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西文化差异,让故事更易懂

中西文化差异,让故事更易懂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要想真正懂得自己,讲出中国自己的故事,也必须把懂得西方作为前提。了解和弄懂西方,是为了清楚、明白我们与西方的不一样,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对世界讲述让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作为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一个内容,王蓉蓉教授介绍了一些孔子在西方是什么形象的情况。尤其是主持社会的、被认为是德高望重者,必须是品学兼优、德艺双馨之人。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提倡竞争的文化,而是珍重关系、珍惜交往的。

中西文化差异,让故事更易懂

孙彦彬指出,负责任的跨文化比较,问题意识是差异性;概念的真实意义、文化解读的问题,都需要通过不同文化语义环境,差异性较之相似性才更有价值与意义。在讲习班学到的启示是:并不是只要用汉语说话、用汉语做中国文化研究,就能说明是懂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要想真正懂得自己,讲出中国自己的故事,也必须把懂得西方作为前提。了解和弄懂西方,是为了清楚、明白我们与西方的不一样,在中西比较视野中,对世界讲述让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如果尚未明白西方是怎么回事,动不动就讲中西融合,就不是一种有冷静思路的意愿,就会落空。

作为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一个内容,王蓉蓉教授介绍了一些孔子在西方是什么形象的情况。王教授认为,有不少孔子形象成为一种庸俗文化,用来作为算命、占卜升迁、发财的广告;然而儒学与中华文化的精髓不是宿命论,而是一贯倡导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突显在一切关系之中最有价值的是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崇尚观。

德籍澳门大学哲学系汉斯·格奥尔格·梅勒教授表示,“己”(或“人”)是哲学和文化的核心概念。讨论“中西的‘人’观念差别有多大”时,梅勒教授提出,“己”(或“人”)在西方是一种被视为“原子个体”概念的观点;而“人”是离不开关系的,“个人主义”在根本上是有害的,人不是“单子个体”(individuality)。谁也回答不出绝对个体“我是谁”这个问题。现在流行家长教育孩子,告诉他,他是多么独特的,让他陷于想象自己多么不一般。可是人在“自主”的含义上,走不到哪里去,因为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关系中才能成长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关系,不是孤立的自我意识。倘若一个人不依赖任何关系而活,他是活不下去的。你永远做不到一个人独立地活。人世不给予空间,让“作为个体”的人无地自容,正所谓“人之道人信也(仁)”。所谓“现代”之于“传统”,发生了什么?所谓“现代人”,就是自主、理性、独立“主体”,这种假设把现实依赖关系的人转变为脱离关系的独立个体;家长不可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必须由他们自己去选择。

北京大学赵延风教授对学员讲,语言话语背后存在的跨文化障碍是隐性存在着的,如“好人多”,是中国传统文化语义环境的基本意识,这同将人性假设为“恶”的一多二元语义的差别是根本的,也是隐性的。汉语的“公正”“公道”“公平”,都不是它们的对应英语“fair”“justice”和“impartial”,它们背后都隐含个人主义的意识。汉语“公”是中华文化的崇尚,甚至是神圣的,其实是“道”的不可藐视含义,也是安教授所说的关系为本“primacy of relationality”,它与“primacy of individuality”相对,但它不是泯灭个人的含义,而是提倡发扬关系的个人主动性。汉语的“君子从政”含义,是一种众望所归,是好人掌权,是深谙人与人、家国天下之道的人管理众人之事。尤其是主持社会的、被认为是德高望重者,必须是品学兼优、德艺双馨之人。这在西方话语中是没有的。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提倡竞争的文化,而是珍重关系、珍惜交往的。所以“谈”是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和语汇,一切事情都是“谈”来的,“谈”即是关系交往,如谈心、谈朋友、谈恋爱。还有,在政治方面提倡“会谈”“协商”(如“六方会谈”);以对话克服对抗,实现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君子是仁人,也是会“谈”“交流”与“协商”的人。所谓“内圣外王”,君子政治,都是“谈”或商量的政治。中国的“人民民主”就是人民商量,社会各阶层都参加商量,而不是个人趋利竞争的那种“德莫克拉西”。(www.daowen.com)

北京大学法学专家张骐教授在回应“如何理解中国法制建设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密切联系”问题时指出,传统中国的法律权威性来自周武王于《尚书·泰誓》所言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意思是圣贤帝王把自己置身于天命监督之下,也置身于民心监督之下,这也是民心所向。《尚书·泰誓》还言“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很明显,这与西方法治“一多二元”的“上帝+单子个体”概念不是同一个“法律神圣”逻辑。

孙彦彬老师在讨论“人是假设单子个体还是命运相连”问题时提出,必须充分认识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到底人是单子个体的还是特殊个性化的关系?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经纪人”假设,把人作为理性、独立、自由、不受干预的单子个体。孙老师表示,儒家哲学的“本体”观念不是西方“超绝一”那个概念。儒家哲学的“人”不是单子个体的。儒家伦理基点是分不开关系的人,不是“自由民主政治”的那个“理性、自我主体”,也不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单子个体“一己自我”。不过,儒家哲学也许与“女权主义”在比较“仁”与“爱”伦理上可进行建设性对话。“仁”伦理”与“爱”伦理是相向而行的,但不是一种伦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