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北仑史迹陈列图录:多元并茂的海濡之地

北仑史迹陈列图录:多元并茂的海濡之地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仑拥有多处自然港湾,历来是外来文化的登陆点。唐宋以来北仑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加之北仑人勇于学习、善于吸纳,促成这一时期文化上多元并茂的景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北仑出现过很多学贯古今的博学鸿儒,他们对北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仑史迹陈列图录:多元并茂的海濡之地

北仑拥有多处自然港湾,历来是外来文化的登陆点。唐宋以来北仑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加之北仑人勇于学习、善于吸纳,促成这一时期文化上多元并茂的景象。

唐代开始,北仑寺院林立佛教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佛教文化交流成为当时乃至后世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唐代北仑主要寺院一览表

阿育王

阿育王寺,其历史可追溯至西晋太康三年(282)。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元嘉十二年(435)两次增创殿宇,寺之规模由此奠定。南朝梁普通三年(522),梁武帝赐“阿育王寺”额,寺之名称是时确立。南宋嘉熙元年(1237),宋理宗将其列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阿育王寺被诏定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五”。

唐越窑青釉瓷钵

天宝二年(743),鉴真出发东渡日本,遇风浪沉船,漂泊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定海。获救后,鉴真和随行的两位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被转送至明州阿育王寺安顿。附近寺院纷纷前来请鉴真去本院传经讲法,这极大地推动了明州佛教的发展。荣睿和普照是阿育王寺第一次接待的日本僧人。鉴真东渡所携带物品的清单中亦有“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区”,加之荣睿、普照回国后积极宣讲,奠定了中世纪日本舍利信仰和育王山信仰的基础,引发了日本僧人来明州求法的热潮。

鉴真在阿育王寺

瑞岩禅寺

始建于唐代的瑞岩禅寺,在宋元时代是日本学问僧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在日本享有一定的名望。

清瑞岩寺圣旨碑

清雍正十三年灵峰寺残碑

灵峰寺

灵峰寺原名“保安禅院”,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北宋治平元年改称现名。

五代青瓷莲花粉盒

北宋越窑青瓷刻莲花纹粉盒

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枕

宋供养人像

北宋龙泉窑青釉刻花洗

南宋龙泉窑青釉束口瓷盏

北仑作为宁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华夏文化同构的区域文化成形于宋,彰显于明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北仑出现过很多学贯古今的博学鸿儒,他们对北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沈焕画像

沈焕(1139~1191),字叔晦,世居崇邱乡沈家山下(今属北仑区小港街道),为南宋理学派重要人物之一。时称袁燮、杨简、舒璘与沈焕为“淳熙四先生”,誉沈为“浙东之梁木”,是浙东学派形成期的重要代表。南宋理宗即位,追赠其为朝奉大夫,直文华阁,谥端宪。著有《定川集》。

清紫檀书箱

黄式三画像

黄式三(1789~1862),字薇香,号儆居,定海厅紫微乡(今舟山市定海区)人。他晚年卜居北仑柴桥,是清代后期浙东学派的殿军人物。他倡导的“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学风,对晚清民国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著有《论语后案》《诗丛说》《诗序说通》《春秋释》《周季编略》《儆居集经说》《史说》《尚书启幪》及《黄氏塾课》等共110卷。

黄式三旧居——三代经师堂

姚燮画像

姚燮(1805~1864),字梅伯,晚号复庄,又号野桥,别署大某(楳)山民、大梅山民、疏影词史、复翁、老复、二石生等,崇邱乡人。清代文学家、画家、戏曲研究家。《清史列传·文苑传》赞其“所为诗乃愈苍凉抑塞,逼近少陵;骈体文亦沉博绝丽……尤工倚声……”,其诗文、书画“流落半天下”。(www.daowen.com)

清姚燮设色花卉图册(选页)

清姚燮仕女图

清姚燮梅花诗意图册(选页)

姚燮著述总目

清刘慈孚花鸟画册(选页)

刘慈孚(1844~1903),一名德崇,号午亭,又号云闲子。世居昆亭,诗人。人誉其诗为“超尘之外,得林家之趣,吐词多雅,为蛟川后起之隽”。著有《云闲诗草》四卷、《耆旧诗拾遗》数卷。清光绪六年(1880),与虞琴合编《四明人鉴》。

刘慈孚故居

清玉笔架

砚台

清青花三娘教子瓷花桶

清青花双龙戏珠纹瓷香炉

清兽耳宣德

清黄花梨笔筒

清景德镇窑粉彩瓷将军罐

清粉彩帽筒

清铜镇纸

清景德镇窑紫红釉贯耳瓶

北仑地区的书院起源于宋代,沈焕首倡,发展于元、明,普及于清代。书院获得官方的认可与扶助,注重藏书与读书,开放办学、自由讲学、研讨学术是其主要特征。它不仅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教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为北仑古代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仑地区清代书院简表

灵山书院

灵山书院重修拓片

清振文书院童生张惠济课卷

清镇海县招覆儒童张组瑛试卷

民国柴桥芦渎学会会员集会通知函

清光绪恩科硃卷

曹昌燮(1832~1877),原名杰,号珊泉,柴桥山安堂主人之一,由拔贡生朝考一等,授七品京官,寻补刑部福建司主事。

清“朝考一等”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