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江口,招宝山与金鸡山对峙,雄关险要,历来是我国海防重地,在我国御外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总台山烽火台位于北仑区白峰镇东门村的总台山山顶,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当时称三塔山台。清代沿用,升总台。
总台山烽火台
明嘉靖年间,倭寇严重骚扰沿海一带,军民奋起抗击,保家卫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采自《镇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镇海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第259页。)
俞大猷画像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辅,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将、兵器发明家,他最主要的功绩是领导抗倭战争。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同年7月,英军入侵定海,次年10月再度占领定海,镇海、宁波相继陷敌。北仑驻军与民众不畏强暴,誓死抗击入侵者。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镇海形势图
(采自镇海海防史编委会编著,《雄关烽烟录》,海洋出版社,1992年。)
王师真抗英旗帜(复制)
镇海生员王师真组织了一支以水勇为主的抗英队伍,多次扰乱英军驻地。1842年4月5日,水勇数十人分乘火药船、舢板火烧英舰,使英军恐慌不安。这是当时镇海王师真抗英大令旗。
清代火枪
清代铁叉(www.daowen.com)
1885年3月1日,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4艘进犯镇海口。由于防务部署周密,军民奋起而战,法舰陷入空耗时日、损兵折舰的狼狈境地。镇海口保卫战以中国守军的胜利告终。敌人企图入侵浙东、威胁北京的美梦破产,这也加速了法国内阁的垮台。
清抗法武器实心铁弹
清提督颁发的功牌(复制)
清抗法武器铁炮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形势图(上图)、中法战争清军指挥系统及布置简图(下图)
(采自《镇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镇海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4年,第273页。)
戚家山营垒
戚家山营垒位于北仑区戚家山街道戚家山山顶,北与金鸡山对峙,东北为笠山和小浃江口。占地10000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墙体用块石垒成,可容兵3000余人。现中间营房已无存,四周墙体仍保留着原来的轮廓。墙体残长约600米,宽1米,高1至3.5米,全部用大、小块石垒成,局部用三合土加固。戚家山又名七盘山、七家山,历来为军事要地。相传明朝戚继光等抗倭将领曾扎营于此。据历史文献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总镇杨春和建营垒,是二线清兵大本营。1940年7月21日,国民党军队与日本侵略军曾在此展开激烈白刃战。戚家山营垒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远遗址全景
平远炮台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金鸡山东北麓山腰,清光绪十三年(1887)用三合土夯筑,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起过作用。炮台平面呈曲尺形,长20米,高5.3米。那里曾置克虏伯210毫米口径后膛炮一尊,现仅存一堵三合土残墙。1996年11月,它作为镇海口海防遗址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远炮台西侧外墙及护坡
镇远炮台发掘现场
镇远炮台位于北仑区小浃江入海口的笠山南侧。清光绪六年(1880)用三合土建筑,在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中起过作用。炮台平面呈凹字形,长52.6米,宽9米,高4.8米,设炮眼5孔。炮台损毁严重,1989年12月被列为镇海口海防遗址之一。
金鸡山瞭台
金鸡山瞭台位于北仑区戚家山街道金鸡山山顶。金鸡山隔江与招宝山对峙,称“天设雄关”。明朝筑有炮台,都督俞大猷曾勒“江海朝宗”四个大字于山上,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狼山镇总兵谢朝恩与英军在此决战。金鸡山瞭台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为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作战指挥中心。当时建有营房,现仅存瞭台。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浙江提督欧阳利见亲临山巅,指挥战斗,取得三战三捷。整个瞭台用条石垒筑,断面为梯形。台上原设有旗杆,“日悬旗、夜架灯”,系指挥联络用。瞭台东北侧有欧阳利见亲书“督师御敌处”石碑一方,西北侧有保护军门遗迹碑一方。金鸡山瞭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