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箭炉 昔为南诏地,自后汉诸葛武侯征孟获时,遣将郭达往彼处造箭,因名。系青海部落,于前明永乐五年土目阿旺坚参向化归诚,授为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使司,颁给印信、号纸,世代承袭。国朝因之于康熙三十九年被藏差营官昌侧集烈等戕害,占据化林营,参将李麟、守备王满江详请进剿。提督唐希顺会疏具题圣祖仁皇帝,特遣四川提督唐希顺带领川省标镇协营官兵进剿,随即克复河西之猴子坡、扯索、咱威、杵泥子、牛磨、威楚坝、咱哩、烹坝等处。昌侧集烈等预会藏属乍丫、工布番兵哨,聚磨西面、大冈等处,恃险负隅,御敌官兵。提督唐希顺亲督官兵大破之,杀死助逆藏番无数暨营官昌侧集烈等。直抵打箭炉,安抚被害汉土人民。其喇嘛、番民率众欢呼,跪地归附。已故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司蛇蜡咤吧乏嗣,其妻工喀承袭,即今现任土司坚参达结之外祖母,管辖打箭炉十三锅庄夷民,约束新附土司及土、千百户五十六员。三年上纳贡马,每年征解杂粮,汉番商贾毕集。设监督一员以榷税课,设雅州府同知一员,分驻其地以理夷情,一如郡县之制。
【注疏】文中所言:“管辖打箭炉十三锅庄夷民,约束新附土司及土、千百户五十六员。”为现今所见最早关于“康定锅庄”的明文记载,后辑中道光中刻成的《熙朝新语》卷十三又云:“明正土司甲克木参同驻于此,辖十二锅庄,约束新附土司。”可见,所谓“锅庄”最初也应为明正土司约束新附土司的政治管理机构。
关于明正土司最初所辖锅庄的具体地域,前文所辑雍正《四川通志·卷二十 土司》史所记“明正长河西宣慰使司专辖”共55家土百户,显然远超“十三”之数。可能的解释在于,“锅庄”成立之初,任务有二:其一管辖打箭炉贸易,指导或管控交易,这是“锅庄”成立的原旨与首要。文中“打箭炉十三锅庄夷民”,诠释关键全在“夷民”二字,余以为其意并非为“边民”或“番民”,而应为古语义,旨指“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故“管辖打箭炉十三锅庄夷民”,其本义为“管辖打箭炉十三锅庄交易”;其二才为约束新附土司与土、千百户。故“十三锅庄”成立之本,最初确为经贸办事与管控机构,便利垄断当地汉藏交易中最为重要与大宗的茶叶贸易,以图政治、经济之利。后权限漫溢,成为明正土司约束新附土司的政治管理机构,并衍生出客栈等业务。
(贰)由折多过雪山,上四十里漫坡乱石路,下二十里,提乳土人十数户,皆破碉房,水草、柴俱无。二十里纳哇。由提乳行五里,道傍有破大寨子,系原日营官居住此地,出响石再十五里至纳哇系沙卡土百户管辖,有蛮人数十户,水草有,柴少,土产羊、小麦、青稞、豌豆,其地又名“中木鸦”,有坐塘兵三名,传递文书。十里阿了。即沙卡土百户锅庄。【锅庄者,乃住房之谓。】(www.daowen.com)
【注疏】此文摘于《四川通志卷·二十一 西域》中所附《自成都府至西蔵路程附》一文,作者文中原注将“锅庄”释为“住房”。
雍正《四川通志》因有康熙《四川总志》以资借鉴,是故其体例及内容之编排出入不大。但与康熙志相去六十余年,全省之建置、人口、赋役等已有较大变化。康熙年间大量外省人入川垦殖,本已撤销或合并的县城又重新恢复建制。到雍正六年(1728年),把原属四川的一些士官衙门辖地改隶云南和贵州等省,如东川、乌蒙、镇雄三府划归云南省,遵义府划归贵州省等。另将一部分原直隶州升为府,分州又升为直隶州等。对于四川各少数民族地区经过改土归流之后,巩固了清王朝的政权。这些史实,在此志中均得以详细记载。边防门对川中各地、特别重要边镇及关隘之设防、屯兵情况;平定各少数民族部落如藏、彝、羌、回等之战争经过记载亦颇为详尽。其他增修内容较多者在人物、职官、学校、赋税等门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西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情况,首次出现在官修的方志之中。于打箭炉迄西的地方,名之“西域”而载入卷二十一,此外各少数民族部落,另有土司门二卷,所记也很详尽。从打箭炉起,经里塘(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巴塘、乍丫、叉木多(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等,一直记到西藏。此为迄今所见正式成书刊行的最早的西藏志书,比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宁刻本《西藏志》二卷要早半个多世纪,为后来西藏方志的纂修开启了先河。[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