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尼山圣源书院:东南亚团队儒学学员研修见闻

尼山圣源书院:东南亚团队儒学学员研修见闻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8月28日 记者:齐林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寻芳华夏精神家园——一名东南亚团体儒学学员赴尼山圣源书院研修的所见所闻今天来到孔子的故乡,不仅是为了怀惦孔子的伟大,更是为了探华夏文化体系,让自己活出生命的意义,活出华夏子民的精神。

尼山圣源书院:东南亚团队儒学学员研修见闻

2014年8月28日 记者:齐林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寻芳华夏精神家园

——一名东南亚团体儒学学员赴尼山圣源书院研修的所见所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名为《春日》的七言诗,由儒学集大成者、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诗中将“寻芳”“春风”比作求圣人之道,将孔学的丰富多彩喻为“万紫千红”。春末夏初,在营养业行会工作的黄美玲,以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会员的身份,来到孔孟之乡的泗水边,在孔子出生和成长过的尼山,确实领略到了圣人之道的扑面春风,沉醉在万紫千红的华夏家园。

1.活出华夏子民的精神

窗外春雨霏霏,透亮的雨幕中满目青翠,颜母山和尼山隔沂河相望。在尼山圣源书院的书堂里,“东南亚团体儒学学员经典学习团”开学典礼正在进行,小巧玲珑的黄美玲作为团长代表学员发言,虽然她的普通话有些生硬,但悦耳温婉的声音却饱含深情:“我们愿意前来学习,肯定都是尊孔人,而我们的‘尊敬’是包含着‘责任’的感情!孔子,他是人类的第一位老师,‘第一’是在于其有教无类,穷如颜回,富如子贡,都在一个门下学习。孔子,他说‘述而不作’,因为他用一生的精力,重述他之前两千五百年夏商周三代中往昔圣贤的思想精华,他综合的思想信仰,影响了华夏子民两千五百年。”

尼山祭孔路上的东南亚团体儒学学员

五年前,尼山圣源书院由海内外学界知名学者和社会贤达发起创立,它以弘扬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旨归,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这次学习团之所以能成行,除了有国际儒学联合会的撮合,更得益于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王殿卿与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会长陈启生的默契沟通。这次学习团的33名成员,不懈努力地和其他同伴于所在国家建立了儒学组织,通过举办儿童读经班、少年营、青年营、成年读经班,甚至主办国际儒学大会、出版儒学论文集,致力于发扬儒家兴学精神、重述道德礼仪思想、恢复华夏文化体系。

2.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黄美玲上第一节课前,尼山圣源书院的老师教唱了根据《礼记》名篇所作的《大同歌》。雄浑有力的节奏,流淌着阳刚稳健的豪迈气势。

接下来,王殿卿先生关于大陆儒学动态的讲座,让黄美玲与其他学员深刻体会到“重述”经典任务之艰,当然也更看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坚韧生命力和当今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及这一使命对中华乃至世界文明、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王殿卿回顾了儒学百年的历史,这位为中国德育做出贡献的70岁老人的讲述,时而沉痛,时而满怀期冀。“在列强强势文化冲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难免沦为弱势文化。五四运动以来,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其历史命运每况愈下,直到‘文革’,遭到史无前例的彻底砸烂,被‘扫进历史垃圾堆’。这一切,都是以西方‘先进’‘新文化’对中国‘落后’‘旧文化’的批判、革命与取代,导致二至三代中国人与自己祖先所创造的辉煌文化渐行渐远,日感陌生,以致失去了自觉、自信与自尊。”他满怀激情地讲述了从“文革”之后为孔子及其儒学平反、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选择走自己的道路并开始反省百年文化不断衰落之根源,逐步恢复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进入文化建设新时代。

“进入21世纪,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指引下,中国大地上掀起‘国学热’。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到曲阜等地视察,此后,他的一系列讲话,无论是在欧洲的系列演讲,还是五四青年节北大的发言,均向世人郑重宣告孔子与儒学的历史新定位与新担当。儒家思想,正在成为以德兴邦、立德树人,建构中华民族当代共同价值观的精神资源。以克隆外来教育为宗、不断边缘自己文化的中国教育,也已经开始恢复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各级各类学校正在政府号召下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民共同参与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方兴未艾。”说到这里,王殿卿难以掩饰语气中的激动之情。(www.daowen.com)

听完第一节课,黄美玲倍感鼓舞。她说:“孔子是于两千五百年前集夏商周三代两千五百年之思想结晶之大成者,儒在他之前存在久矣!孔子述而不作,大家认同他是位集大成者,他所集的学说,就是华夏久远智慧的继承,我们今天信仰和弘扬的儒教,不是一个门派,而是华夏总统!”

3.保住文化传统的火种

印度尼西亚经典导读促进会创始人梁文丰虽然羸弱瘦小,但在黄美玲眼中,他却因一颗赤子之心而伟岸博大。刚刚做完胆结石手术的虚弱,也挡不住他从印度尼西亚长途跋涉而来“朝圣”的决心,这位七旬印度尼西亚华裔老人,多年来全身心扑在海外传承中华经典的事业上。在讲述东南亚儒学发展动态之前,他用微颤的声音吐露出海外华人坚定的信念:“我们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乘着儒学21世纪复兴的大好机缘,来到了我们向往的祖居地,来到了至圣先师孔子的故里。我们旅居海外的华人,虽然历尽各种困境,但依然择善固执,坚持学习经典,因为我们深信,尽管儒家思想经历了几次浩劫,但石在火不灭,只要保住我们优良文化传统的火种,总会有大道普传的一天。”

他讲述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在儒学推广方面的情况,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马来西亚华人保留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在世界上无出其右。他们那儿有数千个民间团体,都主办年年节节的活动、相关仪礼乃至高层次的国际文化活动——孔学研究会就是国际儒学大会的创会机构之一。不仅如此,他们在25年前就推行儿童读经活动,在华人的幼儿园大学已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根据几年前的统计,96%的华人都受华文教育,华夏文化在马来西亚已达到华人“日用常行而不知”的境界。印度尼西亚华人就没有马来西亚华人那么幸运。印度尼西亚独立后,政府就逐步缩小华人的活动圈子。1966年,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动乱,华人在当时成了政治的代罪羔羊。政府害怕华人“身在曹营心在汉”,摧毁了中华文化在华人社会的三个支柱,即华文学校、华人社团和华文媒体,甚至强迫华人改用印度尼西亚文姓名,不许他们在公共场合庆祝华人的节日。1998年,专制政府被推翻,印度尼西亚进入民主改革时期,排华政策被逐个取消,然而中断了32年的华文教育很难复苏。在十多年前,由儿童读经促进会开始,印度尼西亚经典导读促进会通过一系列现场活动以及报刊、电视等媒体宣扬儒家文化,把中华文化体系讲解给儒家文化爱好者。

4.修复契合的文化体系

历尽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柳暗花明之后,今天儒学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境。在书堂学习之后,黄美玲和同学们对此的认识愈加深刻。她说:“儒学影响他国和其他族人的成分极微,几乎为零,只是在华人群体之中破碎存在,而且是挣扎求存。最错误的是,某个人偶然所写的有点儒学的文章,就被视为‘影响’,而实际上作用是零,这是做学问的最大败笔。再譬如‘去芜存菁’的口号,会不知不觉损害了儒学体系的完整性。学者喜欢采用孔子语录去套西学、西教、西方主义学说,这种做法可以加强他们的论据,但却不能让思想契合。因为,彼此的文化体系和思想体系不同。文化体系就如一条链组成的一个圆圈,随便一节被拆了、断了、损毁了,这个圆圈就没了。”

第二天下午,下了一天一夜的绵绵细雨方才见停。学习团的学员们在尼山圣源书院的院落里采撷了一大束依然带着雨露的花草,一起步行到800米外遍披苍翠的尼山脚下夫子洞前,由学习团年龄最小的学员、来自印度尼西亚的13岁的中学生钟爱佳祭献在“夫子洞”碑石之下。黄美玲依旧作为学员代表宣读祭文:“古夏商周,年二千五,师集其成,再延二五。道以德礼,周圆生命,华夏总统,秉承儒教。述而不作,博我以文,删饰六经,以礼恒齐。有教无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各正性命,成性存存,元亨利贞,以德为修。首善孝忠,中道和恕,仁为己任,自强不息。孜孜不怠,永秉传承,大同为志,万国咸宁。学子一行,相感天人,夫子圣教,万世维新。伏惟尚飨!”

此时,“70后”的黄美玲和“00后”的钟爱佳眼里都闪耀着泪花。东南亚学习团的学员从13岁到74岁,整整跨越了一个甲子的年龄差距,而每个人在这一刻,同时静默、流泪,心底倾诉着无尽的话语。

(张践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