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记》于康熙四十八年二月初十日,由四川巡抚能泰、提督岳升龙立,碑记修桥的起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内容。
蜀自成都行七百余里,至建昌道属之化林营。化林所隶:曰沈村、曰烹坝、曰子牛,皆泸河旧渡口,而入打箭炉所经之道也。考《水经注》,泸水源出曲罗,而未明指何地,按《图志》,大渡河水即泸水也。大渡河源出吐番,汇番境诸水,至鱼通河而合流入内地,则泸水所从来远矣。打箭炉未详所始,蜀人传,汉诸葛武乡侯铸军器于此,故名。元设长河西宣慰等司,明因之,凡藏番入贡及市茶者皆取道焉。自明末,蜀被寇乱,番人窃踞西炉,迄至本朝,犹阻声教。顷者,黠番肆虐戕害我明正土官,侵逼河东地,罪不容逭。康熙三十九年冬,遣发师旅,三路徂征。四十年春,师入克之,土壤千里,悉隶版图,锅庄木鸦万二千余户,接踵归附,而西炉之道遂通。顾入炉必经泸水,而渡泸向无桥梁,巡抚能泰奏言:“泸河三渡口,高崖夹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激,不可施舟楫,行人援索悬渡,险莫甚焉!兹偕提臣岳升龙相度形势,距化林营八十余里,山趾坦平,地名安乐,拟即其处仿铁索桥规制建桥,以便行旅。”朕嘉其意,诏从所请,于是鸠工构造。桥东西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施索九条,索之长视桥身余八丈而赢,覆版木于上,而又翼以扶栏,镇以梁柱,皆镕铁以庀事。桥成,凡使命之往来,邮传之络绎,军民商贾之车徒负载,咸得安驱疾驰而不致病于跋涉。绘图来上,深惬朕怀,爰赐桥名曰“泸定”。在事著劳诸臣,并优诏奖叙,仍申命设兵戍守。夫事无小大,期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然即肇建,兹举俾去危而即安,继自今岁,时缮修,协力维护,皆官斯土者责也。尚永保勿坏,以为斯民贻无穷之利。是为记。
康熙四十七年二月初三日(www.daowen.com)
【注疏】《碑记》着重记述了平西炉之乱。据《清实录》载: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701年1月28日),唐希顺兵分三路,从泸河三渡口渡河攻打箭炉,在泸定磨西,斩营官喋吧昌侧集烈。四十年正月十三日(1701年2月20日),全军抵达打箭炉。四十一年,“打箭炉、木鸦一带归顺番民一万九千余户”。故《碑记》云:“四十年春,师入克之,土壤千里,悉隶版图,锅庄木鸦万二千余户,接踵归附。”此处“锅庄、木鸦”为清较早关于“锅庄”的官方记录,但其时也当指地域,前者指代“打箭炉”,后者即为“木雅”。可见,茶马左道“锅庄”一词专指之始,便具有复杂性与指涉性,我们今日所理解“锅庄”一词,可能正是这种复杂性与指涉性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相融而成的产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