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揭示气质魅力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揭示气质魅力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对于空间美的关注往往只停留在建设的具体现象和过程上,其研究也多限于技术与形式的范畴之内,这必然破坏城市整体的气质和独特的魅力。这样将会对城市地下空间文化和精神的复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促使城市整体气质魅力呈现出非线性的、创造性的跳跃式发展状态。2003年,经过伦敦地铁公司对乘客的调查发现,85%乘客倾向在地下空间中得到音乐的熏陶。历史上第一次的地下芭蕾舞剧也于2005年上演在伦敦的地下空间之中。

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揭示气质魅力

现代城市地下空间对于空间美的关注往往只停留在建设的具体现象和过程上,其研究也多限于技术与形式的范畴之内,这必然破坏城市整体的气质和独特的魅力。审美艺术的适时介入是一种改变传统技术思维,以社会精神意识进行思考而激起地下空间活力的最好契机。这样将会对城市地下空间文化和精神的复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促使城市整体气质魅力呈现出非线性的、创造性的跳跃式发展状态。

如果从系统审美的角度讲,审美的更高形态表现应该通过外部形态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一种感染的魅力,城市的地下空间就应该以这种气质魅力打动使用者。另外从哲学思想的角度评判,审美的情趣也是可以通过其艺术气质而向周围散发影响力的,这种气质魅力正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极好证明。气质感受的统一则通过客观因素对地下空间使用者心理和行为的作用表现出来,即在每个时间、每个阶段都对审美情趣形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如果说伦敦的地下空间就像优雅的英国绅士,那么巴黎的地下空间更多的便是古典与现代的艺术结合,而莫斯科的地下空间则走向了文艺复兴的道路,散发着古典主义的韵味。城市地下空间就像城市其他空间组成部分一样,承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象征着城市的特定精神气质。作为关注审美而又强调与大众生活联系的地下空间艺术实际上是与当代的思想态度息息相关的。

1)伦敦地下空间审美

始建于1856年的伦敦地铁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地下轨道系统,它的建设预示着人类行为空间和心理空间开始正式地、大规模地进入“地下”。通过150多年的持续建设和努力,伦敦地下空间通过一系列审美表现向全世界展示英国百年工业革命带来的艺术感染,为整个伦敦城市空间增添魅力。伦敦地下空间与各种艺术的结合需要追溯到1908年英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领导的伦敦地铁海报运动,从此以后,伦敦地下空间开始扮演艺术的最佳载体,既是伦敦地下的文化走廊,又是伦敦城市生活最富魅力的一面。

之所以说地下空间中的审美艺术体现是整体的艺术形式,就在于其表现不仅仅限制于空间艺术,也可以包括如雕塑小品等形体艺术,舞蹈音乐等舞台艺术,甚至平面艺术。1931年伦敦交通委员会的工程绘图师亨利·贝克(Henry Charles Beck)利用电子线路图的特点设计了概略式的改良版伦敦地铁线路图。两年后的1933年,亨利进一步突破了距离和空间位置的局限设计出了伦敦地铁交通图(London Underground Tube Map)。颠覆性的艺术设计摆脱了完全忠于实际地理比例的套路,通过反复推敲,利用鲜明色彩系统标明不同的地下线路,并用爱德华·琼斯顿(Edward Johnston)的无装饰线体字体——铁路体标明站名,用加粗的圆标明线路交叉地点。1933年的改良版伦敦地铁线路图忽略具体的线路长短比例而重视线路的走向、交叉和线路的不同区分的做法,因使乘客一目了然而受到广泛认可(见图5-1、图5-2)。贝克地铁艺术设计的成功在于实现了最简洁的视觉传达功能性,颜色和谐,实用易懂。这套地下空间的审美平面视觉系统时至今天仍然被全世界各大城市地下轨道系统所普遍采用。

图5-1 伦敦传统地理地铁线路图

(图片来源:Wikipedia)

图5-2 1933年伦敦亨利·贝克的概略式地铁线路图

(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空间审美艺术方面,伦敦的地下空间审美体现是把艺术作为地下空间的主要形象和特征,通过各种审美艺术形式让地下空间的使用者得到最优的艺术感染力(见图5-3)。公共艺术的恰当介入使得地下空间成为伦敦每日人流量最大的审美艺术传播空间,也是人流量最多的地下“艺术馆”。伦敦地下空间系统中轨道交通各个站点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从早期的以砖石材料为主的拱券结构,到后期的钢架结构,再到现代玻璃材质,体会到英国一百多年地下空间发展史的巨大成就。在地下空间的各种通道墙壁上,壁画艺术记录了有关英国的历史典故和所处区域的文化背景。比如,海德公园站通道的墙壁上,描绘的是英国1851年在当地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时的情景,这不仅再现了当时的热闹与非凡,还告诉你这里曾留下的“日不落”帝国辉煌时期的骄傲;再如,因福尔摩斯出名的贝克街,在黄砖砌筑的拱形天花下面悬挂着铁艺的燃气吊灯,两条地铁轨道两侧壁画生动地描绘了这个站台在1863年的情景(见图5-4)。

图5-3 伦敦地下轨道的空间艺术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5-4 伦敦贝克街站的空间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舞台艺术家们的目光不由地集聚向地下空间——伦敦这座城市里最大的舞台。20世纪60年代以前,伦敦地下空间就曾聚集无数前卫视觉艺术家进行行为艺术、形体艺术的展示。地铁公司也于1986年开始在车厢内展出不同的诗歌,以每套六首三个系列来传播来自各个国家和文化的诗歌海报。2003年,经过伦敦地铁公司对乘客的调查发现,85%乘客倾向在地下空间中得到音乐的熏陶。因此,从那年起政府向个体艺人颁发专门许可证,准许在主要的地下空间换乘站中展示演出。历史上第一次的地下芭蕾舞剧也于2005年上演在伦敦的地下空间之中。可以说,伦敦地铁发展的一百多年以来已经成为无数流浪歌手和音乐家的大众舞台。地下空间业已成为伦敦历史、时代的特殊名片,亦是交流、融合的场所。

2)莫斯科地下空间审美

莫斯科地下空间以地铁空间为主线并延伸到莫斯科市区的每个角落,集中体现了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审美艺术特点,其全称为列宁莫斯科市地铁系统(Moskovskiy Metropoliten)。全长为313.1km,拥有12条线路以及188个车站的莫斯科地铁将该市地下空间引导形成中心向四周辐射状的地下空间网络[66],享有“地下的艺术殿堂”的美誉。

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审美学上的杰出作品。最初,莫斯科地下空间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建设地下最美丽的空间,建筑设计师们与工程师通力合作、呕心沥血自始至终都力图把每一个地下空间都打造成完美的殿堂。最终,拥有如同宫殿般辉煌的地铁出入口及等候大厅的莫斯科地下空间以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风格而闻名世界。在整个莫斯科地下空间的兴建过程中,一共采用了20多种来自乌拉山、阿尔泰、中亚、高加索及乌克兰等不同产地的大理石及各种矿石。这些花岗岩、大理石以及冰冷的玻璃等材料经过设计者和建设者巧妙构思变得柔性化、个性化,赋予了每个大型的地下空间以不同的艺术特色和装饰主题,成为地下空间审美的关键元素(见图5-5)。艺术雕像、装饰浮雕、玻璃拼花壁画和马赛克镶嵌画利用历史或人物营造古典文化悠悠气息(见图5-6),将莫斯科地下空间点缀得更加庄严隆重,也充满浓郁的人文艺术氛围。这一切使得莫斯科地下空间的使用者淹没于艺术审美的海洋而忘却了地下的幽暗和恐惧。

图5-5 莫斯科地铁白俄罗斯站审美艺术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5-6 莫斯科地铁基辅站壁画艺术(www.daowen.com)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于1952年运营的莫斯科共青团地铁站处于莫斯科最繁忙的交通枢纽共青团广场,是最华丽的5号棕线(环线)中的主要站点,是莫斯科地下空间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空间设计主题是展示爱国主义史,激发青年一代对俄罗斯的未来充满向往和信心(见图5-7)。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见图5-8)。又如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白色大理石铺地的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地下空间的重要象征。

图5-7 莫斯科地铁共青团站审美艺术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5-8 莫斯科地铁共青团站顶部壁画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3)巴黎地下空间审美

如果莫斯科的地下空间尽显的是一种尊贵和华丽的气息,那么巴黎地下空间展示的则是一种更为年轻与活跃的氛围。在巴黎有种说法:“metro,boulot,dodo。”地铁、工作、睡觉是生活三部曲。由此可见,地铁作为地下空间的主体对于巴黎来说已经不仅是交通工具,更已经成为巴黎的一种生活方式。始建于1900年的巴黎地铁(Le Métropolitain de Paris)系统发展至今共有14条主线,2条支线,387个站点,全线总长220km。40%的巴黎人每天都会最少搭乘一次地铁,加上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游客,巴黎地铁每天运载乘客高达450万人次。地铁路网拓展大致分为三阶段:1900年代到1920年代间,兴筑路线以巴黎核心路网为主;1930年代至1950年代,路线扩展至近郊;1960年代至1980 年代,以建设大区快铁(RER)的路网为主,整体路网于1990年代末期完工。超过一个世纪的快速发展,巴黎地铁无论从其覆盖的范围、管理的完善还是运行的效率来看都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水平。

当然,巴黎地下空间最大的特点不是它的庞大和便利,而是处处洋溢着的艺术气息。很多地铁站虽然面积不大,甚至年代久远略显陈旧,却特色鲜明。巴黎地铁站在19世纪建造之初,就被规划为整齐划一的美学形态。乘坐巴黎地铁,就像穿行在一个艺术的长廊里。法国人将他们的浪漫都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地下空间也就成为巴黎人展示自己文化的窗口(见图5-9、图5-10)。

图5-9 法国巴黎地铁空间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5-10 法国巴黎地铁空间局部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巴黎地铁的每个站点的设计风格和主题都对应着该站的地面景点罗丹博物馆所在的瓦雷讷(Varenne)站则伫立着等同于罗丹原作的巴尔扎克雕像。卢浮宫站(Loire-Rivoli)该站紧邻卢浮宫,在昏黄的光线里,装饰了很多卢浮宫的雕像仿制品、展台,仿佛这里不是地铁站,而是一个历史博物馆。而它的出站口是直接和卢浮宫入口的金字塔相连的,让人一下地铁就能感受到卢浮宫的历史气息。巴士底站(Bastille)这个站点的墙壁上装饰的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壁画,让人一下就能领略到当年巴黎人民的慷慨激昂的革命热情。据说当年的巴士底狱已经荡然无存了,被彻底拆毁后拆下来的砖石都拿去铺路修桥了,而在该地铁站的底层还能保留着当年巴士底狱的两块基石。国立工艺博物馆站(Arts et Métiers)因临近巴黎工艺美术博物馆而得名,该车站始建于1904年,卡通设计师弗朗索瓦·史奇顿(Francois Schuiten)在科幻作品中发掘了灵感,在地铁站内采用了大量潜艇窗口和铆钉装饰,配上红色涂料和暖色灯光,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金属感很强的科幻世界中。协和广场站(Concorde)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北岸,临近法国最著名也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之一的协和广场。这个站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墙面瓷砖上都刻有字母,而它们每一行都节选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这就是巴黎地下空间,是文艺的,是浪漫的,也是包容的。

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地下公共交通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 Metro)。法国政府委托建筑师赫克多·吉马德(Hector Guilmard)设计地铁站入口,赫克多决定用“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来设计100多个入口,这种新艺术是将对线条、植物组织活力与装饰的崇拜树立为结构典范(见图5-11)。建筑师赫克多成功地将这些地铁站全部打造为“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典范。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 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La Tour Eiffel)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作用(见图5-12)。

图5-11 法国巴黎“新艺术”风格地铁出入口1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5-12 法国巴黎“新艺术”风格地铁出入口2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现代城市建设中,对审美的要求已经普遍成为大、中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城市地下空间的审美体现不应仅仅停留在现实外部形态领域,而需要探究更深层次的内在气质魅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的频繁,城市应当重视从审美主体的角度观察和把握美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空间审美体现形式也有利于更好地将不同地下空间审美活动整合为促进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的推动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