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入康记》茶叶包:背子背运方法与政府规定

《入康记》茶叶包:背子背运方法与政府规定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入康记》作者段公爽,该书为西康国民日报社丛书之一,1941年由该报社出版。为作者康定地区考察游记,计有《雨中别山城》《两种成都人》《雅安一月记》《茶叶包》《风的故事》《康定拾零》等20篇。本文选自第十三《茶叶包》。假如我写一部《入康记》而没有说到茶叶包,那算是白费笔墨!计每年运藏茶叶,政府规定共十一万引,每引配茶五包,每包自十六斤至二十斤不等。背子背运茶叶包的方法,亦有可述。

《入康记》茶叶包:背子背运方法与政府规定

《入康记》作者段公爽,该书为西康国民日报社丛书之一,1941年由该报社出版。为作者康定地区考察游记,计有《雨中别山城》《两种成都人》《雅安一月记》《茶叶包》《风的故事》《康定拾零》等20篇。

段公爽(1906—1973年),曾用名段森林,湖南省城步县和平乡(今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人。1928年考入《南京日报》做练习生,先后在《南京日报》《中山日报》《新京日报》等多家报社任职,1955年曾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

本文选自第十三《茶叶包》。

汉源到宜东,计程七十五里。这一天因为滑竿夫的逃亡,心里颇为懊恼,所以拿在手中,准备坐在滑竿上看的书,一个字也没有看进去。然而也因此使我对于路上景物,得以多多地接触。而最引起我的注意者,就迫由雅运康的茶叶包,现在我就趁这个机会把雅康道上的茶叶包给读者介绍一下,并顺便说说西康的茶业。假如我写一部《入康记》而没有说到茶叶包,那算是白费笔墨!而茶叶包虽则从雅安到康定,随处都可碰到,所以随时都可以说,然而又以插在此地为最适宜。事实上,也以由汉源到宜东这一天我特别碰得多,也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茶叶为康省[21]对藏贸易的惟一输出品。计每年运藏茶叶,政府规定共十一万引,每引配茶五包,每包自十六斤至二十斤不等。平均每包以十八斤计算,则康省茶叶对藏输出,每年可达一千万斤。每斤价值,平均以三元五角计算,则康省对藏茶叶的贸易额,年达法币三千五百万元,这不能不说是康人一笔巨大的“准外汇”——自然,这是一个书呆子的算法,实际的情形,据说康茶运抵拉萨后,每包售藏银一百六十两,约法币一百六十元。由康定出关的茶叶,能够运到拉萨一带者,大约二十万包,其余则分运巴安、德格及青海等处。然而光是运往昌都、拉萨这一带的二十万包,照现价计算,这笔“准外汇”,已经三千二百万了!倘连其余的三十万包合计起来,五千万决不是一个夸大的数目。在地瘠民贫的西康,却能在茶业方面□拥这大的力量,上帝也真是没有忘记西康了。

然而,西康人过去在茶业方面取得的利益固然不少,但其中却也潜伏着一个很大的危机,这就是印茶的竞争。从印度到西藏,交通方便,运输上占了许多便宜,因之价格也就低廉了许多。近年来,印茶在西藏也渐渐取得地位了,加之我国的商人,特别是兼营制造、贩卖的农村小工商业家,没有国际商业的知识,常常为一点小便宜所驱使,于制造茶叶时,掺杂些树叶进去,致使品质日劣。印茶恰恰从这个罅隙里,猛烈进攻。就现在而言,我们的壁垒,尚没有被攻破,这是因为印度天气炎热,茶性干燥,不合西藏人的胃口。而康茶清凉,足可导糌粑之消化。但印度现在竭力讲究制造,倘茶性一旦改良,是针对我国茶叶的一个大劲敌。所以我们如不积极起而抵制,不仅康人在经济上有受打击之虞,即汉藏两族的兄弟关系,也颇有被剥弱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了。(www.daowen.com)

对于康藏茶业的情形,既已明暸了一个大概,那未,我们再倒转来叙述在旅途上所见的茶叶包罢。

由康省输藏的茶叶,限于雅安、天全、名山、邛崃荥经等五县所出产。因系行销于边地,故称“边茶”,以示有别于销行内地的“腹茶”。其贩卖、制造和运输的中心,历来都在雅安。雅安有制造厂七所,其他产茶县区,各县有二一所不等。茶的制造程序,每一个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这里不用多说,边茶的特色,是每四甑打为一包,装在一种长约三尺、宽约四寸的特制的篾篓里,其形式颇像普通家庭中所用板凳。所谓茶叶包,就是背这些装了茶叶的篾篓而言。茶厂把茶装系好后,即交佚行雇背子背运,普通背子都背十二包左右,妇孺则背二四包或六七包不等,力大者有背至二十包的,每包以十八斤计,则已负重至三百六十斤,最少亦有三百二斤(雅安芽茶每包只十六斤),在飞越岭上,我曾亲眼见过两名这样的“力士”。宜东宿店里的茶房还说有背二十二包的。这样“难能”,我们深深地觉得“可苦”。

背子背运茶叶包的方法,亦有可述。他们将其层层叠积,中间用竹篾贯穿起来,外面用篾索扎紧,有承以背架的,有的则在底上扎一根横木。再用两拫结实的篾鞭挂在肩上,用背负之而行,手持丁字拐,休息时,持拐棍僜于地上,把茶叶包支托起来,恰好和两只脚配成一个三脚架,虽名之曰“休息”,其实不过吁啸一下,换一换气而已。这些背子,因所负满重,故行程甚缓,每日最多走四十里,故由雅入康需至少半月,在生活的鞭子下他们比起大都市的黄包车夫来,恐又将与望尘莫及之感了。

我这次入康,所见的“洋洋大观”,除了“这山望见那山高”的叠障层峦外,还有两种,一种是大相岭上的马队;另一就是由汉源到宜东这一天所见的茶叶包:从朝至暮,几乎无处不看见他们。远远望走,茶叶包层层叠叠地扎在他们的背上,好像江上的帆篷,片片西去。本来由雅入康的茶叶,根据前面的诂计,年约五十五万包,平均每人背负十包,是需背子五万五千人。现在正当新茶上市,又适值农暇季节,且风和日暖,无怪茶叶包罗列成行、滔滔皆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