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度并不单纯是一个空间概念,还是同时存在着时间的概念,包括了“客体”“主体”及“时空”三重含义,是利用一种对象去度量另一种对象的相对关系。在城市空间领域,尺度是研究空间整体或局部使用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这种关系所给予的情感知觉。因而,不同的空间尺度是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的,“方圆等严谨规整的几何形空间给人以端正、平稳、肃穆和庄重的感觉;不规则的空间形态给人随意、自然、流畅的氛围;封闭式空间是内向、肯定、隔世、静谧的写照;开敞式空间则给人自由、流通和爽朗的气氛。大空间令人有开阔宏伟之感;尖耸的空间具有神秘威严的因素;低矮的空间则往往使人倍感亲切和温馨”[43]。
城市地下空间由于相对封闭压抑,其尺度的处理是否得当成为其与地上空间耦合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处理空间尺度的基本依据自然就来自于行为心理特征的研究。由于地下空间的形态和界面往往呈现一种复杂的拼贴状态,很难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空间体验,但人体的尺度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在形式上提供对地下空间整体环境的把握标准。大量的相关实验表明在地下空间中有三个基本的空间尺度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首先,是微观层次的“近人尺度”,这是创造地下空间的基本尺度单位。这类空间尺度给使用者心里的感受比较亲切,可以比较自由的交往。其次,距离扩大至一定范围之后,能产生空间的感觉,这是形成场所感的尺度,也是我们所说“场所尺度”。最后,是形成领域感的宏观尺度,即“领域尺度”,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以一定城市区域的整体地下空间系统为对象,以空间变化为线索,研究其复杂形态、体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尺度特征。
对于地下空间更为人性化的中观和微观尺度而言,区别于地面城市空间中景深的运用,在高度、宽度和长度的三个基本空间度量中,地下空间的宽度与高度的比值相对长宽而言在“近人尺度”和“场所尺度”上,对空间使用者心里的感受具有更为重要的影响。根据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Yoshinobu Ashihara)的观察,他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这样总结:“以D/H=1为界线,在D/H<1的空间和D/H>1的空间中,它是空间质的转折点。换句话说,随着D/H 比1增大,即成远离之感,D/H 比1减小,则成近迫之感,D/H=1时,建筑高度与间距之间有某种匀称存在[44]。”因此,在处理地下空间形态时,按照功能性质合理地确定空间的宽度与高度比值是控制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契合过渡的关键措施之一(见表格4-2)。芦原义信总结的外部空间尺度H 和D 分别指示建筑的高度和宽度,而地下空间中是以人的尺度为出发点,W 和H 分别代指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地下视野范围内的空间宽度和空间高度。因此,处理好地上空间的D 和H 的与地下空间的W 和H 的关系就成为地上地下空间耦合过渡的关键所在。
表格4-2 地下空间尺度比例与心理感受总结(作者整理绘制)(www.daowen.com)
① 表中W 为地下空间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空间宽度,H 为空间高度。
另外,就地下空间的体量和尺度本身而言,主要是根据空间的使用功能性质而确定的,按照功能要求来确定空间的大小和尺寸,一般都可以获得与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尺度感并给人以某种特定的情感体验。对于地下商业及娱乐功能,较大的体量将造成成本的浪费,空间考虑只需要保证功能的合理性、人流清晰,就可获得舒适而经济的尺度感。对于地下公共活动空间,狭小、低矮的空间将会使使用者感到局促或压抑,对公共性的功能诉求是极具破坏性的。诸如地下轨道交通、地下音乐厅等公共活动空间,需要尽可能地提供较大尺度的空间形态,以满足社会活动对于开敞性的需求。对于如政治、宗教和纪念类型的地下空间,体量往往可以远远超出功能使用的要求,通过夸张尺度感烘托艺术上庄严、博大、宏伟的氛围,满足精神存在方面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