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尼山圣源书院: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髓

尼山圣源书院: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髓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向世界讲述中国,存在着话语问题,不对头的话语会造成理解中国的障碍。以这个“文化语义环境”话语,去阐释中国事情,等于用“鞋拔子”把中国文化扭曲。近代的中华文化与西方哲学相遇,不应该命定地造成中华文化要由西方来规定,由西方话语来叙述、规定中华文化是什么。孙彦彬认为,要用儒家思想阐述中国,这是十分必要的,讲清楚儒家与基督教的差别十分必要。负责任的文化比较,在于中国重新发现自己的语汇。

世界讲述中国,存在着话语问题,不对头的话语会造成理解中国的障碍。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项目的创办人、比较中西哲学家和儒学大家安乐哲教授在讲课中指出:“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说,就是西方的古希腊哲学传统的特点不是她的特点。印欧传统讲服从,讲两个世界,人的世界服从神的世界,是天人为二;中国讲相系不分,讲一个世界,讲天人合一。”如果用“两个世界”“天人为二”的叙事话语讲述中国“一个世界”“天人合一”思想,话语就不对头,就是理解中国的障碍。

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辰山教授在讲习班第一课以“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在哪里”为题指出,近代以来发生西方误读中国,不少中国人也尾随西方,与自己的文化渐行渐远,都是因为用西方现代概念话语框架讲述中国,这其实是对中国文化的“不对称”认知、解读和讲述。“不对称”话语成为障碍,原因是在宇宙观、认知方法、思想方式、价值观和语言结构上,它与中国文化不同。它叙述的是“两个世界”“天人为二”,它是超然绝对主义与个体独立二元主义的叙事话语,也叫做“一多二元”话语。

田教授解释说,“一多二元”,“一”指“上帝”式唯一神或唯一真理,“多”是“一”派生出的“一切单子个体”,“二元”是一切个体之间的“碰撞、冲突、对立”。然而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不是“一多二元”,而是“一多不分”,也即“一个世界”“天人合一”,是以中和关系为本的宇宙认识、认识方法、思维方式、崇尚观和语言话语。“一”是万物相系不分、浑然而一,“多”是相互联系的多样状,“不分”是“多中有一”及“一中有多”。如果对中国与印欧西方特质的“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没有了解,只是简单地站在自己文化特质一边去解读对方,就构成文化理解的障碍。这种例子举目皆是。这是中西文化互相对待之中必须具备的问题意识。

安乐哲教授以“什么是负责任的比较文化”为题在课上讲道,要让中国思想文化讲它自己,它要讲“一多不分”的中国话。这样就要从中华文化自己的语义环境出发。西方文化语义环境整个表述的是一个(从无中可以生有的)“本体力量”,它是原始造物者上帝,是一神,是静止不变的一个本体存在,本身具有无穷创造力。以这个“文化语义环境”话语,去阐释中国事情,等于用“鞋拔子”把中国文化扭曲。近代的中华文化与西方哲学相遇,不应该命定地造成中华文化要由西方来规定,由西方话语来叙述、规定中华文化是什么。安老师精辟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从她的语义环境出发,必须从“一多不分”说起,也是必须以“心场”(在森林中看树木那样)不分观事物;而不是以西方语义环境的“一多二元”(一切事物背后隐藏超然绝对“一”)看问题,不是柏拉图理想主义假设万物有一个“单一起源”那样看问题。(www.daowen.com)

安乐哲教授强调,中华文化是一种全息性、整体性、过程性、关系性、动名词性的叙事传统,是“以‘做’为本”;“做”包括思想与感觉,是动态之中的,是叙述“如何、怎样”(变化过程)的,不是西方传统那种抽象地对“什么”(或对不变本质)做断言的。

美国西雅图大学比较哲学讲师孙彦彬讲课时指出,负责任的文化比较,必须认识到人们在文化比较方法和意图上的误解,这种误解发生于对中国文化,在对“人”的概念和对中国是不是个体主义的“伦理”问题上。他认为,解读儒家伦理,首先须对它有一种恰当的赏识情怀,须真懂儒家伦理是什么;如果简单地把不同文化伦理抽出自己的语义环境,硬是捏合在一起,是很粗暴的做法。孙老师分析说,为什么要做比较文化,是为深化我们的理解,理解之后再去改善与多样性的文化对话。理解“爱的伦理”是什么意思,理解“仁”的伦理是什么意思,为的是得到一个更有整体性的“一多不分”眼界,为的是找到恰当解决阐释的方法,因为只用单一的方法论去阐述多样性是不会成功的。为认识全球与本土之间存在的依存性,为得到一种全新的看问题的视角,它牵涉到“比照”所有的问题:思想意识比照以假设为本还是以经验为本;比较立场、寻找办法、采取行动、决定思维路向。这是比较哲学,是探索全新视野,是探索如何让哲学作为生活方式、作为一个文化域场。

孙彦彬认为,要用儒家思想阐述中国,这是十分必要的,讲清楚儒家与基督教的差别十分必要。儒家哲学,不像基督教是一种教义,而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文化叙事。儒家哲学与什么是中国性是分不开的同一问题,是对中华文化语义环境做的如实解读;它不是关于“不变质的本体”而是讲“事件过程”,不是关于“质相”而是关于“域境和叙事”,不是着眼“外在”而是着眼“内在”;它是一种充满关联性的自然宇宙观。儒家是根植于亲情及身份关系的伦理。负责任的文化比较,在于中国重新发现自己的语汇。这样的跨文化比较,问题意识是差异性;追究属于以及概念的真实意义,一切文化解读的问题都要通过对不同文化语义环境的认识去解决。这样,差异性较之相似性会更有价值与意义。哲学是实践,语言已成为阐释的最直接障碍,所以,理解过程,必须要有阐释开放性。我们需要一个阐释的(文化)语义环境。思维方式是根植于我们的文化语义环境的,一个文化必须使用自己语言的语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