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业》朱美予编著,1937年中华书局发行,内分七章:概述世界茶业的现状,介绍中国茶叶的特质及茶叶的产销情况,并分析各产茶省茶业的发展趋势,讨论华茶之国际贸易问题。本文选自第五章《中国各省茶业大势》之第七节《川康茶业概况》。
川康系指四川全省及西康的西部而言,因地理上销售方而之关系,故有连带叙述之必要。本区茶叶,就品质而言,不甚优美,古时代作为塞外贸易之一种商品,清时规定为半官管制度。惟该区茶叶,向销康藏,每年为额甚多,此后边疆开启,交通发达,文化渐进,苟经营得法,前途实有无穷之希望也。
(一)茶业生产现状
查四川之产茶区域,以雅安、天全、名山、邛崃、荥经五县为多,全省出产之茶分边茶、腹茶二类。腹茶产额褪甚少,年仅二万余斤;边茶则为大宗,民初时年达五百万斤。上述之五县即为边茶之出产地,故亦有“五县茶”之名称也。经营茶业者,约三十七八家,陕籍商人居其半数,其余则为山西及四川两省经营。茶之种类,共分为五种,属于细茶者,有毛尖茶、砖茶、金尖茶三种;属于粗茶者,有金玉茶、金仓茶二种,更以地为区分,天全所产为“小路茶”,雅安、荥经各县所产为“大路茶”。各种茶叶,均以竹片编成长包,内装茶叶,每包约十六斤左右左右。其常价值,则系一律定价,生银五十两,可购最上等之毛尖茶六包;可购上等之砖茶十三包;可购中等之金尖芽十五包;可购下等金玉茶二十包;可购末等之金仓十三包。而天全小路之金玉茶,因质劣而内含杞木叶之假茶,故可购至四十余包之多。
按边茶每年出产颇丰,其产量在民初时,年产五万引,每引配茶五包,每包重二十一斤,计共五百万斤。民十二年,年产四万引,配茶五包,每包重十九斤,计共三百八十万斤。民二十二年,年产四万票,每票配茶五包,每包重十七斤,计共三百四十万。(www.daowen.com)
(二)边茶之厄运
边茶之销运地点,以康藏为贸易中心,而康藏经济亦以边茶占主要之地位。茶叶在康藏销行,殆已普遍于各地,而为康藏人民生活中之日常用品也。惟康藏人民虽嗜茶成癖,但其地非产茶区,故日常所饮之茶,在昔大多取给于川省边界之雅安、天全诸县,其销场之分布布,计运销拉萨者,以毛尖、金尖、砖茶等细茶为多;销行金沙以东之西康地位者,以金玉、金仓两种细茶为多;销于各地牛厂者,则除金玉、金仓两种粗茶外,尚有天全小路之劣贸粗茶;销于各地喇嘛寺者,则为金玉及少数之毛尖细茶;至各地土司、头人及富有资产者所习用之茶叶,则又纯为毛尖细茶也。茶叶在康藏销路之广如斯,故其每年输入之数量,占川省对康藏贸易输出额之首位,其价值亦非别项商业所能企及,而政府每年之税于斯者为数之巨,亦较他种商业所纳之税款为大也。
按清时之规定,每年征茶税银十万零八千两,预由炉关制票引十万零八千张,分为春、夏、秋、冬四类,发给康定各茶商计每引票一张,配茶五包,征收税银一两,全年征茶课税十万零八千两。现在茶课,尚依旧例。民国十八年度,由西康财务统筹处统计入康茶叶,共五十三万六千四百包,征税银十万零七千二百八十两。但近来情形,大非普比,茶叶已陷于不景气中,销场既不如前,故全年税收亦难收,足例数矣。
查边茶不振之原因有二:—、鼎革以还,国内多故,中央政府无力西顾,川军内斗,川省每年补助之银款遂断绝,川省茶产日减,川康边防军,乃不得不于茶税之上,加以种种剥削,茶商遭受摧残,原气大亏,难于重振。二、边茶之销场,以西康、西藏为中心,西康之市场,推康定为第一,因历来康定为全省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汉旅商民,都聚居于此,茶业为商务之大宗,当最旺盛时期,每年有五六十万包之交易,价值约合生银一百二三十万两之巨。至西藏茶叶输入,亦为各商品所不及,其输入之茶,向以华茶为大宗,康藏茶市之广大,自被英人垂涎后,乃保护其殖民地之印度茶业,用其国主义的侵略方法,使印度茶在康藏倾销,华茶受其打击,乃遂不振。盖华茶运输,诸多不便,如由川运康,道路遥远,茶包运输尽系人力,每引(五包)之茶,成本仅十四两,而运费即须四两以上,由川运藏,运费亦大,而印度之阿萨密与大吉岭茶户,则每以余茶售于藏地,运输极易,彼赖交通之便利,运输之敏捷,制造又系机械,大规模之产生,成本既低,运费又廉,而吾国边茶,制造、运输皆赖人力为之,成本较高,售价自昂,宜乎购茶者之舍国茶而用印度茶矣。且也我国年来内乱,康藏纣纷,南北商路时时发生阻碍,在予边茶输入以不利,而印度茶则英帝国政府之武力,为之保护,为之扩张,其销路,宜乎边茶受印度茶之排挤,不能保持康藏之销路矣。嗟乎!康藏年来多变变,边茶衰落之原因,固其极简单者,但以树有历史根基之边茶,尚且如此,其他事业,可想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