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日本东本愿寺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日本东本愿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本愿寺在江户时期曾四次遭火灾焚毁,现在寺院主体建筑为明治时期重建。于1998年竣工,由日本建筑师高松伸设计完成的“参拜接待所”,大大扩充了东本愿寺的接待与传授场所。图5-25 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地面实景2图5-26 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室内实景1在精神存在的体现上,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投影会场顶部的圆形铺石面与呈月牙形和太阳形的两个天窗露出地面。

东本愿寺(Higashi Honganji),是京都最大的木结构寺院,始建于1272年,是日本最大佛教教团之一,也是净土真宗教派真宗大谷派的本山,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正式名称为真宗本庙。东本愿寺在江户时期曾四次遭火灾焚毁,现在寺院主体建筑为明治时期重建。1994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寺院中心的御影堂是世界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物[74]

由于该寺位于京都老城区内,用地狭小,而寺院空间有限,无法接待更多的游客与信众(见图5-23)。于1998年竣工,由日本建筑师高松伸(Takamatsu Shin)设计完成的“参拜接待所”,大大扩充了东本愿寺的接待与传授场所。面对历史的大伽蓝,新建筑只能谦虚地隐身于地下但并不放弃证明自身存在的机会(见图5-24)。该工程结合寺院有限的空间及寺庙的需要特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寺庙建筑风格融于一体,新颖、别致而又不失其应有的功能。

图5-23 东本愿寺御影堂实景

(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5-24 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地面实景1

(图片来源:www.takamatsu.co.jp)

为了让传统木结构建筑和新式现代建筑共存于同一个空间,建筑师高松伸利用有限的地面空间资源,将主体功能建筑沉入地下,从而降低新式建筑建材构件的存在感,让到访的人们完全感觉不到新建筑的突兀与不协调(见图5-25、图5-26)。该建筑为地上一层,地下三层连体式建筑,总建筑用面积3 487m2,其中地下约2 900m2,自建成后迅速成为日本现代建筑的一大景观,并荣获多项建筑大奖。

图5-25 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地面实景2

(图片来源:www.takamatsu.co.jp)(www.daowen.com)

图5-26 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室内实景1

(图片来源:www.takamatsu.co.jp)

在精神存在的体现上,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投影会场顶部的圆形铺石面与呈月牙形和太阳形的两个天窗露出地面(见图5-27)。月牙形的天窗来源于将锥台形的会场倾斜一定的角度后和地面产生的缝隙,而太阳形天窗为地下会场迎来充足的自然光线(见图5-28)。此外,设于地下的光庭也使会场的前室充满阳光,与原有伽蓝的轴线相吻合的抽象的屋顶平面为寂静的寺院又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日环”与“月环”的采光设计手法表达了:白天将光明带入室内,入夜散发出夺目的光彩[75]。参拜接待所所构建的场所精神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于一个框架之下,建筑师努力寻求地下空间与人精神上的互相沟通,以使场所实质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图5-27 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地面夜景

(图片来源:www.takamatsu.co.jp)

图5-28 东本愿寺参拜接待所室内实景2

(图片来源:www.takamatsu.co.j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