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号学的概念发展
从符号学(Semiotics or Semiology[4])的角度上说,人是具有符号性的动物,人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本质之一也在于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71]。人类发明的自有文字、语言都可归属为符号的一类,它们的使用使得经验、情感得以交流和延续。从深层次意义判定人类生活的空间性质,其实就是自我创造的具有审美因素、情感因素、精神因素的特殊符号,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外化符号表现。根据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代表者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的观点,空间艺术性所代表的符号意义:“这不是词语符号和推理符号,也不是作品中的单元符号,而是直觉符号或图像符号[72]。”通过对于早期原始人类行为和器物的研究,不难发现实用和审美两种最为基本的需求,原始的设计活动从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开始,并持续地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的空间形态。甚至空间作为具体象征符号维系风俗文化信息传递,要远远早于人类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符号系统诞生。
然而,经历了现代主义城市发展的变革、后现代主义的出现,符号学运用于建筑及城市空间才开始真正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兴起。许多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将符号学中的意义视作为后现代主义精神所在,它以“双重译码”“多重含义”为思想基础。著名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以及其朋友丹尼斯· 斯科特· 布朗(Denise Scott Brown)和纽约五建筑师们都先后从城市及建筑的角度对符号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过探索,以寻求空间与其地域、文脉之间存在的隐喻关系。文丘里在其“栗子山母亲之家”(见图5-13)住宅中完全反现代主义建筑常用的简洁但又难免冷漠的特点,转而采用了传统建筑常用的坡屋顶以及许多异化后的文脉符号,表现了古典形式复杂的激变与暧昧模糊的异化效果,突出其对文化传统的重新发现和重视(见图5-14)。“这是我的母亲住宅,它有很多层面,运用了必要的符号来表达信息,体现了对建筑作为一种遮蔽物的理解”。文丘里强烈地反对丧失文脉而导致想象力匮乏。
图5-13 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
(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5-14 “母亲住宅”的符号文脉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又如,齐康先生设计的古朴而又典雅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重檐现代建筑,轮廓简洁而庄重,富有纪念性的符号美感(见图5-15)。齐先生在整个建筑群中合理地运用其皮、核、轴、架、群的元素,巧借自然山水的形式结构布局,表达了一个富有情感表达的纪念空间,以暗喻的手法来处理空间和表皮,空间被安排得既复杂又精巧。设计包含了大量清晰的文脉符号主义特征,隐喻其整体“日月同辉”,象征烈士英灵永存的红色精神存在(见图5-16)。
图5-15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5-16 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日月同辉”符号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文化符号种类来源
在建筑大师们巧妙地运用下,文脉符号运用在城市空间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要研究文脉是如何符号化的,就要先了解符号的来源途径。按照卡西尔的理论,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无一不是符号活动的产物[72]。这些活动也在实际层面反映了一种符号语言,隶属于包含图像的广义语言范畴。
现实生活中,习俗、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内涵的活动可以抽象化为抒情表意的符号系统。地下空间设计中的文脉传承可以从生活中物态形象、文化、习俗中提取,并归纳为地域性行为以及其表现符号。其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类:
(1)宗教礼仪:如傣族的泼水节,本来是佛教节日的一种仪式;又如,“卍”字符号表示“吉祥海云相”的意思,其在藏传佛教和汉地佛教都有表达特定的佛教指令意义。因此“卍”字符也成为佛教建筑转经仪式的行为符号。
(2)习俗传统:如中国的春节辞旧迎新、中秋团聚等,由神话传说而引申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民众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精神诉求。
(3)历史事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等也会引起精神的共鸣,如为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反映劳动者权利的国际劳动节等。
(4)国家民族:如国庆、美国独立日等,已经成为体现民族、国家情感的最佳时间,体现凝聚力、民族感染力。(www.daowen.com)
(5)地域特点:洛阳的牡丹、潍坊的风筝是物质化的地域特点;另外,狂欢、舞蹈、音乐业已成为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城市名片。
3)地下空间符号运用
在城市地下空间中,习俗、文化符号的运用如同其他任何艺术一样,更加注重其民族化、地域化和符号化。通过对于地下空间行为视觉的研究,可以明确文脉符号可以超越一切一般化的生活和自然表现形式,恰当的文脉符号运用以其完好的原发性行为保持方式可以使使用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文脉符号以特殊视觉形态造成行为和意象的超越客体化展示,因为这个基础,地下空间文化符号的行为化过程,也就可以从设计的角度上可以被看成是对符号的动态化表现过程。由符号学的研究可以知道,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意旨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行为。符号的意旨作用是有层次的,可以分为直接意旨和含蓄意旨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在根本上都反映了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人类对符号思维印象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直接的,地下空间设计就需要将把符号看成思维的基本元素,从而根据地下场所的不同功能(如交通、商业、娱乐等)通过各种元素的挑选、变换、组合把设计延伸到地下空间使用者的心理环境中,使其感受文脉的传承和场所的精神。
单纯由岩石和混凝土围合的地下空间是不带有任何含义的,只有通过规划师、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工作才赋予空间人性,即地下空间只有在注入创造者的思想和情感后,才真正富有含义,才具有精神。如同音乐、绘画等,只有对于音节的精心安排,对色彩的人为组织,才会有艺术的璀璨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体现必然是以地下空间使用者的情感和精神认同与共鸣为基础,以文脉符号化为表现的。
南京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是一条连接南京主城中心和城市副中心的东西向骨干线,西起点油坊桥站,东止紫金山麓的马群站。全长37.95km,其中地下轨道22.15km 占58.2%,地面线和高架线15.8km 占41.8%;全线共有车站26座,其中17座地下车站,2座地面车站,7座高架车站[73]。南京的地下轨道系统公共空间设计(主要表现为站点设计)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分别展现为:元通站:元宵节;兴隆大街站:国庆节;集庆门大街站:中秋节;莫愁湖站:端午节;大行宫站:春节;明故宫站:重阳节;苜蓿园站:七夕节;钟灵街站:冬至节;马群站:元旦;南大仙林校区站:国际劳动节。
中国的传统文化脉络是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东方哲学内涵,体现了对人类生存本质的关照。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以空间的符号象征传承至今,挥洒着东方文脉独特的韵味。南京地铁二号线的地下空间设计无处不在地体现了场所精神中的文化韵味,综合运用雕塑、壁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突破了国内外地铁线路艺术品创作的理念,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系列创作主题,汲取中国传统文脉符号,在地下空间中展现了南京古都的文化脉络。这样的文化符号运用于地下空间,不仅彰显城市深厚的历史文脉,展现区域文化传承,同时也为南京整体空间铸就富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比如,地铁苜蓿园站的壁画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中国情人节“七夕”为表现主题(见图5-17)。站台的天花顶上通过冷色过渡为暖色的色彩渐变手法,描绘牛郎与织女之间隔银河相望的中国式传统爱情故事(见图5-18)。苜蓿园地铁空间设计还利用站台中间的日月形天桥来体现鹊桥的概念,同时在天桥周边镶刻了12个传统的玉璧纹样,暗示了牛郎与织女一年一相聚的概念。此外,苜蓿园站的结构柱也被很好地利用,如西厢记、红楼梦、梁祝等与爱情相关的古老故事被用壁画的形式描绘于立柱之上。有文脉特色的地铁空间以不同的传统佳节为主题的符号运用使得地下空间使用者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很好地唤醒民族认同感,使地下空间更加融入了南京这座古城的发展与变迁。
图5-17 南京地铁苜蓿园站七夕元素文脉体现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5-18 南京地铁苜蓿园站牛郎与织女壁画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又如,地铁珠江路站壁画《民国叙事》设置在地铁站站厅的墙面上,壁画主要是以南京民国时期为背景,内容上主要描绘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特点,主要包括老百姓的平常生活和带有民国特色的建筑(见图5-19)。画面采用形态构成的方式,风格简洁、庄重,带有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怀旧感,在材料上选用了青铜来铸造,做旧的色调与周围灰色的墙壁相得益彰,愈发凸显历史的厚重与凝重,体现民国时期的俚俗繁华和悠悠往事,使人们回眸民国历史和回味南京城市民国文化的瞬间。三山街站地处南京著名“夫子庙”历史文化景区范围之内,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夫子庙的秦淮灯会被赋予了浓厚的地域特色(见图5-20)。因而,在三山街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中引入的壁画《灯彩秦淮》就是以夫子庙灯会为主题,壁画风格简洁明了、内容简单易懂,与三山街及夫子庙周边明清建筑风格和谐统一、相互呼应。另外,鼓楼站以镶嵌六枚铸铜朱红金印的《六朝古都》为创意主题;中胜站地下空间设计主题为《云彩地锦》,表现的是南京特产云锦;花神庙站以南京市花梅花为主题;百家湖站壁画用三维场景表现了江宁新区的湖光山色和人文景观;中华门站的《明城遗韵》将拱形城墙门、传统雕刻、砖铭文等多种元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南京明代城墙的造型特征,传递出古都南京悠久的文化积淀。
图5-19 南京地铁珠江路站《民国叙事》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5-20 南京地铁三山街站《灯彩秦淮》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所以,地下空间设计中可以巧妙地运用含有历史语言和文化语境的符号学解释空间的语义层面,并根据地域和时代的特质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传统关系,从而创造出富有精神和内涵的地下空间场所,彰显城市深厚的历史文脉。因此这也就被认为是地下空间设计上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