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马古道的锅庄文化:文史调查与研究

茶马古道的锅庄文化:文史调查与研究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外的骡马帮及毛牛队和内地的背夫或骡车在康定交接运输任务,这个转运点的地位助长了康定商业的发展。土产的狗驴子,体小,但能负重,所负重几及体重的2/3,是仅次于毛牛的运输工具。多者一、二十头,以承运货物为副业。所有商业性的驮运,不论是用骡马或毛牛,都是以运茶为主。尤其在自东向西的大道上,运茶牲日络绎不绝,因此藏人称川康大道为“嘉兰姆”。康藏的“茶路”比中世纪时西北的“丝路”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茶马古道的锅庄文化:文史调查与研究

本文摘自原书《(五)交通概况》,原书文中图注与注释因体例原因删去。

由于地形复杂,公路未通,在解放前任何形式的车辆都无法使用。在关内泸定、康定偶有四川去的滑竿,但关外交通工具以牲口为主。凡年在三岁以上八岁以下的大牲口都可供运输之用,据估计区内成年牲口所占备种牲口的比例是:毛牛[22]49%,犏牛48%,黄牛53%,马52%,骡44%,驴27%。由此推算则全区可供驮运的牲口约有牛8万头,马、骡、驴等5万头。

毛牛是本区驮运的主力,其重要性犹如骆驼之于沙漠,重头可负重8~10斤,虽不及骡马,但沿途放青,不需饲料。因此运输成本极低。运输时总是成群结队,少者数头:多者二、三百头,由少数“驮脚娃”骑马在后吹口哨,投石子、挥皮鞭,驱策前进,早发早息,一日数歇,行动迟缓,日行不过三、四十里。藏胞是习惯于长距离旅行的,他们对亍距离的观念实际上是时间的意义,自一站至另一站,但称多少天路程而不计实际里数,同样是一天路程,山地的比平地短,这正是反映了这—阶段交通水平的计程方法。夏季草类茂长。毛牛体力充沛,是毛牛驮运的最适当时节,但毛牛习惯于冰雪而不习惯于酷暑,冬季大雪封山时,毛牛能识路避洼,踏雪开道,但在2.500公尺以下的低谷地,气温较高,毛牛生活不适,行动就差劲了。

本区空气稀薄,不利长途步行,藏胞出门二三里便骑马,因此马是主要代步工具。内地来的骡马一过折多由,登上高原楼即感气喘不止,难以利用,因此一切内地和康藏物资的运输必得在康定转手。关外的骡马帮及毛牛队和内地的背夫或骡车在康定交接运输任务,这个转运点的地位助长了康定商业的发展。(www.daowen.com)

土产的狗驴子,体小,但能负重,所负重几及体重的2/3,是仅次于毛牛的运输工具。本区过去铁器缺乏,所有驮运用的牲口都不装铁蹄,乘马亦仅装前蹄铁。

土司寺庙都自备大批骡马运输商货;中小头人家亦多备有牲口,少者五、六头。多者一、二十头,以承运货物为副业。往往数家结帮旅行,荷枪实弹以保安全,行无宿店,遇农家则叩门投宿,无民舍时则燃火野宿,运货负责,但行动较慢。

所有商业性的驮运,不论是用骡马或毛牛,都是以运茶为主。尤其在自东向西的大道上,运茶牲日络绎不绝,因此藏人称川康大道为“嘉兰姆”(意为“茶路”)。康藏的“茶路”比中世纪时西北的“丝路”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