的改正本,1988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便是此改正本。本书改正本(版)与原茂声版差异较大,增加了不少新作。
何北衡:《四川省建设统计提要》,四川省政府建设厅
计分九类:总额、农业类、林业类、水利类、矿业类、商业类、交通类与度政类。书中以农业类之材料最丰,度政类材料最少。
西康省政府:《西康省各项统计调查表》,西康省政府
其均为统计表格,包括民政、财政、教育、建设、保安等部分。
王业鸿:《西康概况》,《新西康》第三期
《西康概况》,今又收录赵心愚、秦和平主编《康区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辑要》,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
金飞:《南路边茶与康藏》,《新西康》第二期(1939年《康导月刊》第一卷第七期)
黄绍颜:《康定之轮廓》,《新西康》第二期
黄大愚,字绍颜,今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人。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大学就读,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系毕业,归国后,曾涉足过仕途,1941年在西康省训练团任上校文书、科长、警察训练所长;1942年任盐源县县长等职,1947—1949年在成都任《新民报》《西方报》主笔,抨击时弊,揭露旧社会制度之黑暗,深得民心。1942年12月其随刘文辉部起义。
1939年
寿景伟:《我国西南新茶区之开发及其进展》,中国茶叶公司
《中国茶叶公司茶叶丛刊》之一。本书共四部分:开发西南新茶区之目标及其重要性、川康滇黔桂五省新茶区之实地调查及设计、川滇黔三省茶厂茶场之设立及开发计划之实施、开发西南新茶区应有之准备及其前途之瞻望。
寿景伟(1891—1959年),又名寿毅成,浙江诸暨(今浙江省诸暨市)人。1914年毕业于国立法政专门学校,而后任教于浙江法政专门学校,讲授财政学及经济学,历时6年。后任职于商务印书馆,担任《公民月刊》编辑主任,后又返回浙江法政专门学校,任商科主任兼财政学教授。1923年,其考取浙江省公费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任工商部驻沪办事处副主任、经济部商业司司长、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国际劳工协会中国资方出席代表、中央银行业务局副经理、上海市商会常务理事兼国际贸易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进出口业同业公会理事长等职。著有《财政学》《应用统计学》《日本专卖制度考略》等著作。
王清泉:《蓉康旅程》,《旅行杂志》第13卷第9期
此文后收入易君左等编著的《川康游踪》。
莫德惠等:《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报告书》,国民参政会川康建设视察团
本书为1939年由部分参政员组成川康视察团到四川西康各县视察民政、经济、教育、兵役等状况后所写的报告书,共分:总论、东路组视察报告、南路组视察报告、西路组视察报告、北路组视察报告、西康组视察报告等六编与附录川康两省各县各种概况统计表七种组成。本文选自《西康组视察报告》,该报告书共有交通、保安、财政、司法、教育、禁政、卫生、农牧、乌拉等十节。
西康组1939年3月18日由重庆出发,经成都、雅安于4月4日抵康,先后考察康定、道孚、炉霍、甘孜、膽化、雅江等县。组长莫德惠,组员有:参政员奚伦、王近信,并偕行政院参议魏鑑、内政部秘书汪奕林、赈委会委员储应时、军委会国民经济研究所考察员于锡猷、财政部代表邵振古、交通部代表葛耕尚等十六人。
西康省政府秘书处:《西康概况》,西康省政府秘书处
全书共分政情总述、行政概况、疆域沿革志、特殊问题、杂俎等五章。简概了西康政情、历史与文化。
高长柱:《边疆问题论文集》,正中书局
高长柱(1902—?),字石辅,安徽全椒章辉集(今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章辉镇)人,1917年毕业于全椒县第二高等小学校,后又毕业于安庆第一中学校,继在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在军政两界服务。高在大陆期间,曾因精通日语和蒙语,又多年从事军政事务和边疆事务,有所著述。其军政方面的著述有《最新战术原则图表解》《中国战后国防论》《中国战后国都论》等八种;边疆事务方面的著述有《边疆问题集》《中国边疆志》《战后边疆建设》等八种。高还曾担任过民族杂志《边铎月刊》社副社长兼汉文总编辑。
该书又收入《民国史料丛刊》709册。
193?年
黄慕松:《使藏纪程》,抄本
黄慕松(1883—1937年),原名承恩,安慕松,广东省梅县(今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早年毕业于广东武备学堂,后被选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回国任黄埔陆军小学监督;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谋本部第四局局长、北京政府陆地测量总局局长等;先后奉命宣慰新疆、西藏,后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1934年1月,国民政府决定派黄慕松担任致祭、册封刚去世的十三世达赖喇嘛专使,前往西藏。黄到达拉萨以后,利用在此停留三个月的时间,展开一系列宣慰活动,宣誓国家主权,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其经历撰写为日记体的《使藏纪程》,有民国时期抄本,书后其弟黄镇球在所述《黄慕松事略》云:“(黄去世后)因与兄妹婿王维松商,梓兄《新疆概述》《西藏日记》两书,以飨学者。”故成书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今又收入《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九卷。
刘轸:《四川邛名雅荥四县茶业调查报告》,四川省政府建设厅
该书共分五节,叙述了四川全省茶业概况,重点介绍邛崃、名山、雅安、荥经四县茶业的沿革、茶叶的产地、产量、种类、品质、制造、运销等情况。
刘轸,生卒年不详,福建人,民国时期学者、茶叶专家。抗战时期为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茶公司”)重庆总部专员,20世纪30年代受命调查四川全省茶业概况。1941年,受中茶公司所派驻浙江省,为吴觉农任场长的东南茶叶改良总场主要技术人员之一,后为开化县华埠精制茶厂总厂长。
1940年
佚名:《康定概况资料辑要》,边政设计委员会
原书未设章。今收入《民国边政史料汇编》第二十九册,200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川康边政资料辑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成都铅印刊行,线装十六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加强对川康边区的统治和开发,在成都行辕组织力量,由成都行辕主任贺国光(湖北蒲圻人,1885—1969年)主其事,收集有关文献资料,调查川康边区各方面的情况,整理编辑成书,全书共涉29个县:西昌、冕宁,越嶲、会理、宁南、昭觉、盐边、盐源、雷波、马边、屏山、峨边、松潘、理番、汶川、茂县、懋功、康定、泸定、九龙、丹巴、道孚、炉霍、甘孜、瞻化、德格、雅江,理化、巴安,除此之外,尚有《义敦概况资料辑要》一种。其编纂方式悉依县志体例,收录川康边区各县概况,所列有疆域、沿革、山脉、河流、气候、建置、建设、种族、户口、官制、交通、民政、司法、行政、财政、教育、警团、储蓄、垦务、产业、物产、礼俗、生活情形、语文、宗教、名胜、古物、古迹、人物、大事记等三十门类。资料多的县按二十多个门类,资料少的县按十余门类归纳叙述之,并各附有三百万至四百万分之一比例不同的地图。因为是搜录多种史籍记载汇编而成,所以书中条目之下多注明出处。其书稿编就之后,又复派员至各地实地勘察、采访,是故其准确性、可靠性更大。又因系川康边地资料,多是彝、藏、羌、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书中所载,便多偏重于种族、垦务、产业、山川、交通等门类。其中清末民国初期的垦务、改土归统、道路修筑、产业和土特产品等资料颇有价值。由于川康地区之史地资料极少,有些县根本就役有编纂过志书,所以这部资料辑要亦显得珍贵了。总体而言,此资料辑要内容充实,多采用民国时期的实地调查材料,且能注明来源出处,条理分明,叙述通畅,比较确切真实,颇有参考价值。[26]
柯象峰:《西康社会之鸟瞰》,重庆正中书局
全书共分九章,介绍了西康地理、人口、民族、家庭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教育风俗以及结论,后编入《民国史料丛刊》866卷,由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近入《柯象峰文集》201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柯象峰(1900—1983年)中国社会学家,又名柯森,安徽贵池人,1952年后任南京大学外语系、经济系教授;1979年被聘为中国社会学研究会顾问,毕生从事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人口问题,贡献尤多。其主要著作有:《中国贫穷问题》《中国人口》等。
胡焕庸:《四川地理》,重庆正中书局
胡焕庸(1901—1998年),字肖堂,江苏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地理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本书共分四川省的地形地质、气候、成都平原的水利、人口与密度、河流与航运、贸易及各项农产品等三十二节。书中有插图多幅。
于锡猷:《西康进出口贸易》,国民经济研究所
本书后又收入《民国时期经济调查资料三编》第二十七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再版。
钟廷栋:《西康省财政概况》,西康省政府财政厅
全书共分财政沿革、财政行政、收入概况、租税概况、货币金融、县地厅财政、禁烟、上地陈报等八章,各章又分若干小节,较全面介绍了西康建省以来,健全财政制度、实行预算制、建立金库与会计稽查制度等改革后的全省财政详情。(www.daowen.com)
徐益棠:《西康行记》,《西南边疆》第八期至第九期
徐益棠(1896—1953年),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崇福镇)人,金陵大学著名教授,中国最早发起边疆研究的著名学者和中国民族学会的创始人,中国当代民族学家。1938年夏天,在西康省政府的资助下,刘国钧组织了西康社会考察团。考察团由徐益棠、柯象峰和两位学生组成。他们从成都乘汽车经双流、新津、名山等地到雅安,换乘滑竿经汉源、泸定,由泸定桥跨过大渡河,最后到达当时的西康首府康定。此次考察徐所作《西康行记》,连载于1940年《西南边疆》第八期至第九期。《西南边疆》原由昆明西南边疆月刊社出版,第13期起出版地改为成都,14期起由中国民族学会成都西南边疆研究社主编。
陈渠珍:《艽野尘梦》,1940—1942年连载于《康导月刊》
《艽野尘梦》,作者为“追忆西藏、青海经过事迹”、取《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之意为书名,含有青藏高原风尘录的意思。在书中作者详细地叙述了自己1909年从军,奉赵尔丰命随川军钟颖部进藏,升任管带(营长),参加工布、波密等战役,以及在驻藏期间的故事。
作者陈渠珍(1882—1952年),人称“湘西王”,是亲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代的“振奇之杰”,与熊希龄、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1906年其参加湖南新军,后投靠清川边大臣赵尔丰,入藏平叛;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跋涉万里回到湘西,其后统一湘西,经营湘西数十年。期间,沈从文曾在其帐下担任文书,贺龙亦是其旧交。1949年10月其赴乾城同解放军和人民政府进行政权交接;1950年6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1952年病逝于长沙。
该书在《康导月刊》上连载时,任乃强先生对其中误记的史实、地名,人名作了校注。1982年重庆出版社收入“川边历史资料丛书”出版,今有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商务印书馆2015年、中国画报出版社2016年等版。
1941年
李亦人:《西康综览》,正中书局
李于1937年奉命自陕西入西康考察社会经济,翌年夏再度入康境从事建设,便将考察所搜集之史料,参校有关史籍编纂成综览一书。当时西康省地域已有较大变化,四川之雅安、西昌两地区十多个县划归西康所辖,所以此书记载即包括了康属、雅属、宁属诸地,地域广袤。是书分十四门(篇)六十三章,章下又分若干小节,约40万字。书中对于西康之建设、财政、种族、土司、宗教、军事、教育、交通、风俗、物产等记载颇为详尽,尤以宗教、物产、军事等为最。
本书原有正中书局民国三十年铅印本(1941年5月版),1946、1947年又发行初版和一版,后又收入《民国史料丛刊》865辑,今大象出版社(郑州)2009年又影印再版。
郑象铣:《雅茶与边政》,《边政公论》5、6期
柯象峰:《西康纪行》,《边政公论》1卷第3、4期
1938年夏天,在西康省政府的资助下,刘国钧组织了西康社会考察团。考察团由徐益棠、柯象峰和两位学生组成。他们从成都乘汽车经双流、新津、名山等地到雅安,换乘滑杆经汉源、泸定,由泸定桥跨过大渡河,最后到达当时的西康首府康定。此次考察柯所作《西康纪行》。此文后收入《柯象峰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出版。
段公爽:《入康记》,西康国民日报社
该书为西康国民日报社丛书之一,为作者康定地区考察游记,计有《雨中别山城》《两种成都人》《雅安一月记》《茶叶包》《风的故事》《康定拾零》等20篇。
段公爽(1906—1973年),曾用名段森林,湖南省城步县(今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和平乡人。1928年其考入《南京日报》做练习生,先后在《南京日报》《中山日报》《新京日报》等多家报社任职,1955年曾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三十年六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三十年七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三十年六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三十年七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三十年六月平均价与前三年同月平均价比较》,《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三十年七月平均价与前三年同月平均价比较》,《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三十年六月平均价与前三年同月平均价比较》,《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三十年七月平均价与前三年同月平均价比较》,《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三十年六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三十年七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三十年六月平均价与前三年同月平均价比较》,《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三十年七月平均价与前三年同月平均价比较》,《西康物价》1卷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0年8月》,《西康物价》1卷2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27年8月28年8月29年8月30年8月之平均价》,《西康物价》1卷2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0年8月》,《西康物价》1卷2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27年8月28年8月29年8月30年8月之平均价》,《西康物价》1卷2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0年9月》,《西康物价》1卷3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27年9月28年9月29年9月30年9月之平均价 》,《西康物价》1卷3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0年9月》,《西康物价》1卷3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27年9月28年9月29年9月30年9月之平均价 》,《西康物价》1卷3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0年10月》,《西康物价》1卷4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27年10月28年10月29年10月30年10月》,《西康物价》1卷4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0年10月》,《西康物价》1卷4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27年10月28年10月29年10月30年10月》,《西康物价》1卷4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0年11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5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27年11月与前三年同月之比较》,《西康物价》1卷5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0年11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5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27年11月与前三年同月之比较》,《西康物价》1卷5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0年12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6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27年12月与前三年同月比较》,《西康物价》1卷6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0年12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6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27年12月与前三年同月比较》《西康物价》1卷6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西康物价》今所见至1942年5月1卷11期,共出版10期(1942年1卷为7、8合期)。《西康物价》为统计刊物,主要刊登西康省各重要城市的批发、零售物价、物价指数的变动,以及公务员、工人生活费指数的统计表等。
张为炯(1888—1972年),四川德昌人(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清末秀才,早年参加同盟会和中华革命党,曾任滇川黔靖国联军援鄂第1路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国民党西康省政府秘书长、民政厅厅长。1949年12月其在康定起义,后任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副省长等。
1942年
钟毓:《西康茶业》,(重庆)北碚建国书店
该书介绍了西康茶叶的重要性及其种类、分布、栽培、制造、运销及推广等。
任乃强:《康藏史地大纲》,雅安《建康日报社》
该书被誉为“康藏史首部专著”,今收入《民国史料丛刊》866卷,近又收入《任乃强藏学文集》中,2009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李有义:《杂古脑的汉番贸易》,《西南边疆》第十五期
李有义(1912—),藏族研究专家,1912年出生在晋中清徐县;1931年考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6年留校任助教;1944年,担任蒙藏委员会住藏办事处工作;1947年到清华大学教书。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成立,李有义从民族学院研究部调到民族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室主任,为我国民族学学科的重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1941年夏,李有义被邀参加华西四所大学合组的大学生边疆服务团,利用暑假两个多月时间,步行走遍了四川西北部后,写出《黑水纪行》等文章。《杂谷脑的汉番贸易》即为此次的调查报告。今又收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 二编 少数民族卷》上中,2014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1年1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7—8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1年1月与前三年同月比较》,《西康物价》1卷7—8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1年2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7—8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1年2月与前三年同月比较》,《西康物价》1卷7—8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1年1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7—8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1年1月与前三年同月比较》,《西康物价》1卷7—8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1年2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7—8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1年2月与前三年同月比较》,《西康物价》1卷7—8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1年3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9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1年3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9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1年4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0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1年4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0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趸售物价 31年5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张为炯主编:《康定零售物价 31年5月每周物价》,《西康物价》1卷11期,西康省政府统计室
1943年
宋琅、张宗翙、刘天倪:《芦山县志》,伏生草堂出版
1949年前,《芦山县志》有多个版本,即:1930年杨廷琚、刘时远编纂的民国十九年版与1943年宋琅、张宗翙、刘天倪编纂的民国三十二年版。
宋琅,字孝持,四川富顺县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任芦山县县长。张宗翙,字风滨,四川什邡人,民国三十一年(1912年)任芦山县县长。刘天倪,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
蒋君章:《西南经济地理纲要》,重庆正中书局
全书共九章,全面介绍了西南经济地理的环境、农业、林牧、矿产、工业、人民、交通、贸易与都市概况。
蒋君章(1905-1986年),江苏省崇明县中兴镇永南村(今上海市崇明县中兴镇永南村)人,撰文用冬白、逊园、惜秋、棑子等笔名,毕生从事教育、新闻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学家。蒋于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毕业,先后在上海圣玛利亚女子学校、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杭州女子中学、四川省立江安中学任历史、地理教师。1949年后,应聘为台湾地区政治大学教授及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学院等校教授。一生共出版书籍上百册,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作家之一。
西康省政府财政厅:《建省后之西康财政》,西康省政府财政厅
本书分12章,除“财政沿革”一章系记述该地区财政史实外,其余各章均述1939年建省至1943年的财政状况。内容包括该省财政的性质、政策、会计、税务、田赋、自治财政、土地陈报、金融、合作运动、公务员生活改革等方面。
易君左等编著:《川康游踪》,桂林中国旅行社
本书列入《旅行杂志丛刊》。该书潘恩霖作《序》,收天涯游子《川东壮游》、王清泉《蓉康旅程》、李致刚《康定琐志》等游记32篇。
易君左(1898—1972年),原名家銊,字君左,号“意园”,晚号“敬察”,笔名右君、花蹊、二郎神、琴意楼、空谷山人等,湖南汉寿(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人。幼年随父至广东,1910年回湖南,1916年秋,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习政治经济。1920年,创刊《奋斗旬刊》,与罗敦伟等发起中国家庭研究社,创刊《家庭研究》月刊。1972年病逝于中国台北。著有《中国政治史》《西洋家族制度研究》《西洋民族制度研究》《杜甫今论》《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学史》等。[27]易才高资绝,文、诗、书、画无不精工,被称为“三湘才子”“中国现代游记写作第一名家”。
谭英华:《说“锅庄”》,连载于《边疆通讯》第1卷2至4期。
1944年
徐方幹:《茶之塞外流传》,《边政公论》3卷第5期
徐方幹:《边茶与边攻》,《边政公论》3卷第11期
徐方幹:《历代茶叶边易史略》,《边政公论》3卷第11期
余荈:《康藏饮茶风尚》,《边政公论》3卷第11期
本文共分茶之烹调、茶之器具、茶与仪礼、市茶略经、茶事杂记等五节。
谭英华:《康人农业家庭组织的研究》,连载于1944年《边政公论》第三卷第六期、第八期(二续)、第九期(三续)与1945年第四卷第二、三合期与四、六合期(续完)
《康人农业家庭组织的研究》是早期边疆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论文,也是调查与研究康地家庭组织的名作。全文共分研究范围、家庭的组合与分解、家庭生活、家庭的结构、家庭与社会等五章节。
谭英华(1917—1996年),祖籍湖南,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其教学与科研为四川大学世界史、西方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又收入赵心愚、秦和平编《清季民国康区藏族文献辑要》上册,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
1945年
姚在藩:《有关经边大计之南路边茶》,《边政公论》第四卷12期
1946年
游时敏:《今后之西康边茶》,《西康经济季刊》第十三期,西康经济研究社
李先春:《西康茶业生产合作社业务计划之我见》,《西康经济季刊》第十三期,西康经济研究社
白宗润:《边茶沿革简述及当前改进问题》,《西康经济季刊》第十三期
该期为《边茶问题特辑》。
白宗润:《锅庄》,《西康经济季刊》第十三期
1947年
行政院新闻局:《茶叶产销》,行政院新闻局
内分茶之起源与流传、茶之种类与功用、茶树生长之自然环境、我国茶区分布、茶叶产量估计、茶叶外销概况等6节。
佚名:西康省财政厅:《西康通志稿·西康财赋志》,西康省财政厅
1948年
《康定社会概况调查》,《西康统计季刊》第7期,
194?年
蒙藏委员会:《西藏内情及其对外关系研究报告》,蒙藏委员会
该书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今编入徐丽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第97册,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版;又收入张羽新、张双志编纂《民国藏事史料汇编》第18册,2005年学苑出版社出版;再入《中国边疆研究资料文库。边疆史地文献初编.西南边疆》第二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任乃强:《西康诡异录》,《四川日报》社
该书为《四川日报社丛书》之一。该书为任先生1929年在西康考察时所记,分《社会风俗》(110节)、《宗教与迷信》(141)、《土司与头人》(101节)、《物产与生产》(180节)等4编,各节均以标题。
1955年
吴傅钧:《西康藏族自治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在该书《写在前面》中介绍了成书经历:“一九五一年五月西藏和平解放,我和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同事方俊、张善言两位同志及清华大学地理组刘心务同志跟随一个科学工作队进入康藏。先后在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的康定、甘孜、绒巴岔、大金寺、竹箐、德格、岗沱、乾海子、玉隆、炉霍、道孚、营官寨、泸定和西康省雅安专区的滥池子、雅安等地作了一些零星调查。十月下旬在康定,正值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全区人民代表会议,各县正副县长等都参加了这次会议,我们利用这机会访问他们,了解了巴塘、理塘、得荣(德荣)、乡城、稻城、邓柯、石渠、丹巴等地的情况。到了十一月初,我们依恋不舍地离开了高原,返回原工作岗位。”
该书共分社会基本情况、自然条件、解放前后的巨大转变、生产事业、交通概况、以边茶为中心的商业等六部分,全面介绍了西康概情。因时值新旧之初,故对昔日西康情况多有涉及。
1960年
刘赞廷:《康定县图志》,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
刘赞廷(1888—1958年)名永夑,字燮丞,笔名懒兵,汉族,河北河间府东光县人,北洋宪兵学校毕业,任赵尔丰属员,随清季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赴川藏,历经边务三十余年,足迹遍于康藏之境。
刘号称清末民初康藏边地一支史笔,早年追随清季川滇边务大臣兼驻藏大臣赵尔丰拓土戍边,在对康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民国间,改任川边军分统,继任蒙藏委员会调查室主任等职。刘赞廷以自己“历边十四年”之经历,纂成图志数十种。足见刘赞廷颇重地方文献的运用和编纂。其另著有《康藏宝鉴》《边藏刍言》《藏地秘史》《三十年游藏记》等作,为川藏的地方文献和方志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刘赞廷遗存《藏稿》尤为人们所重。
本书系根据今重庆图书馆所藏民国时期的刘赞庭油印稿和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搜集到的少量资料汇编复制而成,1960年印制。2017年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刘赞廷 康区 36 部图志点校》。
刘赞廷:《西康建省记要》,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
本书系根据今重庆图书馆所藏民国时期的刘赞庭油印稿和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搜集到的资料编制而成,1960年印制。原成书时间应与刘赞庭《西康建省记》约同。
1961年
刘赞廷:《泸定县图志》,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
本书系根据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搜集到的民国时期刘赞庭油印稿复制而成,1961年印制。
1963年
谢明亮、郭建藩:《西康边茶简介》,《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8年
(清)萧腾麟:《西征录》,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
《西征录》,又名《西藏见闻录》,对于西藏之风土人情的记载甚为详细,其中有疆域、事迹、山川、贡赋、物产等等。
作者萧腾麟(?—1756年),字绣谷,号“十洲”,今江西省峡江县仁和镇长田村人,徙居县城凤凰山下。父萧朝俊,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武举人,腾麟为其长子。其自幼读书好学,擅长书法,为人倜傥洒脱,由生员赴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武科乡试,中举;五十七年(1718年),中戊戌封荣九榜武科进士,选为宫廷侍卫,晋銮仪卫整仪尉,后随康熙帝至热河。雍正年间(1723—1735年),授河南开封都司护理,调怀庆参将,升川北镇保宁游击,后又任职于左右中营,皆勤于职守,劳绩甚著。乾隆二年(1737年),帝以西藏为边陲重镇,地理位置甚为重要,“非宿将不能绥服”,廷推萧腾麟可堪大任,于是奉命镇守西藏察木多(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任满三年,因熟悉西藏风土民情,又留镇两年。腾麟镇守西藏,边境晏然无事。及闻父殁,因官不能回家守丧终制,腾麟哭泣着上奏乞求给假归乡,回家后庐墓守丧。不久赴任,未几以母老请回乡赡养母亲,后母丧复庐墓守制,知县周增瑞赠诗褒奖之。
本文录自1978年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油印本。
1981年
陈祖架,朱自振编:《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
1982年
焦应旂:《藏程纪略》,西藏人民出版社
焦应旂,清康熙五十年前后泾阳知县。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他奉命从军,为平定准噶尔叛乱的清军转运粮储,此次西征有四年之久。在此前后,由于叛乱势力受挫,“潜行狡计,掠及藏地”,旋借达赖喇嘛病故,乘机拥立伪达赖喇嘛,向藏区窜扰。康熙帝特命抚远大将军、十四子允褪统领六师进剿,从西宁木鲁乌苏进军。同年又命平逆将军延信率师入藏,一方面遏止准噶尔西进之势,另一方面护送达赖喇嘛入藏,以收全胜之功。
焦应旂“偕同事诸公奉调押运(军需)”,从康熙五十九年四月到康熙六十年五月的整整一年时间,经青藏高原入藏,抵达拉萨,又从康藏高原出藏,由四川返回任所。焦应旂将这段“不必至而竟至之”的“遐荒绝塞”;“不必见而竟见之”的“荒诞险远”生平意外经历记载下来,名之日《藏程纪略》。纪略以写实见长,文笔生动细腻,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28]
198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铅印本《西藏志·卫藏通志》,《藏程纪略》收录于《西藏志》中。另,今著名藏学家吴丰培将书辑入《川藏游踪汇编》,1985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1984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
《康熙起居注》是一部记录康熙皇帝日常起居言行的档案汇编。起居注册是由起居注官逐日记录皇帝的各项起居政务活动的一种日记体裁的档册,先载起居,后载谕旨,又次官员题奏本章,再次引见官员情况顺序,逐月编纂成册。其中既包括了皇帝的日常生活内容,也记载了政务活动的内容及大臣重要奏章内容,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起居注现存起于康熙七年(1668年)九月至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中间有缺佚,共计一万二千馀册。其中包括满汉两种文本,又有正本与稿本之别。满汉文本内容一致,正本与稿本内容也基本相同。只是稿本往往注明来源,而正本则无,目前分存于北京和中国台北二地。现存康熙朝起居注九百八十二册,其中汉文本四百九十三册,满文本四百八十九册,分存于北京和中国台北。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标点本。
(清)刘体仁《异辞录》,上海书店(影印本)
该书为清刘体仁(?)著。[29]刘体仁,字慰之,号“辟园”,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子。《异辞录》《续历代纪事年表》《十七史说》《通鉴答记》,合称《辟园史学四种》。《异辞录》四卷,主要记述清代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间的人物和史事,涉及的近代重大史事。
原书辑入刘体仁的《辟园史学四种》,印于民国年间。1984年上海书店有影印本。中华书局2016年版作者改为刘体智。
刘体智(1879—1962年),字晦之,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人,近代著名收藏家、银行家、学者。他于甲骨、铜器、书画珍籍咸有涉猎,多能得其精粹。著有《善斋吉金录》《校经阁金石文字》《元史会注》《善斋玺印录》《善斋墨本录》等。
1985年
[清]吴廷伟:《定藏纪程》,四川民族出版社
吴廷伟(1676—?),字端人,扬州高邮人。吴陕西同州知州任满时,正当康熙帝晚年定藏之役发生,选拔能员随军办事,吴以知府职分随军督粮。其将沿途地理、风物记略而成《定藏纪程》。今吴丰培将书辑入《川藏游踪汇编》,1985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刁车五:《雅安边茶概况》,《雅安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雅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雅安市民建、工商联:《雅安边茶的经营管理、制造和销售》,《雅安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雅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余孟荪:《南路边茶记实》,《雅安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雅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6年
佚名:《背茶歌》,《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荥经县资料集》,荥经县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印行
1987年
佚名:《1909年(宣统二年)至1912年打箭炉每年商品年进口一览表》,《康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1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委员会
刘仕权:《康定四十八家锅庄》,《康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委员会印行
包保邓朱仁青口述,蓝文品记录整理:《康定瓦斯碉锅庄的概况》,《康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委员会
1990年
四川省档案馆、四川民族研究所:《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吴觉农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
吴觉农(1897—1989年)浙江上虞人,著名茶学家、农业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茶业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发表《茶树原产地考》,最早论述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20世纪30年代与胡浩川合著《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和《祁红茶叶复兴计划》、与范和钧合著《中国茶业问题》等书,晚年还主编《茶经述评》和《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他筹创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并在福建武夷山麓首创茶叶研究所,为发展我国茶叶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1991年
[清]查骞:《边藏风土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1918年,《边藏风土记》稿成并作序,共四卷,此后多年,未印刷出版。今所见初版是依据查骞手稿林超加以校点而成。
查骞,字介庵,怀宁县人(今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光绪乙巳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3月,其由川督授任为里塘粮务同知,4月从成都出发赴任。当赵尔丰督办巴塘军务时,查骞曾与往来,有所建议和襄助。但赵尔丰平定巴塘、乡城后,在陈报有功人员中,无他名字,后亦未得赵氏重用。查在里塘两年,病归成都,赋闲十载。丙辰年(民国五年,1916年)阴历九月,查骞随川边财政分厅(后改为财政厅)厅长熊廷权(名种青)至打箭炉。后被任命为邓柯县知事。
丁世良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上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992年
王家祜:《南路边茶的生产和运销》,《雅安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雅安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93年
谢启晃、丹珠昂奔等主编:《藏族传统文化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
该书为反映藏族传统文化的辞典,由谢启晃、李双剑、丹珠昂奔任主编,陈庆英、周润年、莫福山任副主编;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名长期从事藏语文教学和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进行编撰而成。正文部分共收录词目3190余条。词目与释文均为汉文。正文前有按汉文笔画的顺序编排的词目检索目录,正文后附有词目“汉语拼音检索目录”,查找方便。词目内容为1950年以前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诸藏区有关藏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各类词条,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文化、教育、医药卫生、民风民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各学科。词目释文均为对词目有比较权威的研究成果总结。该书是一部全面介绍藏学信息,深刻了解藏族传统文化的工具书。
吴枫总编:《中国古文献大辞典地理卷》,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4年
冯有志编著:《西康史拾遗》上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土改前的西康至赵尔丰经营川边到西康政局的演变,刘文
辉接管西康、西康建省后各厅处的人事更迭、各项重大设施建设、西康建立民意机构及西康举行大选,至刘文辉宣布西康全省起义等方面和重大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尤其详细介绍了西康建省前后的政治、经济情况。此书作者冯有志花费近10年时间,在甘孜州政协文史委的支持协助下,收集整理编撰成书。全书共有 10篇77章。
1998年
(清)刘声木:《苌楚斋随笔 续笔 三笔 四笔 五笔》(上下),中华书局
刘声木(1876—1959年),字十枝,原名体信,字述之,为清四川总督刘秉璋第三子。光绪末,分省补用知府,历官山东、湖南学务;民国后居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市文史馆馆员,编撰有《苌楚斋书目》30卷二种,专意收集清人撰述,所得以各省志书及清人文集、书目、笔记、诗话词话居多。
2003年
丹珠昂奔、周润年等主编:《藏族大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
该书共收词目8384条,主要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哲学、宗教、伦理、典章制度、行政规划、家庭婚姻、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龚伯勋:《说不完的“佳话”边茶杂记》,巴蜀书社
该书为甘孜州政协文史丛书之一;《甘孜州文史》总第27辑。
2004年
亮炯·朗萨(蒋秀英):《恢宏千年茶马古道》,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一部全面介绍川康藏茶马古道的专著,又是一部川康藏史地小百科。作者2003年考察行走川藏茶马古道,行程近万里,耗时半年,通过实地采访、行走调查,既翔实的记述了“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和作用,又介绍了康巴地区的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藏族的历史文化。2007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中国外文出版社又推出英文版。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凤凰出版社
《清诗纪事》为著名文史专家钱仲联先生(1908—2003年)主编的大型清代诗歌纪事文献,收7000多位诗人的作品,约1200万字。该书分为明遗民卷、顺治朝卷、康熙朝卷、雍正朝卷、乾隆朝卷、嘉庆朝卷、道光朝卷、咸丰朝卷、同治朝卷、光宣朝卷,以及烈女卷、释道卷、鬼诗梦诗卷、民歌谣谚卷等。各位诗人附有简历,纪事诗作之后汇集各家诗评,评论诗人的独特成就,兼及诗作优劣得失等。
高国祥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7年
高济昌、来作中:《甘孜州文史资料集萃》,《甘孜州文史资料集萃》第一辑
该书原载《甘孜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
该书为1991年版的增订本,繁体字排印,收录人物增至17000人,加上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机构建制、中华民国议会、国会暨其它政治会议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驻外国使官与外国驻华使官等各类附录,增补修订后全书近800万字。资料翔实可靠,均依据档案馆馆藏档案、书刊与各类政府公报,并向私人调查征集书信材料,且辅以人物传记、碑传集、地方志和部分文史数据与港台书刊等相互排比、核对、验证,订正讹误,补足脱漏而成。
李朝贵、李耕冬:《藏茶》,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8年
郭卿友:《民国藏事通鉴》,中国藏学出版社
该书是一部民国时期藏族断代史,编撰范围以西藏为中心,兼顾西康、四川、云南、青海、甘肃藏区。编撰内容以藏族政治史为主线,并重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社会领域。全方位、多视角、逐层次地再现民国时期藏族的历史变迂,将民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按顺序,逐题记述每一事件的始末与因果联系。
邢肃芝(口述者):《雪域求法记》(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口述者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历史演变的传奇人物。1937年他只身赴藏学习藏传佛教,本书即为他这次经历的回忆录,2008年三联书店出版,也是对该社2003年版的修订。
2011年
姚乐野、石硕主编:《〈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校勘全本,四川大学出版社
该套校勘影印全本首次全面搜集、整理和校勘了民国时期极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三种藏学类专业学术期刊,对三个期刊的全本进行系统整理和原文照相出版。系统整理主要包括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作必要的背景介绍,同时对一些在今天己十分生僻的事件、人物、词汇及明显的错、漏之处作必要的附加说明。[30]
(清)祁寯藻:《祁寯藻集》,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
祁寯藻(1793—1866年),字叔颖,一字淳甫,避讳改实甫,号“春圃”“息翁”,山西寿阳人,清朝大臣,三代帝师;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谥号文端。
《祁寯藻集》2011年由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第一册收录谱传、日记、信札、《马首农言》、随笔、杂记及附录七个部分;第二册收录诗词、校勘、批注及考证共三大部分;第三册收录奏议和题本。
2012年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历代旧志提要》,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雅安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编:《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雅安)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2016年
本书编委会:《西康通志稿》(上、下),方志出版社
1939年元旦,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刘文辉任省政府主席。为彻底掌握西康省情,建设和治理新西康,西康省政府于1939 年令境内各县组建文献委员会,搜索地方文献资料,为施政提供参考,为纂修省志做准备。1940年,西康通志馆筹备处成立,著名学者任乃强任主任,拟定了《西康通志纲要》和《西康省通志馆组织规程草案》。1943年,西康通志馆在雅安正式成立。《西康通志》的编纂自1940年起至1948年12月结束,历时九年。全书共四篇15卷,含西康通志撰修纲要一卷、交通志五卷(内列道路、关隘、渡口、桥梁)、社团志、农牧志、物产志、议会志、选举志、职官志、武卫志、司法志、财赋志、水利志、工商志、教育志、医方志各一卷,宗教志(上、下)两卷。初编完成后,一直未能正式出版,故称“西康通志稿”。四川省档案馆、四川民族研究所曾将该书部分内容编入《近代康区档案资料选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因工程浩大,直至2016年,才出版《西康通志稿》。
孙明经:《孙明经西康手记》,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孙明经(1911—1992年),山东掖县(今莱州)人,1934年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40年赴美国考察;1941年回国后,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副教授、教授。
本书主要取材于孙明经1939年参加中英庚款川康科学考察团时随身携带的两个笔记本。两个小本一小一大,均内容丰富,记录了孙1939、1944年两次入康的考察内容,由孙明经子女将小本和大本两部分内容合并,加上手抄词典和题词纪念册,沿途拍摄的照片、照片说明,构成了1939年为期半年和1944年为期一个月的西康科学考察笔记和印象。
2017年
刘赞廷、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刘赞廷康区36部图志点校》上下,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书以重庆市图书馆所藏刘赞廷手稿为蓝本,与1960年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油印本互为参照进行点校。所选36种图志中,现属四川甘孜19种、西藏17种,排版以民国38年(1949年)西康省划分的行政督察区顺序为序。
周安勇主编:《荥经文史第十辑 茶马古道》,政协荥经县委员会
译 作
1913年
[日]山县初男:《西藏通览》,陆军部译印本
《西藏通览》为日本陆军大佐山县初男撰写,出版于明治四十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该书分两编,共二十二章。计有位置人口、地势、气候、人种、风俗、政体、宗教、语言文字、兵制、贸易、物产、工艺、寺庙、交通、都邑、史略、探险者等。
2002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公开发行季羡林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西藏通览》收入其九十六册,此后才受到藏学家们的重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录为民国二年(1913年)陆军部译印行本;另,中国台湾华文书局又出版有光绪三十二年(1908年)刊本。[31]
1941年
[苏联]鲍勃洛芙斯基:《最近西南经济概况》,叶树芳译,浙西民族文化馆
全书共分三章,分别介绍了广西、云南和西康的经济概况。
1942年
[英]孔贝:《藏人言藏》,邓小咏翻译,四川民族出版社
《藏人言藏》(A Tibetan on Tibet)作者英国人孔贝(G.A.Combe),曾长期在中国康定居住,是一个所谓中国通。书中内容为他采访现代藏学家谢国安(书史称“智慧保罗”)的纪录。本书原于1926年在英国出版,后由李安宅翻译,连载于1942年《边政公论》第7、8至9、10两期。今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出版译作,邓小咏翻译。
谢国安(1887—1966年),四川省甘孜县人,藏名多吉卓巴,英文名(教名)保罗·夏热甫。谢国安在收集整理和研究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方面成就颇大,对藏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后,他投身西藏和平解放事业,曾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研究室顾问。
李安宅(1900-1985年),河北省迁安县(今河北省迁安市)人。字仁斋,笔名任责。1926年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赴美国深造。1938年赴甘肃拉卜楞寺对藏传佛教进行实地调查,后任教于成都华西大学,1947年到1949年在美英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先后任昌都解放委员会文化组组长,拉萨解放军藏文藏语训练班教育长等职。1956年调西南民族学院(今西南民族大学)任副教务长兼民族政策教研组组长。1961年调入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任副教授兼外语系主任。一生专治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藏学的研究,颇有成绩。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北京西藏佛学研究会理事、四川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著有《美学》《意义学》《西藏系佛教僧教育制度》《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拉卜楞——李安宅的调查报告》《宗教与边疆建设》等。
1946年
[法]古纯仁(Francois Gore):《川滇之藏边》,李哲生译,《康藏研究月刊》12月15期。
古纯仁(又译古高来),法国天主教传教士,1907年秋入康。1936年,原西康教区副主教兼云南铎区总司铎法籍教士华朗廷升任主教赴康定,古纯仁升为西康教区副主教兼云南铎区总司铎。古氏长期居于康区,对康区研究全面和深入,被称为“天主教西藏第一通”。1951年当地和平解放,古纯仁等神父被遣送出境,时已年逾70岁,著有《川滇之藏边》《四川藏区游记》《旅居藏边三十年》等。
1947年
[法]古纯仁(Francois Gore):《川边之打箭炉》,李哲生译,《康藏研究月刊》1948年17期。
1991年
[法]古伯察:《鞑靼西藏旅行记》二卷,耿昇翻译,中国藏学出版社
古伯察(Évariste Régis Huc,1813—1860年),生于法国开鲁斯,法国遣使会传教士,1839年3月赴中国,于1844年8月开始横穿中国的旅行。他途经热河、蒙古地区、鄂尔多斯、宁夏、甘肃、青海等地,18个月的长途跋涉,于1846年1月到达西藏拉萨。在拉萨居住近两个月之后,驻藏大臣琦善奉清廷的命令予以驱逐,被解往四川。一行人于1846年3月15日离开拉萨,经过三个多月的旅行,穿越整个康区,于1846年6月初到达打箭炉,后经四川、湖北、江西、广东等地,于1846年10月中旬到达澳门,从而完成了1841—1846年的这次环中国的长途旅行。
古伯察是第一个进入西藏的法国人,其撰有《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华帝国——鞑靼蒙古旅行记续》以及四卷本的《中国中原、鞑靼和西藏的基督教》等著作。《鞑靼西藏旅行记》一书自1852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成为西方汉学界的一部经典,被译成了东西方各主要语种并反复再版。
1999年
[法]多隆:《彝藏禁区行》,辛玉、周梦子、叶红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多隆探险队是以法国人多隆(Vicomte D’ollone)少校为队长,鲁巴吉(Lepage)大尉、胡勒莱尔(Fleurelle)中尉、波依乌(Boyve)军士为队员的四名法国军人组成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调查那些“独立的”、“未开化”的“蛮族”。
1906年12月,“多隆探险队”在越南的河内登陆,第二年春季到达云南府(今昆明),在云南府,探险队兵分两路。胡勒莱尔和鲁巴吉前往云南东部的苗族、彝族领地探查;而多隆与波依乌从云南府出发,北上进入山区。数日后多隆一行渡过金沙江,从那里再北上到达会理后,又继续北上抵宁远(今西昌),并由德·格布里安神父陪伴,一同踏上了“独立的”彝族禁地。1907年9月,探险队再次汇合后,又向康区出向,后又深入松潘等地,又西行深入兰州,可谓由南向北穿越了整个中国西部。本书即为这次探险的游记。其后,多隆研究对象着重于考古学与民族学。在考古学方面著有《断偈残碑集》《中国西部的古迹》及《中国回教的研究》三本;民族学方面著有《中国的非汉民族的史料》及《中国的非汉民族的文字》等三本。这些巨著,把中国西南民族的史地语言作了总探讨,成绩显著。为法国人在此方面的研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书原名《最后的未开化民族》,于1911年,法文出版,1912年BostonMaynard and Company出版英文版,书名In Forbidden China,the D’ollone Mission 1906—1909(《中国禁地:1906年至1909年多隆行记》)。简体中文版更名为《彝藏禁区行》,辛玉、周梦子、叶红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为“亚洲探险之旅丛书”之一。
2001年
[法]加布得埃尔·邦瓦洛特:《勇闯无人区》,简明译,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由法国探险家邦瓦洛特(Gabriel Bonvalot)率领的探险队在中国西部历时一年(1889年9月至1890年9月)旅行的始末。
加布得埃尔·邦瓦洛特(Gabriel Bonvalot,1853—1933年)是法国颇有名气的探险家,龙以大胆著称。此前他曾到欧、亚、非和美洲新大陆很多地方游历过,曾获巴黎地理学会颁发的金质奖章。可能因他没有进行地理方面的勘测和其他方面的科学研究之故,故在世界名人辞典里找不到他的名字。他曾在亚洲内陆进行过三次探险,此书所记为第三次。
本书法文版原名为《从巴黎到东京湾》,于1892年在巴黎出版。简体中文版更名《勇闯无人区》,为《亚洲探险之旅丛书》之一。
2002年
[英]赫伯特·斯蒂文斯:《经深峡幽谷走进康藏》,章汝雯、曹霞翻译,四川民族出版社
1928年,芝加哥自然博物馆派出“凯利-罗斯福探险队”考察队到中国西南及周边地区进行动物标本收集和考察,英国自然科学家赫伯特·斯蒂文斯(Herbert Stevens)参加了探险队。《经深峡幽谷走进康藏》就是他此次考察的游记与工作记录,于1934年London H.& G.Witherby出版,书名THROUGH DEEP DEFILES TO TIBETAN HIGHLANDS(《跨过深沟到达西藏高原》)。
2003年
[英]威廉·约翰·吉尔:《金沙江》,曾嵘翻译,中国地图出版社
威廉·约翰·吉尔(William John Gill),1843年9月出生于印度班加罗尔,1862年,进入英国皇家军事学院。1873年以后,他曾前往波斯、中国、印度、巴尔干、土耳其和北非等地探险考察。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吉尔前往西奈沙漠搜集情报,于8月11日为贝都因人所杀。
1877年,威廉·约翰·吉尔正式加入英国情报机关,该年便赴中国“探险”,他从上海经宜昌至重庆、自流井至成都,后北上理番府、松潘厅、龙安府,再回到成都,然后从成都至雅州、打箭炉、理塘、巴塘,再南下经过阿墩子、大理府、腾冲,到达八莫,进入缅甸。
《金沙江》一书就是作者上述旅行的记录。该书于1879年在君士坦丁初版,二版于1883年底出版。书中关于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记录较为详细,可以视为19世纪中后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志。在吉尔之前,还没有一位欧洲人到达过川西北地区。他也因此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巴黎地理学会的金质奖章。
[英]W.N.福格森:《青康藏区的冒险生涯》,张文武译,西藏人民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述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布鲁克(J·W·Brooke)横贯中国内地,及在四川岷江流域及甘孜、凉山地区的两次旅行游记。1906年8月,布鲁克从上海出发开始他的首次旅行。在穿越西藏之后,他于1907年10月返回上海;1907年11月,布鲁克又从上海启程,开始其第二次旅行,游历川西和西藏东部,于1908年在大凉山腹地探险时被误杀身亡。
该书编撰成册颇据戏剧性。书作者虽为英国探险家W.N.福格森(W.N.Fergusson),却是在探险家布鲁克的日记等旅行资料基础上编纂而成。作者福格森是当时驻在成都的一位英国传教士,曾和布鲁克一起到川西北旅行。他在原书《写在前面的话》中,介绍了这一段离奇经历:“在上述两次探险中,布鲁克中尉第二次旅行由C·H·米尔斯陪伴。在这次‘游历’中途流产后,米尔斯先生回到英国,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写下来发表。这些文章反响很大,读者纷纷要求米尔斯先生进一步将他自己及其朋友的经历写成书,以便留下更永久的记录。但是,司各特上尉招募他前往南极探险。为这次南极探险做好准备,他当年年初必须离开英国,到西伯利亚去购买狗和矮种马。这样,原本由他执笔写书的任务,就落到我的肩上了。布鲁克先生的双亲慷慨地把他的日记和旅行中所拍摄的照片交给我,由我任意处理。”
该书1911年在伦敦由Constable出版,原名为《在西藏草原的冒险、游乐和旅行》(Adventure,Sport and Travel on the Steppes)。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张文武译,为丛书《洋人眼中的西藏译丛》之一。
2004年
[俄]顾彼得:《彝人首领》,和锴宇翻译,四川文艺出版社
顾彼得(Peter Goullart,ПTPRYЛЯP1901—1945年),1901年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两岁时丧父,自幼接受私塾教育,曾生活在巴黎和莫斯科等地,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他与母亲一起离开俄国,历经艰难流落到了上海,1975年病逝于新加坡,终生未婚。其一生颠沛流离,曾长时间在中国西南地区居住。他精通俄语、英语、法语、汉语,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主要作品有《被遗忘的王国》《神秘之光》《彝人首领》等。特别一值的是,他的作品中充满对中国人民,特别是西南众多少数民族,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的友善之情,表达了对当时他们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这在同一时期的西方游历作品中,是极为少见的。他在丽江生活了九年,其有关纳西族的著作,如《被遗忘的王国》,已成为真实记录当时纳西族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939年9月,顾彼得从上海绕道香港、昆明到达重庆,又受中国工业合作社的委派辗转来到康定,开展调查和设点工作。这次让他难忘的经历记入《彝人首领》中,英文版于1959出版,书名Princes of the Block Bone,Life on the Tibetan Borderlands《黑骨王子:西藏边沿的生活》。
2006年
[法]古伯察:《中华帝国纪行 在大清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历险》上下册,张子清、王雪飞、冯冬翻译,南京出版社
2013年
[英]威廉·约翰·吉尔:《金沙江》,曾嵘译,中国地图出版社
威廉·约翰·吉尔(William John Gill),1843年9月出生于印度班加罗尔,1862年,进入英国皇家军事学院。1873年以后,他曾前往波斯、中国、印度、巴尔干、土耳其和北非等地探险考察。1882年,英国入侵埃及,吉尔前往西奈沙漠搜集情报,于8月11日为贝都因人所杀。
1877年,威廉·约翰·吉尔正式加入英国情报机关,该年便赴中国“探险”,他从上海经宜昌至重庆、自流井至成都,后北上理番府、松潘厅、龙安府,再回到成都,然后从成都至雅州、打箭炉、理塘、巴塘,再南下经过阿墩子、大理府、腾冲,到达八莫,进入缅甸。
《金沙江》一书就是作者上述旅行的记录。该书于1879年在君士坦丁初版,二版于1883年在伦敦底出版。书中关于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记录较为详细,可以视为19世纪中后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志。在吉尔之前,还没有一位欧洲人到达过川西北地区。他也因此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和巴黎地理学会的金质奖章。
期刊简介[32]
1910年
《地学杂志》地质地理学专刊,中国地学会机关刊物,1910年3月1日(宣统二年正月二十日)在天津创刊,上海文明书店发行。地学会会长张相文发起创办,白毓昆、章鸿钊等编撰。该刊以“广交见闻,拓张知识”“借收增壤益流之效”为宗旨,设图迹、论丛、杂俎、说郛、邮筒、本会纪事、图书介绍等栏目,重点辑载有关民生消长、物产盈虚、疆圉沿革方面的文章,如经济、交通、物产、疆域地理,旁及政治、人口、文化、都市、军事、自然地理,以及地质、地貌、行政区划图。初创时年出十期,1912年改月刊,1924年改季刊,1932年改半年刊,1935年复改季刊。1937年停办,共出181期。[33]
1930年
《新西康》综合性刊物,由西康诺那呼图克图驻京办事处宣传科主办,1930年5月在南京创刊,定为月刊,16开,铅印本,以汉文为主,共出12期,1931年5月停刊,每期均有一篇藏文文章。该刊以“宣扬三民主义,探求建设方案,灌输康民知识,启迪西康文化”为办刊宗旨,介绍和研究西康及西藏的民族问题、历史、政治、经济、教育、物产资源,以及西康实业、交通的开发等。辟有社论、特载、论著、消息、时事要闻、文艺、藏文文章专载等栏目。
《新亚细亚》新亚细亚学会于1930年10月在南京创办,得到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支持。《新亚细亚》编辑部在创刊号中宣称:为整个中国的建设而研究中国的边疆问题,为实现民族主义而研究东方民族的解放问题,建设中国必须开发边疆,解放中华民族必须东方民族一律解放。大家要一致努力,创建三民主义的中国,创建三民主义的亚细亚。其研究的问题有:第一,进行实业计划的研究。第二,以三民主义为原则研究中国的边疆问题。第三,以三民主义为原则研究亚细亚民族解放问题。其中将中国的边疆问题研究分为东北部、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康区属于西南部,具体研究的是:康藏青海之历史的、地理的、宗教的考察;英人经营西藏之过去与现在;开展康藏现状调查,设计开发康藏、青海的具体计划。1930年国民政府在中央政治学校内开办西康学生特别训练班,杨仲华、刘家驹、冯云仙等康籍学生就读于其中。他们在课余及毕业之后,撰写关于康区各方面情况的文章,呼吁社会各界对康藏问题的重视。其间,任乃强将过去撰写的《西康诡异录》的内容加以充实,新增若干条目,以《西康图经》某某篇的名称在该刊上连续刊载,扩大康区的对外影响。故《新亚细亚》成为认识民国期间康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基本参考刊物。1937年《新亚细亚》出版第13卷时因故中断。1944年曾在上海复刊,卷期续前,但出版不久便停刊。
1933年
《康藏前锋》1933年9月创办,月刊,系部分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蒙藏学校读书的西康籍、西藏籍学生发起兴办。该刊的宗旨是介绍康藏党务、政治、经济、教育概况,关于康藏人民生活、社会风俗习惯之实录,康藏地理历史之记载及其考证,关于开发康藏之文论及其建议之计划,关于康藏各地之实际调查,康藏各地照片及各地有关本刊稿件通信等等。抗战期间,该刊先后迁于湖南芷江、重庆巴县,办刊宗旨因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并特别申说“如有其他连续问题之有关著作,及抗战宣传文章者,亦特别欢迎”,试图将刊载内容扩大,变为全国性刊物。1939年8月停刊,共办6卷,其中4卷11期至6卷3期为战时特刊。从1933年到1939年,《康藏前锋》出刊6卷57期,共发表论文613篇。
《康藏前锋》刊发的文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地理、宗教、民俗等各个方面。其中以政治方面的文章为主,其内容以处理康藏问题的主张、建议、评价为多,涉及川藏冲突、康藏关系、精神动员、西康建省、外国侵略、班禅回藏、剿匪问题等各个方面。《康藏前锋》最显著的特色是专门设有“藏文增刊”栏目。在《康藏前锋》发文较多的一批核心作者,多是从中央政治学校附设南京蒙藏学校毕业的学员。[34]
1934年
《开发西北》综合性刊物。南京开发西北协会主办,1934年1月在南京创刊,第二年终刊,共出刊16期。社址在南京新街口兴业里3号。月刊,铅印本,16开。该刊宗旨为:“协赞政府开发西北,达到国家社会之繁荣为目的”。此刊登载了许多有关青海、甘肃两省藏区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论文、调查报告、图片等,如《青海矿业》《青海之教育》《西藏人物志》《班禅达赖史略》等。
《边事研究》蒙藏委员会边事研究会于1934年12月创刊于南京,重在研究边疆及民族问题,“欢迎边地之政治、经济、法制、军事、文化、宗教、社会等情形及国际国内一切稿件”。抗战期间,该刊迁至重庆出版,从第6卷第4期至第9卷第21期,均为抗战特刊,其中第9卷第3期至44期为西康特刊号。1943年3月该刊办至13卷2期时停刊。
《太白》现代文艺杂志,半月刊。陈望道主编,1934年 9月20日创刊,1935年9月5日停刊,共出2卷24期,上海生活书店发行。
1935年
《川边季刊》学术性刊物,重庆中国银行主办,《川边季刊》社发行,1935年3月创刊。汉文版,32开,铅印本,每期约有260页。其办刊宗旨为研究川边经济现状和历史、政治、宗教、教育等,支援边疆各项建设。辟有插图、专载(均为长篇论文)、调查资料(内分经济、财政、捐税、货币、商业、产业、农业、矿业等)、社会(内分各地概况、宗教、教育、团务、夷情)、交通(内分公路、地理等)等栏目。刊中收入的论文、游记、社会调查、宗教研究等大部分是关于康区的,如著名的《西康喇嘛调查》《柯羽操游藏记》《松潘社会调查》等论著均载此刊。1936年6月停刊。
1936年
《康藏研究月刊》康藏研究社主办,1936年10月30日出版,1949年9月30日停刊,共出版29期,以汉文印刷,文中藏文名词多用拉丁字母转写,亦有少量直接书写为藏文。《康藏研究月刊》为纯学术刊物,原拟定名为《康藏研究月报》,因第一期印刷时误排为“月刊”,遂改“报”为“刊”。该刊坚持“不愈期、不间断、不合刊、不作浮文泛语”的原则。按《社章》规定,所发表文章为本社社员的研究成果。该刊29期中共刊出学术文章65篇,形式包括论文、译著、考察报告、政策建议、图书评介、游记、传记等,内容涉及有关康藏的政治、宗教、历史、地理、民族、文化、语言、社会、风俗、经济、图书等方面。其中谢国安关于藏北地理民俗的系列文章、戴新三的《后藏环游记》等均为国内关于这方面的最翔实记录。刘立千所译藏文典籍《玛尔巴译师传》《西藏宗教源流简史》是继《西藏王统记》后国内汉译藏典方面的最具代表性的力作。鼓公侯译((藏三国本事》,是国内最先完整介绍《格萨尔王传》史诗的译著之一。任乃强《德格土司世谱》《隋唐之女国》《西藏、多康之自然区划》等论著,在康藏历史、地理等方面多有贡献。其办刊方向和研究成果有几个特点:第一,以沟通藏汉文化为己任,力图唤起国人对藏学研究的关注;第二,以历史与现实并重为研究方向;第三,致力于藏文典籍和外文资料的介绍;第四,发表不同观点,以求争鸣。
1938年
《新西康》部分康籍人士于1938年4月在康定创办。其初衷是突出康区的地位,为西康建省制造舆论,声称“西康接壤西藏,在昔已为西南屏蔽,最近中枢西移,更以近哉重地,兼有后防之责。其蕴藏足以利国,其人民足以强兵”。是故,该刊的稿件偏重于政治、国防、宗教、教育、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以期让外界社会认识西康、认识藏族。“预图西康之繁荣,必全国上下对西康先有清晰之认识,然后经济文化建设始有可期。然因西康与西藏接壤之故,国人早已化外视之。且康藏语言同、文字同、风俗习‘惯同,种族历史亦多少相同。国人之于康藏,且不能辨其名,逞论其实。即有留心边事者,既不易省履其地,又苦无文献可征,有所论述,其何以免于扣架扣烛之机”。西康建省后,该刊内容的中心发生改变,旨在分析部分现实问题,有的放矢,商讨有效的手段,促进更好的解决,故撰稿人除学者专家外,还有若干官员、经营者等。1947年停刊,持续时间长达10年,共出5卷,每卷的期数不一。
《康导月刊》西康省县政人员训练所同学会于1938年9月在康定创刊,后迁至成都。在发刊词中申说其宗旨:“我们藉在边疆工作的机会,就所见、所闻、所行,关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宗教的、法律的、生活的、习俗的、气候的、地理的、生理的、矿藏的实际情况、现象,在我们的理解范围之内,尽量介绍,提供素材,以作为政府施政的参考,引起国人开发的兴趣,纠正过去一般人对边疆的唯蛮论和唯冷论。”该刊的征稿范围涉及中国所有的边疆地区,但重在西康、西藏以及青海等藏族地区。凡民族事务、差摇、教育、土司、宗教、文化、语文、故事、歌谣、史地、实业、游记、通讯、文艺等等的文章、书评、古籍整理,及译著等,均属于征稿范围。《康导月刊》原计划每年一卷,每卷十二期,故名之月刊。事实上,在1938—1947年的十年间,该刊只发行六卷。其间,受经费紧张、人员缺乏等因素的影响。除第一卷外,其余各卷存在两期、三期等合初的现象;第四卷只出版1~9期,第六卷也只有1~10期。更为突出的是,第六卷的时间从1945年延至1947年,出版时间长达三年之久。
《西南边疆》1938年10月由西南边疆研究会在昆明创刊。月刊。主要撰稿人有楚图南等。设有论文、行记、书评、边讯等栏目。其宗旨为:“以学术研究的立场,把西南边疆的一切介绍于国人,期于抗战建国政策的推行上有所贡献。”主要内容涉及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边疆的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结构、历史、地理、宗教、艺术、教育、民族、民俗等方面的情况与农业、牧业、手工业、矿藏、水利、交通运输、对外贸易等方面的问题。1944年6月出至第18期后停刊。
1941年
《建康日报》1941年元旦在雅安创刊,伍培英兼社长,周成郡兼经理,唐会昌作总编辑,由唐会昌、姚俊文采访编稿。创刊后轰动雨城,遂由刘文辉、伍培英拨款租了两大间铺面作社址,陆续添置设备,装修门面,报社始由旅馆迁入新居,业务人员也开始充实。黄是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工人日报》工作)、曾巴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光明日报》工作)、程再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四川新华分社工作)、王伯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河北新华分社工作)先后参加编辑工作。报纸根据刘文辉的倾向立言,注重宣传他主张的“建设新西康”、“实行三化政策”,即对少数民族实行进化、德化、同化,报上也辟有专版长期刊载任乃强主编的《康藏半月刊》。1948年停刊。[35]
《西康物价》机关专业刊物,西康省政府统计室主办,1941年7月在康定创刊,终刊时间不详,月刊,汉文版,铅印本,主要登载西康省内主要生活用品、农作物产品、工业品的价格情况以及对物价的分析文章、评论等。
《边政公论》研究边疆问题为主的综合性刊物。1941年8月创刊于四川巴县,中国边政学会编辑发行,月刊,设有论著、译述、书评、边地通讯、边政资料、文艺等栏目,刊载研究中国边疆的政治、经济、文艺、教育、宗教、民族、言语、史地诸问题的文章。撰稿人有著名学者韩儒林、白寿彝、黄文弼、吴其昌、张维华、李承三、陶贤等等。自5卷1期1946年7月起迁南京出版,改为季刊。1948年12月出至第7卷第4期终刊。
1942年
《边疆研究通讯》1942年1月20日在成都创刊,金陵大学文学院边疆社会研究室编辑出版,双月刊。“以研究中国边疆民族文化,边疆社会问题”为宗旨,涉及边疆史地、民族文化、宗教习俗、生活习尚、教育问题、边地文献介绍等。该刊辟有专论、资料、游记、通讯、学术运动消息、书刊介绍等栏目。主要撰稿人有卫惠林、徐益堂、于式玉等,对研究民俗史有参考价值。1943年6月停刊。
《中国边疆》中国边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刊物,顾颉刚、黄奋生主编。刊址在南京江苏路8号。1942年1月31日创刊,月刊,汉文版,16开,铅印本。1947年改为32开本。为学术性较强的刊物,刊登了刘家驹《滇西山歌289首》、许公武《土司制度略考》、刘剑秋《西藏史地常用名词释义》等许多有价值的论文。
《西康经济季刊》1942年7月,康省一些人士以建设厅为依托,成立西康经济研究社,创办《西康经济季刊》,借此开展调查工作、介绍西康的各种资源,商讨开发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该刊体例分有特载、论著、介绍、研究与译述、调查、统计和附录等。其间,根据形势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出版相关的特辑。如5期为物价问题特辑,7期为合作问题特辑,8期为农牧问题特辑,9期为货币金融特辑,10~12期为工矿问题特辑等等。共出17期,1948年7月停刊。
《边疆通讯》综合性刊物,蒙藏委员会编译室主办,1942年11月创刊于四川省巴县。自第四卷起,1947年迁至南京继续出版发行,1948年终刊,共出五卷,每卷12期。该刑为月刊,汉文版,16开,铅印本,主要登载内蒙古抗战前线的战况、各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事件、西藏形势等。其办刊宗旨为:宣传抗日救国,报道边疆社会状况,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
1943年
《川康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主,兼有民俗、方志、文学的大型综合性刊物,《川康建设》杂志社主办,傅况鳞主编,1943年1月1日创刊于重庆,季刊,汉文铅印16开。创刊当年发行第一卷1~3期。其办刊宗旨为:阐扬国父遗教、政府国策,促进川康建设,完成抗战建国之使命,辟有专论(经济建设)、西康问题、调查报告、人物志、地方志、民俗研究、川康建设动态、备忘录、短写等栏目。
《边疆服务》1943年1月在成都方正东街72号创刊,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编辑发行,后移入重庆磁器街特50号办公。主要内容有边疆人文、地理、经济、教育、农业、边疆大事、要闻等。初为不定时出刊,1947年12月迁至南京出版,改为双月刊。1948年12月停刊。[36]1949年后曾短暂复刊,共出刊29期。(1949年前27期)
1944年
《西康统计季刊》西康省政府统计室主办,1944年9月创刊于康定,季刊,汉文版,16开,铅印本,是《西康统计通讯》的续刊,主要刊登西康省内农牧、工商、人口、文教、社政等方面的数据及其分析研究。1948年1月停刊。
【注释】
[1]赵心愚:《清代早期西藏方志中的“康”及有关记载特点》,载《藏学学刊》,2015年2期。
[2]关枫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 地理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9页。
[3]胡江花:《清代方志〈藏纪概〉的整理和研究》,载《魅力中国》,2016年38期。
[4]孙冬虎:《清代国人对西藏地理的考察与记载》,载《测绘科学》,2004年s1期。
[5]陈庆英,杨洁:《评〈清代藏学历史文献研究〉》,载《西藏研究》,2018年2期。
[6]赵心愚:《〈西藏志考〉成书时间及著者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12期。
[7]《职贡图》是封建时代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上层向中国皇帝进供的纪实图画。《职贡图》现已成为我们研究中国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古代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图像资料,是真正意义上的带有珍稀文献与史料价值双重意义的民族图志。我国现存最早的《职贡图》是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约508—554年)所绘(摹本现藏北京历史博物馆)。
[8]嵇曾筠(1670—1738年),字松友,号“礼斋”,江苏无锡人,清代官员、水利专家,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浙江巡抚、总督。
[9]关枫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 地理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10]王金凤、胡志杰:《试论清人游记〈西藏纪游〉的文献价值》,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
[11]王金凤、胡志杰:《试论清人游记〈西藏纪游〉的文献价值》,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
[12]曾珍、程亚运:《〈卫藏图识〉读书札记》,载《卷宗》,2014年第12期。
[13]何金文:《西藏志书述略》,长春:市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版,第32页。
[14]王锡祺(1855—1913年),字寿谖(一作寿萱),室名“小方壶斋”,江苏清河人(今属淮阴市)。清同治11年(1872年)18岁考中秀才,捐刑部候补郎中。王锡祺的一生,主要是读书、编书和出书。他不仅编辑中外学者的有关史地著作,自己也是优秀的史地研究专家,撰写了大量史地著作。《小方壶斋与地丛钞三补编》是清末地理丛书的巨制,已出版初编、补编、再补编三部,收书一千余种,近一千万字,已是中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名著。
[15]赵云田:《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载《清史研究》,2012年4期。
[16]曹海霞:《〈卫藏通志〉作者探究》,载《满族研究》,2014年3期。
[17]顾静:《略谈〈熙朝新语〉的整理》,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5期,总第435期。
[18]关枫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 地理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19]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历代旧志提要》,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20]沙洵:《1949年以来方志古籍影印丛书目录提要》,载《天津史志》2012年5期。
[21]朱悦梅:《光绪朝泰州单毓年治藏思想研究》,载《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3期。
[22]王启龙:《萌芽时期的中国藏学研究》,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期。
[23]杨学东:《山县初男〈西藏通览〉对近代西藏方志编纂的影响》,载《西藏研究》2018年2期。
[24]赵心愚:《乾隆〈打箭炉志略〉著者及资料来源考》,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9期。
[25]林向:《我心目中的史学大师任乃强先生》,转引《青史留真》(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6]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历代旧志提要》,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
[27]摘编于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8]张莉红:《西藏地方文献考略》,载《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3期。
[29]《辟园史字四种》作者现存争议,一说为刘体仁,一说为刘体智(刘秉璋第四子)。
[30]姚乐野:《〈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校勘影印全本》,载《全国新书目》,2013年10期。
[31]王雷:《概论〈西藏通览〉的历史研究价值和人文地理价值》,载《新西部:理论版》,2015年6期。
[32]本节主要录于郭卿友编著:《民国藏事通鉴》,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依创刊年代排序。
[33]章开沅主编:《辛亥革命辞典》,武汉出版社1991年版。
[34]此条由本书编者编纂,资料来源于曲珍:《〈康藏前锋〉联络汉藏感情 沟通康藏文化》,载《中国民族报》,2013年11月15日7版。
[35]此条为本书编者编纂。资料来源于唐会昌:《雅安的第一家日报——〈建康日报〉》,载于《雅安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
[36]原文涉及创刊时间等资料有误,已更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