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边茶的生产和运销》为王家祜所著,原刊于《雅安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因文所言皆为西康边茶旧事,本文摘录之。
南路边茶以雅安为制造中心,加工制成茶包后,清时,运到康定销售。
北宋“茶马互市”设雅安和汉源。南宋开碉门(今天全县西城)。明代茶马互市由雅州碉门西移到泸定县岚安,又移泸定县烹坝。清初再移至打箭炉(今四川甘孜州康定),康定成为南路边茶贸易集散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雅安到康定,宋时有两条路:大路,经观化飞龙关到荥经县,翻大相岭到汉源县清溪,西行逾飞越岭至泸定县沈村,渡大渡河,翻摩岗岭,径磨西,逾雅加埂,达康定县木雅乡,入康定县城,小路,经飞仙关到天全县始阳,过天全县城至两河口、海予山坪,在泸定昂州(今泸定岚安乡)渡大渡河,到烹坝,过冷竹关,逾大杠岭,进康定城。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泸定大渡河铁桥建成后,大路,经荥经、翻大相岭、过清溪、走宜东、逾飞越岭,到泸定县城过铁索桥、经烹坝、瓦斯沟入康定城,小路经天全县,过两河口、翻二郎山,在泸定县城过铁索桥,经烹坝,瓦斯沟进入康定县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建省后,修了一条从雅安经天全、翻二郎山到泸定,进康定城的公路,仅仅是毛路,桥梁、涵洞都没有建成。所以一直没有通汽车。(www.daowen.com)
雅安、荥经、天全、名山、邛崃的茶号制成的茶包要运往康定销售。全靠雇请人力背运,除少数城市苦力外,都是农民利用夏、冬两季背运,这些人叫做“背夫”、“脚夫”。从雅安背茶到康定不论走大路、小路,途中翻山越岭,道路崎岖,脸道、沟壑比比皆是,路途又遥远,背上十包、十三包,最多的背二十包,重二百、三百多斤,“背夫”用背夹装茶包,备有拐,走累了,拐子一柱,背夹放在拐予上,站着稍息脚,胸前挂一篾条圈,专用于括掉脸上汗水。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路,到达康定要走十五至二十天。茶商在中途高山脚要设站转运,以解决一些脚夫中途生病、因事、走不动,再另找人继续背运。如走大路就在飞越岭下的宜东设站。运茶的脚夫,在途中常常发生病死、冻死、跌下山崖摔死的,也有被土匪脱衣裳、搜去钱粮的,有的因赌博把钱输了没有路费等等原因,把茶包丢在住宿的店子里(称为“脚店”),或付不起食宿费质押在店里。茶号每年要派人沿途搜索丢下的茶包,叫做“清路寄”“清板仓”“清下脚”。中途脚夫丢下的茶包经常以千计,多的达万包。1939年,脚店中丢下的茶包常常发生被人更换商标、盗卖茶包的事。1942年,川康公路毛路建成后,茶号有的改用雇骡马驮运或请骡车运输,走天全这条新建的公路毛路,但也发生骡马或骡车老板不守信用,借故被匪抢劫,骡马跌下岩等吞食了茶包。1946年有的茶号开始雇请藏族的牦牛驮运,但运费甚高并要用茶包支付,再加上解放前雅安康定无论大路小路经常土匪出没抢劫,道路不靖。因此,茶商运输茶包感到最头痛。
雅安等五县的茶号在康定都设有分号,专门将运来的茶包出售给藏商,也有极少数售给城内零售商贩。在康定所设的分号,茶号老板派有亲信的人“坐庄”,常住处理茶包销售的事宜,茶号老板每年要亲自去住一段时期。雅安等地设分号坐庄的极盛时期多达八十余家,临近解放由于南路边茶的衰弱,坐庄的只有二十多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