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茶马古道锅庄文化文史研究简介

茶马古道锅庄文化文史研究简介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康边茶简介》为谢明亮、郭建藩所著,原刊于《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因文所言皆为西康边茶旧事,本文摘录其第一节“历史沿革”,原文标题。即以西康边茶而论,不仅边茶企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而且(对)维系汉藏两族感情,调济农民生活亦起到重大的作用。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方扶持,西康边茶始获复苏,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兹就有关西康边茶重要史事,简介于后。

茶马古道锅庄文化文史研究简介

《西康边茶简介》为谢明亮、郭建藩所著,原刊于《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因文所言皆为西康边茶旧事,本文摘录其第一节“历史沿革”,原文标题。

国人嗜茶,由来已久,尤其边区少数民族,因气候、生活等特殊关系,茶叶更为必需之品。历代政府,均以边茶的输出,与经济国防息息相关(从唐到清以至国民党统治时期,莫不把边茶视为控制边区少数民族的工具)。即以西康边茶而论,不仅边茶企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而且(对)维系汉藏两族感情,调济农民生活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解放以前,由于封建束缚,军阀压榨,官僚资本垄断等等关系,使民族工商业的边茶,备受摧残,濒临解放之际,生产已成瘫痪状态。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方扶持,西康边茶始获复苏,并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兹就有关西康边茶重要史事,简介于后。挂一漏万,在所不免,尚希予以指正。

一、历史沿革

(一)茶马互市:边茶历史悠久,远在汉唐已有文献可考。中唐以后,茶在国内不只有广大的市场,而且远销于塞外。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即开始于唐。

宋代的“茶马互市”已经成为经常性的贸易,政府明令规定以茶易马。据《宋史》所载,神宗熙宁七年,会“李杞入蜀买茶,至秦风熙河(陕之茶马互市场)博马。”并采蒲宗闵之议:“川陕民茶尽卖入官,更严私行交易,全蜀茶尽榷。”元丰四年,诏专以茶易马,从番人所嗜,又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之用。同时由于茶叶关系重要,宋代对茶施行了官卖制度,称日“榷茶”。政府不但收买民间之茶叶,且设置榷茶场以司其事,淳熙四年,命四川宣抚司支茶博马,七年复置茶马官;嘉定三年诏文臣主茶,武臣主马,这是政府独占西南边茶来进行对外贸易的开始。

明代仍仿宋制,以茶博马。据《明会典》记载:“内地所产之茶,有‘官茶’‘商茶’‘贡茶’三种,官茶即所以贮边易马,商茶给卖,贡茶供御用也。”沿至清代,虽非纯粹以茶易马,但互市办法,仍尚袭用。邛崃南关外“南桥”即从前与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进行互市之所,雅安南关亦有所谓“蛮市”,实即原互市旧址。当时互换物资,少数民族主要以土特产品,其所换回的唯一商品则为边茶。西康边茶的销区,过去一般人不明情况,以为仅销藏卫,而实际西康边茶中的“砖茶”“芽细”等细茶,早已远销不丹、尼泊尔各邻国,不过系由藏商转手外销,可见西康边茶实亦由藏出口的主要外贸物资之一。(www.daowen.com)

(二)“茶引”和“引岸”的由来;边茶贸易自北宋采取“榷茶”制度以后,直到南宋高宗时,始变更茶法,改行“茶引"课税,准许商人认引后自由贸易。据文献通考载:“建炎元年,成都路运判赵开言榷茶易马五害,遂擢开主茶马。二年开更茶法,印给‘茶引’使商人市茶。”明代也施行茶引制度,但规定更为详尽。明史食货志:“太祖令商人于产地买茶,给钱请引,引茶百斤,输钱二百,不及引曰‘畸零’,别置‘由贴’给之,后又定茶引一道输钱千,茶由一道输钱六百。”

后来更由茶引进一步发展到“引岸”制度,所谓引岸,就是要固定地区,额定课税标准,由官方发给特许凭证——“茶引”,非有茶引,不能经营茶业,并限制在一定地区销售,不准运往他地。明嘉靖中,定四川茶引五万道,二万六千道为腹引,二万四千道为边引。这是引案的由来。所谓“腹引”即行销内地茶的凭证,所谓“边引”即只能在边地贸易。清代沿袭引岸制度,并将边引分为两路;以雅州为制造中心,行销打箭炉及藏卫一带者,曰“南路边引”,即以后的“西康边茶”,以灌县为制造中心,行销松、理、茂一带者日“西路边引”。每引配茶一担(一百斤),纳课银一两二钱。后订每引制茶五包(每包廿斤)。根据雅州府志,雍正八年南路边引情况为:雅安27,860引,名山1,830引,荥经23,314引,天全31,120引,邛州20,300引。销售地均在打箭炉。根据上数,南路边茶在雍正八年茶引已达十万零四千余张。到清末增至十一万张。后来因康藏发生军事冲突,茶运困难,印茶乘机侵入,遂致茶叶减产,引多茶少,商人赔累,至西康建省番员会时,减为六万九千四百二十张。商人认引以后,按引纳税,虽然引可以转让,但非到人亡产绝,不能注销。

历代的统治者,都认为茶叶的输出,有关经济与国防。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如榷茶易马,分岸设引,其目的都为了便于政府掌握。后来茶商对引岸制度的束缚,感到不满,如在民国元年以后,茶商常常申请废除引岸制度。直到1940年,国民党政府在西康设立货物税局,对边茶改行对物计征,边茶的引岸制度才告打破。

(三)行业的形成:茶叶在中国农村经济上占有特殊地位。从唐开始,茶叶的种植和焙制均被重视。茶的种植,已成为茶区农民的主要职业或付业收入的重要部分。农民生产的茶叶,并不是本人直接需要的生活资料,而完全是供应各地市场的商品,已属商品经济的范畴。宋代对于茶叶经营,在规模上、技术上更远远超过唐代,除建立了“榷茶”制度以茶易马外,而且还自设茶园,进行“官焙”;“官焙”的劳动力,主要是强征或募集而来的工匠,所以基本上是封建性的。直到南宋初年,赵开在西南变更茶法,设“引”招商,然后茶叶始许自由贸易。商人认引贩茶,多设置焙茶作坊,雇请工人加工制造。这是资本主义因素开始了萌芽,也是边茶行业的初期形成。以后时而开放,时而管制,直到明代中叶,始许商人自由贸易,边茶的开放,对于边茶的发展是有其一定关系的。据考查雅安陕帮“艾兴隆"茶号,在雅设号,即在明世宗嘉靖年间。以陕人而能乐予在四川设厂经营,可见当时雅安市场茶业已相当发达。迄至清代中叶,在四川南路一带,如雅安、邛崃、天全、荥经、名山等地的茶号,已达八十余家,以此发家的也不在少数。茶业的资金,在当地已首屈一指。当时边茶的销地打箭炉(康定),本来是一片荒凉地区,由于边茶在此集散,四十八家“锅庄”(行栈性质)先后形成,市面因而繁荣,茶商在当地操纵着整个经济,当时年产量虽无可考查,但从茶引的数额来推断,雍正至嘉庆年间,边茶行引十万零四千余张,最高曾达十一万张,每引配茶百斤,产量约在一千万斤以上。清末赵尔丰任边务大臣期间,尚行茶引八万张,边茶产量较前虽有降低,但相差并不甚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