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初以汉文编纂的西藏地方志书,编者未具名。《卫藏通志》初编于清乾隆后期,成书于嘉庆二年(1797年)。成书后,在很长时间内只是以抄本流传,鲜为人知。光绪年间由袁昶收入《渐西村舍丛书》之后,才逐渐流传于世。[35]
全书共分16卷:考证、疆域、山川、程站、喇嘛、寺庙、番目、兵制、镇抚、钱法、贸易、条例、纪略、抚恤、部落、经典。对有关西藏历史、地理、寺院、习俗,以及清朝治藏的政治、军事、财经制度等,都有较全面的叙述。其纪略部分,叙述了清初以迄乾隆末年,西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廓尔喀人入侵西藏始末,记述尤为详尽。书中还收录了《唐蕃会盟碑》《康熙御制平定西藏碑》《乾隆御制十全记碑》等碑文,弥足珍贵。此书是清初记叙西藏地方史志沿革诸书中最为完备的一部,又被视为清代第一部有关西藏的方志。
本文(壹)摘录于《卫藏通志·卷四 程站》,(贰)摘录于《卫藏通志·卷十五 部落》。
(壹)谨案 打箭炉相传汉诸葛武侯南征遣将郭达安炉打箭。之地距成都千里,天文亦井鬼分野,为中华之极西,西域之极东。天时多寒少暑。层峦峻岭,峭壁悬崖,中隔炉河,势最险要。昔为南诏之地,今隶明正宣慰司。
(贰)打箭炉 昔为南诏地,距成都西南一千二百里,东西距六百四十里,南北距八百八百三十里。东至泸定桥冷边土司界一百二十里;西至瞻对,抵热泥塘界五里;北至山金川界五百五十里;东南至冕宁县界五百里;西南至喇滚,抵澜沧江边界四百八十里;东北至金川司界四百五十里;西北至甘孜宜隆界四百八十里。
自后汉诸葛武侯征孟获时,遣将郭达往彼处造箭因名。系青海部落,于前明永乐五年土目阿旺甲木参向化归诚,授为长河西、鱼通、守远军民宣慰使司,颁给印信、号纸,世代承袭。国朝因之于康熙三十九年,被藏差营官昌策集烈等戕害,占据化林营,参将季麟、守备王满江,详请进剿。提督唐希顺会疏具题我圣祖仁皇帝,特遣四川提督唐希顺带领川省标镇协营官兵进剿,随即克,复河西之猴之坡、扯索、咱威、杵泥子、牛磨、威楚坝、咱哩、烹坝等处。昌策集烈等预调藏属乍丫、工布番兵哨,聚磨西面、大冈等处,恃险负隅,御敌官兵。提督唐希顺亲督官兵大破之,杀死助逆藏番无数。暨营官昌策集烈等直抵打箭炉,安抚被害汉土人民。其喇嘛、番民率众欢呼,跪迎归附。已故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司奢札察巴乏嗣,其妻工喀承袭,即今土司甲勒参达结之外祖母。管辖打箭炉十三锅庄夷民,约束新附土司及土千、百户五十六员。三年上纳贡马,舟年征解杂粮。汉番商毕集,设监督二员,以榷税课,今裁归同知管理,雅州府同知分驻其地,以理夷情,一如郡县之制。其户口自康熙四十年复设明正司,原额四百六十户,外辖各土司户口总计二万四百二十四户,二共户口二万八百八十四户。其贡赋自康熙四十三,招抚口外等处番民,认纳贡马、杂粮。每岁折银征解,通共四千零九两八钱五分,原在化林营征收,今设同知,各番粮归明正司收集,起解拔充泰宁协兵饷。(www.daowen.com)
管辖地方
明正宣慰使司
安抚司六:绰斯早、单东革什唯咱、巴底、喇滚、拉滚、瞻对。
土千户一:咱哩。
土百户四十八:姆朱、八乌龙、乐囊、吉增、木噶、作苏策、格瓦卡、八哩龙、拉里、沙巨、瓦齐、呷纳工弄、白桑、俄洛、帕桑、俄热、索窝龙巴、塔味、俄拉、上渡噶喇住索、初巴、下札坝木藏石、中札坝热错、中札坝业瓦石、中札坝陀、中渡亚出卡、上札坝俄叠、上札坝卓泥、上八义、白隅、下八义、沙误石、梭、长结松归、昌拉、坚正、祖布、鲁密东谷、长结杵坚、达吗、格桑、郭宗、本滚、卓龙、鲁密达则、普共牒、结藏、木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