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州府志》乾隆四年(1739年)由知府曹抡彬等修,曹抡翰等纂。曹抡彬,号“炳庵”,贵州黄平(今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人,史志学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乾隆三年(1738年)任雅州府知府。曹抡翰,曹抡彬弟,贡生,乾隆初期任雅州府学训导。
乾隆三年(1738年)春,曹抵雅州任知府,当年冬就组织人员修纂府志,历时6个月,次年初夏府志便纂成并刻印。[18]本文选自卷之五《茶政》。
炉不产茶,但系西藏总会口外,番民全资茶食,惟赖雅州府属之雅安、名山、荣经[19]、天全、直隶邛州等五州县商人行运到炉,番民赴炉买运至藏行销。按雅茶有边引、腹引之分,皆赴□打箭炉发卖。茶价贵贱不常,古传:茶马之司,其来久矣。由洪武中,命蜀、藏收巴茶,西番商人以马易之。茶四十觔易马一匹。中国颇获其利。后私茶出境,马价遂高,乃差行人禁约,又委官巡视。日久法驰,人玩朝廷,虽禁而权私主之致,令商旅满关,茶船遍河。每茶百觔私税银二钱,或金五分,流弊遂不堪言至。(www.daowen.com)
【注疏】文中古传之史实与所谓“流弊”,主要针对明代而言,《明史》卷八十·志第五十六《盐法 茶法》有记,本书有录。
另一方面,明代中期以后,以青藏道为汉藏主要通道的情况有所转变。经康区南部,连接内地与朵甘、乌思藏的川藏道被定为官道,逐渐成为明代藏区僧俗往来以及茶叶贸易的另一交通要路。明王朝的这一举措是自唐、蕃时代以来朝廷在对藏交通问题上的一次重大转向,使得汉藏间交通的重心由西北南移至四川和康区。[20]当时,川西藏茶产地雅安通往康区和西藏的康藏茶道主要有“南路”(黎碉道)和“西路”(松茂道)两条,即“南路边茶”与“西路边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